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中國民營醫院第三輪洗牌,如不轉型將難逃生死劫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個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小微企業由於停工停產而紛紛破產、倒閉,而與疫情作鬥爭的醫療界兩大陣營卻進一步開始分化:作為千里馳援主力軍的公立醫院自然贏來了全國廣泛讚譽;而民營醫院,卻因疫情而遭遇了三重危機!

民營醫院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危機,疫情防控時期,很多小型民營醫療機構,如診所、門診部以及一些專科醫院,都被要求暫停開診,雖然目前很多地方已經恢復開診,但患者量也是急劇下滑。一些民營醫療機構高管表示:預計2020年全年的業務量要下降30%以上,這對於在2019年本已經虧損的那些醫療機構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淒冷之下,很多醫療機構開始轉讓,據醫療投資人林掌櫃在其同名微信公眾號中的統計顯示:2020年春節後僅他自己就收到了55家醫療機構尋求轉讓的信息,分別為醫美11家、口腔10家、眼科9家、中醫5家、兒科4家、綜合性醫院3家、婦產醫院3家、骨科醫院3家、康復醫院3家、護理和醫養結合4家,其中診所及門診部為31家,佔比為56%。而根據華夏醫界網一個合作轉讓欄目的信息,2020年2月之後更新的“醫院轉讓”信息就高達83條!在全球股市一片哀嚎聲中,中國的資本市場必然繼續低迷,所以這些轉讓的醫院接盤者甚寡。某不願具名的資深醫療經營高管認為:2020年,民營醫療會在倒閉潮中再次洗牌!

疫情帶來中國民營醫院第三輪洗牌,如不轉型將難逃生死劫

其次,肺炎疫情加重了信任危機。從1月23日開始,北京、上海、四川、江蘇、廣東等多地公立三甲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千里馳援來到武漢,這些白衣戰士以生命來守衛的壯舉自然得到了全國的紛紛讚賞和敬佩。與此同時,輿論中開始不斷出現“民營醫院只注重商業利益”、“逃避抗疫”的聲音。雖然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醫略營銷、醫學界、看醫界等機構與媒體紛紛發聲,列舉全國多地非公醫療援鄂、捐助、當地一線抗疫等事實,但這些呼聲難免會被電視、網絡等媒體上廣泛的公立醫院鏡頭所淹沒。疫情期間,由於紅十字會與武漢仁愛醫院的口罩迷局,一些關於民營醫院的話題再次被點燃。從悟空問答一篇“民營醫院躺槍事件不斷上演,該如何破局”問題的網友新增留言看,超9成留言質抨擊民營醫院,約1成網友甚至建議中國完全取締民營醫院。如此輿論環境下,哪怕對於有實力堅守的民營醫院來說,也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尤其對於盈虧平衡期左右的醫院來說,由於邊際成本效應,百分之幾的患者減少,卻是盈利與虧損的質的差異!

疫情帶來中國民營醫院第三輪洗牌,如不轉型將難逃生死劫

再次,疫情之後出現的公立醫院新建潮與升級潮,讓民營醫院面臨更嚴重的競爭危機。人們常說在生命面前,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但疫情肆虐時,社會各界卻有了共識:生命面前,充足的醫療保障更重要!所以,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多地已經將改善醫療保障提上日程。新建醫院方面,河南短短半月時間就有16家醫院新建計劃獲批,江蘇的龍頭城市蘇州則表示至2025年力爭新建10家三甲醫院,全國更有多個城市將建設三甲醫院列入發展規劃。醫院升級方面,除了按國家衛生健康委員《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500家縣級醫院在2020年要達到“三級醫院”服務能力外,更是會迎來線上服務升級,如2月16日,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就批准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等8家醫院設置互聯網醫院,實現線上滿足患者問診諮詢的需求。所以,不管是公立醫院數量、規模實力、服務模式,疫情之後都會迎來快速提升,同時則意味著民營醫院的更加艱難!

疫情帶來中國民營醫院第三輪洗牌,如不轉型將難逃生死劫

截止目前,中國的民營醫療已經出現了三輪洗牌,2016年魏則西事件發生後,一批以虛假廣告為經營手段的民營醫院開始倒閉,2018年瀋陽套保事件曝光後,第二批以騙保為生的民營醫院開始倒閉,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則會讓無資金實力、無競爭力的小規模民營醫療機構開始逐漸倒閉。挺過寒冬,自然會迎來春天!對於依然堅挺著的民營醫院來說,如何在後疫情時代新的醫療格局下迎來春天,無疑是醫療投資者和經營者當前的首要課題。

我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必然的規律性,中國的非公醫療經歷過無序生長、野蠻生長等階段後,必然會迴歸到良性成長的合理階段,本次疫情只是加快了迴歸的速度。面對新的醫療格局,民營醫院必須加速差異化、品牌化的轉型過程,尤其是品牌化運營方面,應“七劍”迸發有序合力從而爭取百年常青,具體包括加強學科建設以穩固品牌根本、加強院後管理以讓品牌枝繁葉茂、加強宣傳推廣讓品牌沐浴陽光、加強文化建設讓品牌有吸收營養的土壤、改善患者體驗以鑄就品牌主幹、投入智能醫療以讓品牌得到雨露滋潤、開展公益活動爭取品牌能借助東風。而做好這品牌提升的七個方面,不僅需要民營醫院掌門人具有百年偉業的雄心、進行品牌投資以長期收益的戰略決心,更需要引進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助力實施。

本文作者 | 仲崇海:醫療行業研究員、醫略營銷創始CEO、醫院品牌資深諮詢師、醫院品牌運營輔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