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明顯是打趙構臉,健在的趙構為何不反對?

7狐狸


兩宋歷史上以文制武是國策,所以宋高宗殺岳飛就沒有當回事,殺了就殺了。

宋孝宗給岳飛平反只是一時的策略,不存在打臉宋高宗。

所以宋高宗也沒有當回事,平反就平反吧。


姜永全1



其實大家都錯了,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原本就是趙構棋局中的一個步驟而已,根本談不上打趙構的臉。趙構要的就是趁著自己還沒有斷氣之前,為忠臣昭雪,讓奸臣背鍋,以免千古之後,在青史中留下罵名。

趙構是一個非常聰明,很喜歡搞文藝創作的人,詩詞曲賦、文物鑑賞、吟風弄月都是他的愛好,所以對權力不是特別執迷,只想舒舒服服的當一個可以安心享樂的太平皇帝。


其實他很清楚秦檜就是鐵桿的漢奸,金國埋在他身邊的一個雷,負責監視他的。但是他又不敢忤逆金國的旨意,因為他在靖康之變的逃亡路上確實下破了膽。於是他將計就計,反利用秦檜做了宋金和平的棋子。

只要秦檜在身邊,金人就不會南侵,至於岳飛雖然說的壯懷激烈,但是趙構根本沒有真正打敗金人的信心 。為了換回徽宗的屍骸和自己親生母親韋后,他不得不利用岳飛搞一點動靜,以有利於兩國談判。等紹興和議一成,岳飛就成了他實現太平天子計劃的絆腳石,是必須處理的了。


這個千古罵名又必須得有人背,於是乎秦檜又在關鍵時刻成了趙構的及時雨。趙構以模稜兩可的姿態讓秦檜害死了岳飛,早就想好了自己死前讓秦檜把鍋背穩。果然秦檜比他死的早,秦檜一死,他立即如釋重負,說我終於不用在靴子裡面藏匕首了。

沒過幾年,趙構覺得自己的計劃完成的差不多了,是時候實現自己的洗白計劃了,就主動不當皇帝,禪位給了宋孝宗。或許是趙構授意,又或者孝宗心領神會,馬上給岳飛平反,黑鍋都讓秦檜被踏實了。


當然,秦檜背鍋也不冤,原本他就是實實在在的金人臥底、大漢奸,而且害死岳飛確實也是他一手操辦。反正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趙構在生前已經洗脫謀害忠良的無道昏君的千古罵名,頂多就是自己一時糊塗,被奸人矇蔽了而已。

一個忠臣岳飛,換來兩代皇帝清譽,這個買賣沒有做賠本,其實趙構除了膽小,還是很高明的。


謝金澎


1162年,宋孝宗繼位,一上位就立刻為被冤枉的名將岳飛平反,追為少保等等很多職銜,對他的後代也很善待。這樣的舉動,無疑是打先帝趙構的臉,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當時趙構還活著,他並沒有出來反對,這是為什麼呢?

1141年,趙構為了能夠跟金國議和,就給當時抗金名將岳飛戴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而下獄,並在第二年把父子倆殺害了。雖然跟金國是議和了,但是每年還要進貢大量的銀子和布匹,從那以後宋高宗對金國是畢恭畢敬。但是這樣的退讓換回了安寧嗎?當然沒有。在內部,對於誣陷岳飛和議和充斥了批評的聲音,不管是大臣還是百姓,全都義憤填膺。

等到議和正式簽訂,韋太后等人被放,面對去接的趙構,韋太后問他,怎麼沒看到岳飛,趙構回答已經被殺死了,韋太后很是憤怒,決定去當尼姑,是趙構哀求,才作罷。在外部,每年要進貢的東西壓力也很大。就算這樣,宋朝的威脅也從來沒有消失,金國還是緊盯著。當時的趙構認為這樣的局面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當了幾十年皇帝之後,決定禪位。

宋孝宗也不是他的兒子,只不過是在名義上有父子關係。岳飛曾經在高宗面前還經常誇獎他,於是作為岳飛信賴的人,作為百姓們信任的新君王,他一上位就給岳飛平反了。當時趙構沒反對,原因很明顯。

原因

宋孝宗上位之後,雖然趙構已經不是皇帝了,但是從北伐時他的舉措也能夠明白,就算退位,權力依然很大。例如告訴宋孝宗等到他百年之後再謀劃,讓史浩阻止皇帝北伐等等。所以他想要給岳飛平反,一定是已經經過趙構的同意。


所以當時皇帝給岳飛平反,用的是太上皇趙構的名義,還利用秦檜早亡的條件,把岳飛被冤枉的責任都推到了他身上,這樣既不會打趙構的臉,也能為岳飛平反。這樣一來,趙構也成為了體恤臣子的好太上皇。當初誣陷岳飛的時候也是他的不對,目的也沒有達到,可以說岳飛是白犧牲了,他也“沒臉”反對。

當時的南宋,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經濟開始恢復,商業迅速發展,海洋經濟也在不斷進步,在這個國富民強的環境下,百姓、各級官員等都在要求給岳飛平反,聲音不斷增加,給他平反,指揮北伐似乎也成為了他們的要求之一。宋孝宗也是理解大家的用心的,這就是大勢所趨,如果不這樣做,可能會遭來百姓的反對,一個君王沒有了百姓的支持,那一切都是徒勞。


趙構當然也知道這些道理,再加上自己在位的時候沒為百姓做過什麼事,也只好選擇支持給岳飛平反,這樣他在百姓的心裡還能留下一些好的印象,當皇帝的時候沒做過好事,做太上皇的時候起碼要半點好事,也不枉自己出生在帝王家。


春秋亂舞


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刻下詔給岳飛平反昭雪、貶斥秦檜,分明是與趙構的投降政策針鋒相對,那麼,宋高宗趙構為什麼不反對甚至是干涉呢?我來淺談一下!


第一點、趙構對權力清心寡慾。

宋高宗趙構從本質上講,受命於危難之間,長年生活在逃命之間,經歷政局極不穩定的南宋危局,所面對的是避免徽欽二帝迴歸、被金兵滅國又要保住當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複雜局面。趙構屬於對權力、地位和榮華富貴並不迷戀的清心寡慾之主,從他不斷南逃、屢次與金國求和、限制軍隊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趙構是一個滿足偏安的無大野心的帝王!


第二點、趙構想遠離政治是非之地!

趙構在位期間,實行賣國求榮的保和政策,大失人心,重用奸佞秦檜,冤殺抗金名將岳飛,致使天怒人怨。其次,趙構簽訂《紹興和議》,出賣國家利益,對金稱臣,屈辱之極,遭到南宋軍民的一致反對。其三,金國的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大舉南侵,徹底打臉趙構,因此,在金兵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以年老厭倦政事為名退位,遠離政治是非之地,躲避罵名。

第三點、趙構退位後不干涉朝政!

趙構退位後不問政事、不干涉趙眘的處政、施政,這從趙眘並不是一個傀儡皇帝就能看出來。趙眘即位後,大力治理整頓,對前朝弊政進行全面糾正,並不限於平反岳飛冤案。趙眘沒有嘉慶皇帝即位後的尷尬,也沒有像同治、光緒淪為傀儡皇帝,足以說明太上皇趙構退位後並未干涉政務。從趙構退位後的情況來看,可見趙構不像乾隆皇帝,也區別於慈禧太后,是一個權力慾不大的君主。


歷史小總結:

趙構雖製造了冤殺岳飛的巨大冤案,但在位期間大肆實行賣國政策,總體上來說,算是一個性格軟弱的文弱皇帝。趙構定都杭州之後,反對大興土木,皇宮的籌建控制在最小規模,杭州的南宋皇宮是歷朝皇宮規模最小的,趙構生活也極為簡樸,這一點,與歷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縱的太上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以史正衣冠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十年之功,毀於一旦,並於風波亭縊之。至今“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之聲還響於耳畔。

其時殺岳飛應該是基於幾個方面的考量:

1.秦檜等投降派挑唆自不必說,至今還跪在岳飛墓前。正所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2.趙構本人胸無大志,時時刻刻想著偏安一隅足矣,萬一把金國逼急了,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暫時先得過且過吧!

3.岳飛要迎二聖還朝,趙構何以自處?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後世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被瓦剌俘虜,回去後成功復辟就是例證。岳飛統領著號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岳家軍”,且心心念念要迎回二聖,萬一擁護了宋欽宗另立朝廷,那豈不是禍患無窮。

4.岳飛多次向趙構提出立儲君之事,而這正是為臣者的大忌。中國曆朝歷代立儲君之事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何況趙構身體還很強健。

綜上所述,趙構明知殺岳飛是自毀長城之舉,但岳飛也是必死無疑。

至於後來為岳飛平反,這完全是統治階級的需要、歷史的需要,縱觀中國歷史,這種事例比比皆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在明英宗復辟成功後成了替罪羊,最後不是也平反了嗎?







愜意逍遙遊


我們知道趙構對岳飛是恨之入骨的,秦檜死後,趙構為很多遭受秦檜迫害的人平反,唯獨沒有岳飛,甚至趙構還把嶽州改為池州了,可是宋孝宗為岳飛平反時,趙構為什麼不反對呢?他這個時候是太上皇,可是他對朝中的人事任免還是可以一票否決的,朝中的很多大臣都還是他的人,他想反對可以說易如反掌,可他並沒有。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時局的需求

當時南北政權對立,被朱熹稱為“小堯舜”的金國皇帝金世宗,上臺之初就停止了對南宋的大規模用兵,他還勤儉愛民,勵精圖治,創造了“大定盛世”,對南宋政權虎視眈眈。此前金人就曾向宋孝宗索取海、泗、唐、鄧、商五州及每年必須向金國進貢,南宋皇帝要俯首稱臣;而宋孝宗也是很有作為的一個皇帝,他不甘在金國皇帝面前低聲下氣,忍受屈辱,史書記載說他“銳意恢復”,“雄心遠志,無日不在中原”,他是立志北伐的。而要北伐必須鼓舞軍心,提振民氣,必須取得抵抗派的支持。歷來人人都知道,岳飛早晚會被平反,岳飛的平反可以“激天下英雄義士之氣”,可以得民心,還可以為北伐造勢,宋孝宗是一定會做的,因為這是提鼓舞軍心,提振民氣最好的策略和手段。

身為太上皇的宋高宗趙構,他骨子裡是想求和的,屬於投降派的代表,對於宋孝宗的北伐他肯定是反對的。他對岳飛恨之入骨,要給他平反他肯定大力反對,可他這時為什麼沒反對呢?我認為一是形勢所逼以及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對金國的咄咄逼人,萬一金國出爾反爾不想求和,是要南宋的江山呢?況且當時北伐的呼聲很高,這種情況下趙構必須多加斟酌,權衡利弊。二是他對宋孝宗的感情和理解。他知道宋孝宗有抱負而且年輕氣盛,這個年輕的皇帝曾經在政治鬥爭中支持過自己,雖然是養子,感情還是挺好的。而且宋孝宗剛上臺不久,需要民心,需要磨練,更需要他這個老爹的肯定。出於大局的考慮,出於對孝宗的愛和理解,趙構這個時候沒有站出來反對。

2.宋孝宗對岳飛平反這件事處置得當,沒有觸碰宋高宗的底線

.宋孝宗頒佈詔書雲:“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不自矜誇,餘烈遺風,於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眾,師行不擾,動有紀律,道路之人,歸功於飛。飛雖坐事以歿,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與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予錄用。 ”

從這段詔書中,我們知道宋孝宗挺英明,他只誇岳飛的功勞,而不講他的冤屈,也沒有說他是怎麼死的,只以“坐事以歿”這四個字簡單帶過,所以也就沒有追究害岳飛的人。另外,他還給宋高宗趙構一塊遮羞布,說這次平反是“仰承聖意”,也就是說是宋高宗的意思。在給岳飛起諡號時,當擬定為“忠愍”時,宋孝宗當場就反對,因為這個“愍”字,意思是使民悲傷,這個就有暗含影射宋高宗趙構的意思。所以,宋孝宗在給岳飛平反這件事,始終沒有觸碰趙構的底線。我們上面也說了,給岳飛平反只是一種手段,一種策略,雖然孝宗跟岳飛也有感情,但是遠遠比不上他跟高宗的感情,也遠遠比不上大宋江山。既然沒有觸碰趙構的底線(趙構的底線是岳飛的死與他無關,不能牽連到他),那也就沒有必要反對。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比如父子感情,輿論壓力,抵抗派和投降派的實力對比等等,這裡就不展開了。

創作不易,請大家幫我點贊,鼓勵鼓勵我!!!!


圖書館和運動場


宋孝宗趙昚並不是宋高宗趙構的親生兒子,連侄兒都非常勉強!宋孝宗是宋太祖趙匡胤庶出幼子——岐康惠王趙德芳的後代,即所謂“太祖系”。他家這一支與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趙曙實際為趙允讓之子)家這一支的血緣已經相當疏遠了。換言之,宋孝宗只是宋高宗的一位遠得不能再遠的遠房堂侄……



宋高宗當初之所以選擇過繼宋孝宗,實際上就是看上了這個血緣疏遠!因為與大宗血緣疏遠,彼時宋孝宗本家這一支已經淪落到了與平民無異的地步,缺乏背景、便於控制!而這,正是宋高宗想要的。宋高宗之所以敢那麼早就禪位當太上皇,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宋孝宗缺乏背景、沒有根基,在政治上他不得不依靠宋高宗。宋高宗雖然禪位了,但依然保持著對大政方針的絕對把控。因此,宋孝宗為嶽武穆平反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開宋高宗的。換言之,宋孝宗給嶽武穆平反是宋高宗默許的,甚至很可能就是宋高宗本人的意思!



宋孝宗為何要為嶽武穆平反

宋孝宗即位前不久,金國發生內亂,金國皇帝完顏亮(史稱海陵王)率軍南下攻宋時,留守遼陽的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完顏雍(金世宗)發動叛亂,自立為皇帝!隨即,完顏氏家族內部為了皇位正式開打,金世宗不得不將大量精力用於內部“平叛”。



宋孝宗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接受宋高宗禪讓、登上皇位的。金國的內亂讓宋高宗和宋孝宗看到了機會,企圖趁火打劫、對金國展開進攻,而為嶽武穆平反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換言之,彼時宋王朝的對外政策正在發生悄然轉變,主戰勢力正在逐漸佔據上風,而且宋高宗、宋孝宗內心也傾向於趁火打劫、對金開戰。為了平抑內部的主和聲音,宋高宗、宋孝宗必須有所表態。這個時候為嶽武穆平反無疑是有巨大象徵意義的,他代表了宋王朝皇帝的態度!當然,這同樣是一種權術,宋高宗、宋孝宗並沒有公開表態,即便將來戰敗了,責任、黑鍋依然可以讓主戰派來背!說到底,宋孝宗為嶽武穆平反也不是為了嶽武穆,同樣是政治需要。



不得不說,宋王朝的軍隊是真慫!大張旗鼓“北伐”的宋軍居然讓處於內亂之中的金軍打得一敗塗地……轟轟烈烈的“隆興北伐”以宋王朝再一次卑躬屈膝的《隆興和議》草草收場。果不其然,事後主戰派的張浚成了宋高宗、宋孝宗的替罪羊,被罷相調任閒職。不過,張浚比嶽武穆識趣、也比嶽武穆滑頭,他選擇了主動攬下戰敗的責任、替主子背了黑鍋!在宋高宗、宋孝宗還沒有處理之前便上書引咎辭職。最終,宋高宗、宋孝宗就坡下驢,將張浚罷相了事。



宋高宗為何會同意為嶽武穆平反

“岳飛案”本身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正如秦檜當初給韓世忠的回覆“莫須有”那樣,宋高宗殺嶽武穆根本就沒有什麼站得住腳的理由。說白了,宋高宗之所以殺嶽武穆,並不是嶽武穆做了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僅僅是政治需要而已。一來,宋高宗是為了收回兵權,殺嶽武穆更多地是殺雞儆猴、做給手握重兵的武將們看的。二來,彼時宋高宗正在與金人議和,主戰派的嶽武穆顯然成了宋高宗的“絆腳石”。為了將政策的核心思想統一到議和上來,宋高宗必須壓制反對派勢力,殺掉主戰派的代表嶽武穆是最簡單易行的辦法,同樣是殺雞儆猴!換言之,宋高宗與嶽武穆並沒有什麼私人恩怨,甚至內心對嶽武穆的忠心很可能也是認可的,只是因為政治需要才殺了嶽武穆。既然宋高宗因為政治需要可以犧牲嶽武穆,同樣是因為政治需要,又為何不能為嶽武穆平反呢?



宋高宗早已留了後手

從宋孝宗為嶽武穆平反期間宋高宗沒有提出異議,再結合宋高宗處死嶽武穆時的行為來看,個人認為宋高宗很可能早已留了後手。整個“岳飛案”中,宋高宗都表現出了一種“被動”的姿態。無論是拿下、審訊嶽武穆,還是羅織罪名,直到最後處死嶽武穆,宋高宗都沒有過多地親自出面,表現得相當“被動”,基本上都是秦檜等人在臺前充當“跳樑小醜”!



但是,其間發生的一件事卻非常耐人尋味。在岳飛被下獄之後,嶽武穆的“老領導”兼好友韓世忠曾經親自去找秦檜,為嶽武穆討個說法!可奇怪的是,秦檜僅僅三個字“莫須有”便將韓世忠輕易給打發了。按理說,韓世忠這種身份地位(韓世忠曾出任樞密使,相當於宰相之一)的人既然出面了,秦檜用“莫須有”三個字恐怕很難搪塞過去。那麼,只能有一種解釋,秦檜的“莫須有”其實就是在暗示韓世忠,這是宋高宗的意思。莫須有——“皇上要殺他,還需要理由嗎?”這恐怕才是韓世忠最終選擇閉嘴的原因!一個秦檜,根本不值韓世忠一懼……



換言之,宋高宗很可能在處理嶽武穆之時便已經留了後手。讓秦檜等人在臺前蹦噠,自己躲在幕後。即便將來因為政治需要必須為嶽武穆平反,宋高宗也可以犧牲秦檜這些人,自己充其量也就擔個“用人失察、誤信奸臣之言”的領導連帶責任。到時候,殺了秦檜這些人、為嶽武穆平反,宋高宗依然可以撈一個“知錯能改”的美名,橫豎都不吃虧!



綜上所述,從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嶽武穆到宋孝宗大張旗鼓為嶽武穆平反,很可能就是宋高宗出於政治需要而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場大戲!說白了,無論是嶽武穆、韓世忠,還是秦檜那些人,都讓宋高宗給玩兒了。他們不過就是宋高宗棋局上的棋子而已,需要犧牲時宋高宗不會有絲毫猶豫……嶽武穆如此,秦檜亦然!宋高宗這個人雖然在對外方面卑躬屈膝,但是玩起帝王權術來那可是登峰造極、爐火純青!兩宋的那些個皇帝,除了開國的趙老二、趙老三兄弟,恐怕沒有幾個是他的對手……


農民工歪說歷史


南宋高宗趙構,歷史對其評價不高,認為他是一個賣國求榮、冤殺忠良岳飛的昏君。趙構共在位35年,其中有一多半時間在遷都、逃跑、躲藏。被稱作“逃跑皇帝”。這樣一個窩囊的開國皇帝,歷史上確實極為少見。趙構20歲即位,55歲退位。退位後當太上皇時間長達25年,約佔宋孝宗趙眘在位時間的五分之四。如題所示,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刻下詔給岳飛平反昭雪、貶斥秦檜,分明是與趙構的投降政策針鋒相對,那麼,此時仍健在的宋高宗趙構為什麼不反對甚至是干涉呢?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趙構對權力屬於清心寡慾,他的退位是真實的退位,並非“垂簾聽政”,操控實權。

宋高宗趙構從本質上講,受命於危難之間,長年生活在逃命之間,經歷政局極不穩定的南宋危局,他所面對的是避免徽欽二帝迴歸、被金兵滅國又要保住當前偏安一隅的和局的複雜局面。趙構屬於對權力、地位和榮華富貴並不迷戀的清心寡慾之主,這從他不斷南逃、屢次與金國求和、限制軍隊抗金等做法可以找到端倪。趙構是一個滿足偏安的無過大野心的帝王。

趙構退位是真實的退位,區別於清朝乾隆皇帝的“假退位、真掌權”情景。清乾隆帝在位60年,退位後對來訪的外國使者蠻橫的宣稱,雖然我已退位,但大事還是我辦!由此讓即位的嘉慶皇帝愣是當了4年的“見習皇帝”。更為令人氣憤的是,乾隆皇帝退位後竟然不交出玉璽,也不搬離皇宮,一時間竟製造了一出“傳位不傳璽”的鬧劇。而宋高宗趙構的退位明顯不屬於乾隆的惡意退位情況,趙構退位後做到真正的不問政、不幹政,對宋孝宗的施政措施沒有任何干涉和左右。而是確實的頤養天年去了。

第二,趙構簽訂《紹興和議》、殺害岳飛,遭到南宋軍民的一致反對,政局動搖,趙眘積極主戰,大有穩定朝綱的中興之舉。

如題所示,趙構為何不干涉趙眘為岳飛平反一事,首先,趙構在位期間,實行賣國求榮的保和政策,大失人心,重用奸佞秦檜,冤殺抗金名將岳飛,致使天怒人怨。其次,趙構簽訂《紹興和議》,出賣國家利益,對金稱臣,屈辱之極,遭到南宋軍民的一致反對。其三,金國的完顏亮撕毀《紹興和議》大舉南侵,徹底打臉趙構,因此,在金兵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以年老厭倦政事為名退位,遠離政治是非之地,躲避罵名。

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宋孝宗趙眘即位,當即為岳飛平反、貶斥秦檜,對金強硬,堅決主戰。這樣做的目的大有挽救時局的意味。趙構退位後,雖說不問政事,即使得知趙眘糾正自己也不會干預,因為他知道當前大局對於南宋意味著什麼,大局是政治的生命,大局是政治的根,趙構深深知道,保大局、維穩定對於一個政權的重要性。

第三,趙構退位後不干涉朝政,從本質上講,他是一個權力慾不大的帝王。

另一個方面,趙構退位後不問政事、不干涉趙眘的處政、施政,這從趙眘並不是一個傀儡皇帝就能看出來。趙眘即位後,大力治理整頓,對前朝弊政進行全面糾正,並不限於平反岳飛冤案。同時,罷免所有主和分子,起用虞允文等主戰派,並連續發動兩次對金北伐,由此可見,宋孝宗趙眘是一個手握實權的中興之主。趙眘沒有嘉慶皇帝即位後的尷尬,也沒有像同治、光緒淪為傀儡皇帝,足以說明太上皇趙構退位後並未干涉政務。從趙構退位後的情況來看,可見趙構不像乾隆皇帝,也區別於慈禧太后,是一個權力慾不大的君主。

第四,中國歷史的太上皇,趙構基本上屬於一代仁君,重視文化、教育,控奢限侈,反對大興土木。

趙構雖然製造了冤殺岳飛的巨大冤案,在位期間大肆實行賣國政策,但總體上來說還算是一個性格軟弱的文弱皇帝。趙構定都杭州之後,反對大興土木,把皇宮的籌建控制在最小規模,杭州的南宋皇宮是歷朝皇宮規模最小的,趙構生活也極為簡樸,特別是皇后吳氏也是一個廉潔自律的後宮之主。趙構自從經歷“苗劉兵變”後對軍隊主將極為忌憚,特別是淮西兵變後,這也為岳飛的悲劇埋下伏筆,趙構遵從宋朝祖制,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對文化教育極為重視,屢開科考。趙構退位後,經常去靈隱寺喝茶、會友,由此可見他清心寡慾,對趙眘實行新政並不覬覦,這一點,他與歷史上其他假退位、真操縱的太上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優秀的米老鼠96


導語:關於岳飛之死想必大家都知道,岳飛作為宋朝傑出的將領,在對抗金兵入侵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奈何朝廷奸臣當道,宋高宗趙構為了向金兵求和,聽信小人秦檜的意見以謀逆之罪殺死了忠將岳飛,造成了千古奇冤。

自古以來皇帝都是金口玉言,一旦定下的罪,即便是錯了也不會認。因為這會影響他們的名聲,這是古人非常看重的。但在趙構還在的時候,宋孝宗便給岳飛平反了。趙構當時其實是不願意的,但之所以沒有反對主要原因是:第一,宋孝宗需要以“為岳飛平反”鼓舞士氣;第二,岳飛之死確實有冤,趙構心裡清楚平反是早晚的事;第三,需以“平反冤案”來清洗“秦檜之流”。

一、宋孝宗需要以“平反”鼓舞士氣

宋孝宗趙昚跟趙構不一樣,他是主戰派。其實在趙昚堅持北伐時,是被趙構阻止過的。趙構曾對宋孝宗說“等我百年之後你在籌劃北伐的事吧”。身為太上皇,被當朝皇帝公然否定難免有些尷尬。但這句話聽上去更像是一句牢騷,無法阻止宋孝宗北伐的決心。

然而想北伐首先要凝聚軍心,鼓舞士氣。岳飛生前一直是堅持北伐的,他不僅在北伐過程中做了很多傑出的貢獻,而且在整個宋朝軍隊中影響都很大。

(一)北伐收復大片失地

在紹興元年至三年(1131-1133年),岳飛帶領岳家軍先後平定了遊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隨後又將牛皋、董先、李道等所屬部隊歸到了岳家軍,使得岳家的軍兵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

紹興四年五月(1134年),岳家軍從鄂州(今湖北武漢)渡江開始北伐,在岳飛的指揮下,岳家軍作戰英勇,首戰便攻克郢州。郢州收復後,接著兵分兩路進軍。岳飛率領軍隊攻打襄陽,與偽齊主將李成決戰。李成聽說鄂州一日便被攻下,嚇得倉皇逃遁,結果岳飛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襄陽。此戰收復了襄陽六郡。七月,金朝為了阻攔岳家軍北上,派援數萬援軍支援李成,在鄧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餘營寨,企圖阻擋宋軍北進之路。然岳家軍奮勇衝殺,一舉擊敗了偽齊聯軍,並順利攻佔了鄧州。岳飛即又分兵相繼收復唐州、信陽。

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再次北伐,攻佔伊陽、洛陽,後後因孤軍作戰被迫撤回了鄂州。在此次北伐中壯志未酬的岳飛寫下《滿江紅》。

(二)挺進中原,實施“連結河朔”的策略

岳飛在作戰過程中,建立人民起義軍。使前線宋軍與當地的人民起義軍聯合抗敵。“連結河朔”策略的推行,收到顯著效果。也為宋朝的先進軍事思想奠定了基礎。

(三)建了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

岳飛的岳家軍是當時抵抗金國的主力軍隊。是由岳飛為主導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的軍隊。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就連金軍佩服,對其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價。

(四)樹立愛國精神

岳飛真正將忠君愛國做到了極致。為國赴死、力抗金軍,從他的種種事蹟中都可以看出來。他的詩詞《滿江紅·怒髮衝冠》更是抒發了自己壯志未酬的心情。

從岳飛的事蹟中可以看出,他代表的不僅是宋朝的忠將,更是一種忠君愛國的精神。岳飛之死已經寒了很多忠臣良將的心。沒人再願意北伐,如果想北伐必須鼓舞士氣,而為岳飛平反,安撫軍心,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岳飛之冤,趙構心裡是知道的,平反是早晚的事

關於趙構殺岳飛的原因這裡就不過多解釋了,無非是:第一,岳飛功勞太大,軍事威信過高;第二,岳飛要接回“二聖”,趙構擔心影響自己的帝位;第三,金人要求殺岳飛才能議和;所以“謀逆”只是個幌子罷了。

關於岳飛是被冤枉而死的事連金人都知道。早在1142年(紹興十二年)八月,岳飛就義不久,宋軍完成了第二次的紹興和議,金兵大發善心以禮送回了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后。北宋亡國後金人以禮送回皇家人士還是第一次。韋太后的回國正是展示紹興和議偉大成果的最佳時機。宋高宗大力吹噓了這一“偉大”成果。並花費重金為“皇太后迴歸”舉辦了盛典。誰知道送韋太后回來的金兵見到迎接隊伍問的第一句便是“岳飛以何罪而死?”。這時喜氣洋洋的宋朝官員都是目瞪口呆,含含糊糊的說“岳飛謀反,所以被殺了”。金兵使者聽到後不禁冷笑,嘲諷道:

“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所謂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飛者,無亦江南之范增乎?”

意思就是宋朝善領兵大戰的也就岳飛一個,就想項羽的範曾一樣,項羽因為沒有用範曾導致最後敗給了劉邦。岳飛就相當於範曾。

敵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宋朝的諂媚和卑躬屈膝並沒有換來敵人的憐憫和同情,反而是無情嘲諷,實在是屈辱至極。這就是宋高宗信任小人秦檜的結果,相信宋高宗心裡也是倍感屈辱的,但他已經做了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將岳飛詆譭到底。

三、需以“平反冤案”來清洗“秦檜之流”

岳飛死後秦檜權傾朝野,本來已經是宰相的秦檜在與金兵完成議和後又被加封為太師。秦檜藉助自己的權利,在朝堂內使用各種手段剷除異己、結黨營私,獨攬大權,朝廷裡的官員幾乎都成了秦檜的黨羽。可想而知當時秦檜的權利有多大,幾乎已經超過的宋高宗這位皇帝。據說他宋高宗每次召見秦檜的時候都會在靴子裡藏一把匕首,直到秦檜去世,趙構才鬆了一口氣。可見秦檜的權利連宋高宗都感到畏懼。

(一)秦檜權傾朝野

1145年4月(紹興十五年),宋高宗賜秦檜府邸;六月,對秦檜及其家人加官進爵;十月,宋高宗送秦檜親筆匾額“一德格天”;1146年1月,為秦檜建家廟;五月因形式嚴峻 張浚上疏進言朝廷早作預備,被秦檜削了兵權,貶到了連州。

《宋史》卷473:十六年正月,檜立家廟。三月,賜祭器,將相賜祭器自檜始。先是,帝以彗星見求言。張浚上疏,言:"今事勢如養大疽於頭目心腹之間,不決不止,願謀為豫備。不然,異時以國與敵者,反歸罪正議。"檜久憾浚,至是大怒,即落浚節鉞,貶連州,尋移永州。

1147年,秦檜被封為益國公,從此向秦檜獻媚的人越來越多;1148年,李顯忠因主戰,上奏恢復中原,被削去軍職;1150年正月,秦檜上朝時,被殿司小校施全刺殺,因刺殺無果被斬殺於街市;1150年6月汪大圭,惠俊、劉紀中等因為誹謗秦檜而獲罪;秦檜在生病時宋高宗允許他乘坐轎子上朝,並免免朝拜禮;

《宋史》卷473:二十年正月,檜趨朝,殿司小校施全刺檜不中,磔於市。自是每出,列五十兵持長梃以自衛。是月,曹泳告李光子孟堅省記光所作私史,獄成,光竄已久,詔永不檢舉;孟堅編置峽州;朝士連坐者八人,皆落職貶秩;

從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整個南宋的朝堂上幾乎就是秦檜說了算,有違揹他心意的便會被他想辦法賜死或流放。宋高宗作為一個皇帝權利幾乎已經被秦檜架空了,這難免會讓宋高宗心存忌憚。

(二)奸相壽終

在秦檜病逝前,他希望宋高宗能立自己的兒子為宰相,秦檜的兒子秦熺深得秦檜真傳,心機也非常深沉。但令秦檜意外的是他並沒有等來好消息,卻等來了宋高宗的一份“父子俱致仕”詔書,意思就是讓他們交還官職退休。在秦檜病逝後,宋高宗鬆了一口氣道:“老賊已死,我無憂矣”。

從這一句話便可以看出宋高宗對秦檜的態度。宋高宗之所以重用秦檜,是因為:第一,是他知道自己皇位不正,擔心別人覬覦自己的皇位。第二,被金兵嚇破了膽,只想偏安一方。而秦檜一直主張議和,正好符合的宋高宗的意願。但秦檜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結黨營私,獨攬大權,這是古往今來皇帝最忌諱的。岳飛死後其實已經沒有像岳飛一樣的人再能威脅宋高宗了,但秦檜還是一直斬殺抗金將士,宋高宗作為一個皇帝心裡畢竟是清楚的,但無奈秦檜背後勢力太大,有金兵做後臺。如果殺了秦檜,一旦金兵南下,他怕自己也落的跟宋徽宗和宋欽宗一樣的下場。

秦檜掌權期間,他極力主和,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極力貶斥抗金將士,阻止恢復中原。同時他結黨營私,禍亂朝綱。雖然秦檜已死,但因為受秦檜的影響,朝堂上沒有人敢再主戰。

宋孝宗想北伐就要為岳飛平反,打壓秦檜之流。讓百官明白只要是忠臣就終會有被證明的一天 名流千古,而奸佞小人雖然能猖狂一時 但遲早會被繩之以法 遺臭萬年!


歷史湮滅的足跡


歷史是人寫的,更是人做的。岳飛被害韓世忠找過秦檜,秦檜說莫須有吧!意思是說可能有吧!最確切的意思是說,皇上想讓岳飛去死,還需要理由嗎?

不知道秦檜是不是明白,不知道韓世忠是不是明白,不知道岳飛是不是明白,他們都是宋高宗趙構的工具,他們都是為皇帝服務的。皇帝可以翻手為雲俯手為天,其實他們都是棋子。

其實在宋高宗趙構眼裡,不論是秦檜或者是岳飛,他們都是他的臣子,可以權高位重,也可以讓他們去死。秦檜是這樣,岳飛也是這樣。所以說殺害岳飛和為岳飛平反在他們看來很正常,都是為了他的統治利益。

而宋孝宗是宋高宗的養子,他們都是為自己的統治服務的,不論是殺岳飛還是為岳飛平反,都是為統治服務的。沒有其他理由,至於說感情或者民族感情,其實利益是第1位的。

就像現在的國家關係,國家利益是第1位的。可以看看美國和越南,他們曾經打的昏天黑地,而現在呢?眉來眼去,都是為了國家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