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個將軍,本不應該死,但是因為隊友的不作為走向了滅亡的?

漢史趣聞


在我所知道的人中,完全符合題主這個要求的,只有楊業(也叫楊繼業),也就是《楊家將演義》中的楊老令公,不過我們今天說的不是演義,而是正史。

楊業本來是北漢的侍衛都虞候(侍衛親軍高級軍官),後來宋滅北漢,楊業投降了宋朝,他雖然是個降將,但是因為其人確實很有本事,投降一年,屢立戰功,很得宋太宗的賞識,官職也越來越高,而這引起了當時很多宋朝將領的不滿,最著名的就是潘美(潘仁美的原型)。

公元986年,宋太宗伐遼,在岐溝關之戰大敗後,開始退守,然而遼將耶律斜軫率軍乘勝追擊,開始反攻宋朝的城池,這個時候的楊業,是宋西路軍副帥,主帥是潘美。

潘美以楊業是降將的身份竟然能爬到和自己差不多的位置,對他早就心懷不滿,導致楊業在西路軍之中,雖有帥名,卻無帥權,他的所有策略都無法實施,當時耶律斜軫帶兵要進攻:雲州,朔州,應州三個城池,楊業提出接應這三州,但是他提出來的策略卻被主帥潘美,監軍王侁(生)和劉文裕等齊聲否決。

王侁提出了一個根本不可行的策略,楊業說如此必敗無疑,惹得王侁惱怒,便說:

“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宋史·楊業傳》

你素來號稱無敵,今天見到敵軍騷擾你卻不敢出戰,難道你另有所圖麼?

楊業見王侁如此說,沒辦法,只得實施他的計劃,但是他知道必敗,便讓潘美率軍埋伏在口陳家谷口做接應,希望自己戰敗後將遼軍引到陳家谷,能打遼軍一個措手不及。

楊業率軍出戰,面對十萬遼軍,他的人馬根本就不是對手,很快便落敗,當他帶著殘部退至陳家谷口的時候,發現原來潘美根本就沒有率軍埋伏在這裡,而楊業此時已然沒有了退路,他哭著對將士們說: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報天子。”《宋史·楊業傳》

你們都有父母妻兒,沒必要與我一起死在這裡,你們逃回去,將此事報告給皇上。

然而士兵們都不肯離去,楊業隨即帶著殘部百餘人和遼軍拼殺。

監軍王侁本知道楊業已率軍退至陳家谷口,但聽說遼軍人數眾多,不敢前去接應,率兵逃走。

而無人接應的楊業在和遼軍大戰廝殺之後,被遼國大將蕭撻凜射翻坐騎,隨即被生擒,後在被押回遼國的途中,絕食而死。

在這一場戰役中,如果潘美有埋伏軍隊在陳家谷,亦或者王侁能帶兵接應,也許楊業就不會含恨被擒,最後絕食而死,就是因為他們都不作為,才導致了一代名將含恨而終。

而潘美本來是宋初名將,也因為這件事,而被演義刻畫成一個尖酸刻薄,心機惡毒的人,遺臭萬年。


勝馬笀鞋


1948年11月17日上午,國軍“參謀總長”顧祝同飛臨碾莊圩上空,通過地空聯絡電臺與第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直接對話:“增援的邱清泉和李彌打得很苦,建議黃兵團主力向西突圍,爭取與邱李兩兵團匯合”。下面的黃百韜登時就明白了,顧祝同的言外之意,就是援軍已然無望。



救援黃百韜兵團的作戰計劃,是由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前進指揮所主任杜聿明親自擬定的,即以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守備徐州,第72軍、第74軍為總預備隊,集中邱清泉第二兵團主力和李彌第十三兵團全力東援,要求黃百韜堅守7到10天待援。

從徐州東郊出發,到達碾莊約有50公里,配屬給第二兵團的第二快速縱隊如果撒了歡的前進,兩小時用不了就可以開到。之間地勢平緩幾乎無險可守,而華東野戰軍能夠抽出來的阻援部隊只有三個縱隊:成鈞的7縱、宋時輪的10縱和胡炳雲的11縱,滿打滿算不超過70000人。



而邱清泉的第二兵團除留在徐州的第72軍和第74軍之外,尚有第5軍、第12軍、第70軍、第116軍共四個軍的人馬,其中僅第5軍的兵力就達到40000餘人。同時展開的還有李彌兵團的第8和第9兩個軍(第39軍未歸建),兩個兵團出動的兵力不低於13萬人,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和重炮。

徐東阻擊戰打得其實比較艱苦,邱李兩兵團光大口徑炮彈就砸了12萬發,粗看起來“邱瘋子”應該很有作為了吧?其實謬也,邱清泉在戰役中實際是消極進攻,並沒有真正有所作為,用12萬發炮彈只換來前進12公里,一半的路程都沒有走到。



邱清泉為什麼消極不作為呢?第一是對“凱申物流”心中有氣,第二是按常理估計黃百韜最多堅持三到五天,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國民黨軍隊的頑疾:保存實力。顧祝同和郭汝瑰戰役期間曾親臨徐州,見面第一句話就問杜聿明:共軍打援不過兩三個縱隊,為什麼我們兩個兵團打不動?

具體分析下邱清泉的內心思想,當時風傳南京比徐州還慌亂,各部院已經準備撤退,他非常憤怒的理由是:“我們在前方拼命,南京遠隔千把裡還互相驚擾,這種仗還有什麼可打?老頭子為什麼不來徐州?就算徐州不安全,坐鎮機場指揮也是可以的,那誰敢不賣命”?這就是國軍將領奇怪的念頭,完全搞不懂為誰而戰。



第二條不消說了,在邱清泉看來,但凡被圍的國軍部隊基本凶多吉少,幾天後就會陷入崩潰,自己貿然冒進,界時很可能會被糾纏住搭進去,絕對的得不償失。因此第二兵團在攻擊時表現出令人奇怪的固執:一味的正面進攻。

第5軍軍長熊笑三和參謀長楊毓秀都提出建議,派出有力部隊迂迴華野阻援部隊身後:“如果這樣的正面打法,必然會遭到逐次抵抗,從而極大遲滯我們的前進。不僅救不了黃百韜,我兵團還會因此蒙受重大傷亡”,邱清泉不耐煩的回懟:“迂迴不成,我們反被鉗制住怎麼辦”?



只有兵團參謀長李漢萍看得明白,邱清泉手下的幾個軍中,第72軍和第74軍被留在後方,第12軍的老底子是東北軍根本不敢重用,搞不好就是第二次賈汪起義,第116軍是臨時拼湊部隊,能夠上陣的只有第70軍和第5軍,而邱清泉不願意為了黃百韜損失自己的主力,正面進攻可打可撤,是最好的觀望戰法。

直到11月18日,南京的微操大師直接致電邱清泉,前面稱呼吾弟,後面措辭嚴厲,邱清泉才有點發慌。而徐州的杜聿明也發覺邱清泉在耍滑頭,直接命令預備隊第74軍出動迂迴潘塘。




結果與增援而來的華野2縱迎頭相撞,混戰一夜後各自撤離,邱清泉開始吹噓“潘塘大捷”,然後再無下文,還是正面推進。

1948年11月22日凌晨,華東野戰軍對碾莊發起了最後的總攻,戰至下午四時,逃出兵團部的黃百韜身邊只剩下第25軍副軍長楊廷宴,黃百韜對他留下了自己著名的“三不解”(楊廷宴逃脫),然後說自己跑不動了,最終斃命,屍體埋在小黃莊以西、碾莊圩車站以北幾公里外的曠野上。


度度狼gg


因為隊友的不作為,導致自己戰死的將軍,在歷史上還是有很多的。不說遠的就說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這樣的事例,就有很多個。

我們都知道國民黨有一個將領叫張靈甫。他本來是蔣介石很倚重的一個人,蔣介石更是把自己的最為嫡系的七十四師交給了他。

可見,他在蔣介石眼中還是有一定的分量的。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被蔣介石倚重的將軍,他的死正是因為和隊友的不作為有關係。

我們都知道張靈甫死於孟良崮之戰,這一次戰役,是張靈甫和粟裕將軍之間展開的。本來孟良崮之戰打響前,張靈甫是打盡了各種算盤的。

說白了此次張靈甫孤軍深入孟良崮,他就是想要全殲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的。

他本以為,自己作為誘餌,把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引誘出來,和自己作戰。只要粟裕帶領的大部隊和他張靈甫開戰了。

那麼,附近的國民黨軍隊,就會一起圍過來,前後夾擊,最終把粟裕的華野軍,就此一舉殲滅掉。

張靈甫為了打勝這一次戰役,真可謂是做足了各種準備,最後,他還給蔣介石討論了此次計劃是否可行,蔣介石也覺得這是一個殲滅華野軍的好機會。

所以,就答應了張靈甫請求。

在張靈甫看來,這就是一次毫無懸念必勝的戰役。他帶領的七十四師向孟良崮進發的時候,也是信心滿滿的。

粟裕也是很配合,他帶領的全部華野軍向孟良崮進軍了。

粟裕當然知道張靈甫的小心思了,但是,他給張靈甫的看法不一樣,他覺得自己只要速度夠快,肯定是會殲滅張靈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師的。

因為國民黨的組織協調力,粟裕還是知道的。最為重要的是,粟裕若是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圍住,對於國民黨的打擊,絕對是傷筋動骨的。

畢竟七十四師是國民黨最為精銳的一個部隊,連他們都打敗了,對其他部隊的震懾力當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粟裕到了孟良崮就把張靈甫的七十四師給圍了起來。令張靈甫沒有想到的是,華野軍的戰鬥力竟然如此的了得,他們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帶領的整個七十四師給殲滅了。

也就是說張靈甫根本就沒有等到援軍的到來。

這是張靈甫萬萬沒有想到的,所以,張靈甫和他的七十四師,就這樣全部都被殲滅了。本來張靈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師,是大不必陣亡的。

因為就在孟良崮不遠的地方,就駐紮著國民黨的軍隊,黃百韜和李天霞他們就在附近。可是,他們見張靈甫陷於危機之中,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都是置張靈甫的死活而不顧。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張靈甫陣亡了。

不得不說他的死亡就是因為友軍的不作為造成的。

見死不救,在國民黨各派系之間,也是時有發生的事情,這大概也是他們打不了勝仗的一個原因吧。


漢史趣聞



“楊家將”裡的楊令公,楊繼業啊。

楊繼業是真正的“不用死”,卻被隊友不作為更坑死了的。

在宋太宗雍熙北伐時,任命潘美為西路軍主帥,楊繼業為副帥,郭超、王侁、劉文裕為都監。

這裡面潘美是北宋初年宿將,宋太祖親信,而且在前一年才和宋太宗結為了兒女親家。

楊繼業,北漢降將,宋太宗很喜歡他,也願意重用他,原因是宋太宗要慢慢建立屬於自己的軍隊班子,楊繼業這種在北宋沒什麼關係網的降將是最好的人選。

劉文裕、郭超都是宋太宗的親信,只有王侁是後周宰相王樸的兒子。

一開始,西路軍很順利,山西的遼軍不敢與宋軍交戰,宋軍很輕易的就收復了雲、應、寰、朔四州。

結果此時宋朝北伐東路軍曹彬大敗,中路軍也退回定州,西路軍其實也順利退回了代州。


到此,雖然雍熙北伐失敗了,但是楊繼業對此沒什麼責任,大軍也回到了代州。

結果這個時候傳來了宋太宗的指令,宋太宗的命令是雲、應、朔三州可以放棄(寰州當時已被遼軍攻佔了),但是西路軍必須要掩護這三州老百姓順利撤回宋境。

當然,宋太宗這個命令絕對不算過分,屬於有難度但還是可以完成的命令。

接到命令後,西路軍自然要拿出一個接應群眾撤離的方案。

目前史料記載當時有兩個方案:

楊繼業的方案:大軍進抵應州來吸引遼軍主力注意,這個時候三州老百姓快速通過險要的石碣谷,宋軍以強弩手和騎兵死守谷口掩護老百姓撤離,遼軍多是騎兵,也不會不顧傷亡衝擊宋軍陣地。

王侁的方案:西路軍主力直接出雁門北川,前往三州與遼軍硬碰硬,堂堂正正擊敗遼軍。

現在看,當然是楊繼業方案最穩妥,因為西路軍正面大概有十萬遼國騎兵,而宋西路軍不到五萬人;但是王侁的方案也不是盲目樂觀,因為當時宋軍還承五代餘風,軍隊野戰能力相當強勁,反而討厭攻城,而北宋與遼軍幾次交鋒,遼軍都避免與宋軍正面作戰,而且之前遼軍也儘量避免與宋西路軍作戰,所以王侁方案一旦成功收益也是巨大的,在東路軍慘敗,中路軍無功而返的局勢下,西路軍如果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那麼不僅對王侁,對楊繼業也很有好處的。

所以,劉文裕和郭超都支持王侁的方案,最後,作為主帥的潘美選擇執行王侁方案。

這裡要說明一下,楊繼業的方案也不是他自己的方案,而是宋太宗的部署,楊繼業只是在細節上豐富了一下。

也就是說王侁提議,劉文裕和郭超支持推翻宋太宗原來的部署,採用新方案,而潘美同意了。

雖然史料記載了王侁用“楊無敵”、“是不是別有用心”來擠兌楊繼業,但歸根結底,才不採納新方案主要責任人是潘美,不是王侁,潘美如果不採納,王侁也沒辦法。

之後按照王侁提出的新方案,楊繼業負責主動誘敵,而潘美、王侁等人屯兵在陳家谷埋伏,等楊繼業把遼軍進入陳家谷,然後利用狹窄的地形與全騎兵的遼軍決戰。

結果當然是很不順利。

楊繼業誘敵不成,反中了遼軍埋伏,陷入苦戰,到了約定的時間依然不能順利的撤到陳家谷。

而在陳家谷的潘美沒能控制住王侁,王侁以為楊繼業已經擊敗遼軍,所以見楊繼業在約定時間沒有出現,居然擅自帶兵出谷找遼軍決戰,結果才走了二十里遇到楊繼業潰兵,知道楊繼業兵敗,王侁不但沒有主動上前給楊繼業解圍,反而帶著部隊跑了,結果引發連鎖反應,潘美也被部下裹挾著撤退了。


這邊楊繼業拼死拼活帶著殘軍逃到了陳家谷,結果沒想到潘美等人已經撤了,而遼軍追兵已到,楊繼業就這麼兵敗被俘了。

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朔州之戰”全過程。

如果一開始執行宋太宗的部署,楊繼業是不用死的;即使推翻了宋太宗部署,如果潘美等人能率大軍在陳家谷待命,楊繼業逃回來也不用死。

可楊繼業就這麼被自己人給坑死了。

後續處理:

潘美其實責任最大,因為他是西路軍主帥,結果因為他和宋太宗是親家,結果也就罰酒三杯。

王侁是始作俑者,他一個人承擔了全部責任,仕途完蛋了,後半輩子是在流放地金州渡過,最後雖然回到了開封,但是才回開封就病死了。

劉文裕雖然支持王侁,也有責任,但是因為他是宋太宗親信,而且也沒有率先撤退,所以也是罰酒三杯的處罰。


蘭臺


開禧二年(1206),權臣韓侂冑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北伐,史稱“開禧北伐”。戰爭分東、中、西三個戰場。東路統帥是兩淮宣撫使鄧友龍,和山東、京東路招撫使郭倪。由東路渡淮北上離中原最近,且主要地形是平原,利於長驅直入,故而兩淮是北伐的主戰場,戰爭也首先在東線展開。

宋軍開局還不錯,不多日就攻下泗州(今江蘇臨淮東南)。統帥郭倪見泗州收復得如此輕易,趕緊派自己的弟弟池州副都統郭倬和主管馬軍行司公事李汝翼移師西北,合攻宿州(今安徽宿縣),以馬軍司統制田俊邁為先鋒。郭倬和李汝翼不值得一提,但田俊邁卻是一名勇將,驍勇善戰之名連金兵都有所耳聞。

田俊邁以步、騎兩萬連克虹縣(今安徽泗縣)、靈璧,勢如破竹,僅七天就兵臨宿州城下。郭倬、李汝翼率兵五萬隨後趕到,兵分三路進圍宿州。緊隨而來的還有忠義軍。

忠義軍是宋室南渡之後,留在北方的漢人。因不堪忍受金人的壓迫,紛紛拿起武器自保,由此鍛煉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忠義軍一聽宋軍要北伐收復失地,踴躍相應,還積極主動配合宋軍作戰。

宋軍攻打宿州時,忠義軍奮不顧身,肉搏登城,城下宋軍卻害怕功勞被搶,竟從下往上射箭。墜落的忠義軍怒斥道:“是一家人,還分你我!”豬隊友這麼一打岔,攻城便延滯下來,宋軍只得就地駐紮。但郭倬個大草包,居然把大營駐紮在低窪處。

時值兩淮雨季,一夜豪雨使軍帳積水數尺,金軍不失時機地偷襲焚燒了宋軍的糧餉。兼旬大雨,再加上飢餓,十天後宋軍不戰自潰。五月二十三日,宋軍撤圍向薊縣(今安徽宿縣東南)方向敗退。金國騎兵一路追擊,殺傷數千人,追至薊縣將宋軍團團圍住。

眼看宋軍將全軍覆滅,郭倬向金軍乞和,金將僕撒孛堇說:“執田俊邁給我,讓你們全師撤回。”郭倬竟然同意了,將勇將田俊邁縛送金營。金兵也如約放行。不是僕撒孛堇良心發現,而是他深知“圍師必闕”的道理。宋軍雖然軟弱,但人數著實不少,為了活命,肯定會拼死抵抗,金兵就算最後能贏,代價恐怕不小。還不如先放他們走,再尾隨襲擊。而且宋軍毫無戰鬥力可言,再來一倍也不是金兵的對手,倒是田俊邁這樣的勇將難得,不能為我所用的話還是殺掉比較好。

事實也是如此,宋軍疲於奔命,毫無戰意,金兵追在後面,輕輕鬆鬆就剿殺俘虜了約半數的宋軍。儘管後來郭倬因獻勇將田俊邁給敵國,在鎮江斬首。但也換不回一個活的田俊邁。如此勇將,死得如此憋屈,這不是他的恥辱,而是南宋的恥辱。


碧琳侯趣談史


我覺得有一個西漢的李陵 ,是必須要說的。他是漢武帝末期是比較出名和有能力的大將,為了配合李廣利的主力騎兵北伐兇匈奴,自己只率5000重裝步兵帶著百量戰車和50萬配箭 ,深入大漠千里出戰。被8萬匈奴主力包圍,苦戰幾十天 ,最後人也打完了 箭也射完了,退到了離大漢邊界只有50裡的地方,連他帶部下只剩十幾人 ,在殺傷敵方2萬餘人的情況下仍能力戰這是何等的大丈夫。只因武帝末期,劉徹昏聵無能,寵信奸佞小人,不救援李陵,眼蒸蒸看著大漢士兵血撒疆場。戰到最後李陵為了讓最後的十幾名戰士活著回國隻身投降了匈奴。武帝知道這件事後 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滅了李陵九族 ,將一代名將回家的路徹底親手斷絕了。李陵投降兇奴後,依舊心照大漢 被封為王后也拒絕為匈奴出戰,最終客死它鄉。


愛小寶唄呢


堪稱南宋的“霍去病”或“陳慶之”,義軍名將魏勝,在完顏亮六十萬大軍侵宋時,創造了奇蹟般的戰果!有比肩岳飛、韓世忠的潛力,但活活被南宋官場坑死!

每當我讀到魏勝的故事,都不禁扼腕。南宋不是沒有將才,也不是沒有能打仗的士兵,很多英雄人物都是被內部的腐敗和傾扎禍害了。

六十萬金兵南侵,三百南宋義軍創造反攻奇蹟

魏勝(1120年—1164年),字彥威,宿遷人,南宋名將,出身農家,早年曾為韓世忠帳下的弓箭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大舉南侵,兵力多達六十萬人,號稱百萬,這是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侵宋戰爭。金軍兵分四路,一路自海道進攻臨安;一路自蔡州出發,進攻荊州;一路由鳳翔進攻大散關。完顏亮親率三十二總管兵,進軍壽春。

魏勝向朝廷建議趁金軍尚未南下,先行發起進攻,打亂金兵的部署,但未獲響應。於是,他自行聚集了三百名志願參戰的義士,北上渡過淮河,一舉攻佔了漣水城。隨後,魏勝又擊敗了海州出動的金軍,乘勝打到了海州城下。

海州城內金軍有數千人,然而魏勝不過幾百人。魏勝舉煙火為疑兵,又多多佈置旗幟,嚇得金兵不敢出城迎戰。城上被金兵脅迫守城的民眾打開了城門,魏勝率軍殺入城中,所向披靡。金軍守將高文富率殘兵固守州衙,最終被義軍全殲。

以海州為根據地三次大敗金兵

魏勝在海州招兵買馬,兵力很快擴充到了數千人。完顏亮知道海州丟失後,派蒙恬鎮國率萬餘金兵前來攻打。魏勝在險隘埋下伏兵,自率精兵進抵離海州二十里的新橋迎敵,與金兵展開殊死大戰。

金兵憑藉人多,試圖壓倒義軍,魏勝佯裝敗退,將金兵引入伏擊圈。金兵正在前進時,不想後面伏兵大起,頓時慌作一團。魏勝的主力隨即一個回馬槍,殺入金兵陣中,一刀將金兵主將蒙恬鎮國斬於馬下。此戰義軍殺敵千餘人,俘虜數百,震動了山東各地。

由於此時宋金尚未正式開戰,宋朝正規軍不敢派出援軍,所以魏勝依靠的全是自己招募的義軍,兵器盔甲也全都是繳獲自金軍。

這時候,沂州有數萬老百姓反抗金國,在蒼山結寨固守,被金人包圍,魏勝率兵前往相救,直接奔赴蒼山寨中。金兵出動大批人馬追擊,魏勝單騎在隊伍後面壓陣,用大刀奮力搏擊。

金兵望見魏勝,用五百騎兵層層包圍魏勝。魏勝騎馬猛衝四面回擊,金軍的陣營被衝開了又合。魏勝身中數十槍,迎著刀鋒突出重圍,馬中箭跌倒後,他就步行進入營寨,金兵無人敢抵擋。

在蒼山寨中,魏勝指揮軍民抵抗金兵的圍攻。金兵不僅連日急攻,又斷絕他們的水源,義軍營寨裡只能幹吃糧食,殺牛馬喝血。就在金兵試圖渴死義軍時,突然天降大雨,蒼山寨轉危為安。

在蒼山寨鏖戰之際,魏勝估計金兵必定又要偷襲海州,於是沿小路從寨中出來。金兵果然解除對蒼山的包圍,想趁魏勝不在偷襲海州,不想遭到魏勝迎頭痛擊。

隨後,金軍分兵四面攻打海州,魏勝招募士兵登城抵禦,箭石如雨射了七日,金兵付出慘重損失後敗逃。在戰鬥中,魏勝曾被一支箭射中鼻子貫穿到牙齒,吃飯都吃不下,但仍舊親自上陣作戰。

唐島大捷和辛棄疾捉叛徒,也有魏勝的功勞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李寶以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職,率水軍3000人和戰船120艘,從長江口出發北上,於東海登陸,與魏勝軍內外夾擊,先後於海州附近之新橋、關子門、砂堰連敗金軍,解了海州之圍。

魏勝告訴李寶,金兵的戰船都是由中原百姓駕駛,自己通過他們的家屬聯繫上了內應,等宋軍發起進攻,大家就會反戈一擊。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李寶率水軍突襲金國水師停泊地——唐島。宋軍不過3000人和戰船120艘,金兵則有7萬人和600餘艘戰船。宋軍戰船趁猛烈的南風,突入金國戰船泊地,並以火箭射擊敵船風帆。金兵戰船由於緊密停泊,幾乎全部被燒著。李寶率軍跳幫登上敵船,金軍中的漢人士兵紛紛倒戈一擊。不僅如此,岸上的山東義軍也配合追殺逃上岸的金兵。

唐島之戰,是宋金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金國以傾國之力打造的水師全軍覆滅,水軍副統制完顏鄭家奴等五員大將被殺,金軍主將蘇保衡僅以身免。完顏亮以金國水師從側翼偷襲臨安的計劃,也在火海中灰飛煙滅。

魏勝在歷史上的作用不僅是這些。著名的“辛棄疾入城捉叛徒”也是魏勝協助的。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辛棄疾代表山東耿京義軍,前往臨安和朝廷聯絡。不想返回途中,發生了叛徒張安國殺害義軍領袖耿京的事件。

當時,辛棄疾正在海州。魏勝派出了50名精銳壯士給了辛棄疾,由他帶領深入金國境內幾百裡,闖入了濟州城內。辛棄疾闖入濟州府衙,抓住了正在開宴會的張安國。在辛棄疾號召下,濟州守軍有上萬人歸順,大家一起押著叛徒返回南宋境內。

魏勝在海州兵強馬壯。山東、河北一帶,歸附者日眾,並盡得金國內部的虛實上報朝廷。張浚曾將魏勝接到建康,向他諮詢軍務,並轉授他為“閤門宣贊舍人”,山東路忠義軍都統制兼鎮江府駐紮御前前軍統制,仍知海州。

魏勝善於使用大刀,能左右開弓射箭,軍旗上顯示“山東魏勝”,金人望見就立即逃走。魏勝造了幾十面旗幟,上面寫著他的姓名,秘密地交給各位將領,遇到激烈戰鬥的時候就打開旗子。

名將的悲歌:在孤立無援下戰歿,宋孝宗追悔莫及

魏勝的結局,是非常悽慘的。雖然魏勝有著非凡的軍事才能,堪稱霍去病、陳慶之再生,但卻在南宋的官僚體制下被嚴重束縛和壓制。魏勝可以用一面旗子嚇跑金兵,但卻最終死於自己人的傾扎。

隆興二年(1164年),南宋由於符離兵敗,被迫與金國議和,海州又被丟給了金國,魏勝被任命為楚州知州。當時和議還未決,金兵乘著宋軍鬆懈侵犯邊界。魏勝了解到敵人的陰謀想要抵禦,他的上級淮東路安撫使劉寶因為朝廷正和金人議和,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劉寶貪生怕死,又妒賢嫉能,不僅只給魏勝很少的兵力,而且把魏勝費力建造的一批戰車劃歸己有。金軍大舉來犯後,魏勝在楚州城外率軍從卯時抵抗到申時,勝負未決。金軍增加了生力軍來支援,魏勝派人向劉寶告急,劉寶在楚州,僅相距四十里,卻堅決認為朝廷正在講和,絕對沒有戰事,始終不發一兵。

魏勝的箭射完了,救兵還不到,仍然依靠土山排成陣勢,對士卒說:“我要死在這裡了,突圍的人回去後要向天子報告。”他命令步兵在前,騎兵殿後,最後在快到楚州城下時,不幸中箭落馬而死,年四十五歲。

宋孝宗痛惜道:“人材須用而後見,使魏勝不因邊釁,何以見其才?”下令將劉寶抄家,貶到瓊州。魏勝則被追贈為保寧軍節度使,並諡為“忠壯”,在鎮江府江口鎮為他建造了“褒忠”廟。

魏勝只是在小小的海州城下就創造了這麼多奇蹟,可惜命運沒有能給他更大的機會。不要說在西漢或唐朝,即使是北宋初年,魏勝也能有機會創造更大的戰功,成為絕世名將。可惜他人活在南宋年間,留給後人的只有悲憤。(作者: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看了這個問題小編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岳飛,生在那個年代即使自己用畢生的時間去抗金也無濟於事,因為從皇帝到文武百官都不想打,所以他抗金之旅多舛,隊友不給力也就罷了,最後隊友直接出賣岳飛,以莫須有罪名將他殺害,真的是不怕鐵浮屠,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最後故事大家都知道,岳飛死後南宋再無能力對付大金!



元芳影評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時期,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正值冬季,孫權領兵突襲關羽,讓手下大將陸遜切斷關羽的後路去搶佔夷陵要道。危機關頭,關羽派部將廖化去上庸找孟達劉豐二將,要求二將發兵支援救助自己逃離險境。但二將按兵不動,沒有發兵解圍。於是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向西方突圍成功,卻在被途中被潘璋馬忠暗算。最終被馬忠在臨沮擒獲,身首異處。雖然關羽兵敗是必然結果,但如果孟達劉豐發兵,關羽不一定身首異處。關羽身死,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孟達劉豐二將的不作為導致。


南政昔風



前幾年有個電視劇,不過不算很火,叫《喋血孤城》,呂良偉主演,背景是抗戰時期國軍抵抗日軍的常德會戰中,餘程萬率國軍五十七師約八千人防守常德,以少敵多,死守待援,但最後國軍外圍增援部隊掉了鏈子,餘程萬被迫棄城出逃,整個五十七師幾乎傷亡殆盡。

常德會戰時,按照戰前的部署,五十一師周志道部守桃源,五十八師張靈甫部在慈利石門一帶,這是第一道防線,五十七師守常德,實際上是第二道防線。七十四軍是當時國軍和日軍都認為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國軍部隊,放在湘西,就是為了掩護西南的安全。

按照當時國軍的作戰計劃,如果日軍從湘西向常德進攻,那麼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在第一線逐次抵抗日軍後即向常德外圍撤退,然後由五十七師在常德死守,等待日軍攻勢頓挫,而國軍外圍增援部隊到達,就可以以第三次長沙會戰時的戰法,從外線對日軍構成包圍,加以聚殲。這也是國軍當時比較常用的戰法。


但日軍對國軍這套戰法也比較熟悉,所以日軍經常會在正面進攻的同時,或者從左翼,或者從右翼迂迴包圍國軍,由此與國軍進行爭奪外線的競賽。但如果日軍以優勢兵力強攻,國軍來不及轉入外線就被擊潰向後撤退,國軍的戰法就被破了。尤其是第三次長沙會戰吃了虧之後,日軍吸取教訓,在進攻時就不再輕易放棄外線了。

所以,在常德會戰中,日軍開始攻擊後,迅速擊退了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王耀武也確認率這兩個師撤退到了常德外圍,但是卻未能有效支援常德的餘程萬。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候湘西屬於第六戰區,在這一帶的部隊不多了,除了七十四軍,就只有二十九集團軍,但很快就被日軍擊潰了,因此只能等著第九戰區薛嶽派兵增援。

但這時候薛嶽對日軍的意圖摸不清,總認為日軍是聲西擊東,湘西只是佯攻,戰役重點目標仍然在長沙方向。所以,薛嶽並沒有第一時間就派第九戰區部隊增援常德方向,一直到日軍已經突破國軍第一線部隊,到達常德開始攻擊,薛嶽才確定日軍的目標就是常德,才開始調派部隊向常德增援。


薛嶽派過去增援的部隊就是之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大顯身手的第十軍,加上暫編五十四師饒少偉部。第十軍本來在湘南衡陽衡山一帶休整補充,接到命令後馬上選擇行軍路線。因為軍情緊急,所以薛嶽給第十軍規定的時間比較緊張,第十軍方先覺考慮之後,選擇了一個比較近的路線,但是因為要翻山越嶺,所以第十軍到達常德外圍時,時間是趕上了,但是來不及注意,也來不及偵察敵情,就奉命向指定的防區前進。

這時候薛嶽命令暫編五十四師和第十軍的一九零師由他直接指揮,方先覺只能指揮第三師和預備第十師向德山前進。但是預備第十師的行蹤被日軍飛機偵察發現,師長孫明瑾未加註意,也未調整行軍路線,導致部隊在前進中突然遭到日軍伏擊,部隊死傷慘重,孫明瑾本人也在撤退時被日軍飛機掃射擊中,當場身亡。

第三師也是在行軍中與日軍遭遇,周慶祥立刻自己扔下部隊逃跑,導致第三師被日軍擊潰。方先覺得知後,馬上電話調一九零師增援,但是師長朱嶽以薛嶽給他另有任務為名,拒絕了方先覺的要求。方先覺電話和薛嶽商量,薛嶽也拒絕,兩人大吵一通。第十軍部隊後退之後收容整頓,才穩住形勢,與日軍對峙,但增援常德劉說不上了。


加上五十一師和五十八師在常德外圍遭到日軍阻擊,無法突破防線,第十軍又全軍崩潰,餘程萬在常德死戰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但仍然死戰不退。直到五十七師全師八千人已經犧牲到了只有四五百人,餘程萬對增援已經完全絕望,才下決心突圍,他命令下屬的團長柴意新率一部分人撤退,他留下了阻擊,柴意新堅持他自己留下來阻擊,餘程萬才在少數部隊護衛下渡過沅江逃走了。

常德會戰中如果說有責任,那麼責任最大的首先是薛嶽的錯誤判斷和反應遲緩,其次就是周慶祥在與日軍接觸後奇軍先逃,餘程萬是在死戰直至外援斷絕,部隊也傷亡接近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才撤退,但戰後為了掩蓋指揮的問題,餘程萬一度被下令解送重慶進行軍法審判,只是在部隊殘部集體求情後才撤銷了命令,第十軍軍長方先覺被撤職,也是李玉堂活動之後暫時留用,代理軍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