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昨晚《安家》大結局播出,可以說是歡歡喜喜大團圓,有情人成眷屬,求房得房,求事業得事業,而作為觀眾的我一路追到底的心情得到釋放,幸好這個結局不氣人。

從一開播,這部劇就接連上熱搜,“被張乘乘氣死”、“被潘貴雨氣死”“老嚴夫妻太慘了”“被倆外甥氣死”,諸如此類頻頻引發熱議,追劇就追劇,看劇的人怎麼有這麼大反應?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究其原因,是編劇六六“心狠手辣”,把國人關起家門的“醜事”都抖露出來了。劇名雖然是《安家》,主角是賣房子的男女,可細看才發現“房事”必然聯繫著家事。圍繞著買賣房屋,人情冷暖,親情殘酷面才是此劇最戳人心的地方。

理想化的家,是什麼樣?

父母康健,子女孝順,兒孫承歡膝下。

但現實中的家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在《安家》中乾脆就把這本經翻到最難堪最典型的那幾章。


榨乾孩子的親媽,還不完債的女兒,情感勒索

劇中的主角房似錦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

她上頭有三個姐姐,從小沒受過教育,在家幹活,到了年紀就被母親潘貴雨做主,結婚生子。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等到房似錦出生,差點就因為沒錢養活被扔進井裡淹死。

多虧了她的爺爺及時制止,才得以保命。所以,爺爺一直是她剪不斷的牽掛。

第五胎終於生了個兒子,潘貴雨把家裡所有的錢都用在兒子身上。

房似錦不甘心,靠著爺爺攢了一輩子的錢逃出大山,在大城市裡落腳生存。

可是,潘貴雨經常向她“勒索”,不管是家裡開銷,還是兒子買房裝修,把房似錦當成了家庭提款機。

這樣的媽不問冷暖,問就是,“100萬啥時候給我”。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潘貴雨變本加厲,連給爺爺的救命錢都截下來給兒子。

從頭到尾,這樣的母親心裡就只有一個能傳宗接代的兒子。真是叫人忿忿不平,都是一個肚子裡十月懷胎生的,女兒和兒子待遇咋就這麼大呢?

終於,房似錦在爺爺出殯日與家裡徹底斷絕關係。

這一段看得網友好不激動,直為她的重獲自由拍案叫好!

然而,也有網友說,現實中還有千千萬萬個“房似錦”,還在勒索式原生家庭的桎梏中掙扎。

他們沒有與家裡一拍兩散,只能被牽著鼻子、守著道德的界限“盡孝”。

其實,這叫做“愚孝”。

不是因為他們不想獨立自由地生活,而是因為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中,早已被壓抑地喘不上氣。

在他們想來,賺到的錢都用來貼補家用才是合理合法的,即使自己被掏空得只能省吃儉用。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房似錦,畢竟讀過書,接受過新思想的洗禮,她的觀念沒有被侵蝕,所以她明白,性別不是罪過,自己人生的價值不是為弟弟提供金錢,生下來不是為其他人犧牲自我。

反觀她的三個姐姐和一個弟弟,都被潘貴雨洗腦得徹徹底底,從沒想過反抗,把不合理當成了理所應當。

這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可怕之處,父母遺傳給子女的除了相貌,還有潛移默化中的心理影響,你怎麼看待自己和世界、他人的關係,很大程度上起始於父母怎麼對待你。

即便房似錦在外見過世面,內心還殘存在著童年的陰影。

她在家裡從沒有感受過關心和愛護,除了爺爺,所以她輕易不會相信別人,不敢接受別人的幫助和關愛。難怪她一出場冷到不討喜。

有一次她生病休息,偶然間看到傳單上的店長電話都改成了朱閃閃的號碼,當場就把傳單丟進了垃圾桶。

第二天立馬拖著生病的身體,跑去門店質問朱閃閃。

結果朱閃閃拿了幾張信息登記表給她,解釋說這些客戶都聯繫好週末集中看房,就為了讓房似錦能安靜休養。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怒氣沖天的房似錦頓時不知所措,倉皇逃開了。

她一度把朱閃閃當成要撬單的敵人,卻沒想到自己才是小人之心。

這就是她內在的不安全感。在此之前,她就像街邊流浪貓,靠搶食為生,打得過就有得吃,輸了就餓著,你讓她怎麼能輕易敞開心扉相信別人的行為是有善意溫度呢。何況,親媽都從來沒暖過她。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我不是說,天下的房似錦們都必須立馬和拽你下墜的原生家庭一刀兩斷,你不是房似錦,我也不是你,生活比電視劇複雜多了,重要的是,你應該已經看懂了,爛牌靠自己的努力其實是可以更換的,不抱怨去使勁奮鬥,不愚孝你有權把自己排在人生第一位。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為兒女而活的父母,不感恩的兒子,沒有邊界感


如果說勒索女兒的潘貴雨是氣得讓人肝顫,靠經營包子鋪為生的老嚴夫婦就太讓人心疼。

兩個老人家從老家跑到上海,租著幾平方米的小破屋,賣著一塊五一個的包子。

每天起早貪黑揉麵、活餡、蒸包子,辛辛苦苦幾十年,好不容易攢了幾百萬給兒子買套房。

然而在籤合同的時候,兒媳婦以懷孕的名義讓老夫妻在房產證上加了她的名字。

後來,老嚴夫婦退掉租房,打算住到新家,照顧兒媳。卻沒想到,連門都沒有踏進去,就被親兒子趕了出去。

這對老夫妻是抱著做牛做馬的心去服務兒子兒媳的,可兒子需要的服務就只是幫著買房。房一到手,爹媽不認。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兒子這樣,不火大嗎?老嚴夫婦也只是稍微委屈、生氣了一會兒,就開始主動安慰自己。

在他們眼裡,父母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子女做貢獻。

他們的無私卻換來了兒子的狠心,所謂的養兒防老,卻成了防範的防。

老嚴他們結局可憐,積蓄掏空,差點睡大街,可轉念想想這種結果他們不是完全沒責任。

老嚴夫婦的善良不爭成為了兒子兒媳得寸進尺的助燃劑。

為人父母,心疼孩子是正常的,但也不可過度,凡事都為孩子鋪好前程,只會更讓他們覺得啃老是理所應當。

不經過破繭的蝴蝶是永遠飛不起來的。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吃苦,反而是為了以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甜頭。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周國平說過:“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人際交往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父母與孩子之間也需要掌握適度分寸感,大包大攬過度付出的愛是溺愛,溺在其中的子女往往不懂感恩。

何況這是用金錢為計量單位的愛,適度搭把手,可以說是饋贈,掏空老底去給兒子買房,無異於賭,攤上白眼狼輸不起。

再來說白眼狼兒子真的不心疼父母嗎?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把兒子的行為原因歸於缺乏共情能力。要我說,他不是不心疼,他可能是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

在老嚴夫婦幾十年如一日的打拼生活中,恐怕第一要務就是忙於掙錢和兒子情感溝通少,父母把貢獻錢當成義務,兒子把啃老當成權利,日久天長,喂出來的就是啃完骨頭就翻臉的狼,又怎會體諒父母有何難處呢。

養育兒女是責任,承擔一切做牛做馬則是過界有害的愛,萬萬使不得。


利己主義者面前,親情竟然不值一文


《安家》裡最無情揭露人性醜陋面也是最氣人的一個案例是拖死親人的那對外甥。

宋爺爺和江奶奶膝下無子,論得上親人的是兩個外甥,他們卻做了路人還冷血的事。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江奶奶名下有一套老洋房,祖輩做遺產分割時,分別給了她們三姐妹每人一層樓。江奶奶的兩個姐妹去世,房產就由她們的兒子分別繼承。

老夫妻一直把兩個外甥當成親兒子來養。在沒有涉及到利益的時候,他們還都維持著表面上的客氣,可是等到江奶奶要賣掉老洋房為宋爺爺治病的時候,他們就變著法拖時間耍陰險,目的就是想活活耗死老人多分一份錢。

兩位老人相繼離世,他們火箭般速度趕著去買房,吃相可真的太難看了。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正應了那句“親朋道義因財失,父子情懷為利休”。

在利益面前,親情竟比紙幣薄了太多。利己主義者眼睛裡除了自身利益,別無他人。

房子是人安家的地方,可在這個案例中,房子是照妖鏡,照出人性貪婪,醜陋的模樣堪比禽獸。

錢,本來是為人類交換物質價值誕生的一種工具,可有的人為了錢出賣的是良心,是生而為人理應珍惜的情誼。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好在劇中的寒了心的江奶奶立了遺囑,把房子捐給國家,這樣以來,兩個外甥竹籃打水一場空,這輩子都別想貪得便宜了。

她是讀了書明理的,可若換了不識字不知公證處為何物的老人呢,八成就要哭瞎了眼白白受欺負吧。

而那兩個外甥呢,自始至終都沒一絲愧疚悔悟,這一生依舊會在其他地方為了錢費盡心機。

中了錢毒自私的人,只會越來越貪,親情他們是不稀罕的,當然到最後他們也會被親情嫌棄,這是活該吶。

《安家》這部劇借“房事”來探討人世間的事,看到的不僅是房屋交易,更是一扇扇家門后辛酸苦楚的故事。

錢多可以買大房子,錢少可以買小一點的房子,但房子從來不等於家,要真正安家,尋得一處溫馨,得先安放好情與愛。適度有分寸的愛,獨立懂感恩的愛,才能讓住在房子里人安心舒心。

借中國人的“房事”說家事,此劇道盡親情冷暖,安家先懂愛

讓人感覺舒服的永遠不是房屋面積,而是親你愛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