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為什麼會厭學?四大原因,你中了哪個?

在厭學這件事上,很多父母完全把邏輯弄擰了

——他們認為,學習就是辛苦的事,孩子不督促就不會好好學習,但實際上,學習,包括孩子的學校學習和生活中的其他學習,從來都件很快樂的事,是有人把孩子的學習弄得不快樂了,孩子才會厭倦學習。


學習原本是快樂的事


學習本身其實是讓人特別開心、特別快樂的。

甭管學什麼,甭管多大年紀,當學習按照自己喜歡、適合自己、讓自己感到舒適(請注意,和辛苦程度無關)的方式進行,預期結果是自己特別想要的時,學習帶來的整個感受就會特別積極,人們就是在享受學習,不存在誰天生就不喜歡學習這件事。

就比如小寶貝剛剛開始練習走路,他會一遍一遍地嘗試自己站起來,搖搖晃晃地邁出一條腿,再努力邁出另一條腿,這個過程中可能會跌倒很多次,但如果旁邊的大人不會一會兒督促他,一會兒扶起他,一會兒提醒他小心,孩子會每天這樣耐心地練習很多次,沒多久就能走得穩穩的。

比如這次因為疫情長宅在家,很多人都開始學習廚藝,包括一些平時不怎麼做飯的人。大家到網上找菜譜,利用家裡現有的食材,製作各種各樣平時想都不會想的美食。製作的過程可能很繁瑣,但人們樂此不疲,好吃的端上桌,或者在朋友圈得到一片點贊時,你會覺得一切都特別讓人滿足。

再比如孩子玩兒遊戲。玩遊戲其實也需要學習,你需要熟悉規則,瞭解攻略,還需要不斷練習,要打得好、打得痛快、打得有成就感,也沒那麼容易。但孩子為什麼不會厭倦呢?因為那是他主動想學的東西。


讓人厭倦的不是學習本身


那麼,又為什麼很多成人厭倦各種學習,啥都不想學,有的孩子會厭倦學校學習和課外學習呢?

那是因為他們曾經有過特別讓人不快樂的學習經歷,學習從享受變成了忍受。

讓人厭倦的不是學習本身,而是糟糕學習經歷中包含的消極方法、過程、目標/結果,以及由它們帶來的總體上的負面感受。

方法——

如果一個人不喜歡某種學習中使用的方法,比如他覺得那個方法不適合自己,覺得那個方法繁瑣且低效,覺得自己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認為別人在用更好的方法,他也可以學習,他就不會喜歡眼前的方法,對用它學習就會感到厭倦。

過程——

如果學習的過程讓人不喜歡,比如耗時太長、節奏太急促或者太緩慢,有人監督,總被和別人比較,整個過程經常被介入、干涉,被指導批評,他就不會喜歡這個過程,對要經歷此類過程的學習就會感到厭倦。

目標/結果——

如果學習的目標或者學習的結果讓一個人不喜歡,比如學習目標不是自己的目標而是別人給予的目標,學習雖然產生了成果,但不是他自己特別想要的成果,他也不會喜歡這項學習。

感受——

讓人厭倦的方法、讓人厭倦的過程、讓人厭倦的目標/結果,會帶來種種負面感受,包括挫敗、失望、沮喪、無奈、自卑、缺乏成就感、缺乏幸福感等等,如果學習與此類感受相關,沒有人會喜歡學習。


造成厭學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為什麼父母督促越得緊,越會擔心孩子厭學,而且孩子也越發容易真的厭學?

原因就在於,當父母感到焦慮,開始用高壓、監督的方式促使孩子努力學習,孩子學習的方法、過程、結果、感受就都變化了,變化的方向是負面而不是正面,於是對學習的厭倦就會出現,而且會出現在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各種學習項目上。

所以,坦率地說,不是孩子自己就厭學了,更經常的情況是,父母造成了孩子的厭學。

陪寫作業是一個典型。很多媽媽陪寫作業陪得精疲力竭,而且孩子並沒有因為媽媽的長年陪寫而獲得更好的成績,正是因為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太痛苦了,每天都經歷這樣的痛苦,孩子怎麼可能喜歡學習呢?

這和厭倦婚姻有點像。如果家庭生活的每一天都輕鬆快樂,兩個人都努力在彼此之間建立更有品質的親密關係,人們不會覺得婚姻讓人絕望,但如果一天三小吵,三天一大吵,連好好說一句話都做不到,婚姻就會變得讓人難以忍受,最後有人就選擇放棄。

我還遇到兩個小案例,一個是指導孩子閱讀,一個是矯正兩歲多孩子的暫時口吃。

一位媽媽為訓練孩子看書之後能複述故事,就讓孩子先看一遍,自己給孩子講一遍,再讓孩子講一遍。覺得孩子講得不好,就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講,經常要講上三五遍才過關。最後孩子說:看書不好玩,我不要看書了。——看,一個不喜歡看書的孩子就誕生了。

一位媽媽發現2歲左右孩子突然出現口吃現象,就特別著急,每次發現孩子口吃,就讓孩子把剛剛說過的那句話再說一遍、再說一遍,直到說得特別流暢。孩子就很崩潰:說話真難,我不說了。——看,一個厭倦說話的孩子就誕生了。

孩子到底為什麼會厭學?四大原因,你中了哪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