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製作了1800枚玉璽,退休後用的最貴,拍出1.6億元天價

近年來流行一個用語,如果人們特別愛好或者痴迷於某事物,就叫什麼什麼“控”。如果用到古代帝王身上,那麼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二王書帖控”,他前後收集了1300多貼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書法真跡;而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印章控”,一生竟然製作了1800枚印璽。


乾隆一生製作了1800枚玉璽,退休後用的最貴,拍出1.6億元天價

乾隆玉璽


作為君王而言,自古重“德”而不重寶。乾隆認為,君王的德行越高,他使用的玉璽就越貴重。他說,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即使沒有失蹤,也不過是一件平平無奇的工藝品而已。


乾隆年間,曾有人進獻了一方印璽,號稱就是失而復得的傳國玉璽,但乾隆的鑑賞能力相當強,看出那是個贗品,嗤之以鼻,隨即發表了關於玉璽的“高論”。


乾隆一生製作了1800枚玉璽,退休後用的最貴,拍出1.6億元天價

乾隆劇照


乾隆的判斷沒錯。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已下落不明。連傳國玉璽是不是用和氏璧製成的也有爭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秦王政制作的這枚玉璽上有大書法家李斯寫的八個篆體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後來,傳國玉璽曾被西漢的皇帝和王莽用過,在漢獻帝時期失而復得。三國歸晉之後,傳國玉璽也歸了晉朝,直到隋朝末年又消失了。唐太宗年間,李靖征討突厥時,意外發現了這件寶貝,唐太宗大喜過望。但隨著唐朝滅亡,傳國玉璽再也沒有出現過。


乾隆不但瞭解歷史,也精於鑑別古董,所以那個假的傳國玉璽騙不到他。


乾隆一生製作了1800枚玉璽,退休後用的最貴,拍出1.6億元天價

乾隆玉璽


在乾隆之前,清朝的御用印璽已經不少了。從皇太極開始,用黃金、田黃石、玉石、檀木等製作過一些印璽,刻上漢、滿兩種文字。其中,玉璽的用料又有白玉、青玉、翡翠等物,大都做成龍形或者虎形,大小各有不同。


康熙時期,清朝的御璽已經有29方,乾隆接班的時候又增至39個。但乾隆覺得這些御寶的設計等方面不合理,決定重新制作一批。誰知道,這一做就停不下來了。


乾隆十一年,由皇帝欽定設計的25個御璽製作完成,存放在交泰殿,史稱“乾隆二十五寶”。嚴格來說,印文裡的“寶”和“璽”還是有區別的,同樣是御用印章,大多數印文都是“寶”,只有“欽文之璽”才用“璽”字。其中“大清嗣天子之寶”用黃金製成,“皇帝之寶”則用檀香木製作。


乾隆一生製作了1800枚玉璽,退休後用的最貴,拍出1.6億元天價

乾隆玉璽


為什麼要用這麼多御璽呢?主要還是使用場合不同。比如,“皇帝信寶”專門用於調動兵馬,“天子之寶”用於祭祀典禮,“皇帝之寶”用來發布減刑或者特赦令,以及皇家的喜事或者喪事場合。


最能代表皇帝權威的,應該就是“皇帝之寶”了。


雖然規定得很詳細,但乾隆二十五寶大部分都藏而不用,用到的只是少數幾枚。如果沒有緊急事務,平常都放在交泰殿,由內閣學士和內務府大臣共同監管使用。通常情況下。半個月才取出幾枚彙總使用一次。


二十五寶的寓意取自《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乾隆並不幻想大清江山千秋萬代永不斷絕,希望能傳到25代就滿意了。不過,清朝在乾隆之後只延續了6代。如今,“乾隆二十五寶”都收藏在故宮博物館。


除了“二十五寶”,乾隆特別喜歡形形色色的印璽,製作了大量“私章”。康熙有120方私章,雍正有160多枚,而據一些史料記載,乾隆一生共製作了1800餘枚私章。


乾隆一生製作了1800枚玉璽,退休後用的最貴,拍出1.6億元天價

乾隆畫像


不過乾隆製作的很多印璽另有用意,比如用來紀事。故宮珍寶館的專家說,乾隆年間,每逢大事,都要製作印璽用作紀念。中不乏平定大小金川、收復準噶爾等象徵“十大武功”的重大事件紀念。


這是乾隆的一種紀事方式,如果把印璽按照年代順序排列,乾隆時期的國事、皇室家事便能一目瞭然。


乾隆宣佈退位、改稱太上皇之後,還製作了一枚白玉質地、印文為“太上皇帝”的圓形玉璽。玉璽上雕刻著乾隆御題的一首詩。


清朝晚期到滅亡期間,乾隆大部分的印璽都流失了,散落四方。流失到國外的乾隆玉璽至少有兩三百枚。不過那個“太上皇帝”玉璽在近年現身了。


2007年,製作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太上皇帝”玉璽在香港的拍賣會上首次亮相,美輪美奐,成交價4625萬港幣;2011年,“太上皇帝”玉璽又現身保利秋季拍賣會,最終以1.61億元的價格成交。4年間,這枚乾隆玉璽的價格翻了4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