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飽”又“放不下”危險廢物如何安身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吃不饱”又“放不下”危险废物如何安身

北極星固廢網訊:2019年3月21日,江蘇響水生態化工園區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特大爆炸事故震驚全國,之後的調查報告確認為“危廢長期違法貯存”引發爆炸。

一年過去了,由危廢引發的事故卻仍有發生。危廢引發的安全事故如何才能杜絕?源頭如何才能減量?全流程監管如何才能落到實處?太多的問題還需要行業給出正確答案。

存量漸增風險極大

由於危廢處理程序和環節複雜,如果分類不專業或者根本不分類、堆積時間過長、環境密閉不通風、甚至外界影響等因素都有可能引發危害事故。去年以來先後發生多起火災事故,說明“3·21”事故絕非偶然。

根據2018年中國統計年鑑數據,2012~2017年,我國危廢產生量年複合增長率為15%,2018年在8400萬噸左右;2012~2017年我國危廢處置量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9.5%,2018年在2900萬噸左右。而根據各地環保部門公佈的危廢經營許可證核准數據,截止2019年6月30日,全國危廢核准規模為9961.42萬噸/年(其中綜合經營規模為8701.86萬噸/年,收集經營規模為959.56萬噸/年),但實際綜合產能利用率(實際處理量/核准規模)僅為30%。

石油和化工行業危險廢物管理問題也極為突出,危廢產生量大、種類多、成分複雜、處理處置難度大。據不完全統計,全行業每年危險廢物產生量約1500萬噸左右。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總計2181家企業獲得省級危廢處理資質,但60%以上的企業危廢處理產能不足2萬噸/年。石油和化工企業危險廢物堆存量持續上升,帶來的隱患、風險不言而喻。

紹興上虞泰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陶建國介紹說,化工生產產生的危廢成分複雜,有時會因原料、工藝、工藝參數變化產生的危廢組成發生變化,在實際生產中,一些企業重視產品生產過程的安全工作,但是對危險廢物的處置和暫存過程不重視,極易引發重大安全事故,危廢物料在長期存放過程中,部分物料可能會發生分解放熱,如果物料存放場所通風條件差,極易發生熱量積聚而加速分解,最後引發著火、爆炸等重大事故,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處理能力開始閒置

“前幾年環保企業不計成本、瘋狂掃貨式地進行行業併購,但去年未再出現,而且新增危險廢物投資項目數量未見增加。”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危廢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李靜指出。

其實,這種狀況和“3.21”不無關係。“3·21”後,各地紛紛加強對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的安全、環保管理標準和監管,有的市縣甚至做出了不再發展化工行業、對原有化工企業和園區進行關停並轉的決定。一年來,全國化工行業集中清理整頓對危廢處置市場產生的正負兩方面效應都非常明顯。

根據該協會對已投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的調查,一些經營單位產能利用率有所下降,市場上尋找危險廢物“貨源”的難度開始加大,競爭趨於激烈。

此外,2019年危廢處理價格呈現“拐點”苗頭,危險廢物處置價格上漲態勢不再延續,一些地區出現危險廢物處置價格下降。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化工企業生產滯後,危險廢物處置需求降低,焚燒價格持續下跌。

“吃不飽”又“放不下”

一方面是工業企業危險廢物大量堆積,形成危險隱患,另一方面是危廢處理企業“吃不飽”。這種情況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工業危廢綜合產能利用率低的一個核心原因可能在於產能區域性錯配嚴重。

記者拿到的一份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國共有2474家企業持有2630張危廢經營許可證。其中江蘇有449家企業,經營規模為1319.8萬噸/年,位居全國第一;浙江有246家企業,經營規模為648.18萬噸/年;山東有137家企業,經營規模為758.19萬噸/年。而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以及京津滬等直轄市的經營企業和規模卻相去甚遠。

“除了區域因素,結構因素也不容忽視。”長期從事危廢處置業務的浙江貴大貴金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建飛介紹說,一般危廢處理企業更傾向於建設高價值的危廢處理產能,譬如貴金屬加工;而因技術和盈利性原因,部分附加值不高的危廢處置產能不足,譬如各類灰渣、廢料的處理。

危廢資質中細分小類眾多,但當地實際需求往往與資質種類不匹配。有數據顯示,當前我國危廢處理市場呈“小散弱”特點,其中行業前十企業的市場佔有率不足10%,能處理25種以上危廢的公司僅佔全國總數1%左右,處理種類小於5種的公司佔比達到88%,大部分企業危廢處置規模小於50噸/日,所以生產企業不願選擇這種業務單一、規模小的危廢處理企業。

陳建飛指出,從生產企業角度考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考慮經濟技術因素,受制手續環節,以及自身配套,企業自行處置佔比大。由基於成本考量,生產企業會盡量少處理、多堆積,堆積多了就容易形成新的安全隱患。

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

針對上述問題,有專家認為:可從化工危廢產生的起始階段,加強鑑定識別分類,提高資源化利用,有效減少需要處理的危廢數量。

陶建國建議,應鼓勵企業開展危險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利用。危廢的減量化工作要從源頭減排、資源化利用和未端治理相結合,在源頭治理上要通過工藝優化、裝置提升等手段提高產品收率,消除或減少產生量,若無法從源頭上削減危廢產生量,則想辦法進行資源化利用,如開發以危廢為原料的下游產品,變廢為寶。既無法源頭減量化,又無法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危廢,只能進行末端治理,在末端治理上儘量選用減量化效果明顯的技術,如焚燒處理等。同時,建議政府鼓勵有富裕處置能力的企業承接處置外單位的危廢,當然外單位危廢類別要符合處置裝置審批時可接收的危廢類型,一方面可以擴大地區的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另一方面降低企業的危廢處置成本。

值得關注的是,各地“無廢城市”建設也將帶來危廢管理理念、運營模式的深刻變化。“無廢城市”建設首先是減少廢物的產生,其次是廢物儘可能資源化利用,最後才是安全無害處置。

近年來危廢處理投資增長最快的是綜合焚燒、填埋、水泥窯協同處置等領域,這固然反映了當前危險廢物處置需求的現實,但把太多資源集中於“最後一道門”,容易加大資源消耗壓力和環境風險。而《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等相關政策的修訂,將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納入企業危險廢物管理的責任清單中,“減少產生”是挑戰,一些有條件的化企已經著手開展危廢處置業務。

據瞭解,海灣集團自搬遷以後,生產裝置產生的危險廢物主要是廢包裝物、精餾殘渣、廢試劑(瓶)、廢活性炭、廢機油、廢催化劑等,每月需要處置約20噸,目前除部分輕重組分(可回收)外,全部委託海灣集團旗下海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處置。

海灣集團還承擔了青島市危廢處置的工作任務,項目於2017年6月開工建設,焚燒裝置於2019年初正式投入運行,可處理HW02-HW50中的41大類固體廢物;1萬噸/年物化處置、4.5萬噸/年的固化裝置和安全填埋場,均在2019年上半年投產運行;醫療廢物項目於2019年10月底竣工,12月底正式投產試運行,日處理能力50噸。為解決青島市廢鹽、重金屬類危廢的處置問題,該公司還將投資5億元,建設年處置3萬噸危險廢物的剛性結構填埋場項目。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鞠振平表示,山東是化工大省,受利用處置技術、設施等影響,危廢大量貯存,危險廢物汙染防治工作面臨的形勢還十分嚴峻。下一步要儘快補齊短板,運用市場手段推進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項目建設,年內實現處置能力與危險廢物產生種類、數量基本匹配。

跨區域解決產能錯配

近幾年,危廢處理行業因資質壁壘及區域規劃等問題導致區域供需不平衡,跨省轉運、處置現象較多。去年9月,河南、江西、寧夏等地跨省轉移危廢申請被拒,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為此,生產環境部發布的《關於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範能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推動建立“省域內能力總體匹配、省域間協同合作、特殊類別全國統籌”的危險廢物處置體系,目標是各省(區、市)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實際需求基本匹配,全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實際需要總體平衡,佈局趨於合理。

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環保工程師田文平表示,一般來說,危廢省內轉移非常便捷,但是由於一些種類的危廢數量過多,而周邊區域內的經營單位處理能力又不足;或是部分危廢種類特殊、產生量少,而周邊區域未建設對應處理設施等原因,導致了部分危廢仍需跨省轉移,而跨省轉移仍需審批,調節彈性小。

“跨區域合作是解決產能錯配的重要途徑,而且跨區域協同有利於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山東省環科院環境諮詢中心主任秦霄鵬介紹說,2018年,川渝兩地就簽署《危廢跨省市轉移合作協議》開啟深度合作。但是,跨區域合作的推行也具有一定難度。一方面,我國實行危廢轉移聯單制度,手續複雜,各省管理制度不統一,審批耗時長;另一方面,危廢潛在環境和安全風險很大,危廢接收區域的環境容量各有不同,許多區域並不願接危廢這塊“燙手山芋”。

針對上述情況,生態環境部《指導意見》提出,探索以“白名單”方式對危險廢物跨省轉移審批實行簡化許可,探索建立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的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以解決跨區域合作的難點。

秦霄鵬建議,國家危險廢物申報登記、轉移管理系統應用進一步深化,基本形成全國一張網,為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審批、監管和省域間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合作打下基礎。

探索全生命週期管理

當前,我國在危廢領域已經從法律、建設規劃、專項行動、技術規範、全生命週期監管政策、督察等多層次建立了頂層設計框架,並不斷彌補短板。

近日,生態環境部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修訂稿)》(二次徵求意見稿)。該徵求意見稿的內容調整主要是根據行業需求,結合不同細分行業的實際工藝技術和產品副產品,殘渣特點等相對動態的進行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

啟迪環境固再中心危廢醫廢事業部副總經理兼技術總監房建忠認為,這個趨勢應該是一個科學的態度,收緊並管住該管的,對於實際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汙染做到可控,可利用,或者可以轉化無害的類別,充分的判別分析評估,符合豁免條件的回逐步添加到豁免名單,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同時也鼓勵開闢各種科學的協同處置渠道,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危廢產生的企業可升級優化生產工藝流程,通過技術升級優化提高原材料消耗和副產物產生量,做到源頭控制,總量減少;根據副產物特點和生產工藝特點,進行副產物的二次利用,減少終端廢物的產生量。

危險廢物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點一點鼠標就可以全程跟蹤去向,如有異常還能自動預警並在線追溯。目前已啟用的舟山市危險廢物動態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實現了危廢網上申報、審批,以及轉移、處置全過程監管。

據介紹,只要危廢轉移電子聯單一創建,系統就會自動形成運輸軌跡圖,而且危廢產生端和處置端都要過磅確認。如果危廢在轉移過程中出現重量不符、運輸路線異常、車輛超時等問題,系統會自動預警。預警後生態環境部門只需向企業核實,即可確認途中是否出現了突發情況,或者運輸單位出現了一些違法行為。

針對危廢暫存問題,陶建國建議要強化對危險廢物熱安全性評估,評估物料堆放過程的安全性;控制危險廢物廠區內的堆放量,禁止把大量的高風險的危險廢物暫存在倉庫;企業要加強對危險廢物堆放場地的規範化建設,設置必要的監控設施。此外,建議將位於同一工業園區內的特定企業產生的特定種類危險廢物作為生產原料進行定向利用的,可以免於領取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這對集團型企業內部固廢的資源化利用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將打通廢物資源化利用最後一公里。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