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科目二《教育學》64個核心考點!每年必考,碼住!

學習科目二一定要有重點的去背誦

分值佔比大、考試頻率高的要認真的記憶並背誦!

教師資格證科目二《教育學》64個核心考點!每年必考,碼住!

掌櫃今天帶來的教育學部分64個考點,在選擇題、辨析題、材料分析題中都會出現

而且佔!比!很!大!快給我收藏,以免找不到


教師資格證科目二《教育學》64個核心考點!每年必考,碼住!

必考重點

1.在我國,“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的《孟子•盡心上》一書。

2. 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導者,教的主體)、受教育者(學的主體)、教育影響(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措施)。

3.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概括起來有遺傳、環境、學校教育(主導作用)及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4. 生物起源論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把教育的起源歸之於動物的本能行為,代表人物:利托爾諾、沛西•能。心理起源論: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代表人物:孟祿。

5. 現代教育的特點: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6. 啟發式教學:《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啟發教學;蘇格拉底:助產術。

7. 戰國後期,《禮記》中的《學記》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被稱為“教育學的雛形”。

包括:(1)“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軍民,教學為先”,指出了教育與政治的關係;(2)“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臧息相輔”指出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3)“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啟發教學;(4)“學不躐等”“不陵節而施”循序漸進;(5)“教學相長”

8. 被稱為“教育學之父”的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 年),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

9. 學年制、班級授課制進行了概括和總結。誇美紐斯提出泛智教育。

10. 洛克的《教育漫話》,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並提倡紳士教育,認為紳士教育應在家庭實施。

11. 赫爾巴特:一本書:《普通教育學》標誌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標誌著規範教育學的建立;兩基礎:哲學倫理基礎和心理學基礎;三中心:教師中心,書本中心、課堂中心

【記憶技巧——教師拿著書本在課堂上講課】;四階段:明瞭、聯想、系統、方法。

12. 杜威從實用主義出發,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13. 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教育學著作。

14.布盧姆提出來“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和“掌握學習理論”,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

15. 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說明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

16. 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直接標誌著教育發展的程度。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歷程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初級中等教育(初中)的要求;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提出了普及高級中等教育(高中)的要求;信息革命後,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17. 校園文化按照不同的層次和標準,可以再細分成學校物質文化、學校組織和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學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統一體。

18. 內發論強調人的身心發展是由自身的需要決定的,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人的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代表人物: 孟子性善論;弗洛伊德性本能;威爾遜“基因複製;格塞爾成熟機制。

19. 外鑠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強調教育的價值。代表人物:荀子性惡論;洛克白板說;

20.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

21. 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第一層次是人作為生命體進行的生理活動。第二層次是個體的心理活動。其中最基本的是認識活動。最高層次是社會實踐活動。

22.。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校”。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教師資格證科目二《教育學》64個核心考點!每年必考,碼住!


23.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國家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

24. 教育目的的個人本位論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從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發,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發展。代表人物有盧梭、洛克、誇美紐斯、福祿倍爾、裴斯泰洛齊及中國古代的孟子等人。

25. 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主張確定教育目的應該從社會需要出發,社會需要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據。其代表人物有中國古代的孔子和國外的斯賓塞、涂爾幹、孔德等。

【記憶技巧——餅(斯賓塞)幹(涂爾幹)上有兩個孔(孔子、孔德)】

26.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27. 最早提出美育,並提倡用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28. 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與教育:(1)順序性:循序漸進;(2)階段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年齡特徵和主要矛盾;(3)不平衡性:抓關鍵期;(4)個別差異性:因材施教;(5)互補性:長善救失

29. 1902年壬寅學制(欽定學堂章程)——首次制定了近代學制,但是未實施。1904年癸卯學制(奏定學堂章程)——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頒佈實施的學制。1922年壬戌學制——即“六三三制”,以美國學制為藍本。

30. 中小學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1.學生的權利:1、人身權:身心健康權(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作業量)、人身自由權(教師不得因為各種理由隨意對學生進行搜查,不得對學生關禁閉)、人格尊嚴權(教師不得對學生進行謾罵、變相體罰或其他有侮辱學生人格尊嚴的行為)、隱私權(教師不得隨意私拆、譭棄學生的信件、日記等)、名譽權(不得毀謗、侮辱學生)、榮譽權(體現在評獎評優方面)。2、受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得開除)

32. 教師最根本的任務是教書育人。

33. 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就是職業角色的多樣化。

34. 教師的常規角色:1、“傳道者”角色;2、“授業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範者角色;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35. 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角色的轉變:1、教師與學生,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2、教師與教學,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3、教師與課程,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4、教師與社會,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36. 教師勞動的特點:(1)示範性(由於學生具有向師性的特點。典型體現: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者,人之模範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創造性(教學有法,但無定法);(3)複雜性(勞動對象複雜的,職責是多方面的);(4)長期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37. 師生關係的構成:教學上的授受關係;人格上的平等關係;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係。

38. 師生關係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人與人的關係

39. 三種典型的師生關係模式:(1)放任型(教師在與不在一樣差);(2)專制型(教師在很好,不在很差);(3)民主型(教師在與不在一樣好)

40. 新型的師生觀: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41. 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學。

42. 課外活動的特點:自願選擇性;靈活多樣性;自主性

43. 學校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1、群眾性活動;小組活動(學校課外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3、個人活動。

44. 綜合實踐課程是3-6、7-9年級的一門必修課程。內容: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教育。

【記憶技巧——提取第一個字:信社研勞。信社會主義要研究勞動】

45. 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明確的共同目標是班集體的首要特徵,也是班集體形成的基礎。


教師資格證科目二《教育學》64個核心考點!每年必考,碼住!


46. 馬卡連柯提出的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47. 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48.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社會通過教師向學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與學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49. 德育的內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世界觀、人生觀、理想教育);3、道德教育(審美情操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道德思維能力及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等);4、心理健康教育;5、法制教育。

50. 思想政治課與其它學科教學(各科教學)是學校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51.教學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領會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52.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藍圖。

53. 課程類型:1、根據課程的組織核心可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2、根據課程的表現形式劃分: 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3、從課程制定者或管理層次角度劃分,可分為國家課程(一級課程)、地方課程(二級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4、以課程任務為依據,可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54. 社會、知識和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55. 新課程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6. 課程文件的三個層次是指課程計劃(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材(教科書)。

57. 我國義務教育的教學計劃基本特徵:強制性、普遍性和基礎性。

58. 教科書的作用: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

59. 新課程改革的心理學依據是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理論、人本主義理論。

60.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髮展。

61. 現代學習方式主要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62. 說服法:(1)語言文字說服。如講解、報告、談話、辯論、指導閱讀等。(2)事實說服。如參觀、訪問、調查;榜樣法【典型體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陶冶法【典型體現:春風化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走廊兩邊的牆會說話】

63. 教學的首要任務: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64. 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