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那時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花花公子”。————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短篇小說,很多人初讀這本小說是在課本,年少的我們並不能從那過於平淡的述說裡,去體會到小說真實的人性與魅力。

莫泊桑,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會從最下層社會人物的日常生活、家庭瑣事等種種遭遇,再從言談行為、心裡變化,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寫出資本主義社會之下的人性黑暗與汙濁陰影。

《我的叔叔于勒》簡單來說,小說以“我”為第一人稱方式,講述了我家和于勒叔叔的故事。于勒從小品行不端又糟蹋家產,在我家可謂是聲名狼藉。後來,他去了美洲並寄回的一封信,信上說自己賺錢,想要彌補之前給我父親帶來的損失,這封信感動我們全家並讓周邊人生存好感。同樣他的信也讓貧窮的一家人有希望與好感,甚至姐姐因此出嫁。然而一晃就是十年過去,直到二姐婚後的澤西島旅行,偶然在船上遇見落魄無比的于勒叔叔,一家人的希望破滅,對於勒叔叔的態度又發生一百八度轉彎,且沒與他相認。

小說以“這家人的前後態度”為切入點,真實展現人性與金錢的複雜關係。那我將從情節上進行簡單分析,再以“幻象”為角度解讀《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01、【幻象與破滅】備受質疑的親情,是基於金錢的憐憫,也是種依附式親情。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家是非常貧窮的,父親又軟弱,以至被叔叔于勒霸佔與花光遺產,這讓他與我家的關係特別惡劣,有著“無賴、混蛋、恐怖的花花公子”的形象。

後來,他去了美洲,又寄回一封表示自己富裕與感恩回報的信,成為我家的幻象:希望可以藉助他的財富,去脫離貧窮。于勒之前糟糕的形象,成為正直和有良心的人。那時候只要有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進口來,父親總要說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

小時到這裡時,並沒有感覺到不妥,甚至為這家人感到開心,終於可以靠叔叔于勒擺脫貧困生活。成年後的我再次讀到這裡時,卻有著不一樣的感覺。從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就有個深深的疑問。就算是于勒真的發財,憑著這家人對他的不曾往來與厭惡關係,真的會去幫助父親嗎?

答案是否定的,諷刺的是在於勒成為我家幻象中的希望後,陌生關係也轉化成基於金錢的親情,“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是最好的寫照。

在復讀小說後,就會對這層關係提出質疑,在套用現代社會,就能發現金錢維持的親情關係是備受質疑。

前段時間熱播的《安家》,老太太因當年老公病故,投奔遠方親戚的太爺爺。心生同情就讓他們住下,這一住就是40多年,期間還供老太太一家吃飯穿衣,還供老太太的孩子讀書,最後還給他們錢買新房,可以說是仁至義盡。然而房主的公司急用錢,打算賣房週轉時,老太一家人竟然還要分錢,還口口聲聲自己也是房子的“主人”,要求分5000萬。心善的房主給1000萬都不肯,非要5000萬,否則就鬧著不給賣房子。

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親情關係”,因年齡、經歷、思想的遞增關係,身邊的親情讓人看不懂與看不透:當貧窮時,就會發現身邊的人不多,就連親戚都推脫與很少來往;當事業有成時,就會發現親戚之間的應酬多了,甚至不知名不認識的遠親都會出現。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和這家人關係是一般的,平常都不相往來,從父母親最先的厭惡態度就可以看出來。要不是叔叔于勒的那封信,我家也不會有建立親情關係,基於金錢的憐憫親情。

在成年人讀到這層金錢構建下的親情,就會有著感同身受:不知從何時開始,親情以財富來論深淺,親戚的財富儼然成為很多人的“希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還是會持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微妙心理。當親戚發家的時候,就會潛意識去主動靠近與討好,反觀也是種人之常情。只不過本來純粹的親情,轉成為基於金錢的依附式親情。

不能定義這種親情的好壞,婚姻存在依附式關係,那麼親情同樣有著依附。事實上,很多人在成功時,都很害怕這種依附關係:處理不完來自親戚那邊的事,也看不透背後的人性。

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依附式親情背後的人性更為複雜,不能排除真正的親情存在,只不過久而久之會讓當事人或親戚迷失自己。開始輕視親情與親戚的主動依附,兩者基於“求和有求”的微妙人性,讓親情走向變質。

事實上,我們都在抱怨富人對自家親戚的“為富不仁”時,是兩者失衡和變質關係所導致,也是長期所累計下來的基於金錢憐憫,然後轉化成為依附式親情。

《我的叔叔于勒》裡的這家人對於勒的幻象與希望,莫泊桑用鮮明對比來表達金錢腐蝕下的憐憫與依附式親情,闡述窮人的貧窮思維,只想著依靠別人而不是自己的努力。直到他們在一次旅行,看到挖牡蠣的叔叔于勒,寄託的幻象的破滅而惱羞成怒。在落魄無比的于勒身上,看到中年人活著的樣子。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02、【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中年人活著的樣子,是我們的生活。

《我的叔叔于勒》因於勒叔叔的那封“感恩信”,終於讓二姐終於嫁了人。在被女婿邀請哲爾賽島旅行的船上,父親發現那個又老又醜的年老水手正是他的親弟弟于勒,這讓一家人臉色蒼白知道殘酷的現實。原來於勒叔叔是騙他們的,幻象破滅的他們重新對於勒有了厭惡感,沒相認並在回來時改船以免遇到。

在課本上看到這個結局時,也難免被于勒欺騙感到憤怒。作為小說的男主人公于勒除了寄信,莫泊桑沒有給他一句臺詞與內心世界的獨白,甚至都沒描寫他到底有沒有認出自己哥哥一家人。這是個無聲的男主人公,在他身上看到他的心酸與無奈:為了尊嚴與面子用謊言維持自己,背後是專屬中年人的生活寫真。

“人到中年不如狗”是描述中年人的真實生活樣,隨著社會的壓力,單單那些車房、孩子都可以擊垮很多人。但又能怎麼樣呢?事實上,很多人因家庭與年齡壓力,都開始沉默不語了,不再有著年輕時的熱血沸騰,也不再有那些壯志雄心。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匆匆忙忙去上班,一下班是婚姻的一地小事,好像是永遠不會累的機器人,負重前行、麻木過著每一天。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曾經看到一則無比心酸的新聞:深夜裡的街頭,一名30多歲農名工光著膀子,坐在街頭捂面痛哭,他說:“我難受得很,爸爸癌症,4次化療,病情沒有減輕。今天趁著家人沒在,我才在這哭,家人在,我回家不敢哭。”哭完以後,這位農民工又起身回家了,痛哭過後還需要繼續的堅強下去。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屬於中年人的心酸。難道我們不夠努力嗎?實際上我們比任何人都努力、堅強,只是生活就是如此殘酷。每一個強顏歡笑的中年人背後,還著不讓親人擔心的孝心。

每個電話過來,吃著泡麵,還是說自己過得很好,不必擔心,也還會主動寄錢回家的孝心。社會是個磨刀石,把曾經那個不懂事與衝動的我們磨平,然後在很長的歲月,會為了尊嚴與面子用謊言維持自己以及背後專屬中年人的心酸與無奈,擔負著力所能及的孝心。

我的叔叔于勒》裡的于勒叔叔有著欺騙的行為,但也是他作為中年人的無奈之舉,只是不想親人擔心,想要發家後幫助哥哥,在或是不想讓他們看到落魄的自己。至於有沒有認出哥哥一家人還有什麼關係呢?就算認出,也不會去相認,因為是他最後的尊嚴。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03、在寄託的幻想希望的親情裡,去擺脫中年的“于勒”困境。

曾經在課本上所看到的《我的叔叔于勒》,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理解有限的年齡只能看到被欺騙所帶來的憤怒。直到成年以後,這家人的幻象是基於金錢的依附式親情,很多人所迷失的看不清財富意義。

①、依附式親情,是去看清楚財富。

《我的叔叔于勒》是個有點荒誕的故事,竟然因為幾封書信就能從根本改變偏見以及充滿希望,可見書中的這家人貧窮背後被金錢所侵蝕,看不清財富的意義。

梭羅在《瓦爾登湖》說過:“過剩的財富只能買過剩的東西。靈魂所需要的東西都是用不著錢來買的。 ”

小說是著重描寫金錢在窮人的心中地位,很容易迷失自己。事實上,金錢的格局與作用性,在生活總是有著很重的分量。人除了溫飽,就是為了追求基於金錢格局的夢想。

但不能過度的沉迷,應該保持自身獨立,不能有著有著太大的依賴性。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依賴總是會有的,也只能儘量去剋制它。

尤其是主動去依附親情的行為,從表面來看是有著很大的好處,只是長期的依附換來自身人格的喪失與輕看:依賴久了就會產生自我品格的質疑,不再是通過奮鬥與追求,一心的依附勢必會失去自身存在的優良品格;換個角度來看,只會依附在別人身上的人,久而久之就會失去相對應的尊重,被人輕看的依附式親情。

《我的叔叔于勒》裡的一家人是可悲的,抱著幻象出來所產生的希望,這一等就是十年。最為可悲的是在這十年時間裡,這一家人的生活都沒能改善,還是一直幻想著于勒發財歸來,背後諷刺這家人想要不通過奮鬥而不勞而獲。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②、奮鬥的意義,不受年齡限制,去保持夢想。

談完這家人,再來說說《我的叔叔于勒》裡的于勒,是個複雜的人,沒人知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或許真的發過財,只不過破產了。比起這家人的十年間的想不勞而獲,至少於勒叔叔去美洲奮鬥。

《法理學講義》的作者約翰·奧斯丁說過:“年少時,站在波光粼粼的小溪旁,憧憬著夢想,這很棒;但更棒的是,奮鬥一生,走到生命的盡頭時能說一句:‘夢想是真實的’。”

夢想總是要有的,不能單單想去依附在親戚上,只能通過自己的奮鬥去實現。總會聽到別人以年齡為理由去自我安慰與推脫夢想。

歷史上大器晚成的人有很多:62歲的重耳才繼承晉國王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中的晉文公;56歲的劉邦才成為大漢朝的漢高祖;最晚的是姜太公72歲才去輔助周武王,開創周朝。

所以大器晚成的人總是不少,不要因為年齡問題為藉口去限制自己,隨時去保持夢想。至少奮鬥一生,走到生命的盡頭時能說一句:自己很奮鬥,不是那一地的空悲切與遺憾。

《我的叔叔于勒》裡沒有講述關於夢想,但是從於勒落魄無比的經歷裡,看到的是我們中年時候的樣子,為了最後的尊嚴,去構建出一次善意的謊言,也是種心酸無奈。

那一心想指望于勒脫離貧窮的父親母親,在十年的時間裡,表達了奮鬥不應該被時間與年齡所限制。他們已經失去人性的最好的尊嚴,因為不去保持自身的獨立。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③、自我的獨立,是最好的尊嚴。

有個朋友是不缺錢的人,但工作非常努力,不斷培養自身的能力,就算是婚後懷孕也是不停止學習。她說:“只有保持自身的獨立,才是自己最好的尊嚴,所以就要保持努力的心態,不是整天有時間在抱怨。既然有那麼閒時間,幹嘛不努力充實自己呢?”這時候,我才明白她受到婆家、朋友的尊重原因,是因為她保持自我的獨立。

這是一件很簡單又很難的事,能堅持下來的人不多。自律的好處,每個人都懂,但是長期的自律是真的非常難。因為我們處在充滿誘惑的社會,去保持自我的獨立,才能不凝視深淵,也不會被深淵拖入。我想,這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

《我的叔叔于勒》|幻象的破滅,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裡的這一家人竟然會因為感恩信被尊重而成功嫁女,也是對當時社會體系赤裸裸的諷刺:金錢背後的窮苦人,還能保持多少的獨立呢?或者說是已經喪失尊嚴呢?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部值得反覆讀閱的小說,莫泊桑以無聲男主人公“于勒”赤裸裸表達當時社會金錢腐蝕下的依附式親情,預示窮苦人民的迷失。

作為成年人的人,是在幻象破滅的背後,看到的是我們終究活成中年的“于勒”:為尊嚴與面子用謊言維持自己以及背後專屬中年人的心酸與無奈。

歲月安好,且行且珍惜,去珍惜那個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人,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