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文|令狐伯光

2020年3月20日晚,湖南衛視音樂總《歌手當打之年》,第七期已經正式播出。

第七期當前的排名是米希亞第一,徐佳瑩第二,周深第三,吉克雋逸第四。

由於這期還是有奇襲歌手,還有後三名歌手沒有公佈,他們分別是華晨宇、蕭敬騰和袁婭維。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關於《歌手》第七期音樂人們演唱歌曲的專業分析,再到各自排名的討論,各大社交網絡上已經是鋪天蓋地了。

正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

伯光根據《歌手》裡華語樂壇所謂“當打之年”的音樂人,倒是發現了一個現象。

這個現象便是:

現在華語流行音樂,新生代音樂人從原本全面學習港臺,變成開始全面學習歐美,背後是港臺樂壇的越來越落寞。

01

流行音樂的源頭,發達國家和華事流行樂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近現代流行音樂的源頭,自然是歐美等為主的發達國家了。

歷史無需贅述,只講一點便成:近現代科學世界,本身就是歐美所開創的。

歐美的流行音樂是全世界最發達,最成熟和最頂級的。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除此之外就是日本,因為日本是繼歐美過後,亞洲唯一的老牌發達國家。

流行音樂雖然繼承自歐美,但也和東方文化結合,成為亞洲最高的高度。

韓國有些不同,日本也有低齡青少年的死宅偶像文化,但韓國將其做到頂峰,發揚光大,在亞洲範圍做到頂尖。

韓國俊男美女的偶像音樂,加上勁爆吸眼球的舞蹈,但音樂上也相當的西化。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最後,自然是作為後發展中國家的華語流行音樂,因為經濟等等因素,於是分成港臺和內地的不同發展情況。

當然,因為近現代“全面西化”學習歐美為主。

比如民謠、搖滾、爵士、新民歌與原生態、R&B說唱,再到pop或k-pop等等。

其中除了原生態歌曲,各個民族的民族音樂和民歌,哪怕是“中國風”音樂,都是西方現代音樂做為的內核。

02

兩岸三地因為經濟的原因,流行音樂發展各有不同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港臺因為經濟發展得早,音樂類型和內地流行樂有些不同。

70、80到90年代的港臺樂壇。

港臺樂壇有音樂風格,除了各個本土民族的民族音樂(香港傳統粵語歌曲)。

主流音樂風格有“新民歌運動”羅大佑代表的民謠,許冠傑和黃家駒的搖滾(流行搖滾?)等等。

80、90年代的內地樂壇。

內地因為早期經濟發展的原因,78年才開放。

之前積累了大量的原生態民歌,與各個民族的民族音樂。

內地市場上的流行音樂,最大最強一直就是兩支。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一支是崔健開創的“搖滾樂”,後續唐朝樂隊,魔巖三傑等跟進。

後續進入“地下十年”發展,但積累了大量的大神和音樂作品。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一支就是開創不明的“民謠”樂,同樣是不弱於“搖滾”的兩大音樂風格之一。

但是,2000年前後,內地流行樂和港臺流行樂有兩個十分明顯的差距。

一是港臺因為經濟優勢,音樂產業鏈非常的成熟,養出了大批音樂公司運作的歌手,與大量傳承下來的經典音樂。

歌手便是臺灣的”鄧麗君“和各種天后,香港的“四大天王”等等。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流傳下來的經典金曲,除了翻唱的歐美日本的音樂,當然也有很多經典原創。

其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最深入人心的就是港臺抒情歌曲。

也就是後來直接聽歐美歌曲的聽眾,形容的“港臺芭樂”。

注意:這種音樂公司運作純粹的“歌手”,內地因為經濟和產業鏈的關係是一直沒有的,“抒情歌曲”的創作一直遠遠不如港臺。

像後續中國觀眾熟知的王菲,那英等等,

她們都先後受到過港臺音樂產業的提攜。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崔健,魔巖三傑這種音樂人和純粹的歌手不是一碼事。

早期的李谷一,閻維文、後來的韓紅、譚晶等等偏向傳統的民族音樂。

二是臺灣因為經濟優勢,還有人口數量等原因,在千禧年左右流行樂革新成功。

這個革新自然是周杰倫,陶喆和王力宏等等。

他們同樣的借鑑歐美流行樂,但融合本土化的R&B說唱、新中國風等等流行樂。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2000年左右的內地,音樂風格仍然處在搖滾“地下十年”。當時的內地民謠正在積蓄力量,再到和民族音樂,和港臺流行樂傳入內地的複雜情況。

這也導致了一個結果。

03

千禧年內地流行樂,處在全面學習港臺流行樂中

2000年到2010年:周杰倫,陶喆和王力宏等音樂人如日中天,林俊杰,阿杜的抒情歌曲鋪天蓋地。

再加上8090年代香港的beyond,四大天王,臺灣的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信哲等等。

這段時間內地流行樂,全面處在學習港臺樂壇當中。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你看刀郎,韓紅這種相對流行的民族樂。

韓紅倒沒有罵過刀郎,但被港臺捧出的“天后”那英罵刀郎罵成什麼樣子。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你看卓依婷,楊鈺瑩等等直接靠翻唱港臺抒情歌曲活著的。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你看楊臣剛,鄭源等這種創造大陸的通俗情歌的。

雖然在當時也火爆半邊天,但因為音樂專業性太低,到現在統統被拋棄了。

2000年到2010年,當時真正擁有大量優秀作品,作品在市場十分火爆,中國聽眾們耳熟能詳的,還是胡彥斌,許嵩,汪蘇瀧和後弦等人。

但除了胡彥斌在當時在主聲譽極高,許嵩三位又都是“不入流”的網絡歌手。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即使實力非常過硬的胡彥斌,從現實出發也是周杰倫、陶喆和王力宏系的R&B說唱系音樂人。

哪怕是中國風,你也寫在陶喆,周杰倫等人後面。

許嵩也有自己的中國風。

他們就是在周杰倫等開創的港臺音樂體系之下,創造出了自己的音樂風格。

沒有創造出的那就叫著跟風。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這種全面學習港臺樂壇的風格,同時體現在當時內地音樂綜藝上。

比如早期音樂綜藝,港臺的音樂人大量擔任音樂導師。

比如2005年第二屆《超級女聲》,張靚穎,李宇春,周筆暢等選手,在節目中演唱了大量港臺的流行音樂。

伯光印象極其深刻的是周筆暢。

當年的周筆暢,幾乎是全面的翻唱陶喆的歌曲。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這十年港臺樂的影響有多大,對於內地樂壇影響有多大,相信不再贅述。

04

從《歌手當打之年》的選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2010年過後,華語樂壇中心由原本的港臺,迅速的向著內地遷徙。

其中標誌性的事件,便是湖南衛視《歌手》這些音樂綜藝節目的火爆。原本需要港臺包裝的音樂人,需要內地綜藝包裝才能火爆了。

曾經全面學習港臺流行樂的內地音樂人。

雖然還是有向港臺學習,但更多的還是直接學習歐美。

如果說繼承中國本土搖滾的是譚維維和梁博。

那麼當前繼承民謠最火的音樂人就是毛不易。

李玉剛,霍尊等等音樂人,則是傳統的民族音樂,戲曲等音樂流行化的音樂人。

但是其它音樂人呢,連早期的張靚穎,李宇春,尚雯婕等等音樂人,都已經走上直接學習歐美類型音樂的路子。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像尚雯婕和李宇春的各種歐美先鋒音樂。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張靚穎後期大量歌曲,甚至還進軍歐美髮了一張全英文的音樂專輯《Past Progressive》。

我們最後再回到《歌手當打之年》來看,前六期的歌曲不再分析,單獨從第七期著手。

日本米西亞不提,可謂是一直在揭港臺翻唱樂的短了。

我們再看看其它“當打之年”的華語歌手們。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袁婭維《 存·不存在》,徐佳瑩《Last Dance》,蕭敬騰《我只想要一個人的感覺 》,聲入人心男團 Super Vocal《Qui Con Me》,周深《有可能的夜晚》,吉克雋逸《直來直往》。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華晨宇的《降臨》是五聲音階,是有中國元素。

不管多少觀眾吐槽歌曲不好聽,或者歌詞聽不懂,它都和過去港臺那種“中國風”音樂是不同的。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太一的《玉》不用贅述。

音樂風格太多了,電子,說唱等等,都是直接取經歐美,與港臺樂不沾邊。

聲入人心男團Super Vocal的音樂劇《Qui Con Me》一樣。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袁婭維《 存·不存在》和吉克雋逸《直來直往》。

這兩位女性音樂人有意無意的一直都放在了一起比較,實際上她們確實也應該放在一起。

袁婭維一直是爵士和靈魂樂等音樂風格,吉克雋逸的音樂風格倒是有些不同。但她們倆不管唱的歌曲是自己的還是翻唱別的。

最終演唱的出來的音樂風格,始終都是直接學習歐美音樂的範兒。

你可否能從她們兩人的演唱風格,唱功,技巧,再到編曲上面看到師承港臺嗎?

答案是即使有,但是很少!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最終只有徐佳瑩的《Last Dance》,蕭敬騰的《我只想要一個人的感覺 》和周深《有可能的夜晚》,都有曾經港臺樂的路子。

總而言之,哪怕是回顧《歌手》前面六期。

我們都能發現現華語樂壇“當打之年”新生代音樂人們,更多的是直接開始取經歐美,很少再向港臺樂壇學習。

港臺樂壇的成名音樂人,當然也有做直接學習歐美的音樂。

但他們早已度過了創作的巔峰期,最新的作品和巔峰相比還是有距離。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又因為產業鏈等等方面的遷徙,港臺本土學習歐美的新生代音樂人,如果沒有通過大陸綜藝的跳板,觀眾又不會認識。

這就體現了港臺樂壇的落寞之處。

比如很多觀眾很不喜歡華晨宇,太一,再到袁婭維,吉克雋逸的音樂也欣賞不來。

但最殘忍的現實在於,港臺樂壇連觀眾不喜歡的“當打之年”的音樂人都沒有了,哪怕是音樂綜藝節目,這些來也就捧紅鄧紫棋和徐佳瑩。

沒了!

最後,內地音樂人還需要努力。

以《歌手當年之年》幾期節目來看,便是如此。

華晨宇《降臨》,太一《玉》:從《歌手》看漸行漸遠的港臺樂壇

華晨宇、太一,再到袁婭維,吉克雋逸直接學習歐美歌曲,先進倒也是先進的。

缺點就是對於普通民眾而言,還有事後音樂的播放率。是頗為不如徐佳瑩、周深,甚至是日本米西亞那種抒情華語音樂的。

這或許也是《歌手當打之年》這檔節目,後來收視率有些萎靡的原因。

說到底,他們與早期的羅大佑、李宗盛,崔健和香港四大天王等相比;再與後來的周杰倫,陶喆和王力宏等音樂人相比。

他們在音樂專業上面,與大眾流行的平衡上還遠遠不足。

這些“當打之年”的華語音樂人,還需要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