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印度洋的戰略有哪些?

難明我心


雖然印度國內還存在基礎設施落後、貧富差距大、國內市場沒有統一等問題,但是不可否認,印度是一個有雄心的正在快速成長中的大國,很多人都把印度看成是幾十年前的中國。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在印度的內心也有一顆雄心,那就是成為“印度洋霸主”。印度獨佔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向南深入北印度洋,東臨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海岸線長度超過7000千米。

印度洋是世界上面積排名第三的大洋,比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面積要小得多,周圍被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非洲包圍,從印度洋沿岸國家來看,除了遠在東南角的澳大利亞,印度是當之無愧的印度洋老大。而且,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印度洋的中心位置,扼守北印度洋重要航線,印度附近的印度洋海域是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與東南亞和東亞地區海運的必經之地。印度海軍“超日王號”航母編隊

所以“南亞虎”印度一直視印度洋為自己的“後院”,極力擴大自身在印度洋的影響力。印度為了實現控制印度洋的目標,就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印度比中國早就擁有了航空母艦,目前現役航母一艘,而且印度還在建造另一首航母,將來擁有雙航母的印度將會更加彰顯自身在印度洋的勢力,雖然印度的航母經常壞。


地理沙龍


談到印度,我們首先記得的可能不是佛教的發源地,瑜伽的故鄉……

而是印度閱兵式上誇張的摩托車表演,以及滿是垃圾的恆河……





但千萬不要被印度的表面現象給迷惑了,其實印度的軍事實力一點都不弱,而印度也一直有著“大國夢”。

印度是聯合國承認的擁核國家,並且具備海基和陸基的雙重核打擊能力。英國《簡氏防務週刊》曾預測到2020年,印度將超過英、法、日等老牌強國,成為全球軍費開支第四的大國。



印度一直認為印度洋是“印度的大洋”,認為印度洋關係到印度的國本和根本利益,不允許除美國以外的域外其它國家染指,控制印度洋成為印度的國家戰略。


隨著中國海軍不斷的強大,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海域就成了家常便飯。中國潛艇2013年末至2014年初、2014年下半年分別被發現在印度洋停留了約3個月,並且訪問了近在咫尺的斯里蘭卡港口。而中印兩國軍隊在洞朗對峙期間,中國包括潛艇在內的多艘軍艦同時出現在了印度洋,這令印度的危機感越來越強。


印度海軍為了強化在印度洋的制海權,在推進建造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的同時,還與俄羅斯聯合開發了“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雖然印度方面並未公開部署地點,但多數觀點認為導彈將部署在位於印度洋東側的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孟加拉灣沿線的維沙卡帕特南和麵向阿拉伯海的西部古吉拉特邦。‘布拉莫斯’導彈射程可以覆蓋整個印度洋。如果在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基地發射,甚至可以覆蓋馬六甲海峽,其用意不言而喻。


美國為削弱中國的影響力,遏制中國崛起,繼續實現美國的霸權。2018年,正直中印關係因洞朗對峙,印總理莫迪訪問藏南等問題轉冷期間,美國看準時機推行其所謂的“印太戰略”,意圖整合中國周邊的戰略力量,而與印度想在太平洋地區提高自己影響力的計劃不謀而合。

誰掌握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亞洲。印度洋是“七大洋”的關鍵。二十一世紀將在印度洋上決定世界的命運。被譽為“印度海權之父”的潘尼迦就提出“印度洋,對別的國家說來,不過是許多重要海區之一,但對印度來說,卻是唯一最重要的海區。印度的生命線集中在這裡,它的未來有賴於保持這個海區的自由。除非印度洋長享自由,除非印度兩岸充分得到保障,否則,什麼振興工業,發展商業,穩定政局等等,一切都談不上。”

隨著中國開始實施西向戰略,擺脫美日在西太平洋對我國的糾纏,跳出美日的遏制圈。中國的印度洋戰略必然正面與印度相撞,而且也是中印兩國印度洋戰略的碰撞。


世界醉人


印度的印度洋戰略是什麼?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印度洋是印度的洋”。印度是個上世紀中期才出現的國家,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度海軍分得了1萬餘名官兵和26艘艦艇。此時的印度也只能是“近海防禦”。到了20世紀70年代,印度對自己的海洋戰略進行了調整。決定把印度洋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特別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印度獲得大片專屬經濟區後,印度的海洋戰略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為了完成對印度洋的控制,印度把印度洋劃分成了三個戰略區域:一是近海“完全控制區”,專屬經濟區以外,300海里以內。二是“中等控制區”,即“完全控制區”以外300一600海里。三是“軟控制區”,即700海里的印度洋區域。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印度在蘇聯的幫助下,80年代末就建立了一支5·5萬人,有130艘艦艇,2艘航母,180架作戰飛機的海軍,基本上實現了它的戰略目標。到了2000年,印度的野心就膨脹了,其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就提出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範圍”。同年,印度海軍提出了成文理論一一《海軍新作戰學說》,把海軍的目標訂在控制敵方的海濱地區,這個想法夠瘋狂的。而且,“遠距離投送能力”,海軍的“第二次核報復能力”都在其列。目的在於建立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絕對的軍事優勢,限制它們的行動自由。海軍的遠景目標也改為東進,西出,南下,即全面控制印度洋。這是印度成熟的印度洋戰略,雖然沒明說,但其中有很明顯的對抗美國的意思。



由於印度海洋戰略的目標宏大,印度的海軍有了進一步的目標:到2020年之後,海軍艦艇達到160一180艘,其中主力戰艦達1/3。航母3艘,作戰飛機400架。印度現在的3艘航母,一艘來自俄羅斯,一艘來自英國,一艘為自己造,自己造的最大,為4萬噸,真正能用的就是英國那艘,2萬4千900噸。俄羅斯的那艘耗費的銀子最多,但效果並不好;自造的那一艘究竟啥時能“出世”還是問題;唯一服役的“維特號”又太小。可見,印度的航母與其遠大的海洋戰略目標並不配套。需要注意的倒是印度的潛艇,常規潛艇雖然是印度主要的裝備。但,印度也有核潛艇,雖然是租俄羅斯的。畢竟這玩意卻是值得防範的,跑到別國的海濱就靠它了。



臨結束時我們只想說一句話:印度的印度洋戰略野心夠大,牙齒和胃口卻不是很好。


天太2


歷屆印度政府的印度洋戰略主旨非常簡單明瞭:“印度洋就是印度的”。


圍繞這一主題,印度政府發展出了三種認知與戰略:

  1. 印度洋是維護印度國防安全的基石

  2. 掌控印度洋是印度成為大國的基礎

  3. 為了成為大國和保衛國防,印度必須遏制/拒止別國勢力進入印度洋


印度洋是維護印度國防安全的基石


印度是南亞地區歷史悠久的大國,自古以來歷屆印度王朝都對南亞、西亞和東南亞地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是自大航海時代開始後,由於海權的薄弱,印度遭遇葡萄牙、英國從印度洋而來的殖民統治,淪為殖民地社會,給印度人民帶來了及其屈辱的歷史。所以自印度獨立之後,歷屆政府都深刻意識到,想要維護印度的國防安全與穩定,除了控制陸權以外,最主要的還是要做好來自海上的襲擾。


所以在2004年出臺的《印度海洋學說》當中,印度政府明確的表示了“西起波斯灣,東至馬六甲海峽的印度洋地區,將被印度視為核心區”的戰略。而在2007年的《印度海洋戰略》當中,更是將範圍擴大到了非洲南端好望角、紅海。並且明確了這一區域內存在其他強國武裝力量將嚴重威脅印度國家安全的主張。



掌控印度洋是印度成為大國的基礎


印度作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的國家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始終存在著大國情節。印度政府始終認為,印度洋及南亞是世界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掌控印度洋將有效掌控南亞地區,從而使自身在世界舞臺上擁有一定話語權,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石。



為此印度將印度洋利益劃分為“兩區三線”。其中兩區,指的是阿拉伯海、孟加拉灣與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馬六甲海峽組成的“核心利益區”,南印度洋、東太平洋、紅海、波斯灣的“次利益區”。而三線指的是,距離印度本土500公里的“絕對控制線”,距離印度本土500-1000公里的“中等控制線”和距離1000公里以上的“利益投射線”。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兩區三線”當中兩區的三個海峽,分別對應的是東太平洋、波斯灣、紅海三個世界能源大動脈,而三線則涵蓋了這三個能源大動脈航線的區域,甚至除了南亞地區還有西亞、東南亞、大洋洲地區。如果印度達成這個戰略目的,勢必將影響全世界70%以上的能源運輸,從而具備世界性的影響力。



為了成為大國和保衛國防,印度必須遏制/拒止別國勢力進入印度洋


印度的印度洋戰略核心,就是“印度洋是印度的”,想要達成目的是不可能單純靠嘴皮子的,所以經濟與國防實力是作為遏制的重要保障。


從經濟等綜合實力來看,雖然印度仍然處於發展期,但是已經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信息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原子能技術都在世界上擁有一席之地,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73萬億美元,經濟發展增速常年保持在6%左右,儘管有水分,儘管有內部問題的制約,但是印度確實在發展。


從國防實力來看,印度加快了軍事改革和裝備發展的過程。


印軍先是根據“兩區三線”大戰略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為加強指揮劃分4個海軍戰略司令部,基礎建設上除了鞏固孟買和維沙卡帕柯南兩個主要海軍基地以外,還開始大規模擴建海軍基地,分佈在從阿拉伯海一直到馬六甲海峽。其中新成立的遠東海軍司令部,更是直接把司令部設立在了安達曼群島,並在靠近馬六甲海峽的緬甸海附近設立4大軍事基地,最近處距離海峽僅有90海里,做到了印度洋北部基本全輻射。




而在軍事裝備上,印軍也開始大張旗鼓的進行升級。別看平時總是嘲笑印度軍隊的戰鬥能力,但是印度人在執行印度洋戰略上還是存在較強執行力的。早在2004年,印海軍就確定航母與海基核力量為印度海軍的基石,而在2008年,更是確定了三航母艦隊的戰略構想。為此印度在2005年9月向法國購買6艘潛艇,2012年向俄羅斯租賃一艘核潛艇,自建一艘核潛艇。


目前印軍擁有核潛艇2艘、常規潛艇14艘、航母1艘、驅逐艦10艘、護衛艦22艘、兩棲登陸艦1艘,雖然並不算強大,但是在南亞地區至少是數一數二,初步達成了戰略當中第一線“基本控制線”的設想。


經濟與軍事實力的發展,開始使印度遏制/拒止外部勢力介入印度洋


正因為有了經濟與軍事實力,所以近些年印度在印度洋的話語權逐漸攀升,比如在2018年當中,親印的維克勒馬辛哈在印度的幫助下取代拉賈帕克薩擔任斯里蘭卡總理,而另一個島國馬爾代夫總統亞明也在2018年大選失利,被親印的薩利赫取代。這使得印度的影響力在印度洋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印度還把手伸向了非洲,2005年印度租借了馬達加斯加北部作為軍事基地,而2007年印度又從毛里求斯租借了阿加萊加群島作為軍事基地,這使得印度的勢力直接橫跨印度洋抵達了非洲東岸,可以在莫桑比克沿海常態化巡航。這就意味著印度海軍實質上已經初步達成兩區當中的“核心利益區”的構想。



印度人在獨立之後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夢想,而且同樣經歷長期的殖民統治後,這種願望也是相當迫切。再加上南亞地區除了巴基斯坦還能對印遏制以外,確實沒有強大的對手,這一定程度上也激勵了印度對印度洋的覬覦。


儘管印度存在嚴重的內部問題,但是隨著不斷的發展,未來勢必對印度洋的影響將逐漸加深,但與此同時的也將帶來的是同此區域存在利益關係大國的衝突。如何平衡控制與合作的關係,是十分考驗未來印度政治家智慧的。


馬克觀察


對於印度這樣的國家而言,印度洋的島國在塑造該地區的地緣政治輪廓和確保海上安全和秩序方面具有巨大的戰略價值。印度安 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以及Lakshadweep已經大大幫助該國增強其海上能力。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位於馬六甲海峽附近,距離印度尼 西亞的亞齊不到90海里。這使印度能夠密切觀察馬六甲海峽及其周圍的軍事和經濟活動在其西部,由於Lakshadweep島嶼,印度擁有 近4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EEZ)的權利。

在距離印度更遠的西部,索科特拉島(也門),馬達加斯加島,毛里求斯島和塞舌爾島具有戰略重要性,站在歐洲,非洲和南亞的十 字路口。索科特拉戰略性地位於亞丁灣的開放處,連接蘇伊士運河和印度洋,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馬爾代夫和塞舌爾的海域超過 100萬平方公里,這使他們在海洋水域擁有更大的權利。

印度的新政府納倫德拉·莫迪總理在印度洋地區(IOR)的戰略配置有:

1.在經濟方面

印度以藍色經濟為重點,打算在印度洋地區的海上經濟活動中促進智能,可持續和包容性的增長和就業機會。這項工作由印度洋 環境協會牽頭,包括一系列問題,包括漁業,水產養殖,海產品,海港和航運,海上連接,港口管理和運營,海洋空間規劃,海洋預 報,藍碳和可再生能源。

2.在安全方面

MCPP是一項宏偉的區域性計劃,旨在通過引進新型戰艦,潛艇和飛機來增強印度的作戰能力,同時增強新德里在戰略海域的影響 力。它旨在通過引進200艘艦船,500架飛機和24艘攻擊潛艇全面提升海軍能力(相比印度目前的130艘艦船,220架飛機和15艘潛艇的 水平)。然而,在緩慢的導入,採購許可延遲和官僚障礙中,要實現印度海軍的MCPP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硬實力的要素之外,還 有很多將取決於印度海軍如何將未來的技術融入其運營標準,特別是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戰鬥空間。

3.在外交方面

印度的SAGAR方法僅限於將印度的IOR願望與印度太平洋的願望聯繫在一起的宏偉願景。IOR的沿海國家,包括東南亞的國家,都 渴望看到印度的海洋願景轉化為建設性的領導力,不僅超越了印度的直接地區利益和強大的政治力量,而且還提供了中國一路一帶和中國帶 領的投資戰略的替代方案。儘管印度太平洋地區強調東盟的中心地位以及對非洲沿海地區的關注,但確實強調了印度的 SAGAR精神,但在與印度海上鄰國的安全合作領域仍有許多工作要做,並協助他們建設他們的海上安全能力。

最後,印度新興區域海洋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它與IOR中的外部力量的夥伴關係正在形成。外部力量的作用對於IOR中不斷演變 的海洋秩序至關重要。在冷戰期間,該地區見證了巨大的權力競爭,並且在主要參與者之間繼續看到競爭性共存,即使不是徹底的競 爭。然而,與冷戰相反,較小的國家由於其定位而具有戰略重要性,導致競爭力量之間的微妙勝人戰勝槓桿。雖然中國的BRI已經將許 多國家沿著IOR的關鍵節點編織在一起,但在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和緬甸等國家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債務影響,其他外部勢力如澳大利亞 ,法國,日本,英國和美國,已經試圖重新利用他們在IOR的戰略存在,以對抗中國的任何統治。在這種混合中,印度繼續保持安全 。雖然它與法國和美國的物流協議可能使它能夠進入非洲之角附近的吉布提,馬達加斯加附近的留尼汪島和印度洋南部的迪戈加西亞 等重要港口,除了聯合培訓和戰略合作伙伴海軍加油等其他好處 ,印度繼續在印度洋實行戰略矛盾。這在其印度太平洋戰略中比其 他任何地方都更為明顯。印度繼續將其在印度太平洋的戰略稱為“包容性”,而沒有界定包容性的侷限性。它包括中國嗎?可以肯定 的是,印度採取了微妙的措施,不會在這個地區對抗中國。例如,它繼續使澳大利亞脫離馬拉巴爾系列海軍演習,其中包括日本和美 國。印度也對其四方政策採取了措施,顯然否定了印度太平洋地區對安全兩極化的任何需求。這種方法是否需要改變將取決於印度如 何鞏固其印度洋戰略。

然而,印度新政府面臨的唯一突出挑戰將是將其海洋願景與該地區的主要戰略伙伴美國區分開來。雖然印度繼續認為印度太平洋 地區從波斯灣延伸到東盟國家和東部日本,但華盛頓越來越大的壓力是通過制裁印度從伊朗進口的能源來阻止波斯灣走出這一願景。 雖然印度政府在新德里的政治不確定性中阻止了從伊朗進口石油,但莫迪政府暗示計劃恢復購買伊朗石油,避開美國製裁。除了闡述 印度對石油進口依賴的嚴重性之外,藐視美國製裁的決定也說明了新德里在構建自己的印度 - 太平洋願景時所產生的微妙差異。印度 以任務為基礎的部署使海灣地區成為其海軍的直接戰略重點。同樣,印度海軍的P8I偵察機一直在亞丁灣塞拉萊和其他易受海盜襲擊的 地區進行反海盜巡邏。 在其東部沿海地區,印度繼續與四國合作,剛剛在曼谷結束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官員之間的會議,他們就自由,開放和 包容性印度的集體努力進行了磋商。隨著新德里繼續尋求“東方法”和“西方西方”願景之間的平衡,鞏固其IOR願景對 跨越印度洋 - 太平洋沿岸兩個微妙變異願景至關重要。


異域頻道


印度認為印度洋都是他的,但是卻是野心與實力成反比,大道飛機坦克,小到子彈步槍都需要進口,這樣的國家在印度洋中話語權永遠大不起來,更何況印度洋還包括著中東這樣的火藥桶,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印度雖然視印度洋為自己的後花園,但是永遠在印度洋起不到決定性的話語權。


ArcGIS0218


熱帶地區無強國


孔雀東南飛17868005


這是印度的意想天開,也是霸權思想作怪。只不過現在焦點沒有發生變顧,一但有大國強國對此感興趣,就憑它那實力只能有被打的份。還有痛哭流淚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