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嗎?我認同這句話。我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好的保護。

首先說一下我的理由,我的理由有以下兩點:

一、孩子只有吃苦,方知生活來之不易。

以前經常說的有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其實現在的一零後還好。現在的家庭都比較注重從小培養孩子幹家務活。同時也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所以孩子擁有基本的生存技能。這樣的孩子不用擔心,他以後會餓著。

二、吃苦了孩子,才會珍惜。

只有來之不易的得到才會懂得珍惜。如果僅僅伸個手就能得到的話,孩子是不懂得珍惜的。不懂得珍惜的孩子,將來在社會上又怎麼為人做事兒呢?

所以我認為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


圍棋啟蒙舉個歷子


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什麼叫吃苦?難道吃糠咽菜穿補丁衣服,吃不飽穿不暖麼…… 我從小家境還好,七十年代生人,爸爸工作之便家裡一直有轎車基本從小沒坐過公交,小學學電腦小提琴,中學學鋼琴,沒穿過舊衣服舊鞋。我也不覺得長大以後我就是溫室花朵經不起風雨,遇事也不比別人差啥,反而我覺得做事更自信思維角度更不同。所以我不覺得對我兒子需要去刻意吃什麼苦,什麼樣的家庭就過什麼樣的日子。


淼1124545443


很抱歉,我不認同這句話。

說說我自己好了,其實都不用父母讓我吃苦,當深處在農村家庭長大,看著父母種田辛苦,便已經能體會到了生活不易。

當年考縣裡的初中,我和小學同學,一行十幾人去參加考試。那是縣裡最高的初中,縣城參加考試的竟然有6000多人,錄取1500人。

現在想想我們那個縣,雖然窮,但確實是個教育大縣啊!

考完之後大家就開心回家了,初進城,我們都是拼車,坐的是那種改裝的電動三輪車,危險係數很高,但對我這種暈車的人來說,那種三輪車風呼呼吹,簡直開心要命[捂臉]

後來就是等成績啊,倒也沒有特別期待,只想看看自己的在農村學習的實力。

沒想到考了1100多名,考上了。一行還有一個男生,是村裡的親戚,也考上了,1400多名。

不知你是否可以想象,這對於農村人來說,非常光宗耀祖的,一大家人都很開心的。

我到現在都記得到家之後,大伯家就是我家鄰居,平時好堵好大伯說:秀才回來啦,要上縣裡我們也資助啊!

這裡要說到縣裡的學費需要擇校費,6000元!對我家來說,真的太貴了。

我爸媽說,你想去的話,我們就把屋後的樹賣了。不要有壓力,你自己決定。

我心情還挺激動,但是一行其他同學不去讀,於是我給自己找個理由:反正也證明自己了,現在擇校費太貴,等初二再去考吧。

因此,初一我沒有到縣裡。

村裡考上的弟弟去了,他是個很聰明的男生,數學很好,從小會算 幾斤幾兩多少錢那種。

說說最後吧,我升初二又去考了,又考上了,於是去讀書了。第一個月非常拼命地學習,晚上從來不去吃飯,只為了多做一份小測驗試卷。

幾年後,那位弟弟這高二時候,因為作弊退學了,太過可惜了。

而我確實吃苦,可如果家庭經濟可以,一定有更好的成長資源。

現在很多家長做所謂的“挫折教育”,為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卻忽略了刻意製造的挫折,是否會損害孩子的身心發展。

希望您可以找到合適的教育方式。

手機打字辛苦,覺得有感觸,給個贊吧,歡迎討論說說你吃過的苦。



餘生安


我覺得這種說法太過籠統,社會越來越複雜,人心也越來越涼薄,孩子可能受到的傷害有很多種,比如近幾年頗受關注的校園暴力、網絡暴力等。對孩子的保護也分很多種,簡單的所謂吃苦,並不一定就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我表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她十歲那年,舅舅舅媽就送她去了省城的學校學舞蹈。從那時起她就要自己在省城住校,當時舅舅舅媽的想法也是這樣: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表妹十歲離家,一直一個人在外面求學,因為學舞蹈嘛,寒暑回家的時間也有限。

當然她後來發展得確實也還不錯,大學畢業後留校當了老師。但是她的性格就比較敏感、多疑,也比較內向,跟人交流方面也有些唯唯諾諾的,整個人很缺乏安全感的感覺。這些年跟我們這些表兄弟姐妹關係也不太親近,聯繫很少。

但我們其他的表兄弟姐妹關係就比較親近,大家都是在父母身邊長大,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都很皮實,一見面就互懟。表妹跟我們見面就完全不一樣,彼此都很客氣。

當然了,也不能說這樣完全不好。只是我覺得吃的那些所謂的苦,好像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吃苦,往往能鍛鍊一個人的毅力和心理素質。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僅是身體的生長髮育,還包括心理的生長髮育、性格的生長髮育。

因此,我覺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說法太過片面。


水月嵐曦


非常認同!

溫室裡面長不出參天大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保護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孩子在學會保護自己的過程中,難免會經歷困難和挫折,吃苦是很正常的,但是成長中吃的苦是為了以後的苦盡甘來。

吃苦能鍛鍊孩子的毅力

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最堅強,也最有毅力。做事不畏難,想好要做的事總是能全身心投入,排除萬難,爭取成功,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吃苦能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

其實這個吃苦就是父母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們自己的事,不隨便插手,讓孩子獨自去面對生活,孩子就能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處事的技巧,有能力獨立完成很多事。

吃苦能鍛鍊孩子的交際能力

半放養式的教育,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怎麼與人相處,在一次又一次的吵鬧中,逐漸懂得與人相處的道理,形成自己的朋友圈,鍛鍊了自身的交際能力。


求索數學


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守一瓣心香認同這句話,雖說和平年代不提倡憶苦思甜,但適當讓孩子吃吃苦,培養他吃苦耐勞的能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益處多多。

當然,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享福,能孩子創造好的生活環境,是為人父母的責任和擔當,也是人們努力提高生活質量的動力源泉。

那麼,為什麼說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呢?我認為是通過讓孩子吃苦,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孩子的人生是需要他自己去接觸,去經歷的,再有能力的父母,也不能保證把孩子的人生設計的完美無瑕,孩子也未必肯順著父母鋪就的路往前走。

孩子能一生享福,不需要吃苦固然好,如果穩定的生活狀況發生改變,處於生活逆境和人生低谷時,他應對變故、走出逆境需要一種能力,而這種抗挫折的能力必須從吃苦中得來。


適當讓孩子吃吃苦,進行挫折教育,能使孩子具備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在不同的生活環境裡隨遇而安,猶如把一粒粒生命頑強的種子埋進孩子的心田。

適當讓孩子吃吃苦,能使孩子惜福感恩,培養孩子樂觀的人生態度。吃苦是生命頑強的種子在心田裡長成的樹林,能阻斷吹向心靈的肆虐的狂風,保護心靈不受傷害。

綜上,即便捨不得,也要讓孩子適當吃吃苦,即便用不上,也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因此說,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


守一瓣心香


世事無絕對,孩子跟孩子真的不一樣,簡單談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吃苦分為好多種,那麼苦到底是什麼,古人講,成大器者,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們能看到的成大事者,大多都吃過苦,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這個社會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大事的,作為父母,沒有幾個人不希望孩子優秀,更沒有幾個人不希望孩子健康平安一輩子的。吃過苦的父母,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新走自己的老路,吃一樣的路。

現在社會,我認為讓孩子吃苦是對的,但是這個苦不是讓他吃的不好穿的不好,這些基本的條件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是儘可能提供的,而是讓他吃苦練習一個立足社會的本領,我們都知道練就一門技能,包括上學學習,需要刻苦的練習。如果孩子有興趣,那麼就支持他把興趣變成特長,如果沒有那麼就幫他選擇一個興趣,逼著變成特長。前段時間看過一個新聞,一個男的進入社會後發現自己沒有什麼長處,想到自己小時候被爸媽逼著學過篆刻,利用自己所學在抖音開課,已經做到年入百萬。

總結來說就是,吃的苦是鍛鍊本領的苦。


要做最好的自己哦


讓孩子吃苦,是對他最高級的保護,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當然認同這句話。"再富也要苦孩子","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是為孩子儲存財富。當今出現的"巨嬰"從反面也說明家長不能溺愛孩子,不能包辦孩子的事情,該孩子承擔的家長別替代。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列寫了以下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

你就有成就感。

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

不剝奪你的生活,

你就有尊嚴。

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龍應臺

這段話很好的詮釋了你的問題。


CC媽教化學


我認同這句話。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又說苦盡甘來,

這些話語都在表達一個觀點:吃苦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若為孩子長遠考慮,必得讓孩子吃點苦,

這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孩子的高級保護。

這個年代,再看不見一家裡養育七八個孩子的景象了,

正是因為子女少,長輩們便將之視為珍寶,

把孩子捧在手心裡,希望一直為孩子遮風擋雨保駕護航,

不願讓孩子遭受自己曾經遇到過的苦難,

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要獲得文化知識,又要習得生存技能,

還要培養面對挫折遭受苦難時的自我調適能力,

這種心理能力是教不會的,

只能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才能獲得,

大人把所有的苦都吃了,不讓孩子吃苦,

世間百味就少了一味,那孩子的世界也就變得不完整了。

還是喜歡那句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作為家長,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勇敢的去探索屬於他們的世界。

也許,你眼中所謂的苦,在他們看來,是激動是甜呢?


一笑老莊屈李


讓孩子吃苦,其實就是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我們說的抗壓能力,肯定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正是從一次次戰勝挫折的經歷中來。但失敗絕對不是成功之母,而戰勝失敗的經歷才是成功之母。所以讓孩子吃苦不是目的,而讓孩子從苦中嚐到甜頭才是他最大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