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文 | 臧博

全球新冠疫情跌宕起伏、遠未平息,一場新的金融風暴又從華爾街撲面而來。

多事的2020年3月,在疫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之下,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均遭遇重擊,美國政府連續出臺多項經濟振興方案卻未立竿見影,美股近期更是頻繁遭遇暴跌,十天之內觸發四次熔斷。美國股市乃至世界經濟的下一步走勢,均令人深感憂慮。

金融危機如同水中投物,最初震盪雖在華爾街,隨後卻會如波紋狀持續外溢,最終的衝擊將邊及世界各國。而歷次金融危機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雖各具特性,但在一些大的方面多有雷同之處。因此,每次金融危機爆發,或者經濟過熱而導致危機隱憂浮現,金融從業者和學術界總會出現一種“回訪歷史”的潮流,以從過往危機從爆發到治理的經驗中汲取思想資源。有鑑於此,本次書單選入八本回顧金融危機歷史,反思其淵源、過程與影響的著作。

每一次危機,總會讓冷靜者反思過往、回訪歷史。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思講述金融危機的名作《1929年大崩盤》,便是逢經濟危機便會被無數人回訪的作品。自1955年面世以來,歷次華爾街股災與變局中,這本書都會被加印或重版,以至於作者也說,

這本書每次被擺上書架,便對應著又一次泡沫危機和投機風潮。1929年的美國股災無比慘烈,被稱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1929年大崩盤》全面、系統而準確地評述了這次危機全過程,近80年後依舊是解讀1929年經濟危機和金融投機問題的經典之作。

歷次股災中常能見到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動物精神”——大眾的信心高漲或跌入谷底,都將對股票價格和經濟活動產生直接和重大沖擊。在資本市場中,信心的有無至關重要,公眾從興奮到焦慮甚至恐懼的情緒波動,可能會對資產價格以及金融部門以外的經濟活動造成極大影響。此次新冠疫情等意料之外的威脅,造就公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下降,想必也是華爾街股價大跌的外部導源之一。

兩位諾獎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合著的《動物精神》,便著眼於這一維度,通過分析數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慘痛事實,指出強大的心理驅動力可以大大削減一個國家的財富;在資本市場,動物精神展現了一個簡單的邏輯——信心很重要,沒有信心也很重要,當公眾情緒從極度喜悅到焦慮甚至害怕,其在股票價格以及經濟活動上的影響可能極其恐怖。

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的《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梳理了近400年來金融危機的起源、過程與影響,並以簡潔通俗的語言呈現金融危機的模式、規律、起因和影響,以及金融危機中的非理性因素。每逢經濟危機時,公眾必然經歷“瘋狂、驚恐和崩潰”的三階段,而這種非理性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勝過任何精確的計算。


1 《1929年大崩盤》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美)約翰•肯尼斯•加爾佈雷思著,沈國華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這是加爾佈雷思的名作,是長久以來學術界和證券投資界大量引用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第一版於1955年面世,此後長銷不衰,近80年後依舊是解讀1929年經濟危機和金融投機問題的經典之作。更有意思的是,《1929年大崩盤》每次大量重印並被擺上書架,往往對應著又一次潛在的泡沫危機和投機風潮。此後,不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離岸基金熱潮中,還是1987年的股市風暴,甚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總會有人在經歷“陣痛”之後將目光轉向過去,反思1929年的那次股災,回溯加爾佈雷思的看法。

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被稱為“屠殺百萬富翁的日子”,危機後的4年中,美國國內市場總值下降30%,1500萬人失去工作,堪稱金融史上一場慘烈的股災。加爾佈雷思這本書專注於這場金融危機,全面、系統而準確地評述其全程,旨在審視歷史的教訓及金融界盲目樂觀和操縱權力的後果,並“揭出病根,引起療救的注意”。


2 《大蕭條:人類經濟生活中最為凝重悲愴的畫面》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美)狄克遜·韋克特著,何嚴譯,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6月

歷史總在重複自己,經濟週期會不請自來。當下很可能面臨著新一場金融風暴,90年前的大蕭條是否會重現?當時的人們又是如何熬過那些日子,答案或許能從這本描寫大蕭條的書中找到線索。

本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著重於描述政府在大蕭條時挽救經濟的努力,關於新政及其立法的筆墨頗多;後半部分則關注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長鏡頭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大蕭條帶給美國的影響。

作者親歷過他所描寫的歷史時期,得以從一個旁觀者和記錄者的角度,以白描的方式,冷靜、客觀地向人們展現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為讀者臨摹了一個充斥著種種矛盾的時代,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凝重與悲愴,憂傷與希望。


3 《瘋狂、驚恐和崩潰:金融危機史》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美)查爾斯·金德爾伯格等著,朱雋等譯,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年4月

本書也是講述金融危機之實質的經典作品之一。書名中所謂“瘋狂、驚恐和崩潰”,正是指金融危機的三個階段。作者梳理分析了近400年來金融危機的起源、過程與影響,以簡潔通俗的語言呈現金融危機的模式、規律、起因和影響,以及金融危機中的非理性因素。作者認為,非理性因素如此頻繁地讓直接或間接捲入危機旋渦中的人們更加混亂,這本身就像一個笑話;瘋狂、恐慌和崩潰的產生及其最終的規模也取決於當時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結構。

金德爾伯格開創的金融危機歷史研究法,將繼續引領後來者不斷探索。本書總結的一個普遍性的、最具適用性的教訓是:非理性可能會勝過精確的計算。金德爾伯格教授反對迷信權威,不盲從那些看似天經地義的理論體系,他認為置基本事實於不顧,而盲目依附於刻板的信仰,正是非理性的一種更加危險的表現,如果當局這麼做,危險尤甚。


4 《大熊市啟示錄:百年金融史中的超級恐慌與機會》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英)拉塞爾•納皮爾著,張昊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7月

這是一本講述拉下一個熊市何時到來的書。拉塞爾的一個重要結論是,一個大熊市通常是通縮(或者至少是正在發生的通縮風險)引發的;而正是這股通縮的力量使得股市見底。現有的資本市場理論通常漠視歷史研究,而大部分金融歷史書籍都淡化歷史實踐中的原理。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實用的歷史金融市場研究。

拉塞爾認為,大多數投資者錯誤地認為股票是一種資產,實際上它們是“資產與負債之間的一小塊希望”。作者通過觀察市場在熊市底部的運作機理,幫助投資者為未來的挑戰儘可能做好準備。本書回顧和剖析了美國股市歷史上幾次大熊市的底部 ——1921年、1932年、1949年和1982年,為投資者提供了一部金融領域的指南,並歸納出絕佳抄底機會所具有的特徵。


5《這次不一樣:八百年金融危機史》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美)卡門·萊因哈特等著,綦相等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9月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後,經濟學家卡門·萊因哈特和肯尼斯·羅格夫出版本書,但作者的本意卻與書名相反,他們要強調的是經濟危機並沒有太多新鮮之處,而是一再重複一些固有元素。他們經過深入的研究、嚴謹的分析,指出歷史上金融危機發生的頻率、持續的時間和影響程度都驚人的相似。本書便旨在揭示800年間金融領域的跌宕起伏規律。

當前世界很可能面臨著一場新的經濟危機,如果不對過往的危機進行深度分析,便無法弄清楚當前可能面對的風險和潛藏的威脅,畢竟如萊因哈特和羅格夫所說,過度的債務積累所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在經濟繁榮期總會顯得並沒有那麼嚴重和危險。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萊因哈特和羅格夫憑藉縱貫數百年的數據整合分析,造就這本優秀的關於金融危機的實證分析著作。本書對於那些希望瞭解當前和以往危機的讀者,以及謀劃如何應對未來危機的讀者來說,是必讀之書。


6《壓力測試:對金融危機的反思》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美)蒂莫西·蓋特納著,益智譯,中信出版社2015年3月

蓋特納被譽為“拯救美國經濟的焦點人物”, 幫助美國渡過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從繁榮到蕭條到搶救再到復甦。他在這本回憶錄中回顧了美國如何成功渡過了政治和金融系統的最終壓力測試;在講述危機臺前幕後的同時,解釋為了修復近乎破碎的金融體系,防止國家經濟走向崩潰,避免了第二次經濟大蕭條,自己如何做出各種艱難抉擇以及在政治上不受歡迎的決定,卻也失去了美國人民的支持。

書中也呈現了蓋特納部長鮮為人知的一面,從他在外國度過的童年開始回憶,直到講述了早期作為年輕的財政部官員,如何幫助應對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金融危機,然後描述了在華爾街繁榮破滅之前他所見、所經歷和所錯過的諸多舊事。蓋特納也描述了危機後的餘震,包括政府努力解決高失業率,一系列殘酷的對赤字和債務的政治鬥爭,等等。


7 《十年輪迴:從亞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機》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馬來西亞)沈聯濤著,楊宇光等譯,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1月

本書從內部人的視角對當前世界金融風暴進行了獨特描述。作者是一個亞洲金融的監管者,曾親身參與有關監管政策和國際金融體系設計的重要討論。在書中,他結合自身經歷,從制度及其演進的角度,在歷史、宏觀、微觀三個層面審視了導致20世紀90年代後期和2007~2009年這場目前仍在進行的全球危機的種種原因,並對危機各國(地區)採取的應對措施及國際金融機構的救援措施進行了反思。

作者在書中指出,自己畢生接受的都是西方經濟學體系培養,但如今也開始質疑主流經濟學的各種前提假設,尤其是自由市場意識形態。作者認為,儘管主流經濟學仍在不斷演變,但基本模型仍然是對世界的機械化及片面理解;主流經濟學不但沒有預測到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同樣無法對如何走出危機給出有價值的建議;21世紀的亞洲,擁有世界人口的55%,無論是好是壞,對世界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因此要觀察世界,僅從西方的視角出發遠遠不夠。


8《動物精神:人類心理活動如何驅動經濟、影響全球資本市場》

瘋狂、驚恐和崩潰: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美)喬治·阿克洛夫等著,黃志強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

在這本書中,經濟學家喬治•阿克洛夫和羅伯特•席勒質疑了導致人們深陷金融危機的原因,並提出了可以扭轉經濟局面並恢復財力的全新見解。數次全球金融危機慘痛地證實了,強大的心理驅動力可以大大削減一個國家的財富。在資本市場裡,動物精神展現了一個簡單的邏輯:

信心很重要,沒有信心也很重要。當公眾情緒從極度喜悅到焦慮甚至害怕,其在股票價格以及經濟活動上的影響可能極其恐怖。

兩位作者探討了動物精神如何影響宏觀經濟的運行;成功地說明了傳統的宏觀經濟學分析之所以往往失靈,是因為它不僅對失業及信貸市場這樣的制度體系熟視無睹,更在於疏於分析哪些難以記錄的行為模式。在資本市場中,信心的有無至關重要,公眾從興奮到焦慮甚至恐懼的情緒波動,可能會對資產價格以及金融部門以外的經濟活動造成極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