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電影《神祕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董卿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自己特別難受的成長經歷:


“很長時間我都覺得自己不應該、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長時間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風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廳的環境無關緊要;家裡的東西只追求有用,用壞了才能扔”。


這種“不配擁有美好”的心態,可能是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一種匱乏感。而內心充滿匱乏感的孩子,一生都不會輕鬆。

近日,重刷了一遍印度電影《神秘巨星》,其主要講述了一位14歲的印度少女尹希婭追逐自由和夢想的故事。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電影《神秘巨星》

電影中,14歲女孩尹希婭的媽媽是一位掙扎在貧困線上的母親,尹希婭的父親是一個工程師,也是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他一直看不起沒有文化的母親,也從不認可女人的地位。

生活在丈夫的強壓之下,動不動就要被丈夫毒打,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在尹希婭6歲的時候用從丈夫那裡偷來的錢給女兒買了一個吉他,又在後來賣掉唯一一條金項鍊,為女兒買了一臺電腦,鼓勵女兒穿罩衫錄製視頻。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電影《神秘巨星》

她想盡辦法滿足女兒的音樂需求,不僅創造了夢想生長的土壤,也及時遏制了尹西婭的“匱乏感”。

縱然物質匱乏,家境貧寒被迫接受窮養又何妨?

這位有智慧的媽媽,不光給了她女兒每一個愛的決定性時刻,還為女兒打造了無比充盈的內心。 這種被愛的充盈感會幫助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戰勝另外一個強大的敵人——匱乏感。

後來,尹希婭真的做到了,她不僅實現了音樂夢想,還帶領著家人走向了新的生活。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稀缺心態”,是由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提出來的。

他發現,長期處在匱乏稀缺狀態下的人,都會慢慢被環境所改變,逐漸形成一種稀缺心態。即“越缺什麼,越在乎什麼”。

很多人無法擺脫沒錢的困境,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窮,而在於心態。即便他們得到了很多的錢,內心仍然是充滿“匱乏感”的。內心的匱乏感是很多人沒有安全感的心理原因,而很多問題在小時候就已經生根。

比如,生活中我們時常聽見的很多父母對孩子說了無比沮喪的話:

我們哪兒買的起;


我們哪兒吃得起;


我們怎麼能和他們家比呢;


你就不應該想要這東西,知道這要花掉你爸媽的多少工資嗎?

……

它們好似一把把利劍,讓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將他們禁錮於眼前的一粥一飯。

父母若在孩子面前哭“窮”、“斤斤計較”,是特別消極的家庭教育。

父母教導孩子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本身沒錯,但倘若用力過猛,這哭窮教育,就會適得其反,讓孩子長大後真的變“窮”。

所以,千萬不要做心窮的父母。內心富足的父母,是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的。

1.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是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引導

貧與富關鍵在於心靈的感受,家庭的影響非常重要。重視精神富養,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心理品質和安全感,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

兒童教育專家保羅·圖赫在《品格的力量》中提到:

“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我們在孩子剛出生後的幾年裡向孩子們的腦子裡灌輸了多少信息,而是在於能否幫他們形成有價值的品質,如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心和自信心。”

這些品質就是俗稱的性格或品格,心理學家稱其為心理品質。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電影《小婦人》

在電影《小婦人》中:最令人感慨的,是四位姑娘的媽媽。自始至終給孩子們的,都是肯定和讚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盡情的寵愛;在孩子長大的時候,樂於放手,鼓勵她們去追逐自己的人生。

比如:

送別梅格和未婚夫出行前,這位母親說:女孩子就是要見見世面,才能決定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當艾米遊歷歐洲,母親真心替她高興;


在喬最悲傷失落的時候,母親說,你不應該被困在這裡,去大城市吧……

物質的匱乏,不該變成精神的匱乏。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是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引導。

另外,母親為了提高四個孩子對工作意義的理解,與四個女兒做了一個試驗。

她讓孩子們集體放羊,專撿自己喜歡乾的事情,不做工作,用一週的時間,看看結果如何。開始的時候,四個女兒歡欣鼓舞,但是整天這樣吃喝玩樂,很快讓她們精神萎靡。

由此,母親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工作的意義,讓她們懂得只有努力去創造才能讓人生具有意義。

“我要你們懂得,大家的舒適有賴於每個人忠誠地儘自己的職。當漢娜和我為你們工作時,你們生活得不差,但你們不見得很快樂很融洽。”

這種對工作的禮讚,十分令人敬佩。

在一整天的辛苦過後,馬奇太太也會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們分享美好的故事,鼓勵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與生活選擇,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習慣。

在孩子們眼裡,馬奇太太不僅是媽媽,更是她們的知心朋友。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電影《小婦人》

的確,從物質基礎上看,馬奇家已經很貧困了,他們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甚至家中的父親也沒有辦法親眼見證孩子們的成長,但是家中的歡聲笑語從來不比別人少,這與她們高貴的心靈絕對分不開,歸 根結底,還是源於她們一個永遠都充滿著愛與希望的家庭。最終,四姐妹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婦人。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說過: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童年經歷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走向,我們該如何把握好孩子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又能做些什麼、留下些什麼呢?

雖然你的父母並不是大富大貴之人,但我們會盡其所能讓你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大人的難大人會解決,你只需要開開心心地做你喜歡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這是最好的愛,也是最好的教育。

2.有格局的父母,從不會炫富,更不會“哭窮”

梁氏家族,為世人稱道。梁氏者,梁啟超也,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梁啟超的子女們

梁氏教子有方,9個子女3名院士,且個個優秀,皆為國家棟梁之才。梁啟超特別注重子女人格錘鍊和意志鍛造,身處逆境而不失其志、不改其樂。傳出了一段“一門三院士,滿門皆俊才”的佳話。

除了引導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梁啟超平日裡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傳遞著正確的金錢觀。

他告訴孩子,梁家是寒士家風出身,無論生活富裕還是貧窮,都要謹守寒門家風,但他一再叮囑孩子:

寒門家風並不等同於寒酸;不能因為節儉而虧了身體,對於學習、遊歷、增長見識的錢,也要該花就花。

他教導兒女不能為了金錢而喪失尊嚴和人格,說道:

“切勿見獵心喜,吾家殆終不能享無汗之金錢也。”

在《見字如面》中,他認為,孩子不應該過於追求物質上的享受。

為了培養孩子的毅力和意志,他從不溺愛子女,要求他們艱苦樸素,鼓勵他們在逆境中磨練品德。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梁啟超

他告誡子女,快樂與錢財多少無關,不要太看重財富,更不要在財富多或寡帶來的不同生活環境中消磨志氣:

“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民國之後,梁啟超雖任職政府官員,但生活壓力、兒女學業費用導致梁啟超的經濟壓力並不輕鬆。

可以說是舒服日子也有,困苦日子也有,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

居富貴時,常懷謹慎之心才是正道;處貧寒時,更需不卑不亢心懷光明。

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才能擁有更高的格局,看到更遠的風景。

下一次,當孩子想買東西時,請不要告訴孩子,這個東西很貴,我們買不起。

而是告訴孩子:我們每個月都有預算,現在已經超預算了,所以我們只能下次再買。如果孩子買的東西不合理,可以表示理解和同情,說明不能購買的原因,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下一次,當孩子亂花錢時,請不要一遍遍強調自己賺錢多麼辛苦。

帶孩子體驗一下自己的工作,讓孩子親身體會一次賺錢的不容易,反而更直觀、更有效。

父母之愛孩子,必為之計深遠。父母的格局越高,孩子就走得越遠。

3.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教育名家葉聖陶說:

“身教最可貴,行知不可分”。

無聲的肢體語言往往勝過有聲教育,孩子好的品質養成,與家長分不開。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楊絳先生

活了105歲的楊絳先生身前談及子女教育時這樣說:

“我的子女沒有遺產,我只教育他們能夠自立。”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思想開明,在楊絳小小年紀就向其主張自食其力,不能不勞而獲,這些無疑也對楊絳的心靈塑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楊蔭杭

他認為只有多讀書,多讀好書,才能給孩子充盈的內心、明智的頭腦。而楊絳在父親的教誨下,一直熟讀書籍,淡泊名利,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只有通曉道義、清醒明智,才能做到真正的內心富足。這些寶貴的品質,可以讓他們無論面對何種境地,都能無所畏懼,擁有絕地反擊的能力。

在面對人生一些選擇時,楊蔭杭告訴她喜歡的就是性之所近與最相宜的。

他給了她自由和包容,同樣也要求她自立,這樣才能為自己人生負責,擁有說不的權利。

歲月輪迴,深水靜流,不得不說這些可貴的品質成全了楊先生的處世智慧,無論在多麼困苦的時期,她都無所畏懼,優雅一生。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院院長劉嘉在他的《心理學基礎30講》中提到,他的實驗室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按家庭收入情況和學生的自尊情況把實驗對象分成四類:

第一類學生來自富裕家庭,高自尊;第二類學生來自富裕家庭,低自尊;第三類學生來自貧困家庭,高自尊;第四類學生來自貧困家庭,低自尊。

然後心理學家掃描了這些學生的大腦結構,尤其是大腦中負責學習、記憶、壓力管理等多種功能的海馬體。實驗結果表明:雖然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海馬體體積平均值顯著小於那些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但是來自貧困家庭高自尊的第三類學生,和第一類來自富裕家庭高自尊的學生的海馬體體積平均值,並沒有顯著的差別。

物質的豐富從來都不能減少孩子在精神上的匱乏感,幫助孩子建立高自尊會讓他在任何物質條件下都能收穫充盈的內心和富足的精神世界,這樣才能支持他們在成年後實現更遠大的目標。

溫情電影《神秘巨星》:內心富足的父母,從不讓孩子充滿匱乏感

物質上的匱乏可能會造成精神上的匱乏,最後可能會造成孩子缺乏自主性,缺乏自信心和活力,內心常有匱乏感。可內心的匱乏感並非因為貧窮的生活境遇而來,一個在貧窮的環境下,依然能保持心靈快樂、富足的孩子一樣能變得非常出色。

所以,別為了讓孩子學會節儉,卻似乎從沒想過,從小被灌輸貧窮意識的孩子,一生都活在匱乏裡,因為貧窮不是一種狀況,而是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影響一生。

當孩子對從未體驗過的事物表示出強烈的興致,即使我們此時此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也一定小心呵護他們神往的心靈,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願望,無意間拓寬了孩子的生命寬度,從而成長的更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