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沒有攻下的燕雲十六州,為什麼是明朝“天子守國門”的一道屏障?

大馬哈魚12


燕雲十六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一帶,此處地勢險要,華北地區向來以平原為主,北方遊牧民族一旦突破這一地區,華北平原一馬平川唾手可得,這一帶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山脈和燕山山脈儼然構築了燕雲地區在戰略上抵禦北方鐵騎南下的天然的第一道防線,更有桑乾河和巨馬河這兩條河流作為抵禦遊牧民族鐵騎的第二道天然防線。同時該地區氣候環境條件優良,也是農業畜牧業的天然的條件,自古以來,幽燕之地就是農業發達,經濟繁榮之地。



宋朝開國之初,也意識到燕雲十六州不在自己手裡,汴京受到北方鐵騎的威脅,在開封府北邊大量種植樹木以阻擋外族入侵。宋太祖也曾花重金贖回此地,可惜未能如願。後期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此地,然而,宋軍大敗而走,趙光義中箭而逃。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北宋末期與金國約定一起伐遼,滅遼之後歸還燕雲十六州,金太祖歸還太行山以南燕雲地區(未全部歸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死後,金國以張覺事變為由,大舉進攻北宋俘虜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攻克元大都,北元勢力撤回漠北草原,致此在外族人手裡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再次回到漢人手裡。隨後幾年朱元璋派幾路大軍出師漠北大敗,損失軍馬數以十萬計。此後明朝再未出戰攻打北元勢力,十幾年後,洪武二十三年,明朝清點戰馬不過五萬匹,戰馬的匱乏也打消了出戰的想法,只能以燕雲之地作為固壘,以步兵堅守修築長城以防外敵入侵。

總之,漢人的騎兵非外族的對手,尤其在華北平原上,步兵難以同外族騎兵對抗,只能以步兵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阻擊。所以說想要守住華北平原必須拿下燕雲之地,以此地形防守漠北勢力。此地一失,長江以北不保。


折梅相問


幽雲十六州,也就是現今北京周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扼守華北平原的第一屏障。

地理位置

從地圖中也可以看到,擁有了幽雲十六州,就意味著一馬平川,長城天險也失去了作用。幽雲十六州在手,向南可惜直接通過京杭大運河,或者經過河北、山東直逼北宋都城汴京,基本無險可守。

幽雲十六州之痛

也正因如此,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北漢便著手收復幽雲十六州,因為這裡戰略地位顯要,沒有幽雲十六州,宋朝都城也不安全。

宋朝隨後開啟兩次北伐,可惜都以失敗告終,隨後的遼南征、金國南侵都證明了幽雲十六州對北宋安全的至關重要。

天子守國門

坐擁幽雲十六州,便可以保住廣大中原腹地,同時長城天險也能夠防禦北邊的遊牧民族。另外從地理上看,幽雲十六州距離蒙古草原、東北地區都非常近,又有長城存在,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抵禦侵略的第一道和最重要的防線。

也正因為如此,明成祖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就是為了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進行威懾,並開展有效管轄。

綜上所述,幽雲十六州在古代,確實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京杭大運河和長江流域發展以後,直接決定了王朝的安慰。


史知今


說到燕雲十六州為什麼能成為明朝的天子守國門一道屏障?那麼好,同志們小夥伴們咱們一起來學學地理吧,啊哈哈,很多時候其實很多地方都沒有在我們想象中的地方,所以問題的重點是為什麼能成為明朝國門屏障。那我們就來聊聊燕雲十六州以及其地理位置。

第一,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由今北京市區,北京的延慶區、密雲區、順義區,天津市,河北任丘市,河北河間市,河北涿州市,河北懷來縣、逐鹿縣,張家口宣化區、蔚縣,山西應縣,山西朔州市東部以及中部兩地,加上山西大同等十六個地區組成,古時稱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任丘、河間、涿州、張家口、朔州、大同等地區,囊括三省八個市,地域不小了,特別是對於古代。

第二,其中幽雲十六州為什麼會落入他國手裡呢?

這裡要說到在唐朝和宋朝交界的時期,曾出現過五代十國軍閥混戰,藩鎮割據的局面,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在中原地區更替,以及中原以外的南唐、南吳、吳越、楚、南漢、前蜀、後蜀等十幾個割據藩鎮國構成五代十國。在五代的後晉時期,後晉國王石敬瑭認小他十幾歲的契丹第二個王耶律德光,耶律阿保機的次子做父親,認賊作父,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同時上朝納貢,自稱子國。自此燕雲十六州便落入契丹之手,再到後來金人南下奪取燕雲十六州,然後直到蒙古人崛起一統天下建立元朝,將燕雲十六州納入版圖。

第三,能成為屏障的原因

之所以燕雲十六州能成為大明帝國駐守國門的一到屏障,主要歸功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何況自古以來天津一帶一直都是抵禦東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一大要塞。特別是這十六州從地圖上擺開來看,就是個“一”字橫著的屏障,這十六州的位置在長城以南,從東邊山海關西至雁門關後面的主要資源供給的城市。特別是古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足以見得糧草重要,而這十六州恰好是大明王朝抵禦外來入侵的屏障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糧草供給地,同時又是兵源地。如果失去這燕雲十六州,中原大地無險可守,除非退至長江淮河以南,所以也就是說失燕雲十六州,則失中原大地,失中原則失天下。所以這十六州才是明王朝守衛長城國門最重要的屏障。





春天來了啦


明朝建立後,元順帝撤離北京退守蒙古,明朝將以前的長城重新修繕,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並設立九邊重鎮防備蒙古的進攻。明成祖後來遷都北京,北京離北邊邊境很近了,這正是天子守國門。明朝中後期,東北的建州女真崛起,就是後來的後金,大同,宣府,山海關等長城關隘的戰略地位更加的凸現。燕雲十六州任何一處被北方的蒙古還有後金攻破,騎兵便可長驅直入,華北平原再也無險可守。明朝崇禎帝有南逃的機會的,但他寧可上吊也沒有逃走,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用戶92606981788


此論斷有問題,宋能否攻下燕雲十六州,與明代的所謂的‘天子守邊 ,並沒有邏輯關聯。也就是說宋不攻下,到了明代也完成了光復。

天子守邊是部分史學學者的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史學界。因為不是站在有明276年的歷史過程來思考的,而是從明中後期衰落的角度得出的結論。

明代在永樂時期國力達到了鼎盛。成祖治政下的版圖北窮朔漠,南極冥海,東西抵日出日落之處。當時的北京,也就是宋代收復無望的燕雲十六州大致所在之地,正是這個大一統王朝地理位置的中央。這種局面持繼百餘年。

因此說,明代天子守邊的觀點片面,不能服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