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風俗有哪些?

  姜堰民間的傳統節日主要是春節、端午和中秋,稱“人節”;清明、中元、冬至3個節日為“鬼節”。人們為祈求吉祥,每個節日都有若干傳統禮儀和習俗。建國後,地方政府進行正面引導,並賦予新的內容,提倡過文明、節儉、祥和的節日。


  春節
  春節為延續時日最長、最隆重的大節。舊時正月初一,這一天家庭主人要起五更,點燭焚香,燃放鞭炮,迎接天地神,不焚香不興開門。男女老少更換新裝,殷實者,皮、呢、綢、緞,以示富有。貧寒者,外新裡舊,以求整潔;婦女兒童、尢重衣著,力求新穎。飲食很有講究,晨起,有乾絲、果子茶、元寶(糯米圓子)、糕點、生薑等,每道不興吃完,要存一點;中午,要吃隔宿飯,菜餚皆是除夕烹好的熟菜,意在吃陳糧,年年有餘;晚餐,吃麵條。家人鄰里見面都說吉利話,如恭禧發財,倍加施捨。晚間不興點燈,及早入睡,以祈夏日蚊蟲少。初二,向親友拜年,新婚夫婦給族長至親送“果茶”。初三大早,各戶遣小孩去土地廟爭送頭香。初一不興掃地,少數待初五敬了財神菩薩後打掃,且須由外往裡掃,意在招財進寶。初五為“財神日”,店鋪一定要開張接財神。老農則從初一到初十觀察每日陰晴,預卜當年人畜五穀吉凶興衰:一天、二地、三風、四雨、五馬、六羊、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以晴為吉。春節期間,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采,有玩龍燈、舞獅子、唱鳳凰、送麒麟,盡興歡娛。有民諺曰:“正月裡拜年,二月裡玩燈,三月種田。”蔣垛、大泗、白米一帶正月三十家家蒸饅頭,祝六畜興旺。

  建國後,政府法定3天假日。機關、學校、群眾團體多舉行拜會、聯歡會、茶話會,相互祝;農村文娛宣傳隊敲鑼打鼓給烈軍屬、五保戶拜年。六、七十年代,農村大隊多排演革命樣板戲,串村演出。近年有富裕戶包場電影或請劇團下鄉演出。除祈神敬香等迷信色彩淡化以外,餘多沿襲。
  元宵節
  亦稱上元節,俗名燈節。正月十三起,家家“扯天燈”,名“上燈”,以求閤家目明。這天早上吃湯圓;十八“落燈”吃麵條。民諺雲:“上燈圓子落燈面,要吃圓子到明年。”燈節期間,姜堰東嶽廟、都天廟、龍王廟裡置屏燈,燈上畫“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古典小說人物故事,觀眾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舊時,鄉村還有扯桅燈之風。即在土地廟前,樹十餘丈高桅杆,穿上竹篾圈數十道,每道皆以麻繩相系,如龍骨,每圈掛燈籠若干(每戶一燈籠),杆端繫有鈴鐺,而後似扯篷帆一般,以兔燈、蛤蟆燈、鯉魚燈、馬燈、八角燈、飛機燈最為孩子青睞。
  二月二
  “二月二,家家帶女兒。”是日,城鄉家家戶戶帶女、婿回家作客,熱情款待,雖蓬門蓽戶亦不違例。今仍沿襲。
  百花生日

  俗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是日,婦女多以紅紙、紅布剪成彩條,繫於草間,謂之“掛紅”,祝百花生長旺盛。
  清明節
  又稱寒食節。清明前十天,各家就忙著“添墳”、祭祖;新媳婦則要給新故老人“上花墳”。三年滿墳時,放鞭炮、插紅紙花,以示脫孝。清明,家家祭亡人,以炒砣粉代肉食。簷前插柳枝,諺雲:“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婦女鬢邊還要戴柳球。插柳一俗原為紀念黃巢起義,現已鮮為人知。在蔣垛、張甸一帶,還有用楊柳葉拌和蕎麵攤餅的習俗,紀念鄭成功抗清。又說是天神下界看到民間吃樹葉會動惻隱之心,不再降災。姜堰、興泰、溱潼一帶,這一天有吃冷飯、冷韭菜之俗,以祈長精神,不疰夏;裡下河地區興吃螺螄肉和孩兒菊(亦名馬蘭頭)以明目。食用冷飯菜,實從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演而來,本意已被模糊。是日,看麻將,紙牌的人很多,傳雲:“清明不看牌,死後沒人抬。”
  建國後,民間祭掃習俗基本不變,但封建迷信色彩淡化。機關、學校、廠礦、企業藉此組織祭掃革命烈士墓,講烈士故事,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立夏
  “立夏立夏,婦女戴花”。是日,婦孺髻根、辮間戴皂莢花,衣襟上掛皂英葉,說是入夏免打瞌睡;不坐門檻,免“疰夏”;孃家要給新出嫁的女兒送涼蓆、涼枕、扇子、夏布、草帽、澡桶,名為“送夏”;以大秤稱量體重,視一年胖瘦。建國後,“送夏”之風猶存,餘皆逐漸消失。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採擷新鮮蘆葉(俗名“粽箬”)包裹粽子。包心以糯米為主,摻以糯米為主,摻以蠶豆瓣、紅豆、花生、紅棗、火腿丁等,形狀以四角為多,還有羊角形、斧頭形、菱米形、元寶形等等。舊時稱五月為“毒月”,家家帖“五毒”符,掛鐘馗像,門前插艾蒿、菖蒲,室內灑雄黃水;孩子穿戴虎鞋虎帽,系“百腳繩”,蘸雄黃酒在額上寫“王”字,意為驅邪避穢。菜餚講究“五紅”:黃魚、蝦、鹹蛋、莧菜、幹鹹菜燒肉。浴室燒“百草湯(湯裡放艾蒿、菖蒲)”,沐浴敗毒。
  建國後,不再貼“五毒”符、掛鐘馗像,餘皆沿襲。
  五月十三日
  傳說為關公生日,一說為關平忌日。城鄉百姓有吃冷麵的習俗。
  六月初六
  正值大暑天氣,有“六月六,洗白肉,吃口焦屑養塊肉”之諺,興下河游泳。
  七巧節
  相傳農曆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七天前,女孩用紅、綠、藍三色線扎於手腕上,叫“扎絨”。是日,取下拋於屋上,讓喜鵲銜到天河搭橋,在成牛郎織女團圓之夢。小孩用鳳仙花加明礬搗碎裹於指甲上,翌日即成紅色指甲,傳說可以除痰。傍晚,小孩子立於庭前,觀望天空雲彩,各評某一朵雲的形象。彩雲變幻莫測,飄忽不定,似奔馬、似群羊、似游龍、似綵鳳,凡看得快評得準者,眾皆為之喝彩。母親喚女兒於燈前穿針引線,乞求靈巧。古詩云:“七巧樓前乞巧時,金針玉指弄春絲。”

  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是日祭祖禮儀如清明,唯祭奠時間在晌午時分,有“早燒清明晏燒冬,七月半亡人等不到中”之諺。相傳明代某年七月,邑中遭受特大洪災,百姓未及吃飯,即葬身魚腹,均成餓鬼。於是,後人形成了晌午時分敬亡人慰祖先的風俗。此俗沿襲至今。唯王石鄉一帶,午餐吃水餃。溱潼湖西莊窯工常開夜工,怕撞上孤魂野鬼,則在七月半請和尚放利孤焰口以超度。當天在高墩上豎桅杆,懸七盞燈籠,名七星燈(喻北斗星),招喚孤魂野鬼前來看戲受齋。
  七月三十日
  傳說是日為地藏王生日。菩薩開恩放赦,因此民間在路邊、田頭、荒野燒紙化錢,祭孤魂野鬼,名“齋孤”。還放河燈,祭河落鬼。建國後,此俗漸廢。
  立秋
  是日興吃西瓜,謂可爛吃下肚的豬毛。
  中秋節
  又稱團圓節。是日,家家吃月餅、圓子、粘餅、藕餅、喝團圓酒。水鄉人家必殺鴨子;南鄉農家做塊鍋蓋大小的“月光餅”。月兒正圓之時,家家設案,點燭焚香,將時鮮果餅陳列案上。舉家團聚賞月,天上人間,千里共嬋娟。蔣垛一帶還有“摸秋”之說,是日晚,年輕的小夥子到劉姓家偷碗、魚網、晚子等物,送給久婚不孕或嬰兒多夭折之戶。姜堰一帶,街上孩子用磚頭瓦礫壘寶塔敬月光,去野外採集各種果實,鬥巧取樂,以菱角鬥(製作)牛頭,或以扁豆莢鬥馬,芋頭子鬥猴子,癩葡萄鬥金魚,豇豆莢、紅豆粒鬥晴蜓,家長挑選其中佳作,擺上供案,增添節日樂趣。

  建國後,吃月餅賞月之俗仍興。80年代,每屆佳節,人民政協、統戰部門多舉行茶話會,與各界人士聯誼交友,暢敘國事,促進團結。餘俗漸消。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城鄉群眾素有以吃米糕登高、攀高之俗。姜堰鎮糕店特製售斜形糕,配製彩紙小旗,增添節日氣氛。因白晝漸短,勞力者從此不再加餐吃晚茶,諺雲:“吃了重陽糕,就把晚茶撂。”舊時手工作坊老闆於是日設酒菜犒賞職工,示意此後要開夜工,諺雲:“喝了重陽酒,夜作不離手。”舊日農村僱主於此日解僱放牛小夥計,諺雲:“九月重陽十月朝,看牛的細佬兒往家飄。”女孩亦於是日開始纏足,諺曰:“九月重陽十月朝,裹雙小腳兒個個嗷(誇獎)。”80年代,城鄉於重陽開展尊老敬老活動。
  冬至
  即“下元節”,又名大冬,前一日稱小冬。大冬為人節,小冬為“鬼節”,諺曰:“大冬大似年,小冬不值錢。”境內民間祭祖,有於小冬,有於大冬,各遵舊例。大冬興吃番瓜,謂可治頭風。
  臘八節
  臘月初八,傳為釋迦牟成道之日,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富家在粥中佐以白果、紅棗、栗子、蘑菇、金針、木耳、花生仁、茶豆等;貧困戶則佐以山芋、胡蘿蔔、芋頭、雜豆、花生仁等。

  送灶
  臘月二十四民間送灶神上天。白天撣塵大掃除,夜晚以紅豆、糕、糖、肉、米飯及綴有白果、紅棗的柏枝為祭品,焚香叩拜祭灶。祭前,在筷桶裡插滿筷子,請灶神上天多報人口,多要口糧;在灶神爺像的嘴上抹點糖,並焚之於灰堆旁,灰堆旁樹芝麻秸為“天梯”,讓灶神“上天言好事”。儀式由男主人主持,如男人外出,則由女主人代為默禱:“送灶是我,接灶是他”。溱潼鎮朱、陳、李、沈四姓,均在臘月廿三送灶,不知何故。臘月三十日接灶:“下界保平安。”建國後,此俗漸廢。
  除夕
  俗稱“三十夜”,是農曆一年中最為神聖的一天。除夕前,要備齊年貨。“有錢沒錢,洗洗過年”,大人小孩剪元寶頭,洗元寶澡。當天下午早早地貼上喜旗、春聯(有一字不寫的稱“滿堂紅”)、年畫、忌貼梅花之類美術作品,亦忌喚貓,為諱“梅”、“咪”與倒“楣”諧音。天井裡印上元寶墩子,為忠臣岳飛戴孝;門前插芝麻秸,以示神箭驅年,永保平安。諺曰:“長不愁,短不愁,只愁芝麻秸兒插簷頭。”家庭主婦精心製作陳飯盆,用上等米煮好一盆飯,飾以果脯,上插柏枝、陳飯旗,葉間綴上銀杏、花生等,供於家神櫃上,至正月初六,才蒸熱食用。“陳飯旗”:用柴杆糊上彩色紙旗,高一米,由上而下依次粘貼各種剪紙;下端橫扎一杆,上掛雙魚,謂“連年有餘”。農村主婦在量米時,虔誠祈禱:“人一升,豬一升、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連年有餘、步步高昇”。溱潼一帶煮陳飯,少則六升六合,多則六斗六升。因地處水鄉,“十年九澇”,方言“六”與“撈”同音,“六”,即“撈住了”。晚上,家人團聚吃守歲酒,備鰱魚喻年年有餘,吃芹菜喻勤勞,吃芋頭兆新年遇好人;點燭焚香辭舊迎新。婁莊沙家套一帶,除夕日不一,有二十八夜,有二十九夜,不明何故。不少人家除夕至年初一,禁吃魚肉勞腥,謂年尾年頭吃素,可保一年太平。長輩給晚輩紅紙封為“守歲錢”,忌小孩吵鬧、嚷叫,興悶聲大發財。據云,是日晚,諸神下界,鞏有觸犯。放幾粒棗子、雲片糕和花生在孩子枕邊,孩子醒後品嚐,可得“早高升”之吉。

  舊時,貧者過年如過關,除夕夜,債主有打燈籠討債之習。債戶躲至凌晨,即可露面。
  建國後,人民政府每於除夕前,組織幹部深入民間訪貧問苦,撥錢撥糧,救濟貧困,慰問烈軍屬、殘覆軍人。近年,民間年貨檔次逐年提高,在城鄉,放焰火年勝一年。

姜堰風俗有哪些?


姜堰風俗有哪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