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三千鴉殺》“驚悚鏡頭”背後:“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攻主/珞思影視研究組


繼《長安十二時辰》中黃海波遭遇“AI換臉”,昨晚,眼尖網友發現,剛剛首播的網絡劇《三千鴉殺》中,也有人被“換臉”了。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被“換臉”的正是在劇中第二集出場的角色——仙門聖地香取山的管家“青青大人”。隨後有網友科普稱,原飾演“青青”一角的劉露,正是2019年9月2日因在高鐵站與工作人員發生衝突、最終被警方採取強制傳喚而“出圈”的當事人。


摳圖時代進化為換臉時代?

至少,“粗糙感”是一致的


來自“看度新聞”9月20日的消息顯示,9月2日的宜昌東站,一名女子在安檢口被檢查出行李中帶有300ml的防曬噴霧,因為該噴霧超過可攜帶壓縮氣罐的容積範圍(120ml以內),安檢人員讓其丟棄或郵寄,但這名女子依然將其帶入候車室。


隨後,該女子在候車室與趕來的安檢人員和民警發生言語衝突,最終以大吵大鬧涉嫌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車站民警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強制傳喚。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2019年9月,劉露因大鬧高鐵站“出圈”


在此過程中,“我也是個公眾人物……注意我的言辭?你完了”,“我需要一雙襪子(強制傳喚過程中女子的襪子被扯落),否則我5000塊錢的鞋子真的是承擔不起我這隻腳”等言論,也被執法記錄儀拍下。


相關視頻被放上網絡後,該女子被網友指認為微博認證為“芒果tv簽約藝人、演員”的劉露。


9月18日,芒果tv宣佈與劉露解除藝人經紀合約。而當時,劉露已經拍攝了芒果tv出品的兩部劇集——《三千鴉殺》和2月14日於芒果tv播出、目前已更新完畢的青春劇《時光與你都很甜》。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劉露在《三千鴉殺》中的殺青照


捕娛記(ID:ibuyuji)發現,果然,不僅是《三千鴉殺》,那部《時光與你都很甜》也採用“AI換臉”技術換掉了劉露的臉。


從《長安十二時辰》中讓人隱隱覺得“不對勁”的“崔六郎”,到《時光與你都很甜》《三千鴉殺》中一出現就讓觀眾覺得怪異,隨後馬上醒悟過來是“AI換臉”了——有業內人士戲稱,國產劇從“摳圖時代”終於進化到了“換臉時代”。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長安十二時辰》中被“換臉”的黃海波


當然,把“換臉”與“摳圖”並列,只不過是因為:雖然“AI換臉”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播出難題,但,效果真的太差了。


就比如《三千鴉殺》,雖然青青的臉是從“劉露”換成了演員表裡的“張鼎鼎”,但肉眼可見,這項技術實在不是很成熟——“好驚悚”,“我懷疑我的雙眼,這是真實存在的嗎”,“這個技術真的很粗糙,這AI有待提高”等評論比比皆是。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太粗糙、太驚悚,幾乎代表了網友的一致意見


而捕娛記還發覺,劇方甚至還把“AI換臉”當成了劇集首播當天的宣傳手段,不少微博營銷號都在昨晚或今日發佈了相關信息。


入門容易,真正想“民用”卻難

依然不成熟的技術只能救急不能救命


有關“AI換臉”技術的廣泛討論,曾在去年井噴式爆發過兩次。


第一次是去年2月。2019年2月25日,一段通過“AI技術”把朱茵在《射鵰英雄傳》中的部分演出鏡頭替換成楊冪的視頻在網絡熱傳。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這段AI換臉看上去就比較自然


製作者肖先生在接受新京報“我們視頻”採訪時提到,他們的工作過程中有涉及AI這個研究方向,在無意中看到了這個技術,就自己跟著“研究”了一下。


另外一次則是在2019年9月。2019年8月30日晚,名為“ZAO”的換臉應用火爆網絡,隨後卻被網友及專業人士質疑有極大風險,短暫下架。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去年9月,“ZAO”一度成為app應用下載榜單頭名


可以說通過這兩撥熱度,在大眾認知領域,“AI換臉”技術已經不陌生了。但一旦進入專業領域我們會發現,這項技術的運用遠不是那麼簡單——想憑藉一個軟件或者類似操作就能自如換掉影視劇作品裡演員的臉?《三千鴉殺》呈現的效果,就是一個標註為“No”的答案。


其實,早在去年“AI換臉”技術受到關注時,一些採訪中就指出了這個技術的難度。


把朱茵“替換”成楊冪的肖先生就提到,製作那段幾分鐘的視頻他整整用了一星期左右,而整個操作過程還需要一個比較好的PC、一個特別好的顯卡,甚至要租(海外)服務器使用,“普通電腦是做不了的……(這項技術)對民用來說,難度還是很大的。”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同時間接受採訪的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張傑博士也提到,“AI換臉”技術的本質,是通過“學習”的方式,讓“神經網絡”把扭曲過的人臉還原成真實的“李四”的人臉,通過類似學習,神經網絡就具備了將任意人臉還原成“李四”人臉的能力。


但他也強調,雖然有了類似軟件,想要真正做得好,“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話,是不行的。”


“AI換臉”技術沒那麼簡單,救急可以不能“救命”

張傑在接受採訪時介紹“AI換臉”技術


一星期磨幾分鐘的時間成本、對於“神經網絡”異常瞭解的專業知識背景……可以想象,《三千鴉殺》雖無奈啟用“AI換臉”,但顯然缺乏類似的時間和專業支撐,因此最終出來的換臉效果被詬病,也是毫無意外的。


而再將其延伸至整個極易受藝人突發負面新聞影響全局的影視圈,這種“換臉”模式顯然也僅有“救急”而無“換命”的意義——換了《巴清傳》那樣男女主都身陷醜聞的作品,“AI換臉”技術再發達,可能也無濟於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