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泉州南音,自古就在九龍江畔傳播。明史記載:(龍溪)“地近於泉,其心好交合,與泉人通。雖至俳優之戲,必操‘泉音’,一韻不諧,若以為楚語。”至今在漳州,除了有漳州獨特的文化藝術,南音仍然存在其中。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一)南宋,南音種子撒在漳浦

漳浦縣湖西鄉趙家城,又名宋城,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衝郡王趙若和於宋亡之後,在福建所築的城堡。

我曾數次採訪趙氏第三十世從事樂工的趙中壬、趙甚水和趙家成。他們說,以前每逢民間的節日或神誕,都要在趙家城中府第門前大石埕搭起八景圖的屏風,屏風上畫有鳥獸、人物舞蹈圖案,古色古香的宮廷式屏風前,擺上香案,演唱南管和北管。被採訪的樂工,能演奏六音、八音,屬南管。八音使用的樂器是:噯仔、笛、二絃、三絃;再加上打擊樂器鼓、鋩鑼、大鈸、雲鑼。據他們回憶,唱南管使用的樂器有南琶、洞簫、二絃、三絃、笛,打擊樂器有堂鼓、板鼓、平面鑼、大小鈸、五片拍板和五隻仔。樂工趙中壬提供一本祖上傳下來的工尺譜抄本,其中有幾十首曲譜。

趙匡美的第十世孫趙若和為逃避元朝搜捕,埋名隱姓,不敢大搞慶典活動。至明洪武乙丑(公元1385年),明朝給趙氏後裔複姓,趙氏子孫又登上仕途,為了榮宗耀祖,大興土木建築,大規模的文藝慶典活動也應運復甦,因而南音就在當地傳播。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二)六鰲半島的南音戲神和古唱本

據《六鰲志·廟祀》記載:“風火院在後港地方西南,向奉祀王封九天田都元帥,大相公正月十五日壽誕,九月十三日,乃端交正壽誕,乃元帥表弟,鄉社遇各壽誕備牲禮慶賀。”

1984年春,筆者在當地文化站和老藝人的協助下,覓到史籍上記載的風火院遺址,找到相公爺神像大小各一尊,吹笛金雞神像和打拍玉犬神像各一尊,木質雕有人像鳥獸香爐一個。並弄清楚,“風火院”原來是村中十戶善唱南曲者集資興建的南曲唱館,館中供奉田都元帥。他們輪流做莊,每年正月十六日宴請會友,在曲館裡歡歌一番。平時若逢會友婚喪喜慶,也前往排堂唱曲。最後一次活動是1944年,後來由於技藝失傳而告終。現在這十戶中的後裔僅剩蔡後來、蔡梓能唱南曲。蔡後來尚有一本從漳浦舊鎮鄉石柄村當年97歲林再伍手中傳下來的南曲手抄本,該曲本是林再伍家祖傳,內有《昭君》、《陳三五娘》等唱段。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三)華安玉山上的南音

玉山地處華安縣新圩鄉,九龍江北溪畔,海拔六百多米的山上,住的是仙都鄉上宇村林氏七世的後裔。《林氏家志目錄》記載,“林之先,乃閩大田縣尤溪萬積洋人。宋季十郎宗魯公者,避亂徙居於漳之北,漁樵。”林氏至今在玉山衍傳二十七世,依此推算,林氏於南宋末徙居仙都,明中葉開枝到玉山生活。我於1983年夏,採訪過村裡的七十來歲、六十來歲、五十來歲藝人,他們說,以前每三年村裡要選一批十一、二歲童男學“南館”,然後帶著文藝節目回老家去祭祖,這是祖傳的規矩。他們把唱的“南館”叫“大麴”,使用的樂器是南琶、二絃、三絃、笛子、洞簫和五片拍板。

(四)南靖縣“馬藝”的南音

“馬藝”是在演員腰部紮上紙糊的馬頭和馬尾進行歌舞。這種文藝形式在南靖縣歷史上曾經很盛行,南靖縣奎洋鄉莊復齋(1676-1736),康熙五十七年中進士,著有《秋水堂詩文集》,卷一有詩曰:“一曲琵琶出塞,數行簫管喧城,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馬首歡迎。”就是當地“馬藝”活動的生動寫照。

我採訪過奎洋鄉店美村和金山鄉獅頭山新春村的“馬藝”,其共同特點是以《昭君出塞》或《昭君和番》的人物扮相做各種舞蹈隊形變化後,每個角色獨唱一段南曲。現在因為“馬藝”的演員大部份是偏僻山村的童男童女,文化和音樂水平不高,沒能弄通南曲唱詞的意思,但唱的仍然是南音的曲調。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五)長泰縣的業餘南音演唱愛好者

長泰縣與安溪、同安交界,是泉州與漳州的藝術的交叉地。歷史上長泰縣曾隸屬泉州府,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改屬漳州。南音在長泰流行有悠久的歷史。現在,靠近安溪、同安的巖溪、陳巷等鄉,年逾花甲的業餘南音愛好者都能唱南曲,常在一起彈唱。迎神賽會時,除有幾陣南曲清唱外,還化妝沿街遊行唱南曲。六十年代初期,還有南曲清唱參加地區文藝會演。筆者於1984年採訪過巖溪鄉珪後村的六十歲以上的南曲愛好者葉武、葉青山、葉青龍等民間藝人,他們還珍藏兩本用帳簿手抄的南曲,曲目有幾十個,並附有彈奏指法。當時已年近七旬的葉青龍老人,因酷愛南曲,竟將備作自己百年之後做壽板用的杉木截下一段,自制一把南琶,取名“龍風音”,愛不釋手。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六)東山島上的“御樂軒”

東山“御樂軒”是一個唱南曲班社,址在東山城關東坑口,門上有匾,上書“御樂軒”,門聯是“御苑簫笙吹白雪,樂軒歌舞奏黃鐘”。內供奉郎君爺和金雞、玉犬神像,神龕上懸“郎君府”橫匾,對聯是“洞簫檀板御前客,華蓋霓裳月裡歌。”在神龕後面,珍藏一付五片拍板,木板的邊緣已呈現出木質朽跡,看來有較長的歷史,但尺寸與現在使用的拍板相當。

1984年我採訪了“御樂軒”的老藝人張賣,當年他已七十六歲,他回憶講述了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日郎君爺生日,撐起一把題有“天子同樂,御前清曲”的黃涼傘唱南曲的熱鬧情景。興奮之餘,張賣拿起家中的南琶自彈自唱一段“因送哥嫂”。唱完後,又講述南音在東山島流傳的歷史。他是唱南曲的第三代,如此推算,南音在東山流傳也有百年曆史。

除上述外,龍海縣是九龍江入海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建國前唱南音的有一百多處。華僑領袖陳嘉庚也是南音愛好者,每逢回集美,常請龍海角美的南音教師到他家中唱南曲。現在紫泥鄉的老人樂園,常聽到南曲彈唱。漳州市愛好南曲的人更多。漳州市工人文化宮成立南音會,參加演唱活動的人很多。

綜合所述,泉州南音自明清以來,傳到泉州的比鄰——九龍江畔,一直在漳州各地傳播,現在仍有不少知音和愛好者。

南音這個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確實是一棵高聳入雲的千年大樹,葉茂枝繁,萬古長青。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南音在九龍江畔流傳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