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滔:晚唐五代著名文學家,“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

黃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內前埭(今荔城區東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學家,被譽為“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


黃滔:晚唐五代著名文學家,“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


  《四庫全書》收《黃御史集》10卷,附錄1卷。黃滔故居蕃衍出的後裔,有進士94人,其中狀元2人即後唐天成丁亥(927)科狀元、端明殿掌院學士潘湖翁黃仁穎(福建省方誌委主編《福建歷代狀元》有載,黃滔次孫,黃珦次子、黃仁願之弟)居晉江潘湖;黃公度宋紹興八年(1138)狀元、籤書平海軍節度判官居莆田東里;榜眼宰相1人即宋隆興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問榜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官至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宰相)黃洽居福州候官(今屬福清與閩候交界處)東里;尚書1人即南京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黃綰居浙江紫霄山樊川江北東里;歷代解元出身的14人。
  生平
  黃滔出身貧寒,志向遠大。他青少年時代在家鄉的東峰書堂(今廣化寺旁)苦學,唐鹹通十三年(872)北上長安求取功名,由於無人引薦屢試不第,直到唐乾寧二年(895)才考中進士。其時藩鎮割據,政局動盪,朝廷無暇授官,及至唐光化二年(899),黃滔才被授予“四門博士”的閒職。一年後,宦官劉季述作亂,黃滔避亂回閩。
  唐天覆元年(901)起,黃滔應主持閩政的王審知徵聘並得到重用,官至監察御史裡行、威武軍節度推官,歷時八年。他長期輔佐王審知治理閩地,使這一方土地成為唐季亂世間較為安定的區域。其時北方戰亂,中原名士李洵、韓偓等人紛紛來閩依附王審知,黃滔應命與文士以禮相待、和詩論文,使閩地文風大振,他還把閩人自唐高祖武德至昭宗天枯近300年間寫下的詩作輯錄為《泉山秀句集》三十卷,這是福建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可惜散佚於亂世。黃滔晚年離福州回莆定居。


  成就及榮譽
  黃滔具有多方面的文學才能。前人評價其文章“贍蔚有典則,策扶教化”(洪邁《黃御史集》序),唐天覆二年(902),王審知修築福州城,在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像鎮守城池,命黃滔撰《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碑文長達2000多字,駢散間行,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堪稱碑記中的珍品。洪邁稱其詩“清淳豐潤,若與人對語,和氣鬱鬱,有貞元、長慶風概”;南宋詩人楊萬里則言:“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御史公之詩尤奇”。所謂“有貞元、長慶風概”,是指黃滔的詩風與白居易、劉禹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的中唐詩風相近。所謂“御史公之詩尤奇”,指的是黃滔的詩與時人相比出類拔萃。《全唐詩》收黃滔詩3卷近200首。黃滔的辭賦也很有名,前人稱其賦“雄新雋永”,譽為“一時絕調”。
  黃滔祠堂的榮耀不僅僅屬於黃滔,也屬於他的子孫。據統計,黃滔故居蕃衍出的後裔,僅僅留在故鄉的子孫,就有進士94人,其中包括狀元1人,解元出身的14人。品樹雖然消失了,但東里黃氏一族仍然蓬勃興旺。黃滔的後裔不僅人丁興旺,而且科甲蟬聯,世代簪纓,成為閩中最為顯赫的文化大族。這種現象,用明代國立大學校長李時勉的話是,神僧之言,既是又不是,黃氏祖先有德,故神僧有所示;黃氏的子孫秉承祖德,故能繁榮昌盛。

  軼事典故
  在東里黃氏94名進士中,第一個進士自然就是它的創始人黃滔。公元840年,黃滔出生於涵江黃巷延福里居,父親黃山周是一介布衣,家境比較貧困。儘管如此,作為書香門第出身的黃(山周)還是讓兒子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公元860年,年已弱冠的黃滔隻身一人離開家鄉涵江黃巷,與陳蔚、黃楷、歐陽碣三人,來到30多里外的南山東峰書堂苦讀。東峰書堂位於縣城西北2裡許處地的靈巖寺旁。當黃滔來到這裡時,東峰書堂還沒有被稱為東峰書堂,只不過是黃滔等4個有志青年結伴在此讀書而已。根據縣誌記載,東峰書堂的創辦者就是黃滔本人。黃仲昭的《八閩通志》載,黃滔在進士及第後,“歸尋舊山,刻銘貞石以記”。
  唐宋時代的讀書人上山結廬或寄住寺院苦讀,幾乎是一種風尚。黃滔四人選中南山作為讀書之處,按他後來自己的說法是:“慕三賢之懿”,與看中此山之靈秀。三賢指歐陽詹、林藻、林蘊三人。唐大曆年間,晉江潘湖學子歐陽詹,少有文名,因羨慕林藻、林蘊兩兄弟的學識為人,北上莆田,與林氏兩兄弟在南山結廬讀書,創辦“靈巖精舍”書院。後來,林蘊在貞元四年明經及第。貞元七年,林藻與自薦狀元的尹樞文同榜進士及第;藻、蘊的父親林披共有九個兒子,每個兒子都任過刺史,世稱“九牧林家”。媽祖林默娘,即系林披、林蘊的後裔。藻、蘊均有文集流傳於世。林披因慕歐陽詹之賢,以女兒林萍妻之。

  歐陽詹在貞元八年,與韓愈、李觀、崔群、馮宿等人同科聯第,時稱天下之選。其中,歐陽詹第二名,韓愈第三名。歐陽詹進士及第後,被授予國子監“四門助教”,是閩人任館職第一人,黃滔在泉州時應開元寺方丈之請撰《泉州開元寺佛殿碑記》後,特地到晉江潘湖歐陽詹故里探望其庶孫黃仁穎,隨地應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之請,撰歐陽詹故宅聯曰:“溫陵第一人,甲第破天荒”,後世稱其為“歐陽四門”,有《歐陽行周集》10卷行於世,詩文賦俱佳。歐陽詹雖終身僅為助教,但曾率國子監的學子,聯名舉薦韓愈為博士。歐陽詹不僅孝友謙儒,而且多愁善感,在進士及第後,遊歷太原的時候曾經與一個0女相愛,並相約待回長安後再來接她。歐陽詹在離開太原前往長安的途中,相思難耐,寫了《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贈送太原0。詩曰:“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屨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與系瓠,早晚期相親。”
  歐陽詹回到長安後,由於朝廷長期沒有分配工作,生活貧困。等到情況有所好轉後,派人前往太原接應情人時,已過了相約之期。太原0眼見歐陽詹離開後,未能如約前來,相思成病,於是剪下自己的頭髮,賦詩云:“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來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她把詩和髮髻託付給侍女後就病逝了。當歐陽詹看到髮髻與詩後,睹物思情,百感交加,悲慟而病,不久即逝。歐陽詹篤於與林藻兄弟的友誼,臨終前要求將自己葬於靈巖精舍之旁。韓愈痛感歐陽詹英年早逝,寫了《歐陽生哀辭》悼念自己的好友。歐陽詹的次子歐陽蔭,從晉江遷居莆田,祭掃歐陽詹的墳墓。黃滔的學友歐陽碣,應為歐陽蔭的後裔。

  黃滔時代的家鄉土話,正是當時標準的中州古音,也即流行的普通話。多少年之後,本地話仍然保存了這種古音古韻。如今捲舌頭的普通話已經無法吟唱出千年之前的音韻,有識之士常常呼籲,要讀唐詩宋詞,首先就應當學會閩南或莆田話。黃滔時代的讀書,並不是如今的默讀,而是朗讀,是吟唱,是背誦。遇到精彩的段落,手則舞之,足則蹈之。讀書之餘,黃滔或徘徊於靈巖精舍與歐陽四門之墓,追慕先賢;或流連於靈巖寺前、寺後、寺中,與禪師或膝談或默坐相對,黃滔在泉郡城南潘湖探望仲孫黃仁穎(後唐登狀元)時,曾撰歐陽詹故宅聯頌曰:“溫陵第一人,甲第破天荒”。大儒與高僧交往是唐宋時尚,名氣最大的當然是兩百年後的東坡與佛印。黃滔與佛結緣的成果體現在後來他的著作《莆山靈巖寺碑銘》等八篇全省各大寺院碑記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