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掌握這10個行為心理學現象,孤獨症患兒家庭教育不再難

​對於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訓練,在康復機構和醫院的各方面技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語言訓練、口肌訓練、感統訓練、認知訓練以及ABA應用行為訓練等等,選擇適合的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法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然而,我們在接觸的很多星爸星媽中,也經常聽到他們發出疑問和困惑:

“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兒子在康復機構訓練的很聽話,但是一回家就什麼都不願做什麼都不想學,真是太難了!”

更有很多星媽抱怨:“我很學一些康復訓練方法在家教孩子,可是孩子爸爸和爺爺奶奶又總是在家庭教育理念上產生很大分歧。”

與這位星媽有同樣困惑的星媽不在少數。

她們在陪伴星兒康復訓練過程中,逐漸地接受和意識到了如何進行康復訓練,如何轉變觀念,如何調整心態,如何平衡機構和家庭兩者之間的矛盾,如何從心理上接納孩子從而教育孩子。

但是,現實的矛盾在於,很多星媽能夠做到並做好以上如何轉變後,一旦回到家,面對孩子爸爸以及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就又瞬間將孩子打回原形。

父母掌握這10個行為心理學現象,孤獨症患兒家庭教育不再難

這種糾結和無可奈何,像極了最近的熱播劇《安家》中海清飾演的宮蓓蓓,面對態度和思想老化的公婆以及事事聽父母意見的老好人的老公時,自己在教育孩子時的專業、耐心以及恆心都會被瞬間瓦解,自己帶孩子時一切都好,一旦讓老人帶孩子,就又回到瞭解放前。

父母掌握這10個行為心理學現象,孤獨症患兒家庭教育不再難

父母掌握這10個行為心理學現象,孤獨症患兒家庭教育不再難

雖然電視劇中是正常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但是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道理和方法卻是相同的。

孩子各不相同,但是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卻是互通互助的。

而平常被認為的孩子出現的怪異的行為或許恰恰就是最有用的心理技巧,人的心理十分複雜,具有特性又有共性,每一個自閉症孩子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神奇的心理奧秘。

父母掌握這10個行為心理學現象,孤獨症患兒家庭教育不再難

本期,我們不討論自閉兒康復訓練技能方法,只從父母和老人兩代人的家庭教育理念上進行探討,推薦10個日常生活中常見而又最有用的行為心理現象,幫助星兒家庭更好地瞭解和理解孩子的行為,從而通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奧秘,有針對性的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心理干預,從而在孩子康復技能訓練中有助於孩子取得更好的進步。

學會這10個行為心理學就能輕鬆破解自閉兒家庭教育中的難題。

1、行為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理論解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地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他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後,教授對這兩組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的測試,發現A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於是羅森塔爾教授得到了啟發,他想這種效應能不能也發生在人的身上呢?他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正是“暗示”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

如何運用:

每個孩子在生活中都會接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通過期待的眼神、讚許的笑容、激勵的語言來滋潤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2、行為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理論解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如何運用: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3、行為心理規律三:德西效應

理論解釋:

心理學家德西曾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在這個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著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

如何運用: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這就是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中的代幣法或者強化物的運用。

在康復訓練方面,家長應增進孩子對學習課程的情感和興趣,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收穫學習的樂趣。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棒棒糖、餅乾,後期可以逐步消減對於強化物的依賴,變成物質的獎勵,比如:貼紙、小紅花、抱一抱、親一親,並逐步撤離。

4、行為心理規律四:南風效應

理論解釋: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故事中南風之所以能達到目的,就是因為它順應了人的內在需要。

這種因啟發自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就是“南風效應”。

如何運用:

家庭教育中採用“棍棒”、“恐嚇”之類“北風”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實行溫情教育,多點“人情味”式的表揚,不要總說“你真棒”“你好乖”,而要變換方式方法和詞語進行激勵,從而培養孩子自覺向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行為心理規律五:木桶效應

理論解釋: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

如何運用:

自閉症孩子通過康復訓練最終學會各項生活自理能力和簡單的生活知識好比一個大木桶,每一門康復訓練方法則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

孩子良好生活技能的形成不能靠某幾個康復技能方法的個別突出,而是應該取決於包括語言、口肌、認知、感統、ABA、情緒等整體狀況,特別取決於它的某項薄弱環節。

因此當發現孩子的某個康復項目存在不足時,就應及時提醒孩子,配合老師讓其在這項技能上多花費一些時間,做到“取長補短”。

6、行為心理規律六:霍桑效應

理論解釋: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很不理想。

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如何運用:

自閉症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或進入新環境,遇到新老師會有抗拒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或者通過大喊大叫、拍打自己表達出來。

作為母親,要儘量有耐心或者保持一致的方法引導孩子,並且在引導的過程中,讓孩子主動地說,說出抗拒和不滿的原因,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

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在接下來的康復訓練中就會逐漸融入,主動接受老師和環境。

7、行為心理規律七:增減效應

理論解釋: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

如何運用:

父母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或者總認為其他孩子進步快。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

在評價孩子的時候,父母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對孩子小小的進步給予讚揚。

8、行為心理規律八:蝴蝶效應

理論解釋: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如何運用: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

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一個細小的行為,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接下來長期的訓練效果以及接受程度,而家長之間的對孩子行為的互相攀比和無端責備,則會讓孩子心理產生陰影從而拒絕康復訓練。

9、行為心理規律九:貼標籤效應

理論解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

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

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如何運用:

如果是其他人給自閉症孩子貼上帶有偏見色彩的標籤,我們還可以接受和撕下來,但是如果是星爸星媽自己總是給孩子貼上一些偏見的標籤,比如對著孩子說“笨死了”、“豬頭”、“怎麼這麼傻”、“連這麼簡單的遊戲都做不好”“你看其他孩子進步多快,就你最慢了”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父母所說的“笨蛋”。

所以,星爸星媽要多關注自己孩子的進步,不要總是刻意地去通過比較來貶低自己的孩子,甚至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這樣做只會激發孩子更大的叛逆和倒退。應該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10、行為心理規律十:登門檻效應

理論解釋: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登門檻效應”。

如何運用:

在家庭教育中,星爸星媽也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

例如,在孩子康復訓練或者一起做遊戲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物質或者抱抱親親的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逐步滲透,逐步增加遊戲和康復訓練項目的難度,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父母掌握這10個行為心理學現象,孤獨症患兒家庭教育不再難

以上就是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10個行為心理規律,也許大家經常會遇到,或者事後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

但是,理論聽起來容易,真正付諸實踐在家庭教育,尤其是針對自閉症孩子的時候,卻並非易事。

然而,正如教育學家所說:“教育孩子,特別是特殊兒童,其實拼的就是父母的人生功底,”而如果遇到一個開竅的父母,首先在心理上學會了正確的方法和技能,那麼,家庭教育中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和引導自閉症孩子就不再難。

更關鍵的是,這些行為心理方法,不光要父母多學習多運用,尤其是對於老一輩人來說,尤其需要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保持一致,只有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自閉症兒童才能從心理接納父母,融入新的環境,開啟更燦爛的未來!


羿雲天,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閉症療育師,自媒體主編。原名徐亨福,生於蘭州,現居鄭州。專注婚姻家庭、時事熱點、影視評論原創作者。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