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奮戰在“紅區”的救治組長

記者 吳媛媛 通訊員 歐亞男

3月17日,蚌醫一附院呼吸與危重症科副主任張永一大早便在門診接診,前一天他在剛恢復診療的住院部忙了一天,而在此之前,他已在抗疫一線工作了一個多月。

民革黨員張永是蚌醫一附院呼吸與危重症科副主任、呼吸ICU主任。作為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省級專家組成員,他負責阜陽地區疫情防治工作。從1月22日起,他多次前往阜陽指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並按照省衛健委的要求駐點,經過與當地專家多日不懈努力,阜陽地區疫情逐步趨於平穩。

在阜陽駐點期間,張永時刻關注著蚌埠疫情,看著蚌埠確診患者數不斷增多,他心急如焚。考慮到阜陽疫情救治工作已步入正軌,他在徵得省衛健委及阜陽同事的同意後,於2月11日返回蚌埠,並主動要求前往救治工作最繁重的危重症病房。

蚌醫一附院危重症“紅區”共有三個一線救治組,張永是其中一個組的組長。每天一大早,他先與其他救治組一起進行病例討論,然後進入病房查看病人。危重症病人病情複雜,隨時有生命危險,張永要根據每個人的病情對治療方案進行優化調整,實施相關的檢查和化驗。到了下午,要根據病人的檢查結果,再次與其他專家進行討論,晚上還要與省專家組連線商討。

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服開展救治並不輕鬆。“當時防護用品緊張,我們進入病房後儘量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完再出來,最長一次我在隔離病房呆了將近8個小時。”談及辛苦,張永只是笑笑說,“穿久了有點頭疼,脫下來的時候渾身溼透。”

長期從事感染和危重症救治,張永有著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在積極救治病人的同時,他時刻關注國內外最新文獻,保持與相關領域資深專家的溝通,更早地認識到新冠肺炎發病主要涉及病毒引起的“炎症風暴”及多臟器衰竭,而阻止患者由普通型轉為重型、重型轉為危重型是力保病亡率下降的核心措施。

從駐點單位一回到蚌埠,張永就針對儘早發現有惡化因素患者、治療關口前移、重症救治方案、患者檢查和協調等提出多項建議。同時,他經過多方協調,在蚌醫一附院啟動由中科大牽頭、針對“炎症風暴”中白細胞介素6的“託珠單抗治療新冠肺炎的多中心臨床研究”項目,為患者爭取到這一治療藥物,並在多例患者中觀察到明顯療效。此後,張永又會同省級專家,通過嚴密觀察、及時會商、個性化施治等措施,對危重患者予以最優化的診斷和治療,成功拔管並治癒多例患者。

隨著我市確診病例全部清零,在抗疫一線連續奮戰了一個月的張永終於得以休息,經過隔離他也終於可以與家人團聚。“在危重症病房的那段時間壓力特別大,休息的時候也待不住總想往病房跑。”回想起過去一個多月的日日夜夜,張永感慨良多,“只要病人能康復,我們醫護人員再辛苦都值得,也許就像那首歌唱的‘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