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是古人的智慧!

所謂床不離七、是說做床時的講究。農村木匠做床量尺寸時,都會在尺寸末尾留七。

古代做床的尺寸,一般為“三尺七、四尺七、五尺七,對應到現在的長度也就是1米2多、1米5多、1米8多。這樣的尺寸,也很符合不同身高人的需求。

俗話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是古人的智慧!

尺寸帶個七,諧音妻,寓意是“床不離妻”,有夫妻同床偕老之意。

還有一種寓意是有了這個“七”,希望睡在床上的人不用擔心獨自一人,可以找到妻子了。這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所謂棺不離八,就是不管逝去之人個子高矮,所做的棺材都是八尺。

棺和官諧音,八是發的諧音。有升官(棺)發財的意思,寄託了人們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升官發財的美好願望。

所謂桌不離九,指的是吃飯的飯桌,桌的邊長尺寸,不能離開“九”這個數字,如二尺九寸、三尺一寸九分或四尺八寸九分等,最後一個數字必為“九”。

俗話說:“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這是古人的智慧!

“九”與“酒”諧音,意即吃飯不離酒,正所謂“桌上無酒難留客,心口不一難做人”。桌上離不開酒也證明這家人賓客很多,預示著家族興旺。

從古至今,講究吉利的人們用諧音代替了吉祥意願,喜歡把一些美好的願望寄託在一些器物之上,這也是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

這些看似“迷信”的俗語,除了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外,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智慧的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