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壯丁”在民國時期到底存不存在?

民國時期“抓壯丁”現象完全存在!當時徵兵原則“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獨子免徵”,但地方官吏互相勾結,“有錢有勢的官僚子弟、地主、富農和城鎮有錢的人,哪怕是兄弟七八個人也沒有一個適齡壯丁不是免疫的”。

“抓壯丁”在民國時期到底存不存在?

而一般窮苦農民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好男不當兵”,“最怕打仗,槍炮無眼,一不小心就會丟命”。為了逃避兵役,有的裝瘋賣傻,甚至還有“自己弄瞎右眼的,自己砍斷右手食指的,自己挖地洞躲藏起來的”。即便被抓壯丁,稍有財富家庭總有辦法疏通接兵人員,在隊伍開拔之前,找兵販子去換人頂替。地方役政人員只求完成任務,樂得從中撈一筆,至於壯丁半路上逃跑或死亡,一概無需負責。

“抓壯丁”在民國時期到底存不存在?

1941年2月,陳誠致書蔣介石,"新兵素質過差,補充後病亡潛逃,其消耗較作戰傷亡為尤大,此為目前最值得注意問題之一"。按照程序,各地壯丁先要前往指定的補充兵訓練處集中,為防止中途逃跑,“一個個的用繩子連成一串牽著走”,“大小便都規定時間”。由於吃不飽、穿不暖,壯丁“不是枯柴的瘦個子”,就是臉腫肚脹“胖子”。有些補充團甚至利用接送新兵的機會,販運貨物,由於負擔太重,過分疲勞,途中經常發生逃跑或死亡事件。

“抓壯丁”在民國時期到底存不存在?

儘管蔣介石三令五申改善兵役工作,甚至還槍斃了兵役署長程澤潤,但實際收效甚微,除了四川境內略有改觀外,其他地方很難顧及。1944年初,兵役署升格為兵役部,首任部長鹿鍾麟竟然萬般無奈:“我到兵役部時,酷似一位不高明的大夫,面對著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深感束手無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