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海派空間 |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草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兼草書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丁申陽先生題

《藝週刊》上海站負責人、「海派空間」主編:張雅歌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2019年11月25日是巴老誕辰一百一十五週年,桃林兄準備創作一款紫砂紀念壺。但素材難覓,一次在寒舍閒聊時,見補壁的巴老像上,夏衍、曹禺、劉白羽、王元化、賴少其、朱屺瞻、謝稚柳、程十發、劉旦宅的題詞,頓生靈感。於是,以《集思壺》為主設計圖逐漸形成,用它名,取其意,相得益彰。

海派空間 |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集思壺

沒多久,桃林兄拿著生坯壺,與我分享“成果”。我凝視鐫刻在壺上的題詞,有清秀靈動之風,也有古樸典雅之氣。而今,桃林兄把友情凝聚在《集思壺》上了。一壺在手,感慨良多……

1993年11月10日,畫家戴明德參觀“講真話,把心交給讀者——巴金”攝影圖片展覽後,為巴老畫像的慾望更強烈了。經上海美協朱國榮介紹找到我,拿到照片後,興奮地對我說:“畫好後送一幅給巴金先生。”

此前,作為外事任務,他剛為丹麥女王及其母親畫過像,這次,給心儀的巴老畫像,下筆有些躊躇凝滯了。

經推敲、斟酌,戴明德選用不討巧的意筆白描手法,用簡潔而潤澤的淡墨線條把人像構勒出如巍峨峻峭的雪峰。達到厚重的視覺效果。畫中的巴老面帶微笑,眼神中蘊含摯愛……。

海派空間 |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各界文化藝術大家為巴金像題鈐

翌年2月4日,戴明德帶著已裝裱的畫像到巴老家,巴老看後笑了,對戴明德說:“謝謝,謝謝你的畫。”戴明德問巴老畫得像不像,巴老連聲說:“像,像,很像。”還談起丁聰、高莽等畫家為他畫像的事。那天,巴老還在畫像上籤了名。此時我才想起,戴明德也送了我一幅,趕緊取出,巴老又拿起筆在畫像簽上名。

我望著巴老的畫像,心想:巴老的朋友都已風燭殘年,少有走動,如能在畫上“相聚”,也是件有意義的事啊。

我想到時年103歲的朱屺瞻,朱老對巴老抱病為他百歲書畫展題寫展名記憶猶新,成了他的美談。我請他題詞時,朱老欣然答應。沒過幾天,朱老帶信讓我去取。在寓所畫桌上見畫像上題著“壽比南山,朱屺瞻敬題”,我不敢相信那蒼勁有力的書法出自一位超百歲老壽星之手。

1994年春,我與徐鈐到北京探望夏公。那天,夏公見我們從杭州來,高興地說起與巴老在西子湖畔相會的情景。道別時,我取出畫像請夏公題詞,他幽默地說:“有備而來的嘛,過兩天來取吧。”幾天後,再次到夏公家,他卻病了,我很後悔,真不該讓夏公在病中費神又費力。不久,夏公住院了,他題“仁者壽”是對巴老的最後祝福了。

同年11月,書畫家賴少其從廣州到上海看病,我應約來到賴老下榻的東湖賓館。見賴老正與徐子鶴、曹簡樓、吳長鄴等畫家正在潑墨作畫。我展開畫像,請他題詞,賴老見是巴老的畫像,題詞的又都是老友,拿起筆,抬頭問題何詞?我想起幾天前賴老贈巴老的條幅上的四個字。賴老當即揮毫,寫下了“大塊文章”。我被賴老用患病之手仍寫出鐵骨般金農體暗自叫絕。

沒多久,我忘年交魏紹昌進京為生肖“狗”的友人送“犬壺”。我將畫像交給他,他首先到醫院看望曹禺。說來也巧,那天,屬“狗”的曹禺在病房執筆伏案練書法呢。魏紹昌把畫和壺交給了曹禺,曹禺把“犬壺”放在一邊,先拿起巴老畫像欣賞起來。只聽得,曹禺連聲說:“這像畫得好,太像了。”隨即,把毛筆在硯臺裡來回掭了掭,一揮而就題下“說真話者”。我看到這精闢的題詞,與魏紹昌說:“知巴老者,曹禺也。”

海派空間 |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集思壺”拓片

時過境遷,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為這幅畫像題鈐的前輩都已謝世,但凝結在像上的友情已永存。所以,從畫像衍生到紫砂看似毫不相干,但藝術是相通的,從桃林兄請巴金研究會會長陳思和為《集思壺》所題的嵌名聯“紫砂是泥巴,沉默是黃金,”就可見一斑。“美”無論用什麼藝術形式或材質都能表現的。也就不難看出桃林兄在千姿百態的紫砂樣式中選用《集思壺》的用心。

《集思壺》成品後,桃林兄贈一把給“巴金故居”作收藏。這也是《集思壺》的最好歸宿了。

海派空間 |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集思壺

海派空間 |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復旦圖書館館長陳思和先生為“集思壺”題鈐

海派空間 | 集思壺——為巴金誕辰115週年制

“集思壺”拓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