12道金牌召岳飛回京,岳飛為什麼要回去?不回去不行嗎?

正在學歷史


十二道金牌之說,很可能是假的,比岳珂說的還假好幾倍。

岳飛不回去,就會被金兀朮打回去,可能會出現空前慘敗。

岳珂說的已經很虛假了:岳珂說岳飛已經把金兀朮打得要放棄汴梁跑路了,這時候岳飛給趙構上疏,請求全面出擊,因為秦檜的阻撓,反而下金牌讓岳飛撤退。

很假!看看三國志,司馬懿不想出戰又怕人非議,就上疏給皇帝請求出戰;諸葛亮評價說:”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打開地圖測量,從開封到臨安七百五十公里,從定軍山到洛陽五百六十公里。因此岳飛也是千里求戰。實際上按岳珂的說法,岳飛就是不想打了。

朱仙鎮大捷當然更是虛妄。從郾城到朱仙鎮二百里地,岳飛不去申請進軍許可;朱仙鎮距離汴梁四十里,岳飛偏要申請進軍許可;也是假。

岳飛在戰爭形勢這麼好的情況下,不去拿下開封從開封班師,卻要先退到蔡州班師,也足證其假(戰爭形勢其實很嚴峻,面臨不退則敗的危險)。

從朱仙鎮到蔡州一百八十公里,到開封二十公里,則岳飛故意多走三百里地。即便從郾城班師,兩者距離也相差無幾。岳飛南撤蔡州除了軍事形勢嚴峻之外,別無他解。

後續證明:半年後(傳說中已經喪膽的)金兀朮主動發起淮西之戰,中興諸將序數出戰;而(傳說中打兀朮不費勁的)岳飛則推諉拖延,自始至終未到前線。

復證明前次岳飛河南戰役成績不佳,應該是金軍損失不大而岳飛損失較大,故不願和金軍交戰。

事實如下:

“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向,旃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



不慫歷史


一定要回。

1.岳飛大宋子民,為人很傲。雖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從,但12道金牌下來,壓力已經頂不住了,後果是什麼已經很明白,不回去難道是要造反嗎?這是岳飛萬萬不敢的,旁人又會怎麼看呢?後背刺著精忠報國,這意思是先對皇帝精忠再報國。



而此時,只顧報國,那精忠豈不是一句空談,不精忠,何來報國。

2.岳飛這一仗打下來,已經把金人滅得夠可以了,只是差一哆嗦,要不然也不會熬到第12道金牌,可以在前面第8道第6道就回京了。



我們總有一種要打絕對大勝仗的人,這是我們的看法,但對於軍人來說,如果這仗全給打沒了,那作為武將後面還能有什麼功績呢?所以岳飛的策略是,把金人打殘,讓他暫時沒有回手的能力,但又有威懾大宋的能力,這是給自己留的後路。



3.到這個份上,岳飛回京也能猜到皇帝容不下他,但岳飛不會選擇做個叛賊,已經準備好回來受死,這也是精忠的一種表現。


武林之低手


結論:換做其他人也許可以不回去,唯獨岳飛不行,原因如下

  1. 岳飛忠勇
精忠報國這首歌大家應該聽了不少次了,都知道岳飛母親在其背上刻了“精忠報國”四個字,在古人看來,忠孝是最重要的兩義,如果12道金牌岳飛還不回去,那就是對君的不忠,也是有負母親所託,是不孝,如果不忠不孝,會留下千古罵名,古人把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所以這是岳飛會回去的原因之一。

12道金牌並給直接給岳飛,將帥猜忌,軍心不穩

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趙構什麼是發了12道金牌而不是13道,11道呢。因為岳家軍當時分了12個軍團在中原分開作戰,每個軍團都有一位主將,由王貴,張憲等高級軍官擔任。而趙構小兒,這會兒就使了心眼,把金牌並沒直接發給岳飛,而是同一時間發給了各軍主將,這樣就導致了各軍主將,不瞭解相互的情況,將帥猜忌,導致戰鬥力下降。


糧草輜重供應被切斷

趙構發12道金牌之時,岳飛已過江打入金軍縱深地帶朱仙鎮,歷來岳飛作戰糧草供應都是朝廷供應,而此時已在長江以北,且朝廷在此時切斷了糧草供應,沒有糧草供應,軍隊寸步難行,如果不回去反叛的話,導致會腹背受敵,會導致整個岳家軍滅亡,所以岳飛是無論如何都要回去的。

最終嶽王慘死風波亭,天曰昭昭!!

記得趙構曾說過“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為了自己的江山,把自己老父親扔在東北做昏德侯不聞不問,讓一代名將喊冤而死,也真夠“明”,我想嶽王祠邊,少了一尊跪著的雕塑吧-趙構!!


文物春秋


首先要搞明白岳飛將軍出兵的最大目標一共就兩個——分別是收復以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為中心的北方失地和迎回早在宋欽宗趙桓靖康二年就被俘北上的宋徽宗趙佶以及欽宗趙桓父子。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看此時的南宋帝國是誰在當家——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曾經被封為康王的宋高宗趙構。趙構於情於理於法按說都沒有可能登基稱帝的,但是因為金軍當年南下的時候只有他遠在磁州而逃過一劫!而且他的繼位在群臣看來也是為徽欽二帝看家呢?再說,他那皇帝玉璽是從偽楚皇帝張邦昌那來的。

換句話說,趙構屬於得位不正!因此他心裡最為敏感的就是迎回徽欽二帝。試想真正的正統正是自己的這兩位父兄,一旦岳飛打下了金國首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把這兩位迎回來,趙構這個皇帝還做不做了?!

至於收復失地,那是宋高宗的夢想。其實如果岳飛不打“迎回‘二聖’”的旗號,高宗皇帝還是有很大可能支持岳飛出兵的。因此,宋高宗只要收復失地,不要父兄還朝。另外此時在宰相秦檜的主導下,主和派大臣正在臨安(今江蘇揚州)的宮廷之中大肆鼓動罷兵言和 輿論也是對嶽鵬舉(岳飛字鵬舉)不利的。

當初,宋軍最精銳的部隊就是以岳家軍為代表的“中興四將”的部隊了。而且岳家軍一馬當先直接打到了朱仙鎮附近,差一點兒就能光復故都!但是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宋軍顯然已經面臨著不得不撤的局面。宋高宗對岳飛已經十分猜忌,如果說連下十二道金牌依舊不見岳飛班師退兵那麼宋高宗就會覺得岳飛要反!

宋朝一向重文輕武,更何況岳飛在戰場上有大功於國。現在的情形是和談已經開始,如果宋軍不主動撤兵會顯得宋政府沒有誠意。岳飛不回兵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思想裡“忠君愛國”那一套太嚴重了。而且嶽將軍自己也深知皇帝在猜忌自己,而且越是這個時候越有可能會被金兵利用機會挑撥君臣關係……

另外,如果想要留在前線,那麼必須得保證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同時出兵共同抗擊金軍。但是最大的問題在哪?在於宋高宗的猜忌心實在是太重!如果中興四將全部抗旨出兵,那麼不僅不會讓皇帝高興反而會激起高宗皇帝的憤怒!因此死的就不會只是岳飛一人了。

所以呢?岳飛回兵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中國歷史賞析


十二道金牌的說法是明代的小說評書演義寫家編出來的,之前的歷史上書上沒有十二道金牌的說法。宋史有忽一日,奉十二金字牌的話,但十二金字牌是快遞方式俗稱金腳遞,送信人持十二金字牌送信,途中可以換人換馬,但送信不能停,相當於今天說的急電。但根據岳珂錄載的高宗手詔表明,急電岳飛班師的事並不存在。岳珂費盡心機為岳飛抹紅翻案,編出了千奇百怪的岳飛抗金戰績,編出了兀朮遺檜書,卻沒有編出強令岳飛班師的說法,連十二字金牌的說法都沒有,更沒有十二道金牌的說法。

1140年5月,金兀朮興兵十萬南下討要"失地"順昌告急,皇帝連詔岳飛出兵馳援順昌,但岳飛先是以要和皇帝面談為由推諉拖延, 之後又陽奉陰違,私自出兵豫西豫南,視馳瑗順昌的軍令如兒戲。順昌保衛戰在劉琦指揮下於6月12日勝利結束,十日後6月22日岳飛軍才跚跚到遲。馳援順昌的是岳飛軍中精銳的張憲、姚政統領的馬軍,日行軍少說也上百里,那麼十日前馳援順昌的張憲、姚政軍隊還在千里之外,就是說根本就沒有出動。

順昌之戰結束,按照宋軍的監軍制度,岳飛本應回軍襄陽,監軍李若虛也回朝覆命,但岳飛拒絕回軍。朝庭接到李若虛報告後,任命岳飛為,京西路宣撫使,河南河北招討使兼營田大使進軍河南,命李若虛復為監軍。1140年閏6月中下旬,岳飛軍全面進軍河南。在金軍主力尚未到達之前,岳飛軍或佔領或進駐洛陽、鄭州、許昌、漯河、淮寧府等地。7月8日,金軍近兩萬騎兵直撲郾城縣以北二十多宋裡處,目標搶佔臨穎。岳飛軍傾城出動,與金軍在郾城縣以北20多宋裡處野戰激戰,戰後岳飛軍退入郾城,金軍佔領了臨穎,阻斷了岳飛軍郾城和許昌的聯繫咽喉。這就是被後來經常提起的郾城大捷,當時只是一個捷奏,並未提及是郾城大捷。自此開始岳飛軍在河南的戰場形勢日趨惡化。出現了名將楊再興等三百餘眾在小商橋一帶被圍殲,岳飛要以軍法處斬王貴等情況。王貴是岳飛軍中的二號人物,岳飛一人之下全軍眾人之上。岳飛敢拿最嚴厲的軍法責罰王貴,王貴肯定出現了重大過失,否則岳飛無法服眾,決不是經過岳雲勸阻,王貴又取得了勝利那麼簡單。根據幾天後岳飛倉惶班師逃離河南判斷,王貴必定是丟了穎昌。

7月18日岳飛給皇帝寫信乞令班師,不等皇帝回信便於7月20日倉惶班師逃離河南,岳飛自率2000軍,7天狂逃800裡,於7月27日在阜陽渡過淮河逃到合肥。河南之地盡失於金人之手。此時岳飛收到皇帝回信。皇帝要求岳飛且留京西,擇近便得地利處少住,伺敵意向。並告訴岳飛,楊沂中已從東線出擊,韓世忠已在淮陽域下,牽制金軍配合岳飛京西作戰。根本沒有讓岳飛班師的意思。

所以紹興十年7月,岳飛從河南撒軍,是岳飛的敗逃行為,沒有十二金字牌強令岳飛撤軍,十二道金牌是小說評書寫家的無稽之談。


用戶3919268242451


不行,不回去他就不是岳飛了。

他要“精忠報國”,不聽國家的命令,精什麼忠,報什麼國?

價值觀決定人的行動方向,然也!

無論多大的人物,多麼堅強的人格,他都是活給自己看的,無一例外,岳飛也是。

不同的只是岳飛給自己看的岳飛很高大。

岳飛希望他看到的岳飛是一個“名載青史”的“精忠報國”的“大忠臣”——岳飛!

任何一個影響他“名載青史”、“精忠報國”、“大忠臣”形象的行為他都不會去做的,死也不做!

哪怕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呢!他也不會去看一眼的。

他只要做他的“大忠臣”,“名留青史”,聽他媽媽的話,做一個“精忠報國”的岳飛。

這裡假設幾個假如,可以更形象的說明白岳飛是什麼人以及岳飛在幹什麼!

假如一:

假如岳飛的人生觀是一般人一樣的光宗耀祖,那就簡單了,他是不會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去了。

光宗耀祖嘛!自己手裡有那麼多軍隊,方法很多,哪怕造反自己做皇帝呢,豈不是最大的光宗耀祖!

假如二

假如岳飛的價值觀是金錢實利第一,甚至包括所謂的“名氣”也是可以交換金錢的。那麼他也不會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去。

他的“為國為民”、“直搗黃龍”、“精忠報國”的名氣,他都可以去換取實際的物質利益。

比如割據一方做個土皇帝,還可以打著:為國為民“、”精忠報國“的名義,上報朝廷說:”等我日後直搗黃龍“呀!當然了,不會真的去“直搗黃龍的,這樣趙構就會喜歡他了。

甚至可以派人和秦檜深談,合作發財,秦檜不一定不會同意的吧!

假如三

假如岳飛的世界觀是“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他肯定不會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去的。

君王最輕,老百姓最大,君昏就換君唄,什麼大不了的!嘛金牌!老百姓需要岳飛打走金國鬼子,老百姓也支持岳飛我不回去,那就不回去了唄!

老百姓既然願意出力出人出糧食的,弄個岳家王朝算了,反正民為重嘛!人民給我,我不要?人民是天,

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怎麼能反對人民呢!

好了,就弄個岳家王朝!


可惜!假如不成立,岳飛的三觀是“聽媽媽的話,做一個精忠報國的大忠臣,皇帝讓死就死,讓活就活,”

就為了在歷史書上寫一個“精忠報國”嶽武穆!

這種事情,葭明通也不知道對不對!

只是在這裡實事求是的說出岳飛是一個什麼人,讀者勿罵!


葭明通半瓶歷史


尊卑有序,君臣有節,岳飛不得不回

正猶如曾國藩,李鴻章都有實力推翻慈禧自己坐江山,但所謂“名不正,言不順”,稍有不慎即遺臭萬年,這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價值觀。不過話又說回來,岳飛有理由不回來,只要他豎起“驅逐韃子,復興中華”的旗幟,相信一定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岳飛是一個忠臣,不僅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字,制旗以賜之”,他的母親更是在他的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既然立志要精忠報國,那麼如果岳飛抗旨不回,那麼談何“精忠”,又何以“報國”呢?明朝出色的將領盧象升飲恨賈莊之前,附近士族百姓勸說他“移軍廣順,召集義師”,其實就是讓他另立門戶,但盧象升最終還是拒絕了,他說“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敵西衝,援師東隔,事由中制,食盡力窮,旦夕死矣,無徒累爾父老為也”,因此委婉拒絕了他們的建議,盧象升既死,天下為之震動。


岳飛在十二道金牌施加的壓力下,他選擇了妥協

不知道為什麼,儘管在《宋史》和《金佗粹編》中都記載了宋廷向岳飛下達十二道金字牌的命令,但卻沒有任何記載這十二道金字牌內容的史料流傳下來,這也是困擾著許多歷史學家的謎團之一。我們再回來說岳飛面對這十二道金字牌的態度,據《宋史·岳飛傳》記載當時的情形說“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其實我們可以大膽假設,當宋廷向岳飛下達第一道金字牌的時候,岳飛並沒有立刻就同意,他的心中肯定是抗拒的,他身處戰場中心,知道現在的形勢對宋朝多麼有利,所以當第一道金字牌下達時,岳飛並沒有立即執行。另一個疑問就在於,一天之內如何連發十二道金字牌?

當時的岳飛已經打到朱仙鎮,而這時候是紹興五年,南宋朝廷在建炎三年就把臨安(杭州)定為行宮,即便是最近的都城應天府南京距離當時的朱仙鎮也有六百多里,我們現在開車都需要6個小時,難道宋高宗一開始就連下12道金牌?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不大,中間肯定有間隔時間,從另一方面來說,或許正因為岳飛最初上疏據理力爭,所以宋廷才接連不斷的下達12道金字牌,給岳飛施加政治壓力。


我們基本上可以斷定,岳飛肯定是不願意放棄這大好機會的,但可惜的是岳飛是一個大忠臣,什麼叫大忠臣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管是愚忠還是怎樣,忠誠的第一要素肯定是服從,那句話不是這樣說的嗎?“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實際上就是在宣揚軍人的忠誠,所以讓軍人去殺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他也必須要遵從。

而宋廷接連下達12道金字牌,岳飛很難繼續堅守自己的立場,面對就要收復的大好河山,他也只好拱手放棄,仰天長嘆了。

飛班師,民遮馬慟哭,訴曰:"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飛亦悲泣,取詔示之曰:"吾不得擅留。"哭聲震野,飛留五日以待其徙,從而南者如市,亟奏以漢上六郡閒田處之。

這時候的岳飛只有選擇妥協,他什麼也做不了,但他還是做了最後的努力,就是在朱仙鎮待了五天,讓附近的百姓都南遷到宋朝領域內,六郡百姓悉皆前往南方。最後岳飛回到臨安,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真可謂是千古冤案。明代詩人李東陽在自己的詞作《金字牌》中宣洩自己的憤慨道:“金字牌,從天來,將軍慟哭班師回,士氣鬱怒聲如雷。震邊陲,幽薊已覆無江淮。仇虜和,壯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國亡之,嗟晚矣!”

不過岳飛雖已成為歷史雲煙,但他留下的傳奇和語言依然震耳發聵——“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江山可平矣”,“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圍爐談史


在古代看來,岳飛是為了忠義而回去的.可是,在現在看來.我覺得嶽爺爺這是愚忠.

岳飛一生的志向便是"踏破賀蘭山闕,直搗黃龍府"實現這個目的,也就是為了從新建立一個穩定的國家,使天下百姓,包括女真人,都和平相處,過上穩定的生活.

然而現實太殘酷了, 宋高宗給他來了個12道牌牌招回,這一來,很多愛國人士的復國理想.在即將可能變為成功的時候,灰飛煙滅.對岳飛來說,他這一生的抱負,可能也就結束了.

在這個時刻,如果岳飛不聽招,佔山為王的話,他就失去了南宋的這個大後方,沒了兵員,後勤方面的補給, 並且還是在強大的金國的底下,極度的難以立足,被消滅幾乎沒有懸念.

但是,我覺得他除了回去慷慨赴死之外, 他還是可能有出路的.

如果{雖然歷史不可能有如果}:岳飛率領他的岳家軍,和其他幾路宋軍即將退回臨安的時候, 發動一場類似宋初陳橋兵變的軍變.{在當時,高宗在北伐全面勝利的大好形勢下,下這麼一道命令,幾乎就是得罪了全國上下,甚至所有的宋人.這個時刻讓人人愛戴的岳飛發動軍變,必定會有很多人響應,起碼軍隊中多數將領響應.畢竟岳飛在軍隊中很有威望.}

譁變且對高宗憤怒的軍隊攻入臨安,成功的幾率還是非常之大的.

另外,樓上有人說,宋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沒錯,在大多數時間內確實是這樣.但是,宋當時丟了半臂江山,正是主戰派當權的時候,雖然秦惠是丞相,但是,他手中沒有兵權, 槍桿子出政權, 在戰亂年代,更是如此,誰手中有"槍\


唯美的情感箴言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在抗金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在秦檜的挑唆下,一日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將在前線作戰的岳飛招回臨安。岳飛見金牌,悲憤交加,痛心疾首地仰天長嘆:“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宋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岳雲父子絞死於風波亭上。

數百年來,很多人認為這“十二道金牌”是朝廷調兵遣將的將令,是奸臣殺害岳飛的傳令牌!其實不然。這種“金牌”並非什麼傳令牌,而是一種以最快速度傳遞郵件的特殊標誌,是宋代多種通信證件的一種。據史料記載,這種金牌用於赦書及軍機要務,由皇帝直接交發。該金牌制度始於宋元豐六年,金牌是用木頭做成條狀,長約一尺左右,周身塗滿硃紅油漆,上面篆刻著“御前文字,不得入鋪”8個黃金“警”字。這裡的“御前文字”,是指從朝廷皇帝身邊傳來的公文、信件;“不得入鋪”是指傳遞郵件時,驛吏不得在驛站內交接,而只能在馬背上依次傳遞。這樣,不僅大大縮短了郵件的傳遞速度,而且加大了驛吏的工作效率。據《宋史》記載,該“金牌”光耀炫眼,傳遞時急飛如電,望之者無不避影,日行500裡,晝夜不停鳴鈴飛遞。可見,這種“金牌”與我們現在用的“特快專遞”標誌差不多。

明代詩人李東陽曾憤慨地寫了一首名為《金字牌》的詞:“金字牌,從天來,將軍慟哭班師回,士氣鬱怒聲如雷。震邊陲,幽薊已覆無江淮。仇虜和,壯士死,天下事,安有此,國亡之,嗟晚矣!”

岳飛收到金牌的時候正是節節勝利、勢不可擋之時,皇上先是發了一道聖旨:“今大宋已和大金議和,邊境無事,即著爾岳飛帶領全軍立刻回兵進京,加封官職。三軍有功將士俱有升賞,欽此”。但“將在外有君命有所不受”,即使是忠心不二的岳飛當時也“速傳各將聚集元帥府大廳議事”,可見其也是心中有猶豫的,怎奈還沒議出個結果來,“皇上金牌到”,而且口氣也變了:“命你帶軍即刻進京,不得遲緩!見金牌如見朕面,立刻照辦!”還沒等回過神來,“皇上第二道金牌到!”“皇上第三道金牌到!”“皇上第四道第五道第六道金牌到!”至第七道金牌聖令已成“再不火速返京即作叛逆論處!”,第八道金牌是“命你速即起身,若再遲延即是違逆聖旨,立斬不赦。”這種架勢,誰還擋得牢,何況還攤在岳飛這個大忠臣頭上,於是即刻起身回京,最終被害。可見,金牌的規格是節節提升的,到最後是誰也難以抗拒的。


秋風掃落葉160085280


不回去死的概率更大!

朱仙鎮大破金兀朮之後,岳飛本要乘勝進軍,直搗黃龍。

然而就在此時,宋高宗趙構卻連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飛班師回京。

岳飛回到京城不久,就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在風波亭上,令金兵聞風喪膽的岳家軍由此瓦解。

對於岳飛的結局,不少人感到惋惜和痛心,還有人認為他是愚忠,不知道變通。

那麼如果岳飛真的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來抗旨不遵的話會是啥結局呢?

戰國四大名將早就給了我們答案!

這個人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

李牧是趙國柏仁人,早期主要在雁門郡一帶防禦匈奴,曾以數萬步騎大破匈奴十萬精銳,首創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

此戰過後,匈奴人元氣大傷,連續十幾年都沒敢再犯趙國邊境。

後來秦國派兵攻打趙國,趙王派李牧領兵禦敵, 他在一個叫肥的地方大敗秦軍,因功被趙王封為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旱災,許多人流離失所,秦始皇認為這是天賜良機,就派大將王翦統帥60萬大軍向趙國進攻。

李牧再次率兵禦敵,雙方打了一年多,王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

見強攻不行,王翦就用了一條反間計,派人賄賂趙王的親信郭開,讓他在趙王面前誣告李牧,稱李牧準備勾結秦軍,背叛趙國。

趙王輕信了郭開的謊言,派人詔李牧回來,並打算用趙蔥替代他。

李牧接到詔書後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回國。

本以為這下安全了,但趙王作為一國之君,想要收拾一個臣子總是能找到辦法的。

後來他佈置了一個圈套,將李牧捉住並將他殺害。

李牧死後,王翦再無對手,很快就將趙國給滅了,趙王投降後被秦始皇流放到了房陵,直到此時,他才後悔殺了李牧這個擎天柱,哀嘆道:“使李牧在此,秦人豈得食吾邯鄲之粟耶?”

然而世上並沒有後悔藥可買,不久後趙王抑鬱而死。

我們再說回岳飛,作為熟讀兵法的一代名將,他不可能不知道李牧的事蹟和結局。

或許在接到第12道金牌的一剎那,他的腦海中也曾閃現過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回京。

但當想到李牧這樣做的結局後,立馬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回京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也符合人臣之道。

如果硬要抗旨不遵,那就真的就是隻有死路一條了,如果你是岳飛,在面對這12道金牌時,除了奉旨回京外,你還有其他的高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