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大結局,除了販賣焦慮的劇情,還有對農村人的“醜化”

今天,由孫儷與羅晉主演頻頻登上熱搜榜的《安家》迎來了它的大結局,在包含著出軌、離婚、釣金龜婿的劇情中,本劇還有一個最大的槽點就是女主角有個奇葩的媽媽。劇中房似錦的媽媽被網友稱之為“翻版樊勝美的媽媽”,是被典型醜化的“農村婦女”。

如果說二十年前,電視劇表現農村人吃苦耐勞且實在,那麼現在的電視劇則把他們展現的“醜陋無比”。小編之所以這樣寫,絕不是在誇大其詞,一切都是有事實依據的。


《安家》大結局,除了販賣焦慮的劇情,還有對農村人的“醜化”


一、重男輕女

在電視劇《安家》中,房似錦的媽媽潘雨貴重男輕女只是一個大概括,具體可表現在超生、心狠、無知等多個方面。

首先為了生兒子,她超生到可五胎,在連生四個女兒的情況下仍舊要生第五個兒子。為了不要第四個女兒,她可以把親生骨肉扔到井裡面。而為了兒子過的更好,她可以壓榨女兒,拿要挾女兒得來的錢來養兒子。即使兒子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廢物,她依舊會覺得兒子事事好,寵著、愛著、疼著。

在六六的筆下,潘雨貴這位農村婦女簡直不是人,比周扒皮還黃世仁。那麼,農村媽媽真的是這個樣子嗎?答案是或許會有這樣的,但幾乎絕跡。重男輕女這一現象是不假,很多媽媽會在無意識中偏向於自己的兒子,認為兒子是未來的依靠。但卻很少有媽媽像潘雨貴那樣,會重男輕女到如此地步。


《安家》大結局,除了販賣焦慮的劇情,還有對農村人的“醜化”


我來說一說在農村所見到的重男輕女現象吧,一般情況下父母會拼命攢錢給兒子買房買車,但少有人會為女兒買,這一點多基於女兒是要嫁人的,車房多由婆家提供。這種現象絕不止於農村,很多城市人也是這樣做的。雖然不會給女兒準備房子這樣的大禮,有些媽媽考慮到要讓閨女在婆家過的有面子,還是會拿出重金置辦車或是其它大型電器等傢俱的。幾乎沒見過一點都不為女兒花錢的媽媽,像潘雨貴這樣的母親更是聞所未聞。

在現實生活中不排除有重男輕女極為嚴重的媽媽,但確實很少見,幾乎難以見到。大多數媽媽的偏心多是一些小行為,比如會在無意識中讓女兒多關照一下兒子,也會與兒子更親近一些,家裡面有貴重的物產會留給兒子,好吃的也想讓兒子多吃一點。但這種情況多基於爺爺奶奶那一輩,也止於兒子結婚與女兒出嫁後。一些媽媽會在有了兒媳婦後,與女兒更親近一些,反而與兒子產生嚴重隔閡。

如果說一個母親重男輕女,那多表現在大事情只為兒子花錢,像上學、吃好吃的這種事情,男女是真的是同等待遇的。


《安家》大結局,除了販賣焦慮的劇情,還有對農村人的“醜化”


關於超生,在農村是有超生現象,但也是極少數的甚至是個例。比如一個村子有一百多口家庭,真正超生的家庭或許只有一兩個,甚至是沒有的。在現在的農村,超生絕對不是常見實屬罕見。就算有的家庭為了要男孩超生了,對之前就有的女孩也不會太差,只能說沒有那麼“寵”,該買的衣服會買該吃的飯會吃,該上學的也會上學。不會是電視劇中演得那樣,虐待、謾罵、攻擊,甚至想要去殺死。或許會有人反駁,我們曾經看到過貴州女童小蘇麗,被親生父親用開水燙頭、魚線縫嘴、針扎手指等非人性虐待。這種父母確實是存在的,但在超生人群中這種屬於“特例”,所以這種特例被發現後是會爆出來的。而大多數超生家庭是過著普普通通、吵吵鬧鬧的生活。

二、不講道理、不講法、不講衛生

1、不講道理。在電視劇《婆婆來了》中曾有這樣的鏡頭,婆婆會故意破壞兒子和媳婦的婚姻生活,同媳婦爭寵、爭吵,甚至打架。把婆婆演化成完全不講道理的人,那麼這樣的人在農村有嗎?或許有,但是個例,反正小編從未看到或者聽說過。小編來說一下自己讀研時的同學去農村婆婆家的場景吧,她說到那後婆婆擔心她冷,特意給家中安裝了兩個小土暖氣。每天做的飯菜也是不重樣的,家務活什麼的讓她男朋友去做,也不會讓她下手。所以,小編單親家庭的同學,在離開婆婆家回學校後,都捨不得哭了。


《安家》大結局,除了販賣焦慮的劇情,還有對農村人的“醜化”


2、不講法律與人性。像劇中房似錦的媽媽把她扔到井裡面,不僅是重男輕女這麼簡單了,還涉及到了違法的問題,遺棄罪與故意殺人罪兩項罪名都說少了。這種違法行為從側面也證實了,房似錦的媽媽是壕無人性存在的。農村人在編劇筆下,都成了“非人類”的存在。

3、不想衛生。在不講道理、不講衛生的情況下,農村人又成了不講衛生的“典範”。《婆婆來了》中婆婆會在婚宴上不分場合、不顧眾人眼神,望著一桌剩菜全部打包回家吃。說實話,這種情況要是放在十年、二十年前的農村,或許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好沒得吃,而會去吃各種宴會上的剩菜剩飯。但現在,你會看到在大年三十的時候,一家人望著一大桌的雞鴨魚肉卻不想下筷子,想吃白菜燉粉條。面對隔夜菜他們看吃的差不多了,也不會再留會倒掉。


《安家》大結局,除了販賣焦慮的劇情,還有對農村人的“醜化”


所以,在眾多影視劇中,編劇為了製造矛盾與話題點,會選擇故意去醜化低階層人,或許他們根本不瞭解現在的農村是什麼樣子,而去有意編造自己“臆想”中的人物。這種有意識的醜化,絕不至於一兩部影視劇中,而成了大多數,成為眾人口中的“洩憤對象”,與劇情的吸精點。有人說這是真實,但小編覺得這更是“謬論”,好像販賣焦慮、醜化底層人,就成了眾人口中津津樂道的現實。現實生活雖然有點苦,但也不缺少甜,媽媽或許有時嘮叨的讓人心煩,但從來不會缺少對你的愛。在矛盾與狗血的劇情中,我更想看到酸甜苦辣都有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