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文章來自個人微信公眾號:伯克希爾在思考(read-more-and-more)




武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1972年上映的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帶領一隊炮手駐紮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一天,班長麗達在不遠的樹林裡發現了空降的德軍。瓦斯柯夫帶領一支5人組成的小分隊去搜查敵軍,結果全部犧牲,受重傷的麗達不願連累准尉把兒子託付給他後飲彈自盡。悲憤的瓦斯柯夫一舉殲滅敵軍營,光榮完成了任務獲得援救。多年後,瓦斯柯夫帶著麗達那個現在是軍官的兒子來到當年他母親犧牲的小樹林,對所有的女兵們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2017年,有觀眾回顧這部電影時這麼寫道,“願你從戰爭的傷痕中出走半生,依然嚮往幸福;願你為了理想的幸福,依然付出熱血的代價直面殘酷。”

今天是2020年3月1日。我不知幾十年過去後,人們會怎樣記錄這一段歷史。


(一)吹哨人的來電

1月17日晚上19:57分,正在群光玩劇本殺時我接到了堂姐的電話,非常嚴肅地被告知目前傳聞的“肺炎”實際非常嚴重,讓我們千萬別去人多的地方,一定要戴好口罩。放下電話我和老婆簡單說了一下這個事情。但是當看到車水馬龍的街頭活力四射,當面對滿屋子的年輕人生機勃勃,我們覺得實在沒有什麼害怕的理由,於是繼續玩到晚上十二點才回家。

我的堂姐就在武漢市一家知名醫院工作,其實她在電話裡還告訴我了我一件事情:已經有一位同事因為在微信群裡警告這個肺炎的嚴重性,被訓誡了。當時不聞其名,但此後來我們都知道了這位吹哨人,他的事情在21天后的晚上,刷爆了整個社交網站,讓無數人流淚、憤怒。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真是萬幸,身體無恙,因為1月中旬新冠病毒其實已經開始廣泛傳播了。


(二)未成功的出行

由於計劃1月24日去外地過年,所以在此之前除了去單位開會之外就是在家辦公。直到1月23日(農曆臘月29),一早醒來我們收到了上午十點武漢封城以及次日航班都已取消的通知。當時對封城並沒有什麼意識,慌亂之餘我們拿起行李就出發,想著起碼先回我老家過個年,總比在武漢這邊什麼都沒有強。一路驅車狂奔,滿城都是倉皇出行的人,可還沒到高速入口,我就已經看到掉頭逆行的車了,一路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高速已提前封閉,出城無望了。路上能看到交錯而過的車輛,大家互相搖下車窗,或是嘆氣搖頭、或是繼續打聽其餘出城的路線,雖然隔著口罩,我還是能窺見人們臉上的恐慌與無奈,全世界史無前例的封城真的來了!

此時是23日上午9點40分,後來得知,從23日2點30分—上午10點,據稱有500萬人離開了武漢。

這是我近期唯一一次出門了,到現在還記得老婆當時指路時快哭出來顫抖的聲音,那是真的恐怖,無法掩飾。


(三)封城後的生活

接下來的日子平淡而又波瀾起伏。由於事前沒有做任何留守武漢的準備,23號回家後倆人就盤好了冰箱、冰櫃的庫存食物並一一記錄在冊,合計著夠吃多久,民以食為天,這話真不是鬧著玩的;每天睡覺前我們都會合計第二天吃什麼、需要提前準備什麼飯菜;每隔一兩天會去樓頂看看種的菜長勢如何,順便活動一下;每天早上必看的是疫情情況,為湖北尤其是武漢市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而揪心,畢竟冰冷的數字下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封城初期社區統一團購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每晚十點鐘開搶的盒馬更是拼手速的緊張時刻;父母們為我們準備了很多食品,但是受制於封城政策,除醫用物資外其餘快遞均不能進出湖北;釘釘、微信、騰訊會議被輪番使用,擠爆服務器的雲辦公開始了。

除了日常工作生活,這期間我也在密切關注社會動態。俞敏洪在疫情日記中寫到:這一場疫情,已經不僅僅是一場人與病毒的戰爭,更像是一面照妖鏡,把很多妖魔鬼怪、魑魅魍魎照得原形畢露,是一場人性中善惡美醜的大較量。確實,疫情中有人撇下生命去救人,有人瞄準商機發國難財;有人追求真相奔走吶喊,有人趁機散佈陰謀論擾亂民心。

有很多事情讓人難忘。

2月24日,湖北十堰花果街道樓棟長在入戶排查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開門的是一位只有5、6歲大的小男孩。他和自己71歲的爺爺共同生活,當被問到爺爺在哪裡時,小男孩回答到:已經死了幾天了。為悲劇默哀!

2月21日,白巖松在《新聞1+1》欄目中視頻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除了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絕對主戰場,華中科技大學共有10家附屬醫院投入到了戰疫的過程中。學校投入的醫護人員約3.3萬,投入病床8900餘張,管理方艙病床近6000張,是全國投入最多床位和醫護人員的高校。向逆行者致敬!

武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 | 央視新聞1+1,侵刪


武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華中科技大學疫情投入 | 央視新聞1+1,侵刪


我們也目睹並親歷了很多感人的事情。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陸續馳援入場,武漢這座城被最勇敢的一部分人保護了起來;城市裡,各崗位的普通勞動者並沒有停步,他們的勞作,讓生活充滿了希望;武漢一群環衛工人在酒店隔離期間,為了不給其他人增加負擔,每天都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我們收到了很多人的關心和安慰,外地的朋友、長輩們想方設法寄來了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有的甚至直接通過微信紅包來表達關心。這些情誼終生難忘!


(四)不可缺的思考

而這期間,網上有很多由疫情引發的思考。有人想換一份穩定的工作,起碼旱澇保收;有人想換一套房子,並且充分考慮到物業的服務、周邊的配套;有人意識到要開始存錢,不然停發工資現金流也就斷了,連貸款都還不上;也有人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家庭急救包了,以備不時之需;有人開始重視自身健康了,謀劃著復工後就去辦張健身卡......

更深層次的,我覺得應該藉此機會認真思考下:自己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能給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有些問題還在思考,但有些道理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譁眾取寵的娛樂在專業知識面前,毫無風光可言;必須要有刻苦鑽研精神,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幫助更多的人擺正心態、辨明是非,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年輕人要立志做有勇有謀、胸懷家國的人,唯有這樣才能算作真正的強者。

什麼是家?

有老有小,有說有笑,有柴有米,有鍋有灶;

什麼是國?

有禮有教,有人情味,幸福充實,公平正義。


(五)黎明前的希望

現在是2020年3月1日的清晨,站在窗邊感覺有些陰冷,小區依舊寧靜。

和近兩個月一樣,雖然目前的黎明安靜地讓人難以適應,但我特別期待熱火朝天的生活景象能夠儘快到來。希望不久的將來,能有一批踏實專業且有良知的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帶頭人;老百姓能成為有記憶的人,吸取教訓、善待自然敬畏生命;國家治理能夠科學有效,用科學的防範和應急處理避免不惜一切代價;社會組織能夠更有公信力,從而發揮應有的作用;廣大醫護人員能夠被尊重和善待,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和所有時候一樣,我們都深愛腳下的土地,依然深愛這個國家。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家庭、國家的脊樑,儘快重回正常生活,涅槃之後迎來重生!


武漢: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黃鶴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