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您好!今天是開啟“企業主陪伴顧問《私語》”之旅的第十一天

從盈餘的時間裡發現價值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改革開放40多年,我經歷過20多種不同類型的重大轉型。為什麼一些企業經營感覺越發難而複雜?究其原因,諸多轉型的坎並非已成往事,甚至呈現出不確定性、瞬間爆發性等特點。推薦《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解惑企業轉型之道

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之“成本曲線之謎”:

經歷了20多種類型的轉型,解惑創新之道,惟有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尋找即設計一條新的、更低的“成本曲線 ”。

“成本曲線”不僅僅停留在財務意義的成本/

研發投入、產品/服務等企業運營的微觀上,還包括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上“成本曲線”的模型,包括企業的產品模型、成本模型、技術模型、文化模型、分配模型和商業模型等等,構成企業的運營和戰略、微觀和宏觀,具有市場表現的“核心輻射”的競爭力。

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之“設計引領未來”:

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一條新的、更低的“成本曲線”。“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To make doing business easy”是典型的成本曲線,是使命的模型設計。

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之“解惑轉型邏輯”:設計一條新的、更低的、在行業競爭中具有很強競爭優勢的“成本曲線”,維繫在市場中處於的領先、壟斷或後發地位。

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之“構建運營護城河”:供應鏈的全生命週期始於“設計”,終於構建互聯共贏的“雲生態”商業壁壘。

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之“進化商業模式”:企業漸進式融入五雲(雲產品、雲運維、雲製造、雲平臺和雲生態)【注】,塑造價值乘數商業效益最大化的“五雲”商業模式。

——摘自路至偉管理日誌

【註釋】:五雲(雲產品、雲運維、雲製造、雲平臺、雲生態)不僅是路至偉在2018年首創的企業永續經營的方法論,且產業互聯網賦能輔導了眾多創新轉型企業走向成功。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雲浪潮下,沒有哪家企業能置身事外!

美國調研機構Gartner公司調研指出,2020年,企業“無雲”就像“無網絡”一樣窘迫。如果企業對於信息化和數字化視而不見,勢必將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近日,國常會議指出,要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力度,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依託工業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加快上線上雲。在頂層架構的帶動下,“企業上雲”概念,再次站上風口。

那麼,“上雲”到底有哪些前世今生?為什麼上至國家頂層架構、下至每一個小微企業,都需要重視“上雲”?又有哪些企業已在“雲端起舞”?

本文核心提要:

1、頂層架構政策頻出,推進“百萬企業上雲”

2、“雲”將無處不在,成社會經濟新型基礎設施

3、科技巨頭加速佈局,全面上雲時代來臨

4、所有企業皆需上雲,實現全息數字化轉型

5、疫情之下,上雲速度更是企業“生死時速”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頂層架構政策頻出 推進“百萬企業上雲”

“企業上雲”,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11月27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要支持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國家級平臺,以及構建一批企業級平臺,培育30萬個以上的工業APP即工業應用程序,推動30萬家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5年,形成3-5傢俱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百萬工業APP培育以及百萬企業上雲。

另一個“企業上雲”的重要文件,是由工信部在2018年7月23日發佈的《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廣泛普及雲計算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全國新增上雲企業100萬家,形成典型標杆應用案例100個以上,形成一批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雲平臺和企業上雲體驗中心;利用信息化技術幫助中小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推動中小企業供應鏈向數字化轉型。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工信部進一步指出,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以強化雲計算平臺服務和運營能力為基礎,以加快推動重點行業領域企業上云為著力點,以完善支撐配套服務為保障,制定工作方案和推進措施,組織開展宣傳培訓,推動雲平臺服務商和行業企業加強供需對接,有序推進企業上雲進程。

自此,全國各地經信委陸續出臺政策,扶持企業上雲,掀起企業上雲熱潮。廣州實際行動較快,馬上推出《工業企業上雲上平臺服務券獎補工作方案(試行)》。根據方案,企業可使用“上雲上平臺”服務券購買工業互聯網相關應用服務,事後政府對服務券予以兌現,補助企業“上雲上平臺”費用。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河南鄭州則實施了“百千企業”上雲計劃,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雲產生的服務費,按照不超過合同金額的70%給予補貼,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100萬元。對於中小企業上雲產生的服務費,也按照不超過合同金額的70%給予補貼,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10萬元。

補貼力度最大的要數遼寧省瀋陽市。根據瀋陽市印發的《瀋陽市引導企業上雲實施方案》,該市安排一定資金,鼓勵和支持工業和軟件企業等上雲,將按照年度上雲服務合同實際支付額的50%給予補貼,單個企業最高限額達到200萬元。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雲”將無處不在 成為新型基礎設施

國家從頂層架構大力推進“企業上雲”,非常核心的一點在於,雲時代正在快速到來,未來競爭在於雲巔,一切都將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

中國經濟將整體“在線”,以新基礎設施為底層,構建一個全新的經濟生態。5G、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礎設施,成為未來經濟最重要的生產力。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我們對智能生活的所有暢想,也都離不開“雲”。未來,“雲”將為智慧城市提供數字基礎設施,智慧交通、無人駕駛、智慧醫療、遠程教育、智能安防等,都將得以實現。

從這個層面,從政府政策安排到各類資源扶持,支持雲業務龍頭企業形成中國強大的雲計算核心競爭力,已是當務之急。不僅是因為要提振經濟,還因為雲計算可推動我們加速進入數字時代,提升全社會效能。從國際競爭角度,雲計算、人工智能是現在和未來的最強核心競爭力。

科技巨頭加速佈局 全面上雲時代來臨

在“雲”基礎設施搭建中,以阿里、騰訊、華為、百度等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巨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不僅“以身作則”,把自身業務全部雲化,而且還在輸出各項能力,賦能所有企業“上雲”。

最早嗅到雲商機的阿里巴巴,早在2015年,馬雲就表達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上雲是企業戰略而不是戰術,未來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只有那些在雲上的企業才能快速有效的抓住時代變化的先機,才能使用計算的能力,才能利用好數據的價值.

每日私語|我是設計成本曲線決定論者(3)未來,無企業不上雲


在平穩度過2019天貓雙11流量峰值後,阿里巴巴宣佈,其核心繫統已100%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上,成為“雲上的阿里巴巴”。這項浩大的遷徙工程,把數以十萬計的物理服務器從線下數據中心遷移到了雲上,等同於“給在飛行中的飛機換引擎”。

最新一屆雲棲大會上,張勇提出了“百新”、“萬新”,各行各業都在全方位走向數字化和智能化。阿里巴巴累積的數字能力,將全面賦能各個行業,新零售、新金融、數字政府三個領域重點聚焦。2019年,阿里雲全球企業客戶數量已超300萬。

截止2020年1月中,騰訊也已將旗下QQ的所有業務都搬到了騰訊雲上 。也就是說,當前用戶所使用的QQ都已部署在雲端。據悉,騰訊微信目前已在灰度上雲,且在按照自己的節奏逐步上雲。

騰訊湯道生表示,“產業互聯網是一場‘持久戰’,騰訊希望和合作夥伴一起參與轉型,讓每一個產業都變身為智慧產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C2B是產業互聯網的重要抓手,也是騰訊的獨特優勢。騰訊在不斷強化雲的平臺能力,整合醫療、出行、教育等產業平臺,幫助公共服務機構和傳統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同時憑藉服務C端用戶的能力和經驗,通過公眾號、小程序、支付、企業微信等連接器,幫助B端夥伴更好地服務用戶。2019年,騰訊雲全球企業客戶數量已超100萬。

所有企業皆需上雲 實現全息數字化轉型

對於企業而言,“上雲”更是意味著一次商業模式的革新、商業效能的迭代。企業上雲,即企業以互聯網為基礎進行信息化基礎設施、管理、業務等方面應用,並通過互聯網與雲計算手段連接社會化資源、共享服務及能力的過程。

具體而言,雲計算將應用於企業運營全環節,不僅實現企業內部運營的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而且與外部合作伙伴的連接更順暢化、精準化、簡易化,整個企業運營流程都被放到網上,從而實現“企業上雲”。

提升企業內部運營效率:通過雲系統打通企業各個管理系統,能讓企業內部數據更透明,實現更加高效的流程管控、雲端辦公以及人效管理等。整個環節全部通透後,很多企業發現,人力是可以節省的,完全沒必要用這麼多人。

企業經營全鏈路智能化升級:雲時代,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管理、服務等業務流程均發生變革。如生產過程智能化,讓原有流水線、標準化生產轉變為高度個性定製化成為可能;產品具備智能互聯功能後,企業掌握產品位置和實時運行狀態數據,讓預測性客戶服務成為可能,產品即服務成為常態。

更加科學與準確的決策:但凡企業複雜到一定程度,任何一位CEO都很難做出科學客觀的決策。但是,企業上雲之後,任何一位員工都可以跟CEO一樣做出正確的決策。比如,即便是企業客服角色,客戶打電話進來的那一刻,系統就在後臺有一個數據上的智能分析,幫助客服更充分地去應對客戶的需求。

重建營銷與業務系統:當下商業環境中,傳統銷售模式亟需重新變革,一方面,所有銷售都將逐步轉到線上,“雲賣貨”已是現實,另一方面,全員銷售將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這就需要更加智能化的雲端管理平臺,管控與提升每一個人的效率。

實時在線 與顧客永遠連接:不管任何情況下,企業與顧客必須保持通暢連接,雲連接的方式,能夠打破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邊界,與顧客全方位交互,用不掉線。

企業成本的彈性管理:雲計算還能幫助企業優化運營管理流程,利用雲資源實現彈性擴張,依託雲計算資源池的共享機制,有效解決企業業務量波動性強問題。比如,在旺季服務資源需要急劇增加,淡季則相應減少服務資源,極大地降低了企業成本與經營風險。

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更高效:傳統企業大量的生產、運營數據,僅在企業內部流動,而智能化背景下需要數據走出內部,讓數據流動起來,更好地與供應商協同,實現柔性化的生產與供給機制。

疫情之下:上雲速度 更是企業“生死時速”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球經濟受到較大影響,企業業務受到巨大沖擊。不過,有的企業能夠應付自如,甚至逆勢增長,但有的企業只能坐以待斃,毫無招架之力。這些企業核心的差別,即“上雲”程度與能力。

疫情的全面爆發,阻斷了供應鏈、產業鏈、需求鏈、貿易鏈,把生產力、消費動力、資本拉動力,全部隔離在家。在這個背景下,任何經濟刺激政策與手段都很難起到效果。只有通過“雲”,把斷裂的供應鏈、需求鏈和貿易鏈“連接”起來,才能有效應對危機,讓企業更有效地應對危機。

在這次新冠疫情中,電商、直播、數字物流、智能快遞、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大顯身手。在疫情之前,已提前部署“上雲”計劃的企業,就能夠充分調動這些智能系統,保持企業運營與業務的穩定。

比如護膚品牌林清軒,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即便武漢當地門店無一營業,業績排名仍在全國第二。這主要歸功於“雲賣貨”。其實,林清軒並非在疫情期間倉促“上雲”,早在2018年,就開始將信息流、商品流、會員流以及門店日常業務等信息全面“上雲”。

林清軒孫來春指出:“線下門店一定要擁抱數字化,沒有回頭路。”待疫情過去,孫來春打算開出3家數字化的直播門店,取消收銀臺,取消櫃檯展位,改成體驗臺;拆掉一側櫥窗,增設直播間。

從2月7日起,紅蜻蜓開始“雲”銷售,從第1天15萬元銷售額開始,到2月29日,紅蜻蜓實現單日“雲”銷售額200萬元。

紅蜻蜓能夠如此快速調整,同樣是因為提前做好了“上雲”準備。在新零售浪潮中,紅蜻蜓把過去一年多累積的506萬線下會員數據進行清洗、分析和歸類,建立數據銀行。此後,每位導購都是一個社群節點,即使足不出戶,也可利用社交媒體聯繫顧客。顧客偏好不同,導購就對症下藥:給價格偏好顧客講解拼團辦法,向看重款式的顧客推薦新款,對重感情的顧客建立會員檔案拉攏人心……

結語:十年前,如果有人提起“上雲”、“雲計算”,無疑是站在IT技術的前沿。如今,“上雲”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通過上雲驅動業務創新、流程重構與管理變革,切實提升企業競爭力。市場已證明,雲就是未來,不上雲,無未來!

全面上雲的時代來臨! 一切企業都要上雲!上雲行動力是關鍵!企業要上雲,人才也是關鍵,如何能找到具有上雲能力的青年人才?(@媒介3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