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潛艇關閉發動機,靜臥在航空母艦下方的海底上,能不能被航空母艦發現呢?

蝶熙兒


二戰時期,“無限制潛艇戰”創造了驚人戰果。二戰後核潛艇誕生,更是威力無比的進攻武器,在海水的掩護下,比最先進的隱形飛機還隱形。

可即便如此,潛艇面對航母戰鬥群仍不敢託大,因為矛鋒利了,盾也厚實起來。現代航母戰鬥群堪稱立體堡壘,層層防禦“針插不進,水潑不透”。

岸基反潛機、反潛直升機、拖拽陣聲吶、舷側陣聲吶、UUV無人潛航器、反潛導彈等一系列先進獵-殲裝備,單艘潛艇想攻擊航母無異於自殺,有諸多困難:

1、藏不住。

以美軍航母戰鬥群為例,不光有“宙斯盾”防空系統,水下也有一張AN/SQQ-89反潛網絡。它將各艦的球鼻艏聲吶、拖拽線列陣聲吶、反潛直升機、火控系統用數據鏈連在一起。任何闖入網中的潛艇都將暴露無遺。

▲AN/SQQ-89反潛系統

航母戰鬥群作戰隊形拉的很大,各艦間相距十幾海里,艦尾的拖拽線列陣聲納探測距離遠、效果好。若潛艇在航母下方座底,就算航母不發現,周邊艦艇也很快發現它。

瑞典“薩博”公司研製的SLWT輕型魚雷,能像無人潛航器那樣在溫躍層上下穿行,蛇行機動長時間搜索,能區分礁石、沉船和潛艇的不同,抗干擾能力還很強。在這種立體搜索模式下,潛艇停機座底很難坐得住。

▲SLWT魚雷搜索座底潛艇

2、追不上,穿不透。

潛艇航速與隱蔽是一對矛盾。高速航行暴露,靜音巡航又只有10節左右,想追上20多節航速的航母戰鬥群根本不可能。

美國“海狼”級潛艇號稱20節靜音巡航,但實際上15節航速反應堆冷卻循環泵就啟動了,產生大量噪音。一旦被發現,反潛直升機就迅速趕來,在近距離投下致命反潛魚雷。

因此,潛艇一般在航母航路前方區域伏擊。以正面迎敵,艇艏能屏蔽部分螺旋槳噪聲,聲吶反射截面也小,有利於隱蔽。

但對手也不傻,航母戰鬥群會配備1~2艘攻擊核潛艇,開闢航道清理威脅。攻擊核潛艇會提前出發,沿行進路線搜索,多艘核潛艇時會接力交替。確認安全後,航母戰鬥群才會前進。到達作戰區域,核潛艇也會在周邊分區巡邏,保護航母安全。

中近距離上,還有驅逐艦、反潛護衛艦構築的內層防禦圈,潛艇想滲透進去實在太難。所以潛艇打航母,要靠遠程導彈飽和攻擊和陣地伏擊方式。

冷戰時期,蘇聯潛艇強調遠程導彈飽和攻擊。“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裝備 24枚最大射程550~600公里,戰鬥部重達750千克的P-700“花崗岩”反艦導彈。在預警機指引下,多艘潛艇數十枚導彈同時發射,嚇的美國航母花容失色。

▲“奧斯卡”級和“花崗岩”反艦導彈

美國在航母上配備S-3“北歐海盜”固定翼反潛機,希望憑藉其800公里航程,能在“奧斯卡”核潛艇射程外率先攻擊。

▲S-3“北歐海盜”

蘇聯紅海軍這樣的超級高手,也沒有足夠的底氣伏擊航母。藏在溫躍層上下也不行,同躍層的敵方潛艇能探測到,反潛直升機的吊放聲吶也會在不同躍層間探測。

不過事無絕對,也有一種特別的方式效果不錯——借海底山峰掩護。海底地形起伏,有高山有深谷。潛艇藏在山峰後面,聲波被阻擋,主動聲納也發現不了。當目標進入攻擊區,便發射低速線導魚雷,操縱魚雷繞過山峰攻擊,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只是航母有重裝甲防護,還有數千個水密隔艙,硬扛1~2枚魚雷也不會沉沒。

綜上,潛艇伏擊航母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危險重重。在航母之下座底潛伏不可行,很容易暴露,不如遠程導彈飽和攻擊靠譜。各國也在積極尋找效率更高的方式,比如彈道導彈打航母等等。

潛艇和航母這對矛盾的較量還將長期進行下去,以戰止戰不是好辦法,世界和平才是主題。


和風漫談


潛艇關閉發動機,靜默的埋伏在海底,這種情況下很難被發現,因此這種手段也成為潛艇伏擊戰術之一,而且是非常常用的招數。潛艇關閉發動機後,動力系統的噪音幾乎不存在了,此時潛艇就完全融入了海洋背景噪聲中,很難被發現。

潛艇擅長在黑暗的深海中出擊,而不是浮在水面打仗,浮航的潛艇大都是在趕路,而不是作戰。


潛艇關閉發動機,靜臥在航母下方,予以跟隨,這樣的事情在美蘇冷戰中經常上演,蘇聯海軍的627A型液態金屬反應堆核潛艇K27號曾經在1965年對美國海軍的CVS-15倫道夫號航母進行了為期6天的跟蹤,跟蹤中,K27號核潛艇時不時的關閉發動機,潛伏在美國海軍航母的下方,並且在6天內,從美國航母的右後方、左後方和右前方分別進行了3次模擬魚雷攻擊,均未被美國海軍發現。這樣的經歷成功證明了潛艇跟蹤戰術的成功。

潛艇和軍艦配合作戰中,經常會潛伏在軍艦的下方,這樣難以被發現。


在俄羅斯海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非常嚴重的一次核潛艇沉沒事故,也就是庫爾斯克號沉沒事故,這艘核潛艇沉沒的原因是因為魚雷爆炸,但是人們在回顧當時的演習時發現,庫爾斯克號曾經有一段時間潛伏在基洛夫號核動力巡洋艦下進行潛航,沒有被發現,但是庫爾斯克號隨後判斷錯誤,選擇了上浮,碰撞了巡洋艦的下方,這可能引發了後來庫爾斯克號的魚雷爆炸。

動力系統是潛艇上的巨大噪聲源,如果關閉或者削減動力噪音,那麼潛艇的戰鬥力將會很強。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核潛艇的鼻祖,美國海軍的鸚鵡螺號核潛艇剛剛服役後,美國在太平洋上展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反潛演習,以檢測核潛艇的戰鬥力,當時美國海軍派出一艘反潛航母,搭載有反潛飛機,2艘驅逐艦和1艘巡洋艦去獵殺鸚鵡螺號,但是在為期兩天的對抗中,這些軍艦雖然對鸚鵡螺號發動了300多次攻擊,但是其中的有效攻擊不足3次,鸚鵡螺號經常跟隨在其他軍艦的下方,使得人們無法發現他,因為核潛艇的航速能夠跟上軍艦的航速。

水面艦艇對潛艇的攻擊,很少是攻擊性的,更多是防禦性反潛,而潛艇則是進攻的一方,需要靜默的接近敵人。


因此,潛艇關閉發動機,靜默的埋伏在敵人航線的下方,是很難被發現的,甚至可以打開發動機,直接航行在敵人軍艦的下方,這樣依然很難被發現,而且是被證明了的。


海事先鋒


這事我說個據說是真實的案例。

某國曾經派潛艇跟隨美軍日本的軍艦,用的就是這種方法,不過不是題主說的坐沉,而是低速跟隨,基本就是在船底下,原則上軍艦是看不見潛艇的,畢竟這是燈下黑,屬於探測死區,然後突然浮起嚇他們一大跳,這是潛艇戰的基本做法。

有一回,某國如法炮製,結果跟到人家的港口(日本)裡,軍艦回港休息了,潛艇懵了,浮起來會被俘虜,跑又跑不出去,就這樣坐沉幾天,氧氣基本耗光了,於是開始寫遺書,並準備破壞潛艇設備。遺書寫完了,炸藥也準備好了,日本的軍艦突然開動離開港口,某國的潛艇趁機也跟著離開了,那個軍艦離開港口直奔公海,然後又回到港口,潛艇也因此得救。

題主的問題結合這個例子慢慢考慮吧。


觀上靈雲


首先,潛艇在水下不用發動機,用蓄電池(啟用aip的潛艇和核潛艇除外,下同)。二戰時的潛艇出航時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水面航渡狀態的,戰鬥時才會下潛。一旦蓄電池電量快用盡了,就必須脫離戰鬥上浮到水面用柴油機充電。現代潛艇雖裝有通氣管,充電時不必上浮到水面,但也必須上浮至十幾米深處將通氣管放到水面。通氣管航行狀態的潛艇是無法投入戰鬥的,所以戰鬥狀態下的現代潛艇也是使用蓄電池的。

其次,不管什麼潛艇,能在水下保持深度,是因為在運動狀態下,它的水平穩定翼上受到了升力,這個升力和浮力一起,抵消了重力。如果停機不動,就會像飛機一樣,機翼上的升力消失,潛艇就會沉到海底去,這叫坐沉。坐沉是很有講究的,如海底不能太深,否則水的壓力會壓扁潛艇。海底不能是石質等堅硬地型,否則會壓壞螺旋槳。

所以問題來了,航母在大洋深處航行,你怎知它從哪條路走,不知航母的航線,如何提前埋仗?況且,大洋深達數千米,潛艇坐沉只會被壓壞,再也上不來。如果航母到近海來,呵呵,美國人才不傻,人家航母從不出現在高危險的近海。他們在近海用的是瀕臨戰鬥艦,兩棲攻擊艦。

看了一下下面的回覆,有很專業的,也有不專業的。對一些很白痴的問題,還是不回覆了。不是因為他說得有道理,而是我不想把自己的智商拉低到跟他一個水平。


花生噸


潛艇靜臥在航母下方或者以很低的速度在航母下方跟隨前進,在理想條件下航空母艦的確很難發現潛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卻很難實現。

(潛艇擅長隱蔽於大洋深處)

航母本身的反潛能力不強,而靜臥的潛艇又由於發動機已經關閉,所以它產生的噪聲就非常小,幾乎被海水內的噪音所淹沒,因此潛艇的隱蔽性變得非常強,航母很難發現。如果此時潛艇對航母發動攻擊,不管是魚雷還是導彈,航母都將在劫難逃。但是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會有如此合適的海域和時機,讓伏擊的潛艇可以進行攻擊。

(航母)

對於潛艇來說,如果想完成這樣的伏擊任務,就需要對戰區的水下情況、洋流情況以及各種水下環境瞭如指掌,並且具備非常強大的情報支持,因為只有判斷出敵方航母的路徑才可以進行伏擊。事實上,掌握敵方航母的動向就不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海底情況一般比較複雜,潛艇下潛深度有限,關閉發動機後,潛艇難免會隨著洋流運動而脫離伏擊位置,這些情況都會增加伏擊的難度。

(海底環境十分複雜,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像航母這種薄皮大餡的重要目標,出門肯定會帶齊了保鏢。一個航母戰鬥群出門,反潛任務就是重中之重。就算你關閉了發動機,保持靜臥,水面艦艇上所裝備的主動聲納系統,還是可以探測水下較近距離內的目標。如果伏擊潛艇距離比較近,就算“聽”不見,那也可以“看”得見。再加上天上隨時可能出現的反潛機,現實中的潛艇想要實現靜臥伏擊戰術,只有在條件極其成熟時才有可能成功。

(航母編隊中往往有專職反潛的艦艇)

目前,潛艇攻擊航母的戰術主要有兩種,即外科手術式打法和破鏈式打法。前者通過外部情報探測信息引導,在航母預警範圍外,利用火力機動發射導彈攻擊航母。後者則利用單艘或多艘潛艇突破航母反潛網絡,破壞反潛艦,分化瓦解反潛網絡,進而對航母發動攻擊。因此在現實條件下,靜臥伏擊戰術攻擊航母並不是潛艇的主要戰術選擇。

潛艇與航母的攻防大戰是大洋上的永恆主題


戰情解碼


一樣會被發現,因為有一種東西叫“低頻聲納系統”,這是一種主動聲納系統,由於採用低頻聲波,它的衰減較小,可以傳播很遠的距離;如果是潛艇靜臥在航空母艦的下方海底,那麼肯定不能是深海,而是較淺的海域,否則一旦沉底就沒機會浮上來了。那這個時候主動聲納有很大幾率發現它。

航母本身的球鼻艏裡,就會安裝一個主動聲納系統,空間非常充裕;而且其他護航艦艇也有球鼻聲納和拖拽聲納。哪怕潛艇把發動機都關了,憑藉主動聲納系統,也可以探知到它的存在。

主動聲納探測潛艇示意圖

福特級的球鼻艏,除了可以減少興波阻力外,球鼻內還可以裝主動聲納

052D上的主被動拖拽聲納系統

大家不要以為主動聲納只能做簡單的測距,其實現在的聲納系統和合成孔徑雷達一樣,早就已經可以實現成像功能了。所以潛艇如果離航母太近,就不要妄想能假扮成一條鯨魚或者大石頭了,人家可以看的很清楚。

主動聲納成像圖


紙上的宣仔


這種方式只對被動聲吶有效

首先給你科普下主被動聲吶工作方式的不同,被動聲吶是依靠水聽器被動接收被偵測物體的自身噪聲,也就是不主動發射超聲波被動的聽其他物體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噪聲,特別是極低頻噪聲在海底能傳播很遠。

主動聲吶是通過自身發射超聲波,依靠超聲波對物體的反射來判定目標,並且這種技術還用於海底地形的測量,這種主動聲吶可以偵測到海底一些不規則的物體,所以有可能偵測到潛艇。

因為潛艇坐沉海底它是一個很明顯的突出物,如果在受到主動聲吶探測的時候容易被偵測到,但是由於海底地形複雜環境多變所以不一定100%能偵察到,主動聲吶發射的超聲波也可能受海流的影響。

再者就是坐沉海底危險性較大,坐沉必須找一篇軟質海底不然坐沉碰到石頭什麼的一樣發出噪聲,並且尖銳的物體可能損失艇體,所以一般除了埋伏很少在被追蹤的過程中採用坐沉的辦法。



李曉偉


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只是這種戰術的目的是什麼,為了攻擊航母還是為了躲航母?早期軍事架空類小說經常有類似情節,在軍力不對等的情況下,如何以劣勢裝備取得不對稱優勢,就涉及到用潛艇預先埋伏在航母可能經過路線,守株待兔一擊而退。

這種戰術有一定的偶然性,萬一航母不走這線路就白等了,同時就算要攻擊航母或編隊也犯不上直接開始沉底,而是在魚雷有效攻擊距離上開火,總得考慮逃生的可能。

首先,題目中所謂的關閉發動機沉底等航母,這種概率在上述戰術下是有可能成為現實的。但是這麼做的目的難道是垂直攻擊,還是想破個世界紀錄?

其次,就算垂直角度下航母沒發現,但是整個航母編隊可不止一艘戰艦和反潛飛機。

最後,航母不會平白不故停在一個位置,在正常巡航狀態還是會動起來。那麼水下的潛艇是準備動還是不動,動的話想追趕航母編隊啟動發動機立刻被發現,難道讓潛艇開足馬力追趕航母編隊,不現實也不可能。

迴歸正題,關閉發動機潛伏水下確實很難被發現,潛艇以守株待兔的方式伏擊航母編隊不是沒可能,但是需要考慮攻擊和撤退想結合。


河東三叔


其實吧,在水下聲學世界與在空中光學世界有不少相似之處,聲音的反射也是有規律的,

靜默,開被動聲納,遇到開主動聲納的還是會被“照射"顯形,而反潛聲納浮標,飛機拖曳聲納就可以照射。

對於單殼潛艇,表面是承壓外型,流線水滴型,聲音反射面是明顯的,

而F117隱形轟炸機幾何反射面可以把雷達反射到別的方向,

單殼體潛艇很難兼顧承壓和反射面積,

雙殼體會有更多自由度,

另外,綠毛龜是自然界的一種生物,殼上長滿了水藻茸毛,這茸毛的聲學反射是很差的,

柔性蒙皮,可以分散聲學反射,

鯊魚皮,海豚皮,不僅可以柔性減少水下阻力,還可以柔性消除聲學反射。

給潛艇穿上空調被,羽絨服,主動聲納就難以照亮了。







星輝650


當然可以被發現了,雖說潛艇的噪音越來越低,下潛深度越來越大,隱蔽性越來越好。但是現代的艦艇上都裝有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搜潛,攻潛的能力也極為強悍。雖說,潛艇在關閉發動機的情況下,噪音極低,艦艇的被動聲吶或許難以發現。但是裝備主動聲吶還是可以探測到潛艇的。

主動聲吶和被動聲吶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主動聲吶是主動發出聲波去探測目標,被動聲吶是接收目標發出的噪音。可見當潛艇的輻射噪音≤海洋背景噪音時,艦艇的被動聲吶就區分不出洋流的聲音和潛艇的聲音。所以說,當潛艇關閉發動機,並且停止一切活動時,自身產生的噪音肯定要低於洋流的背景聲音,此時被動聲吶就難以發現靜止的潛艇。



但是主動聲吶還是可以發現的靜止的潛艇的。畢竟主動聲吶是主動發射聲波去探測目標,而不是被動的接收目標,即便潛艇靜止也是可以被探測到的。


事實上,現在單純的主被動聲吶已經不太多了,大部分都是主被動複合型聲吶。目前來說,聲吶的發展處於領先地位的是我國,英國,法國。其研發的低頻主被動複合拖曳線列陣聲吶的技術十分先進。我國的艇殼聲吶主要是SJD-9型,其探測距離為12公里。而SJG-311低頻主被動複合聲吶,其低頻發射陣和拖曳線列陣是相互分開的,互不干擾,極大的提高了性能。

航母戰鬥群的編成是反潛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攻擊型核潛艇。其反潛能力極為強悍,如果說潛艇靜默的等在航母戰鬥群的必經之路上,那麼也會被編隊中的攻擊核潛艇,驅逐艦裝備的主動聲吶所發現,儘管如同大海撈針。(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