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電影產業雙重屬性、打造福建電影特色精品》


《兼顧電影產業雙重屬性、打造福建電影特色精品》

常識最容易被忽視或忘卻,對電影產業的理解,同樣需要回歸常識,有助於保持清醒,無論從業者還是監管者;再者,作為拍攝福建題材電影的導演,有些實踐與感受,故有此文作為與會的發言:

第一部分

兼顧電影產業的雙重屬性

電影產業既有工業製作的特性,也有藝術創作的特性,所以在產業屬性上,兼具工業產業與文化產業雙重屬性。按習慣分法,就是說電影工業產業屬於第二產業,電影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工業講究的是設備條件、成本環境;文化講究的是品牌作品,創造力、影響力、消費能力。

雙重屬性就帶來了雙重指標,一是生產指標,生產攝製了多少電影,全產業鏈條下來總產值多少、稅利多少;另一是消費指標

,在消費市場上有多少票房貢獻、版權交易、周邊衍生品。生產性指標反映了硬件基礎條件,保障能力,稅惠尺度等;消費指標反映了作品影響、生活方式,品位情趣、消費習慣等。

鑑此,我們話分兩頭說:

1)就電影工業產業的角度看,

目前同樣存在供給側改革的需要與壓力,一是去庫存的問題,二是產能與增長模式的問題。

去庫存問題:總所周知的,每年拿到公映許可證的電影近千部,上院線的三百來部,“一日遊”佔大多數,大部分“庫存”沒有出路,多少年下來了,這裡面堆積了多少錢?怎樣去庫存呢?這筆賬都不敢算,比工程爛尾樓、公司壞賬還難看。而且,跟其他行業一樣,國產的堆積如山,進口的供不應求,國內市場被外來產品攻陷、國內產品能走出去的屈指可數。相信關心電影的人都心中有數。

產能與增長模式問題:很多地方還是用傳統的工業模式在發展電影產業,園區化、工廠化,說實在的也難怪,大家都是從傳統產業走過幾十年長週期增長,玩熟的也就這些套路,繼續在新的領域裡摸石頭過河。甚至一些很偏遠的地方,鳥不拉屎都有電影基地的規劃。政府有此衝動、企業投其所好,結果呢,可想而知。

當然,我願意相信福建有發展電影的優勢,也一定不會重蹈覆轍。

福建的優勢:一有區位優勢,海峽兩岸的海西優勢,特別是廈門、平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資源,臺灣電影的人才與經驗、大陸對臺的政策與支持,加上現在金雞獎落戶廈門12年,甚至永久定居,這大概也是空前絕後;二有後發優勢,發展空間大,可以避免少走彎路。

在電影工業產業的定位與方向上,應該特別注重市場調研,在項目定位與開發上,找出與先進、先發地區的差異性與後補性,填補市場空缺,做“特色工業”,避免低級重複,提高科技含量與附加值才有出路。

除了幾家已進入資本市場的大公司,靠股票市場解決後續資金問題,其他的野路子,投資方與主創方永遠割裂甚至對立,不懂電影的人用錢投電影,從煤老闆到地產商,幹掉一個是一個,前赴後繼,去庫存了嗎?勢必導致產品質量的粗與俗,而那些時髦的噱頭,所謂電影金融產品等,我從經濟學專業與金融圈工作的認知,目前還是黃粱夢一場。

2)就電影文化產業的角度說,

文化產業鏈中,兩個重要環節(一頭一尾):開好頭,就是創作什麼作品,怎樣生出來,長的好不好看,體質如何?;結好尾,丟到社會上、市場上,作品的整個生命過程,給人帶來什麼?是精神的慰藉、警示,還是價值的創造?誰看到、多少人看到?這些才是根本。

電影作品永遠表達的東西,大致有兩類,一類是現實生活中永遠看不見的,把夢想與幻想呈現給你;二是現實生活中熟視無睹的,放大生活的情感細節,加以藝術表現。“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就是一個很理性的方向,提倡關注新時代,提高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但是,“小大正”與工業化傾向表面上是有些矛盾的:“小、大、正”強調的是關注現實生活,謳歌時代變革;工業化的陷阱是大工業大製作,資本綁架思想、佔領市場,如今影城全部淪陷給美國為主的大片,就是一種必然結果。

阿以諾早在1936年就已經提出了“文化工業陷阱”,中國幾十年長週期經濟增長的發展,並沒有逃脫文化工業的魔咒,電影亦如此。我寫過一本書《文化工業的重新批判——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十多萬字,沒興趣也沒地方出版,因為不合時宜,不會有人看的。目前這些矛盾如何調節?說的歸說、做的歸做,甚至自相矛盾,這個急需在頂層設計中加以解決。

說迴文化第三產業,就電影而言,院線、影院是接通市場、體現票房的最後環節,資本控制傳播渠道,以市場的名義佔山為王,人民院線、農村院線、政府院線、藝術院線,諸如此類形同虛設,不堪一比。宣傳系統不敢對政治正確外的商業片直接發文支持(哪怕是正能量)要求觀看,即使是政治任務的題材,一是下公文對百姓不起作用,二是起作用還是政府買單,左邊口袋與右邊口袋的關係,補貼給院線只是一種對資本的妥協,而不是對觀眾的撫慰。總之,政府對播映渠道的影響力極其有限、陣地功能弱化,終端院線佈局不均衡,市場資源配置不均衡,缺乏有效可行的導向,等等問題一籮筐。

電影消費的方式,如何去引導、佈局、培養、拉動,成績不容易馬上看見,甚至吃力不討好,需要長期的清晰的戰略思維與佈局。確實不易,但起碼要清醒,一點一點一代一代,或許就做到了,這也是公門好修行的原因。

小結一下:因為電影產業的雙重屬性與雙重指標,決定了不同的發展模式與方向,側重工業產業方向,靠投入基建,提供生產環境;側重文化產業方向,靠投入創作,佔領陣地,提升教育,引導刺激消費能力。如何兼顧電影產業的雙重屬性,政府調控與引導特別重要。每一省都有機會成為電影大省,但大省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指標、不同的發展模式,可以是生產大省,也可以是消費大省。

鑑於目前“重工輕文”的現象比較普遍,我個人傾向的觀點是:“工文並舉,兼顧發展”。在打造電影製作特色工業的同時,增強文化原創意識、品牌意識與市場意識。心裡要始終明白,正在做什麼,走在哪條路上。

另外,防範“形象工程”的變種來襲,大概是共產黨人前進道路上永遠的考驗,有形的具象的,無形的、抽象的,無處不在,值得警惕。


第二部分

如何打造福建電影特色精品的建議

如上所言,福建電影有區位優勢、後發優勢,還要一個重要優勢,就是資源優勢。結合這三個優勢提出如下建議:

1、“文旅+影視”全產業鏈開發

電影既是綜合性的文化產品,其實也註定了系統性開發的特點。

福建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商業發達的改革開放地區,既有海的寬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有山的深邃(名山群山連綿不斷),具有山海文化兼備的特點,文化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與獨特。同時,文旅產業與電影產業都處在一個發展的上升期,應該統籌發展“文旅+影視”全產業鏈,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名片、文化IP,充分發揮品牌經濟效應,這樣才能適應“知識經濟”形態的來臨,爭取在激活福建文旅資源與打造福建電影精品,雙贏雙豐收。

《海門深處》是一次嘗試,全部實景拍攝,沒有特效的低成本製作,在澳洲第九屆國際電影節拿到文藝片獎與導演獎、澳門國際電影節入圍競賽主單元、入圍溫哥華金楓葉電影節(有望獲得最佳故事片)、香港影視展及2019度福建文化節開幕展映等榮譽。在福建的公映期間得到了觀眾的共鳴與反響,是一種莫大安慰,期間得到省宣及電影局大力支持,申報了五一工程獎,當然我希望這部惠安女題材的電影能夠進一步成為當地的文旅產品,比如像《廬山戀》成為遊客一個常年項目。類似成功的案例何止一部“雲水謠”,一部“非誠勿擾”,這是一個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應該值得借鑑學習。

《海門深處》這類惠安女題材,相信不會總有人願意投資拍攝,如果當地政府熱鬧一陣完事了,不願意或不懂繼續推動衍生開發、帶動旅遊,真挺可惜的。

2、引導工作前推、資金前置

聯想《海門深處》拍攝期間,可以說是靠個人公司去獨力支撐,直到拍成了結果還好,各級政府給予肯定與鼓勵,對此很感謝很欣慰,但若一開始就有當地政府支持與配合,我相信一定可以做的更棒。

從政府投資參與或者資金支持的角度,在尊重藝術創作個性與規律基礎上,把錢用在“雪中送炭”比用在“錦上添花”, 用在點子上、用在刀刃上, 正視風險與科學運用,其中降低成本就是降低風險,正是政府與地方資源的重要優勢。

《近在咫尺》選景泰寧,已經立項,著力開發泰寧的文化資源,我們反覆進行考察打磨劇本。我也絕對相信主創團隊比《海門深處》更有經驗,一定可以做出有影響的精品,但是,從個人投資的角度,“一個人的戰鬥”,風險承受能力有限,個人要去承擔這部文化電影的全部投資製作,雖然情懷滿滿,但是心虛的,至今猶疑不決。

3、鼓勵福建文化特色電影

結合《海門深處》的體會,雖然我們穿上了惠安女的服裝,故事是發生在古城小鎮,但我們對標的是《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類題材比較容易在海外拿獎,因為講的是人性的寬容與救贖,不分國界,容易引起共鳴。

總所周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它應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傳統美德的人性光輝,二是民族文化的國際視野。(電影語言表述的角度、電影節的互動與參與、海外宣發的積極推動)。講好中國故事,傳遞精神力量,引領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這才是電影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現實中,文藝片與商業片的關係常被簡單劃分,粗暴對立,其實我更願意去認同與追求一種“文化電影”的形式,如何兼顧文化電影的商業元素,也是很多電影人都在努力的方向。無論什麼表現形式,紮紮實實講好故事,用心動情講好故事,才是根本,才會是經典,而諸如個性化藝術形象的感染力、人性的普適與永恆、注重現實題材、小人物的大視野,等等這些規律,都是打造福建電影精品適用的創作方向與方法。

4、主動佈局,增強院線話語權

《海門深處》在福建區域公映一個月,排不上片或者只能排很早或很晚不會有人看的時檔,再碰上美國大片《復仇者聯盟》的擠壓,為了讓父老鄉親有機會看上,結果可想而知,堅持了一個月排片,賠錢掙吆喝,在崇武拍攝地的所有票房分成,我專門交代全部捐給天后宮管委會,過程無比艱難體會深刻,無論多少一種心意。

從中感悟,如何有效地提高宣發的話語權與影城陣地的市場份額,建議存量與增量雙管齊下:存量,發揮國企政企優勢,整合、收購、合作(真正合作,而不是名義,什麼加盟與掛靠這些自欺欺人的鬼話);增量,現在發展融媒體,在引導影城的綜合運用等等,開發線上線下結合互動的方式,其實可作為的方法不少,關鍵是誰去做、怎麼做。

電影是一種文化產品,應該具有價值的導向與審美的情趣,讓大眾喜聞樂見。而從宣發觀影的角度說,讓電影院成為一個學習的場所,一種生活的方式,這也給政府的宣傳教育與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的說來,電影產業具有工業與文化的雙重屬性,不同地區歷史條件、文化基礎有所不同,應該挖掘自己的資源優勢,鼓勵創作鼓勵創新,重視打造文化品牌、文化IP、文化名片,把引導工作“向前推”,把宣發陣地“奪回來”。

希望我的故鄉,福建能夠發揮“三重優勢(區位、後發、資源優勢)”,用十六個字作為概括與期盼:“工文兼顧,以點帶面、形成閉環,特色服務”,有緣有份再繼續聊,祝願福建電影多出精品,祝福大家健康如意。

(2019年7月,李永超於平潭福建重點影視創作題材研討會發言)

《兼顧電影產業雙重屬性、打造福建電影特色精品》


《兼顧電影產業雙重屬性、打造福建電影特色精品》


是微信平臺上的文化會所,源於“衡谷之家”,創始人李永超把自己的感悟與思考,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分享給朋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