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有哪些演義裡被抹黑,正史裡卻很牛的人物?

影視國漫堂


三國演義中除了被黑出翔的曹操陣營外,東吳陣營的許多人物也被貶低到尷尬的地步,比如號稱東吳四英傑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周瑜被諸葛亮氣死,魯肅淪為諸葛亮的捧哏,呂蒙被關羽魂魄所殺,陸遜被困諸葛亮八卦陣。

其他幾位講的多了,老妖單說呂蒙奪取荊州一段。

與魯肅不同,呂蒙是攻滅關羽的積極倡導者,向孫權建議消滅關羽達到全據長江的目的,來保護東吳的安全。

果然後來,呂蒙趁關羽進攻襄樊,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同時對關羽的士兵採取懷柔政策,導致關羽軍隊對東吳鬥志全無。這一招被後來司馬懿等平叛時多次學習

對於呂蒙奪取荊州,許多人認為破壞了吳蜀聯盟,是一種短視,但是如果站在東吳的角度看呢?

當時東吳的勢力範圍應當是最小的。核心地帶無非就是長江中下游這一塊,但是上游是關羽佔據的荊州。如果對這個地理位置不是那麼敏感,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兩晉之際,江東陳敏叛亂,陶侃佔據荊州,陳敏始終成不了氣候。東晉時期桓溫佔據荊州,看朝廷不順眼,戰船動幾下,朝廷就安穩了。

再加劉備獨吞劉璋地盤,關羽拒絕聯姻,進攻襄樊又一帆風順,如果就這麼下去,到時候東吳估計要被劉備給吞併。所以呂蒙的戰略眼光是高於東吳其他一般將領。

孫權都稱讚呂蒙“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周瑜),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魯肅)”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也許是為了弱化呂蒙的角色,鋪墊關羽的勇猛形象。

白衣渡江,這個呂蒙的得意之作,變成了陸遜提出,呂蒙成為一個因為害怕而稱病躲避孫權的懦弱形象。

奪取荊州後呂蒙因為積勞成疾病逝,但是在三國演義中,這一段成了關羽的封神之路。看原文如何記載:

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孫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只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眾將見之,無不恐懼。

真是死得窩囊。


妖鬼雜談錄


徐榮,絕對就是徐榮,徐榮是被黑的最慘的沒有之一。因為像魏延、周瑜、孫堅等這些在演義中確實被抹黑,但是雖然抹黑這些人基本事蹟都在,而且演義中的表現其實不賴,也都是優秀人才,而演義中的徐榮直接就是一個三流廢將,屬於連黃蓋、丁奉這種都可以吊打的存在,歷史上很厲害的徐榮硬生生成了出場就被殺的路人甲。

演義中的徐榮

演義中的徐榮是以董卓的部將存在的,是個最普通的醬油角色,很敷衍,篇幅都不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那六個龍套多。

演義中徐榮之死:曹操被董卓大軍擊敗,徐榮追殺曹操,危急時刻,夏侯惇趕到僅數合便將徐榮刺死。

數合就被夏侯惇刺死了,你說徐榮是啥定位?三流武將裡面都算渣將。

其實演義中董卓的將領都寫得很謎,比如胡軫明明是董卓的大將,胡軫帶領大軍討伐孫堅的時候呂布還只是胡軫的副帥,而華雄只是胡軫屬下眾多部將之一。結果演義中胡軫成了華雄副將,而且乾脆鬥不數合被程普刺中死於馬下,也成了路人。

當然演義和歷史要分開,演義中的徐榮太普通,讀書粗的人估計都想不起還有這麼一個角色。

歷史中的牛人徐榮

徐榮,東漢末年的一個優秀統帥,擔任過董卓的中郎將,在關東群雄討伐董卓的時候表現優秀,曾經連續擊敗過孫堅和曹操。

一敗孫堅:群雄反董,孫堅的部隊就是先鋒,一路攻略所向無前,於是董卓便派遣徐榮率軍與孫堅作戰,結果徐榮和孫堅在梁這個地方相遇,徐榮大破孫堅,孫堅敗逃,而潁川太守李旻被俘虜,徐榮戰後將李旻和戰俘全部烹殺,手段殘忍。

二敗孫堅:戰敗後的孫堅在梁東一帶休整,漸漸恢復了力量,徐榮本著痛打落水狗的原則追擊孫堅到梁東,結果孫堅再次大敗,逃到了陽人城。不過到陽人城後,董卓派胡軫帶領五千人馬去討伐,呂布為副帥、華雄為部督,孫堅這次可算是打贏了,胡軫、呂布敗逃,華雄被殺。

大敗曹操:公元190年,各路諸侯會盟推舉袁紹為盟主,舉兵聚義,誓言消滅董卓。戰爭前期,同盟軍雖然連克汜水,虎牢,佔據洛陽,但由於內部各自為戰,爭權奪利,各路人馬停滯不前,坐觀成敗。當時還很忠於漢室的曹操自己帶兵五千前往追擊董卓,結果曹操和徐榮軍隊相遇,雙方正面展開大戰,曹軍大敗,曹操的戰馬也被射死,多虧從弟曹洪將自己的馬讓給曹操,曹操才得以逃脫,而曹操帶去的五千人馬大部分都折損了。


徐榮兩次擊敗江東猛虎孫堅,大敗曹操。現在不少人將徐榮獲勝解釋為兵力優勢,其實是錯誤的,歷史上董卓的部隊並不多,董卓派大都護胡軫討伐孫堅時也不過五千人馬,而且當時封了侯的呂布才是這五千人的副帥,官位比胡軫、呂布都低的徐榮能帶多少人馬?

徐榮擊敗孫堅、曹操兵力不可能佔優,靠的就是優秀的統兵能力。

歷史上徐榮之死

徐榮死得比較憋屈,徐榮本來就不是西涼人,史料記載是遼東襄平人,所以雖然勇猛但不屬於董卓嫡系。

董卓死後,徐榮不是西涼人,所以被王允信任,西涼舊將原本地位在徐榮之下的胡軫成了徐榮手下,但是徐榮統率的部隊大都是西涼兵,李傕、郭汜起兵攻打長安之時,徐榮與李傕、郭汜交戰,結果一交戰胡軫帶領部隊投降,徐榮戰死。

徐榮是個很優秀的名將,可惜未遇明主,才華沒有盡展而死,很可惜。


我家的貓叫皮蛋


三國被黑的最慘的人當屬呂布。

張飛所罵:“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不怎麼樣,有勇無謀。雖然是第一戰將,但是讓人不齒。張飛就罵他:“三姓家奴”,這也讓呂布抓狂。

呂布第一次出場是在董卓進京宴飲王公大臣。期間董卓說出廢立之事,荊州刺史丁原怒罵,“你董卓是個什麼東西,也敢談廢立之事。”卓拔劍欲殺丁原。


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出道就是巔峰,嚇得董卓謀士李儒連說:“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來日向都堂公論未遲。”

之後丁帶兵發難,董卓大敗。

於是董卓用李肅離間丁原呂布。

呂布得了赤兔馬,又得到了李肅的引薦於是殺義父丁原,用他的頭顱換來錦繡前程。

布提刀徑入丁原帳中。原正秉燭觀書,見布至,曰:“吾兒來有何事故?”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原曰:“奉先何故心變?”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布持丁原首級,往見李肅。肅遂引布見卓。布納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

就這麼著呂布又拜董卓為義父。

之後王允用美人計離間董卓呂布,因為貂蟬呂布又殺董卓。

卓衷甲不入,傷臂墜車,大呼曰:“吾兒奉先何在?”呂布從車後厲聲出曰:“有詔討賊!”一戟直刺咽喉,李肅早割頭在手。呂布左手持戟,右手懷中取詔,大呼曰:“奉詔討賊臣董卓,其餘不問!”

這就是“三姓家奴”的由來。

歷史上的呂布

棄暗投明古已有之,比如說韓信,先是在項羽帳前後來又去了劉邦軍營,如果罵韓信“三姓家奴”估計有人打我,因為不符合事實。

《三國演義》中呂布之所以形象很差不是因為身侍二主而是因為“背叛”義父。

拜丁原為義父,後來殺之。又拜董卓為義父,後來又殺之。

曹操擒住呂布,呂布要投降並認曹操做義父。曹操很高興,呂布戰鬥力在哪裡擺著,三國第一戰將,人中呂布。

劉備卻說:“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頓時沒了興致,殺呂布殺完就後悔。

其實這中說法跟歷史上的呂布形象差很多。

第一:呂布並沒有認丁原做義父。《三國志》隻字未提呂布與丁原的父子關係。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呂布殺丁原有賣主求榮之嫌,但夠不上弒父。

第二:呂布並沒有主動認董卓為義父。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

是董卓主動提及,而不是呂布主動認賊作父。

第三:呂布不是因為女人殺董卓。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因為董卓要殺他,所以呂布才先下手為強,夥同司徒王允等人結果董卓。

所謂的三姓家奴不過是演義戲說罷了。












良人說史


1.公孫瓚;

在《三國演義》裡頭,公孫瓚成了一個跑龍套的角色,完成是為了襯托劉關張而存在的。然在真實歷史上,公孫瓚可是一個玩命打仗的猛人。

公孫瓚出身貴族,早年在遼西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中,屢立戰功,還打造出一支戰力爆表的騎兵部隊——白馬義從,最終逐漸成為北方頗具實力的一方諸侯。

公孫瓚對遊牧民族用兵,素以勇猛強硬著稱,每次聽到敵人來襲的消息,他便會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在打自己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在與張純、丘力居等勢力的作戰中,公孫瓚僅以數千精騎便打得張純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從此威震塞外。

2、鞠義;

與公孫瓚相比,鞠義顯然被黑得更慘!鞠義可是能在袁紹和公孫瓚兩股勢力的大戰中,硬碰硬的將公孫瓚主力部隊擊退的猛將。結果在《三國演義》第七回中,卻被趙雲一槍刺死,以至於人們都習慣性的認為,鞠義就是一個戰五渣的三流角色。

然事實上,鞠義絕對是袁紹陣中首屈一指的大將,戰力絲毫不亞於顏良文丑。鞠義能征善戰,悍勇驍銳,常年在涼州與西羌作戰的他,更是精通羌人戰法,其聲威在河間四將之上。此外,他手下還有一支三國時期的著名精銳——八百先登死士,這可是一支武裝到牙齒的重甲部隊,戰力強悍。

最後,小編還需要澄清一下,在真實歷史上,那就是人家鞠義可不是被趙雲幹掉的,而是因為他自恃功高、驕縱不軌,後來被袁紹誅殺的。

3.張繡;

張繡在《三國演義》中的出場機會也不多,而且還被刻畫成一個首鼠兩端的“廢柴:將軍。

但在歷史上,張繡可是三國時代以為武藝高強的名將,世人稱之為“北地槍王”。他可是武學宗師童淵的徒弟,而這位童淵後來還收了個關門弟子,那就是趙雲。所以,張繡可是趙雲的師兄。因此,張繡既然能被稱為“北地槍王”,而且又是名師之弟子,其武藝應該也不在趙雲之下。

4.蔣幹;

在《三國演義》中,一代才子蔣幹被刻畫成一個膽小無能,被周瑜等人愚弄的小丑形象。即便是在《三國志》系列遊戲中,蔣幹也都是一個資質平庸的廢才。但在歷史上,人家蔣大才子可是當時名聲顯赫的名士、辯論家,有雄辯之才。

《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描述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這段描述的意思是,蔣幹不僅長得英俊瀟灑,並且素以辯才著稱,在江淮一帶可是出類拔萃的存在,無人能與他論辯!

然而,如此厲害的文人,結果到了《三國演義》裡頭,就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小人,也是夠悲劇的了。



這些歷史要讀


基本上,在三國裡的魏國將領全部被拉低了個遍,甚至還有幾位被抹黑了。當然在我說出這話的時候,肯定會有一群人先說三國志尊魏貶蜀,呵呵 這種人先忽略掉。

那麼咱們來說一下,先說一位曹氏尊親叫曹真。

曹真(?—231年),本名秦真,字子丹,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魏武帝曹操養子。

幼年喪父,力大勇猛,授虎豹騎。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封為靈壽亭侯。歷任偏將軍、中領軍、徵蜀護軍等職,參與漢中之戰。曹丕繼位後,拜為鎮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負責鎮守西北邊境,進封東鄉侯。遷使持節、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曹魏軍隊的最高統帥之一。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地區。率軍包圍江陵,擊破吳國將領孫盛,遷中軍大將軍、給事中。曹丕病重時,接受遺詔,成為輔政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拜大將軍,進封邵陵侯。率軍抵禦蜀國諸葛亮進攻,遷大司馬。

曹真非常有才華,數次抵擋住諸葛亮。在之前的歲月裡 也是非常強悍履歷戰功。最後想帶大軍出征運氣不太好,又因為陳群等人背後搗亂才導致不能實行。

在演義裡,曹真在前半期基本沒有出現,即使在後半期出來,也被刻畫成了呆子,而正史諸葛北伐幾乎全部被擋住 ,而且算出了諸葛的謀略。電視劇裡更別說,純屬二筆一個。

曹操也能算一個被拉黑的人物,但這個不用說,因為大家都知道,而且曹操被姓羅的加了許多不是人的事。

還有一個不得不說,就是于禁。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原為鮑信部將,鮑信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

于禁是五子良將裡地位最高的,在三國志裡的戰功也很多。不一一說了,但是在演義裡他差不多就是個單挑對比起。而且羅作者還專門拿他去跟蜀國的一個大將馬超單挑對比, 幾個回合就敗了,在他筆下於禁幾乎單挑沒贏過,其用心可想而知。

最後,于禁救援曹仁。是遭遇了慘敗。你說跟關羽其實也沒多大關係,屯了幾年田,不敏銳了,自己駐軍低窪處被淹了,關羽撿了個人頭不說了。演義裡,關羽挖開水渠淹了于禁,于禁還非常可憐的乞求關羽饒了他,而且打架的時候怕龐德拿了功勞,收兵簡直呵呵。所以于禁真的是被黑了個遍


萬惡之源105142421


我說一個。

此人在《三國演義》中出場一次,結果剛一出場,就被諸葛亮一陣怒罵,活活罵死了。

這個人就是王朗。


曹真迎戰諸葛亮,王朗主動請戰。當時王朗七十六歲高齡了,不在家享受退休生活,遛遛狗,溜溜鳥,跳個廣場舞啥的,非要跟著曹真去前線。

王朗非常自信,對曹真說:“明天迎戰諸葛亮,你們不用勞神費力了,老夫只消一席話,保管讓諸葛亮知難而退。”

曹真樂了,這老爺子真會吹牛,你真要這麼厲害,還養這麼多兵幹嘛,但曹真又不好駁老爺子面子,就滿口答應了。

第二天,兩陣對圓,王朗打馬出陣,大喊道:“請諸葛亮出來答話。”

諸葛亮乃舌戰專家,當年在東吳,憑一張利口駁倒十幾個大臣,哪裡會怕了王老爺子。


一聲炮響,諸葛亮坐著四輪車飄然而出,羽扇綸巾,手搖蒲扇,大冷天的,東北風呼呼的,也不知裝哪門子蒜。

王朗施了一禮,開始了說教,大體意思是“識時務者為俊傑,你諸葛亮不自量力,螳臂當車,還是投降為妙,來了之後,我擔保你做大官”。

王朗不失君子之風,說話彬彬有禮,有禮有節。

諸葛亮撫掌大笑,也說了一番話,大意是“你這老賊,厚顏無恥,狼心狗肺,豬狗不如,我恨不能生吃你的肉”。

王朗聽罷,一口氣沒提上來,活活得氣死了。

諸葛亮這番話,和潑婦罵街沒有什麼區別,言語粗鄙,行為粗野,風度盡失,形象全無。


怎麼著,王朗也是七八十的老人,你一個後生晚輩怎麼如此不尊重老人呢?

退一步講,你就算罵死了一個王朗,你能罵死這麼幾十萬的曹兵嗎?

當然,上述情節是羅貫中虛構的,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這麼一檔子事,不過王朗確實招降過諸葛亮。

蜀漢剛剛建立不久,王朗給諸葛亮寫了一封信,勸他棄惡從善,改邪歸正,王朗之所以寫這封信,是因為諸葛亮是他老鄉,兩人都是琅琊郡,即現在的臨沂人。

諸葛亮收到了信之後,直接把信交給了劉備,並當眾燒了這封信,已示忠心。


估計羅貫中寫讀了這段史料,覺得挺有意思,於是就添油加醋,肆意發揮了一把,編造了莫須有的罵戰,把王朗黑成了跳樑小醜。

其實,當時的王朗身居高位,何況已七十六歲高齡,怎麼可能和一個後輩打嘴仗呢?

王朗不是被罵死的,而是壽終正寢。


一半秋色


曹操和周瑜就是如此,他們遭到《三國演義》的嚴重抹黑和醜化。在《三國演義》裡,曹操是狡詐兇殘還揹負篡漢罵名的奸雄,周瑜則是自作聰明,多次遭諸葛亮戲耍的小丑。

實際上在正史裡,曹操和周瑜都是牛人,翻一番《三國志》就會發現,曹操和周瑜是多麼牛逼。

曹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洛陽北部尉的身份踏入仕途,南征北戰,平袁紹、敗袁術、誅呂布、討張繡、戰馬超、掃韓遂、定劉表,徵匈奴、降烏桓。基本上平定了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了整個北方,為後來西晉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亂世之中,群雄並起。各路軍閥爭來鬥去,完全不顧百姓死後,人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是曹操憑藉一己之力,逐個消滅了那些割據一方的軍閥,極大地減輕了百姓的痛苦。

就像曹操自己說的那樣,“設使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深知戰亂中的百姓,遭受了太多困難,他對百姓也給予了深深的同情。就像他自己在詩裡寫的那樣: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同情老百姓的遭遇,有志於結束三國亂世,統一天下。雖然沒有做到,但他至少統一了北方。而他也終生以漢臣自居,從未稱帝。

周瑜

周瑜是東吳定國安邦的重臣,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佐孫權不遺餘力,可以說是東吳的諸葛亮。

周瑜具有高超的軍事才華。赤壁之戰前,周瑜極力促成孫劉聯盟,共同對抗曹操。周瑜是孫劉聯盟軍隊的統帥,他看到曹軍的戰船“鐵鎖連舟”,於是設計火燒赤壁,大敗曹軍,開創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周瑜性格寬和,非常有容人之量,極有雅量。周瑜的同僚都很欣賞和喜歡周瑜,以與他交友為榮。

周瑜還就精通音律,留下了周郎顧曲的美名。

什麼“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諸如此類對周瑜的醜化,在《三國演義》中非常多,但完全不符合史實,正史里根本不存在。


袁衛宇


任何一篇文章,一部書籍都必然有作者的觀點及價值取向,讚揚什麼,批判什麼?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也是一樣,《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尊劉貶曹。《三國志》以曹魏為正統,尊曹貶劉。所以同一個人物,到《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中,就有完全不同的形象,同一個事件在兩部書中雖過程和結局一樣,卻影響不同,讀者的感受不同。

誓如曹操,《三國志》裡曹操知人善任,多謀善斷,雄才大略,憑藉著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一統中國北方,而《三國演義》裡雖然如實地記述了曹操的業績及成就,但卻把他描寫成一個奸詐的小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架空漢室,玩弄漢獻帝於股掌之間,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其形象就象一個政治流氓。雖然軍事上有所建樹,但其陰險,奸詐的形象深入人心,以致後世舞臺上,凡曹操都要塗之以白臉,從《三國志》裡的英雄變成《三國演義》中的奸雄。

又如周瑜,《三國志》裡風流倜儻,文武雙全,足智多謀,赤壁一戰,打得曹操丟盔卸甲,大敗而回,終身無力南侵。而《三國演義》裡,為了突出表現諸葛亮的高超智謀,把周瑜描寫成一個忌賢妒能,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人,活生生地把自己給氣死了。臨終還怨天說:“既生瑜,何生亮”。

還有魯肅,本是很有遠見,政治和軍事上都是一等一的人物,可在演繹中描寫成一個忠厚、迂腐的形象,在諸葛亮跟前嚴然一個小學生。

諸如此類的人物還有很多,篇幅有限,不一一例舉。

陳壽生活在三國及西晉初期,後在西晉為官,尊曹貶劉是形勢必然,也是作者的價值取向。《三國志》裡曹操是《武帝紀》,劉備和孫權都是作傳,劉備是《先立傳》,孫權是《吳主傳》。

羅貫中生活在明末,尊劉貶曹,是明代官方之基調,輿論之主導,民心之歸宿,也是作者之意願。


段輝時


《三國演義》裡,被黑了幾千年的人,首先是周瑜。周瑜在書裡被描述成一位心眼小,小肚雞腸,嫉妒心極強的周都督。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恐對東吳不利,以造箭為藉口,以及借東風之後,派人殺諸葛亮。



歷史上的周瑜,風流倜儻,多才多藝,長相俊郎,而且軍事才能出眾,是東吳早起的軍事家。不光與孫策共同打下江東六郡的基業,更是在赤壁之戰中,充分發揮了軍事指揮能力,打敗了曹操,並在江陵戰役中取得勝利,使曹軍徹底退回江北。

周瑜與諸葛亮並無太多的接觸,諸葛亮受劉備之命,到江東與孫權談聯合的事情,這時周瑜已經是東吳的中郎將了,諸葛亮只是剛出山的書生而已。所以,他與諸葛亮並無太多交集,周瑜嫉妒諸葛亮根本談不上,更談不上後來的“三氣周瑜”了。



這一個被黑的是蔣幹。蔣幹在小說被描寫成一位長相猥瑣,行為乖張的小丑形象,成了被周瑜利用的對象。歷史上真實的蔣幹,是辯論家,而且長得比較帥。因為與周瑜屬同鄉才俊,被曹操派去勸說周瑜投靠曹營。結果,蔣幹見到周瑜夠,感到周瑜氣度盎然,不是那種投降的人所以就直接回曹營了。

再一個被黑的就是魯肅了。魯肅在小說裡,被說成了忠厚老實總是被愚弄的人。事實上魯肅是東漢末年的軍事家之一。是他首先提出的孫劉聯合共同抗曹的戰略方針。併為之努力撮合,最終是兩家聯合成功,並打敗了曹操。



周瑜死後,魯肅當了都督,並致力於孫劉聯合,孫劉兩家背靠背,使曹操不敢輕易攻打東吳。只是魯肅也是英年早逝。到了呂蒙當都督時,時局有了變化。孫權面上是堅持孫劉聯合,暗地裡想要取荊州了。魯肅為東吳的穩定是做出很大貢獻的。

還有一位被黑的是張飛。張飛是真正背黑的人。小說說裡張飛豹頭環眼,黑臉龐,鬍子拉碴的。歷史上的張飛卻是白面書生一般,而且能書會畫,頗有些文化。要是真的像小說描寫的那樣,張飛長得醜陋。那劉禪也不可能,連續娶了他的兩個女兒做妻子。



路遙lgy


那些被演義抹黑,歷史上卻很牛的人物,那確實很多啊,比如徐榮,正史上也是一方豪強,但在演義中成了董卓的白痴手下;再比如東吳張昭,小霸王孫策臨終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張昭的地位和人品,但演義中,張昭成了個投降派猥瑣老頭;跟張昭一樣,周都督風流倜儻,足智多謀,也被寫成了小肚雞腸的人。

但是,徐榮在演義中畢竟只是個龍套,張昭存在感也不高,周瑜雖然氣量小,但智謀還是有的,要說最被抹黑的人,我首推蔣幹。

演義中的蔣幹

大多數人對蔣幹的瞭解,都來自於演義,事件無非是曹操派他到孫吳打探軍情,順便勸降周瑜,結果被周瑜反間,一場群英會,偷了一封造假投降書,屁顛屁顛回到曹營準備邀功,結果坑死了蔡瑁、張允這兩個曹軍的水軍大都督。

本來曹操水軍不強,面對水上生活的吳軍,曹操非常頭疼,好不容易遇到蔡瑁、張允,結果被坑死,周瑜開心地掀了桌子,曹老闆還死要面子不能承認,打碎了牙往肚裡咽。

第二次他又去東吳,也不知道曹老闆怎麼想的,上了一次當還敢用這個人,結果蔣幹同學帶回個龐統,鳳雛先生來了,多牛啊,結果帶回家的不是智多星,而是個連環計,直接導致曹軍被一把火燒成狗。

演義中的蔣幹,簡直是曹操的災星,我們讀者看來,也不過是個跳樑小醜,讓人嘲笑,然而你不知道的是,正史上的蔣幹,絕對是個人才。

歷史上的蔣幹

蔣幹,蔣子翼。說起他,就是勸降周瑜不成,群英會,偷了假書信,回去坑死了蔡瑁張允。二次去東吳,帶了龐統回來,設了連環計。簡直是曹操的災星。

首先,周瑜是個有才的美少年,曹操確實想遊說他,也確實派了蔣幹去做這個事兒,但歷史上蔣幹之才不讓周瑜:

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

有儀容,就是長得好看,而且以辯才著稱,在江淮一代,就找不到個對手,你看,周瑜是有才的美少年,蔣幹也是個有才的美少年。

這是大家公認的。

蔣幹到周瑜軍中後,兩強相對,周瑜自然知道他的目的,直截了當指出你是來做說客的吧?蔣幹打得一手好太極,說公瑾啊,你想多了,我就是來敘敘舊。然後兩人一起彈琴去了。

在周瑜軍中呆了幾天,大吃大喝不亦樂乎,和演義中描述的差不多,周瑜帶蔣幹參觀軍營,表示吳主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有君臣之義,有骨肉之恩,所以子翼啊,你別廢口舌了:

(周瑜)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

周瑜請蔣幹喝完酒、吃完肉、參觀完軍營、掏心掏肺敘了舊、也表達了自己的意思,蔣幹笑了笑,沒說話。

蔣幹為什麼不說話,不是他不如周瑜,而是通過周瑜的做法,他已經知道了周瑜是不可能被遊說的,聰明人之間的談話就是如此,點到即止,不用多費口舌,這正是蔣幹之才的體現。

假如換個笨蛋,周瑜這樣說了還不放棄,非要纏著周瑜,那最後的結果,往輕點說,朋友之情沒了,往重點說,你在別人家,激怒了別人,結果只能是被幹掉。

回到曹營後,蔣幹對曹操只是誇讚周瑜,說這個人不可能被遊說:

幹還,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這是非常有風度的表現,俗話說買賣不成仁義在,這次出使,蔣幹沒能成功遊說周瑜,只因為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而蔣幹自己並未因此忌恨,反而是誇讚對方。

勸降雖然不成,但蔣幹並未丟曹軍的臉,還保持了自己翩翩君子的風度,這是多麼難得的外交。

再看演義,真是替蔣幹同學鳴不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