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曾國藩“笨”是出了名的,梁啟超說他:“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豪傑中稱最鈍拙”。曾國藩自己常說:“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據張宏傑在《曾國藩傳》中記載,他考秀才連考七次,最後一次才考中,其聰慧程度可見一斑。對於曾國藩的“笨”,在書中還記述一個小故事,雖然未必真實,但是很能說明問題。

說是曾國藩從小讀書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覺。有一天黃昏,他坐在書桌前背《岳陽樓記》,有一個小偷,潛入他家,爬到房樑上,準備等著家人都睡著了,下來偷東西。結果沒想到,曾國藩這篇課文怎麼也背不下來。小偷在房樑上睡了兩覺了,醒來一看,曾國藩還在那兒背呢:“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聽來聽去,連小偷都背會了。到後來,小偷實在忍無可忍,從房樑上跳了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就你這個笨樣,還讀什麼書?你聽我給你背一遍!”說著,從頭背到尾。然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在屋裡目瞪口呆。

巧奪天工、心靈手巧、能工巧匠等成語無不彰顯著世人對“巧”的崇尚。熊太行在《關係攻略》中說:“要及早裁撤掉團隊中的笨人,要不然他會拖死你的”。的確,由王寶強主演的《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笨人。從他的角度來看,是突擊成功了,但是他成功的背後是班長史今的提前退伍,副班長伍六一的負重前行,從這些人的角度來看,的確是被這個笨人拖垮的。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士兵突擊》中笨人許三多

今人尚巧,要是曾國藩在現在的團隊中早被裁撤掉了,還能有何發展。現在的人辦事越巧妙,越少費力,越走捷徑,就越好。很多人辦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擇手段,這就導致了現在的人越來越急功近利,越來越急躁,越想盡快的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阻礙自己前進的笨人是沒有人與之為伍的,笨方法也是令人不屑的。但是曾國藩就是守住了別人不屑的笨方法取得了成功,位極人臣。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從求學到交友再到帶兵打仗,“守拙”的辦法貫穿了他的一生。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笨人曾國藩

01守拙打通“任督二脈”

笨拙的恥辱。秀才考七次成為了曾國藩笨的明證,但是這和他父親用笨方法教他有很大的關係,他父親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就四個字——“死記硬背”。要求他不讀懂上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這就導致曾國藩雖然基礎牢固,但是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這導致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恥辱——“懸牌批責”,就是把他的文章當成反面案例讓全省的學子引以為戒。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曾國藩的艱難的科舉之路

越笨拙越努力。曾國藩面對“懸牌批責”的刺激,一頭鑽進書房找原因,再也不出來。經過反思他得出了自己本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要解決自己雄心和頭腦之間的差距,只能用超人的努力。他將自己歷年的考卷和那些模範試卷放在一起反覆對比,看自己到底差在哪裡?著重解決自己文章筆力孱弱、缺乏打動人的地方和靈性。

守拙打通任督二脈。曾國藩刻苦努力,針對自己的缺點進行了針對性的改正,在道光十三年,考中了秀才,同年十一月考中舉人。道光十八年,曾國藩考中進士,當時他28歲,而明清兩代進士的平均年齡為三十八歲,曾國藩和其他早早考中秀才進行了一場“龜兔賽跑”。因為笨刻苦努力,修煉的深厚的“內功”,經過反思打通“任督二脈”,從此笑傲考場,為自己十年七次升遷,連越十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艱難的科舉過程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內功深厚,打通任督二脈

02學做聖人,拙誠待人

巧舌如簧的悲劇。曾國藩在早年有一個大毛病就是“虛偽”,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發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讚美,這在今天信奉“多栽花,少種刺”的我們,是何其常見。而且喜歡誇誇其談,不懂裝懂,這樣在別人心目中就會樹立之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良好形象,但是“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沒有”,他的這些毛病朋友們都知道,只是不戳破而已,導致曾國藩在士林中的風評很差。

拙誠待人的益處。曾國藩痛定思痛,決定改掉自己的毛病,學習做聖人。既然天性鈍拙,那麼就充分發揮笨拙的長處,於是他在人際交往中講究“拙誠”,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不玩心眼。因此他的名望日高,在士林中的名聲也越來越好,越來越受同鄉的推崇,成為在京湖南官員的領袖,這對他仕途上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曾國藩的交友之道

真誠的千古佳話。曾國藩和胡林翼之間的朋友之情被傳為千古佳話。曾國藩在九江城下遭遇挫折,但是此時作為湖北按察使的胡林翼請求回援武漢,雖然江西局勢非常緊張,但是曾國藩本著以誠待人的原則,在緊張的戰事中撥出數千精兵交給胡林翼,並派出大將羅澤南,但是這樣的話曾國藩自身安危難保,但是曾國藩在關鍵時候,做出了自我犧牲,胡林翼知道後被曾國藩的這種真誠打動,成就了“曾胡”的千古佳話。面對恩將仇報、臉酸心硬的左宗棠,他都是以誠相待,在他西征的時候出乎意料的遠遠不斷的給他輸送糧餉,確保西征的成功,此後一向有“瑜亮”哀傷的左宗棠徹底被曾國藩真誠打動,被他的魅力所折服。拙誠使得曾國藩在同僚中的威信極高。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曾胡”的千古佳話

03守拙位極人臣

曾國藩一生做事從來不饒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的、最踏實的方式去做,他帶兵講究“結硬寨,打呆仗”,從不憑奇謀詭計,只憑堅韌踏實,死磕到底的精神。以不變應萬變,最終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位極人臣。

湘軍的選人標準。曾國藩利用辦地方團練為藉口,創辦了湘軍。他深知朝廷官兵的腐敗無能及投機取巧的風氣,所以他挑士兵都選擇老實笨拙的莊稼漢,對於那些曾經當過兵的,看起來圓滑的人堅決不要,確保了湘軍的良好軍紀。曾國藩在保舉人才的時候,他也大多保舉笨拙、老實可靠、不投機取巧的人,因為他深知笨拙的老實人的優點,更知道老實人在職場上很吃虧,所以他以一己之力,改變晚晴官場的虛浮之分。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驍勇善戰的湘軍

湘軍的作戰方式。湘軍並攻城不以月計算,而是以年計算,所謂的兵貴神速在這根本用不著。湘軍攻城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城外築起牢固工事,挖壕溝和地道,所以湘軍攻陷的每一個城池都會改變這座城市的面貌。以逸待勞,反客為主,用死磕精神,拼的就是誰先挺不住,因此軍需糧餉對湘軍很重要,曾國藩為此和自己保舉的子弟沈葆珍、李鴻章、左宗棠等人都發生過摩擦,可見糧草物資就是湘軍的生命線。

湘軍的內在精神。“結硬寨,打呆仗”方法打安慶這樣的小城池很管用,但是打南京這樣大城市就很難奏效,當曾國荃率兵來到南京,打算髮揮自己“民工建築隊”的優勢,挖溝圍城的時候,曾鐵通(因圍城牢固,故得此外號)發現要想挖溝圍住南京,就的挖像長城一樣長的壕溝,但是湘軍依然發揮自己的死磕精神,不斷的向城內挖地道,即使每次都被太平軍發現破壞,但是還是堅持不懈的挖,最終挖通了一條地道,炸燬了南京城牆,攻陷了城池。這一戰將湘軍笨拙的死磕精神發揮到極致。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結硬寨,打呆仗”

04守拙的人生感悟

曾國藩因為守拙,穩紮穩打,屹立在清朝官場,三起三落,宦海沉浮,使得他對自己的守拙哲學頗有心得,在他認為守拙的人有以下3點優勢。

  1. 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2. 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教育多,總是失敗,因此“逆商”比較高,抗打擊能力強;
  3.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道硬鑽過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守拙就是“重劍無鋒”,表面上看起來遲鈍,實際上鋒利,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笨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笨拙看起來慢,其實越到後來就走的越快,就像蓋房子,因為基礎打得牢固,房子蓋得比別人高,曾國藩的科舉之路到後來位極人臣就是最好的例證,左宗棠才思敏捷,一向看不起老師曾國藩,認為他“才短”,李鴻章也當面說他:“儒緩”,但是在立功、立德、立言“三個不朽”方面他們都不如曾國藩,正如曾國藩所說笨拙的人雖然成功的慢,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守拙就像郭靖的降龍十八掌

在王寶強主演的《士兵突擊》中,許三多是一個呆頭呆腦,剛入伍起步正步都不會走的“傻子”,但是最終成為了兵王,成為了老A的一員。他就是發揮這種守拙的精神,別人一次會的,他做十次,別人跑一公里,他跑十公里,別人“遊戲人間”的時候,他在做有意義的事情,正如連長高成所說:“開起來執拗笨拙得像個傻子,但是經過他長時間的堅持,某一天一看他已經成為參天大樹了”,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吧,看似笨拙的方法,卻是最有效的方法;看似幼稚可笑,卻很成熟穩重;看似緩慢,卻走得最遠,走得最穩。

從學習、交友、帶兵3個方面分析曾國藩的守拙之道

成為兵王的許三多

守拙就是曾國藩成功的方法,你會去學嗎?你肯定會不屑一顧地說:“我才不會去當傻子呢”,對啊,現在人都追求短頻快,追求思之所想,欲之所滿。沒有人在用笨辦法再去堅持,況且時間被碎片化,注意力被太多誘惑吸引,沒有人在“結硬寨,打呆仗”了,更重要的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已經不屑於用笨辦法,往往喜歡走捷徑,追求效率,所以即使知道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也不會去學習效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