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雞為什麼喜歡吃稻穀不喜歡大米?

順子萬


這問題說得沒錯,家雞的確喜歡吃穀子,而大米的確不太喜歡吃,只是在沒有吃和餓肚子的情況下,才萬般無奈啄幾口吃吃。

那麼家雞為什麼喜歡吃穀子而不喜歡吃大米呢,早前開始我也覺得不可思議,後來我發現每次從單位食堂帶回的米飯,只要一拌上粗糠,雞的胃口大增,而光米飯胃口也是一般般,現在我知道雞吃粗糙的東西,一是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的口感習慣,不喜歡光滑的東西,二是為增進肚內雞肫的磨擦消化功能作用,三是谷外面一層糠皮某種營養成份對雞的生長起到一定輔助作用,另外雞的嗅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穀子有一種特殊的天然植物香味,而加工好的大米這種香味就消失了,而長時間吃大米雞會拉肚子,拉屎時,拉出來的屎顏色發白還溼爛,所以說雞是有分辨力的,很聰明。


我們知道一般動物都比較聰明,雞同樣也一樣,為什麼家雞一吃穀子生蛋就會增加,而且這種雞蛋殼的顏色比吃其他飼料的要光滑好看,蛋殼的硬度要硬一點呢,另外雞在消化功能不好時會吃一些小沙子,來增加消化功能,在積食時會吃一些小青草,在晚上睡覺時會飛上高處站立睡,有的雞舍旁邊有樹會飛上去睡覺,也許是求生的天性本能吧。


雞這種動物不但吃講究和能分辨,它的聽覺和警惕性並不比狗差,不但能分辨出主人和生人的聲音,時間長了還能分辨出主人的發動機車聲,主人的車子一到,雞舍裡的雞聽聲音,馬上跑出來等在門口抬著頭等主人餵它,而陌生的車聲它毫無反應,主人一到它圍在主人身旁走到那裡跟到那裡,而陌生人就不會跟著他走,而雞眼睛的視力也不差,一條螞蟻小的蟲老遠能看到,最終落入雞肚。

所以說雞是很聰明的,經過人類上萬年的訓化,不但對吃一類能分辨出來,對其他各方面的進化也相當不錯。




村夫\n


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不貼切,雞是雜食性動物,人類能吃的它幾乎都可以吃,至於喜歡吃稻穀還是大米應該取決於餵養的人。

養過雞的人都知道,雞在每個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成分均不同,所以在實踐養殖中要根據雞的日齡來更換日糧,而且換料的時間最少要持續7天以上。

那麼問題就來了,比如說第一階段,雛雞因為消化系統發育還不完善,為了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日糧狀態都比較細小。這裡以土雞為例,雛雞的日糧一般用小米粒,脫溫後進入育成期就需要更換了,一是因為餵食米粒的成本比餵食稻穀高;其二是米粒的營養物質沒有稻穀的高。單純喂大米滿足不了土雞在生長過程中的營養需求。而在換料的時候如果直接把全部的料都更換成稻穀,雞的採食量就會降低很多,這時候從直觀上很多人也許會說,雞喜歡吃米粒而不喜歡吃稻穀了。

筆者在實踐養殖中第一次的換料是這樣的,換料的前幾天還是以米粒為主,然後逐日增加稻穀的比例。

這樣做的好處:

1、對於餵雞來說,米糠(穀殼)的營養成分遠比大米高,餵食帶穀殼的食物,更能保證雞群在生長過程中所消耗的營養需求。

2、換料過程中如果沒有留適應的時間,馬上更換日糧,就會導致雞群採食量下降,減緩或暫停雞群的生長速度,最重要的是雞群一旦出現這種情況,要重新回到正常生長不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還需要有更好的營養補充,不然很有可能導致養殖失敗。

所以筆者認為家雞並不是題主說的那樣喜歡吃稻穀不喜歡吃大米,而是養殖人對雞群的餵食方法。其實不單是雞,鴨子也是一樣,去年9月份我家買了20只小鴨子,準備養大來過年吃的,前期都是用稀飯拌米糠喂,後來因為米糠吃完了,而家裡的大米又還有很多,沒有去碾米,就用稻穀來喂,馬上就出現問題了,雖然不會不吃,但是量卻降低了很多,甚至餵食一次的量可以管兩天,導致現在鴨子的體重還達不到3斤每隻。


農村蔣小蘭


家雞喜歡吃稻穀不喜歡大米,這是非常片面沒根據的說法。至少未經過現實生活中的體驗和觀察,瞎說一通。

我家三十年前還有承包田種水稻,當稻穀收割回來後,便在自家的院子地坪上曬,任由自養的家雞出來吃。確實第一二天,雞見到稻穀便拼命啄食,吃飽就拉,拉完又吃,反正是無限制地任由它吃。到了第三四天,情況不同了,那些雞站在穀子上似乎對稻穀不感興趣,又是爪爬挑選,又是啄開破裂破殼的稻穀,專吃中間的大米粒,或找一些蟲子的屍體吃,也不積極吃那些稻穀了。雞對任食的稻穀,大慨吃膩了吧,改換口味專挑吃破碎穀子中的大米粒了。


第三隻眼看世間百態6


黑木耳,幹品金錢草,兩者燉雞肉,放油鹽等佐料,當菜吃,(金錢草不吃)。治尿路結石效果好。

黑木耳化石,金錢草排石,雞是吃石子的。。



用戶創維


回答這個問題:1.首先得了解家禽雞的胃是靠雞菌子消化,因為穀子帶殼造熱,含鈣對雞消化特好,而且產蛋多,有些雞吃石頭玻璃也是助消化的,我喂的雞愛吃蜜蜂的雄蜂,營養極高。2.有錢人用中草藥食喂下養生蛋,(吃啥來啥)營養極豐富,散養的雞吃蟲,吃草仔,吃泥土的微量元素,所以散養的雞,雞蛋貴是有道理的,也很受人們歡迎。3.用穀糠拌疏菜雞也喜歡吃的,營養還好!4.雞不喜歡吃米吃了產蛋還少原因是這樣的!


京燚桃園


家裡養的土雞,願意吃稻穀不願吃大米,這也許是它們長期吃稻穀的原因,在小雞長大了能吃稻穀的時候,人們就給就土雞喂稻穀,這就形成一個習慣,再有一種說法,就是稻穀外邊有一層殼,這層殼去掉就形成稻穀糠,稻穀糠裡含有各種維生素,能幫助雞消化,還有補鈣的作用,是雞需要的營養。

每天餵食稻穀的時候,就會觀察雞的吃的動向,如果在旁邊放一把大米餵雞,它們會直接把稻穀全部吃光,如果不夠吃的情況下,也可以吃大米的,但是這裡說不吃大米,這個是不現實的,因為大米它是糧食,雞對各種糧食還是認識的,糧食有糧食的香氣,雞一聞就能聞出來,但是它們最喜歡吃的還是稻穀,因為稻穀裡能幫助雞消化,能起到蘑谷的作用,稻穀裡還能有一定的鈣質,尤其雞正在生長或者是產蛋的母雞,都能起到一個補鈣的作用。

怎麼會這樣說呢?我家在住平房的時候,也是喂苞米和各種穀糠,說是補鈣的作用,就是每天母雞下蛋的時候,在雞蛋殼的外皮,看到谷糖的痕跡,雞蛋表面特別的粗糙,不像現在的雞下的蛋特別光滑,這個我分析他就是稻穀糠的作用,再說稻穀糖它是粗纖維,有幫助雞消化的作用,使雞的糞便不至於乾燥,所以說現在養雞,都得添加各種米糠,來增加雞的營養,還有幫助消化的作用。

所以說雞吃稻穀屬於正常情況,它們是根據自己身體的需要,才願意吃稻穀的,其實在南方盛產稻穀的產地,雞每天都吃稻穀。就跟北方雞吃玉米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可以把稻穀磨成大米,這樣餵雞的話,那樣會得不償失的,也是很麻煩的事,還不如讓它們一起吃稻穀,省事兒的多,這樣兩種食物都添加了,大米和稻穀糠,就是南方人養雞的方法。


三農剛子


說反了吧


手機用戶62858683135


不只是家雞,野雞也喜歡吃未脫殼的稻穀。主要的目的就是利用不易消化的稻殼,來提高雞的腸胃對食物的消化功能。如果沒有未脫殼的稻穀,也可以添加少量小石子、沙子,也可以促進雞的消化。

雞的消化功能不是很很完善、消化道相對也短,如果食物中缺少纖維素、木質素或者一些石子之類的東西,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也會影響雞的消化系統對養分的吸收。


雞的消化系統很有特點,食物在進入胃之前,會在雞素子中保留一段時間先進行消化前的碾磨。如果您有過散養土雞的經歷,就會發現雞有刨食的特性,會在活動時不時的刨刨、啄啄,還會吃一些小石子。主要的目的就是讓石子在雞素子中不停的活動對尚未進入消化道的食物進行碾磨,以提高消化道對食物的消化能力。

但是對於圈養的土雞來說,沒有獲取石子、沙子的條件。就需要在食物中添加一些粗纖維、木質素甚至是添加一些沙子類的東西。但是很多的農民朋友會忽略這一點,造成雞的消化能力不足、積食的情況發生。如果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未脫殼的稻穀,稻穀外皮不能被消化的纖維素物質就會在雞素子中替代石子、沙子對食物進行碾磨,也能提高雞的消化能力。所以,相對於大米來說,未脫殼的稻穀對雞來說更有吸引力。



其實不只是雞,未脫殼的稻穀對鴨子、大鵝也有著相當的吸引力,道理其實差不多。所以,養雞的時候在飼料裡添加一些纖維素含量高的東西,對雞的消化是有一定好處的。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雞是嘴啄動物,沒有牙子,直接把食物囫圇㖔進雞胗(雞胃)裡,而雞隻有很少的胃液,消化食物只能靠貯存在雞胗裡的沙子來磨碎。

家雞往往 圈養的多,吃進雞胗的沙子相對較少。而穀子外層有一層粗糙的穀殼,有助於被雞胗磨粹消化且還能磨粹其他食物。因而家雞喜歡吃稻穀不喜歡吃大米只是為了好消化而巳。


職業農民蔣大叔


很簡單,凡是禽類都要下蛋,蛋殼的成分主要是鈣,不單是家雞,鴨子也是一樣,喜歡吃穀子不愛吃米。穀殼裡含鈣,家雞吃下去消化吸收後有助於蛋殼的形成。鴨子吃田螺還要連殼吞下,比家雞的需鈣量還大。生理的需求,天生的本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