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什麼意思?

一點三農


在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就是孝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之”,古人對父母的感恩尚且如此,到現代我們更應該努力的去傳承這種懂得感恩的品德。不管到什麼時候,都需要去銘記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懂得感恩父母,懂得感恩自己的身邊的一切。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古代的禮法規定已經慢慢被人們遺忘了,一些人不孝敬自己年邁的父母,更有甚者會對自己的父母拔刀相向。筆者認為,現代社會中人心太過浮躁了,很多太過深入的東西沒有辦法傳承下來,也有很多人對一些傳統的文化不太重視,這其實就是造成人們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精神生活卻十分匱乏的原因。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老話還是有一定的意思的,但是在時代的發展中也應該去賦予其新的色彩。“母在不慶生”,母親是給予我們生命的人,她們十月懷胎生下我們,我們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她們。在母親尚在人世的時候不慶生的原因在於人們認為孩子生日的時候是母親的受苦的日子,這一天母親經過百般磨難生下我們,這一天最應該的是感謝我們的母親。在現代社會其實也沒有這麼講究,很多時候父母會主動給我們慶祝生日,這其實就是社會在發展的一種體現,思想觀念也有了新的變化。其實對母親來說每年能夠陪伴我們一起過生日就是最大的慰藉,能夠將我們扶養成人也是她最自豪的事情。


“父在不留須”,父親是家庭中的頂樑柱,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們付出很大的辛勞,孩子長大了,父親的腰也被生活的重擔壓垮了。“留鬍鬚”其實就代表著一個人年紀開始走向老年,在家中已經有了相當的地位,家中只有爺爺輩的人才有可能會留鬍鬚,父輩一般都不會留鬍鬚,鬍鬚象徵的是長者的威嚴。如果父親在的時候,兒子就開始把鬍鬚留的特別長,這其實也是對父親的不尊重,感覺是在挑戰父親的權威。在現代其實也沒有這種說法了,鬍鬚更多的成了一種成熟的象徵,甚至有的人會特意在年輕的時候就把鬍子蓄起來。


不管是在母親在世的時候慶祝生日,還是父親在世的時候留鬍鬚,這都是對於感恩父母恩情的一種細微的體現。在筆者看來,對於以上的兩件事你大都可以做,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去關注自己的父母,不要讓老人上了年紀以後感覺到特別孤獨。以前就曾經聽別人說過“父母在,不遠遊”,之所以願意待在父母身邊就是為了父母,讓他們的晚年生活可以更加幸福,不要真的讓他們成為空巢老人,這才是真正的不孝順。在現代社會,很多農村地區的人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選擇背井離鄉的去掙錢,忽視了在家鄉的父母,這也確實非常無奈,希望大家在空閒的時候可以多回家鄉看望父母。


老農民說事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俗語裡蘊含著人生哲理,我們應該把這個道理普及給現在的年輕人,要讓孩子們懂得父母的不容易,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聽奶奶講過一個有關於“母在不慶生”這句俗語的故事,說以前有個農民叫大力,在他母親活著的時候,大力尚小的時候父母給他過了幾次生日,不過後來他懂事了,曾經聽外婆告訴他:你媽媽在生你的時候失血過多,差一點沒保住命,醫生下了死亡通知書,我們準備給你媽半後事了,後來僥倖撿回了命。

自從知道了母親在生自己那天差點送命以後,大力再也不願意過生日了,因為那個生日總提醒他,那年的今日為了生自己,母親差點去世,因此那一天,他只是想去陪著母親,幫母親收拾收拾家,洗洗衣服,嘮嘮嗑,逗母親開心。後來大力知道了這句俗語,母在不慶生,他認為確實應該這樣,那是母親過鬼門關的日子,怎麼可以慶祝呢。


父在不留須,有鬍鬚的人看著像是老了最少十幾歲,有鬍鬚象徵著男人老了,因此男人不能輕易留鬍鬚,特別是家裡有父親的男人,留了鬍鬚看著跟父親年齡不相上下。

我同學從三十五歲以後開始留鬍鬚了,不過他的父親早就去世了,那年同學在醫務室,同學是村醫,他給一個外地工人看完病以後,抬頭看了看時間,讓後隨口說了句:到點接孩子了。同學說的接孩子,是接他的二胎兒子,但那外地人不知道啊,他問我同學:是接孫子還是孫女?一臉鬍鬚的同學也沒尷尬的回道:接大孫子。

有鬍鬚的人看著老成,父親在的話兒子萬萬不留鬍鬚,因為父親還在,你永遠跟老挨不上,永遠是孩子,父親尚在兒子就是孩子,不可以去裝老人,會讓父親不知道該怎樣安放自己,如何面對蒼老。

母親在不慶生,是因為知道母親為了生自己曾經一隻腳踏進了鬼門關,我們不值得慶祝這樣的日子,而父親在不留須,那是為了讓父親不要感到孩子都已經老了,自己豈不是老到了無法再老的地步?讓父親覺得已經到了蒼老的盡頭,失去了生存的價值。



悠然見東山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什麼意思?

說起生日這個話題,小編的心有些沉重,母親去世己經九年了,而七十三歲的父親卻己經忘記了女兒的生日。

當小編打電話詢問父親在不在家時,父親說:閨女要回家嗎,我和幾個夥伴出來在外面抓魚呢,還不知道幾點回家呢,要不今天就別回來了吧。

小編的心有些溼潤,一向健壯的父親不光開始耳背,連記憶也開始斷片,慢慢的連自己孩子的生日也忘了,好多事情顛三倒四,怎麼也說不明白,越來越像小孩子。有時候聊天的時候,父親一臉崇拜的看著幾個孩子們,雖然有時候聽不清楚大家在聊的什麼,但那種從內而外的信賴和喜悅,在臉上擺得清清楚楚。就像小時候的自己,放學回家推開門,看見父母在家,一臉的歡呼雀躍。

歲月像一個大轉盤,當年的角色轉變來了一個大換位,父親現在是需要照顧的孩子,正當中年的兒女是父親心裡最信賴的依靠。

母親健在的日子,每當到了小編的生日,只要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都會回家陪陪母親,多年前的生日那天,是母親在家裡生下了我,當時生孩子根本不去醫院,當羊水破了的時候,父親趕忙把奶奶叫過來,奶奶從農村的大鍋灶裡掏出一大簸箕草木灰,揚在炕上,就是這樣的條件生下了如今人到中年的我。



當我和老公大包小包的回到家裡時,己是鄉村暮色降臨炊煙裊裊的時候,做了幾個小菜,陪父親喝了一杯,問他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四十年前的今天,媽媽生了我,當時你急匆匆的去找奶奶,出門急得左右腿直絞拉,摔了一跟頭,還記得嗎?父親笑得一臉憨厚:今天是你生日,瞧我這記性都忘記了。

小編的心裡酸酸的,不是因為父親忘記了我的生日,而是因為歲月的無情,剝奪了父親曾經的敏捷和聰慧,如果母親還活著,兩個人互相照顧該有多好。

“父在不留須”說的是父親健在的日子,當兒子的不管年紀多大,就還是孩子,不能留鬍鬚,以示對老人的尊重。就像過去農村裡長輩上桌吃飯,小輩只能在旁邊伺候著,等老祖宗吃飽了,才能吃點殘羹剩飯。

這一條對於現在社會來說,並不適用。好多年輕人為了追求個性,留的鬍鬚比父親的還長。鄰村的小張在大學裡專修美術專業,披肩長髮,滿臉絡腮鬍子,專業課學得不錯,形象也是符合藝術青年的形象,學校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留長髮,蓄鬍須,都不反對,但是不能剃光頭。試想一下,老師對著滿教室的光頭,確實需要強悍的心理承受力啊。

以上是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由來,說的是過去為人子女的對父母該有的尊重和孝道。在現代社會這樣的農村俗語己經不通用了,孩子是家家戶戶的心頭寶貝,每年的生日親朋好友相聚慶祝,而年輕人留鬍鬚,己經成為一種流行時尚,和孝順和不孝順父母沒有任何關聯的。

小編是家在南鄉,願和您分享關於農村的點點滴滴,您的點贊和關注,是小編前進的最大動力。


家在南鄉


感謝蒼天,感謝大地,感謝這個世界,我和我的母親是同一天的生日。

每年過生日我都要和我母親在一起過生日。我和我的母親都是冬天臘月的生日,天氣比較冷。雖然冷了,我們也出來找一個地方比較溫暖的地方一起吃飯,一起說話,陪母親聊聊天,說說從前的故事,還有對未來的憧憬。

有一個這樣的生日呢,我真的也很高興,讓我永遠記得母親的生日哦。感謝母親的生日,感謝母親的心,她是美好人生偉大的工程師。有母親在的生日,永遠幸福,擁有快樂。每一年都要給母親過生日,這是雷打不動的習慣。

我和我的母親是同一天生日,而我的女兒生日就比我提前一天。有時候我們祖孫三代一起過生日,這樣的生日更有意義,更值得慶祝,給我們這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帶來了歡樂和幸福。

真的我們應該好好的感謝母親,她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培育我們,養大我們。我們的一切都是父親母親給予的一切,給予我們的成長更具有很偉大的意義。

因此,我們慶祝生日一定要記得感恩母親,感恩這個世界上偉大的的母親

母在不慶生,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母親,感恩世界。

父親已經退休多年了,至今仍然在農村種植蘋果園,他不願停下來,只是努力的生活,想為兒子孫子積攢一筆財富。雖然不是那麼多,但他卻是心甘情願,兒女是他的希望和美好未來。

的確,有父親就不能留鬍子。鬍子會讓人感到老,感到疲勞。我們熱愛的父親更希望有一個年輕有為的兒子。兒子,就要有兒子的模樣,要保持年輕,保持年輕的心。我們要讓父親看到一個健康成長的兒子,他們所希望的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做好父親的兒子。

有時候工作忙了,鬍子自然而然的長了,或許忘了刮,一天、兩天、三天都有可能。每次回家,我都要把自己的鬍子颳得乾乾淨淨,要讓父親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讓他們為自己有這樣的一個兒子而感到高興,自豪。

我不喜歡鬍子邋遢的自己,更喜歡一個沒有鬍子,乾乾淨淨的男人,那才是父親和母親所希望看到的一個孩子。

父在不留須,我們要做父親最好的兒子,也是一種孝德。

我毅語驚人,喜歡文字和三農,希望我的解答能夠讓您滿意,歡迎在評論中發表不同的觀點,關注我的頭條號,有更多的幸福和驚喜等著你。


毅語驚人


首先我本人從來沒有在生日的這一天慶祝過,因為我覺得過生日對我自己而言非常簡單,也就是說在我生日的這一天媽媽都會給我煮兩個雞蛋煮熟以後撈出來冷一會兒,這個時候媽媽就會拿著兩個雞蛋在我的頭上滾來滾去,我當時不知道這是做什麼,於是我媽媽就說這是一種傳統的習俗寓意著“驅邪避災”同時在你新的一歲為你帶來好的運氣,現在想想依然覺得非常美好。


但是今天問題當中提到“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以及這句話說的有道理嗎,針對這個問題我結合現在農村的習俗來講一講。

“母在不慶生”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叫“兒的生日,孃的苦日”那麼這句話也就是說在我們作為兒女的這一天生日,你知道懷胎十月在生下我們那一刻的不容易嗎,母親在那一天是多麼的偉大。



那麼我們生日的這一天不能只想著給自己慶祝生日,要知道這一天作為母親的不平凡,所以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在我們生日的時候我們作為子女的更應該把最美的祝福和最好的禮物送給我們偉大的母親,是母親給了我們新的生命,就像一首歌裡唱道“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做什麼都不能忘記咱們的母親”。


“父在不留須”

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想必大家都能理解,那麼也就是說如果父親在的話,我們做兒子的是不能留著鬍鬚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留著鬍鬚和你的的父親走在一起的話,他人會如何看待甚至他人還會因為作為兒子的因為留的有鬍鬚會分不出誰才是真正的長輩,想一想就會覺得很尷尬。

綜上所述:

尊老愛幼以及百善孝為先都是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所以我們做晚輩的要弘揚這種精神,一代一代的把這種美德傳承下去。


紀錄鄉土


自從在手術室經歷了刨宮產,體驗了生離死別的瞬間,然後將弱小的孩兒拉扯到即將三歲,我才深刻理解到了“要知父母恩,懷中抱子孫”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為人父母確實不易,所以古人一直提倡以孝為先,也就有了“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老話傳下來。

前兩天和已經50多歲的鄰居嫂子聊起了以前的女人生孩子,她說那會生孩子真是在鬼門關溜達了一圈,自己在生他家大兒子的時候,穩婆在家接生了40多個小時,胎兒一直不下來,無奈連夜開著拖拉機去了縣醫院,遭了不少罪終於母子平安了。

當時他大兒子的頭皮都被穩婆的指甲刮蹭的到處的傷口,但是自己也不敢說什麼。後來在家坐月子,宮頸墜落失血過多眼睛都看不清了,但是因為醫療知識懂得少,竟然就在家躺了很多天,後來孃家人發現不對勁,趕忙送去了醫院輸了血,醫生說再晚來幾天怕是都晚了。

聽她說完我慶幸自己活在當下醫療條件比較好的時候,不然幾年前生孩子時怕是早都沒了我和孩子。我們每個人出生的那天都是母親在受罪的日子,聽說生我的時候,我媽陣痛疼的不知所措,就用手提蓋在水井上的石蓋子轉移注意力。

小時候生日這天,都是父母張羅煮個雞蛋草草就過了。但是等大一點的時候,都是忙著給父母張羅過生日,很少在父母健在的時候為自己過生日了。母在不慶生說明年少的孩子已經長大懂事了,知曉了母親的不易,懂得了孝道。

小時候的記憶裡,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會有一撮山羊鬍子,不過很少看到有年輕人留鬍鬚,其實這個留須在古代並沒有這麼多說道,以前的男人沒有鬍鬚很容易被人猜忌而想入非非,所以男人為了表明身份都會留須。

說起留鬍鬚就想起了弟弟在青春期過後的那段叛逆期,男孩子過了青春期都急於長大,不想被束縛,對自己的外表就比較在意,想要留些鬍鬚表面自己已經是個成熟的個體了,但是爸爸看到他無心學習,竟然留起了鬍鬚時勃然大怒,認為他這是不學無術的表現,那段時間家裡天天都有點雞犬不寧的感覺。

等到弟弟稍微大一些的時候,也懂得了基本的禮儀,自然也就修剪掉了蓄起來的鬍鬚,一方面是長大後越來越怕父母老去,不願自己再長大,另一方面是鬍子拉碴的出去會讓人覺得不修邊幅。

綜上,不管是慶生還是留鬍鬚都是前人對父母孝道的表現,不過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在意這些細節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一些老觀念也不太適用當心而被人們所淡忘,孝道也換了其他形式表現了出來,其實無論怎麼樣的方式,只要心中有孝,及時行孝就好了。

對此您怎麼看?評論區等您,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一起種植


大部分俗語都是字面意思,這句也不例外。

母在不慶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母親還在世的時候,不要慶祝生日。慶,是慶祝的意思,生,指的是生日。如果說的更準確點的話,應該是“不要把生日搞得太隆重”。

為什麼母親在的時候,就不應該把生日辦得很隆重,很盛大呢?這其實就是儒家的一種思想。儒家最重孝,漢代的絕大部分皇帝,諡號前面都有一個“孝”字,既是推崇儒學,也代表著那時候人們對孝道的重視。

母親懷胎十月,極為不便,稍有不慎,還會危及性命。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即便是腹中有了孩子,依然要天天在家操持家務,有的人家田多,女眷還需要去田裡幫忙,這樣無疑又增加了意外的發生幾率。

在分娩的時候,更加疼痛,很多母親在生孩子的時候,甚至痛得昏厥過去。當然,還有一些母親,因為難產、失血等原因,在生產中或者產後不久就死去了。所以,母親生一個孩子要經歷太多的磨難了,每年的生日,都是母親疼痛的那一天。

雖說母親願意看到孩子高興,可是深受儒家影響的我們,在慶生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到,這一天不但有我們新生的喜悅,更有母親懷胎、分娩的痛苦。

所以,如果母親健在,我們最好在慶生的時候低調一點,讓母親知道,我們對她有著濃濃的感激。

父在不留須

毛髮是種奇妙的東西。很多動物會用毛髮來傳遞一些信息,比如孔雀開屏是求愛的意思,小貓炸毛是發怒的意思。毛髮經常和情緒有關,對人類來說,毛髮意味著更多的東西。

在古代,人們是很注重鬍鬚的,越是濃密越受人敬佩。但是一般只有那些成年人才留鬍鬚,因為,在家裡鬍鬚代表著家庭成員的地位。一般父親在世的時候,只有他才會留鬍鬚,這是家主的象徵。如果兒子也留了鬍鬚,那就是不尊父親,不懂禮法的表現。

古今不同

但是,說到底,這只是過去的說法和做法了,如今社會變了,很多規矩都不同了。許多還在從生下來,自己還沒有什麼主觀意識的時候,父母已經在給他們慶生了。

而且有些人喜歡把慶生辦得很大,這樣就能邀請到很多的親戚,到時候一桌一百塊的酒席,卻能受上萬紅包,妙哉!

當然,更有一些家長為了得到更多的紅包,孩子出生後請人吃飯,滿月再來一次,百歲還來一次,中間過什麼節,再以孩子的名義叫一次,總之逮住機會就喊人來吃飯,賺個盆滿缽滿。

至於鬍鬚這個問題,因為現在的人們很講衛生,不刮鬍子會有人說“鬍子拉碴”,這是懶惰、不衛生的表現,甚至是職業、身份的象徵,因為只有那些沿街乞討的人才會不修邊幅。

遊戲規則變了,人們的行為也會改變,人們口中的諺語也會改變,以古人的話來要求今天的人,顯然是行不通的,究竟有無道理,只能說因人而異。


小小嬴政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從字面上來看不難理解,就是說:母親健在不能慶祝自己生日,父親健在不能留鬍鬚。如果要準確理解,還得結合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

母在不慶生

對這句很多人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母親健在不能過生日。搞一刀切,這就是理解的偏頗之處。實際上這句話含有主動的意思,也就是說,只要母親健在自己不能為自己慶祝生日。其他人慶生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只是到了一定的年齡 自己為了尊重父母接不接受的問題。

每一個人的生日都是母親十月懷胎的分娩日,又稱母難之日。人還小的時候,母親是很喜歡給自己的孩子做生日的,如,滿月酒、週歲、十歲、二十歲。這種“做生日”,母親是主動的,主要看到自己的兒女一天天平安成長,心裡高興,同時也是將此視為自己的成果來慶祝。週歲、十歲都是兒女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標誌性的數字,二十歲是兒女的成年之喜。這些生日都是母親主動給兒女做的。即便在二十歲以內的小生日,母親也會有所表示。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生活普遍比較難苦的時期,小孩過生日時,母親會給小孩煮兩個雞蛋。

二十歲以後的生日,按過去農村的老規矩,母親就不會主動給兒女慶生,這個時候自己就不能主動慶生。但有一些地方有一種特殊情況,如南方很多地方就有男子須知三十歲的生日的風俗,一般由岳父母一方來給女婿做生日。這也是一種被動的做生日。此後的生日,只要母親健在就不能自己慶生,年齡越大越是如此。而有些地方,不僅母在不慶生,只要父母在都不能慶生,到了稱壽的年齡,既不能稱壽,也不能慶壽。

“母在不慶生”的習俗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還保存,但大部分地區已經不再講究。

父在不留須

男子留鬍子本來是我國古代男子的一種風尚,也是當時男子中的一種獨特的審美文化,鬍子漂亮不漂亮既是審美條件之一,也是人們談論的話題之一。古人把鬍子漂亮之人的容貌稱為“丰姿”,並稱之為“美髯公”,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有關羽、《水滸傳》中有朱仝,他們都被稱為“美髯公”。古代把長不出鬍鬚或留不住鬍鬚的人作為嘲笑的對象,認為這種人就像太監一樣有生理缺陷。因此,古代男子成年後普遍留鬍鬚,不存在“父在不留須”之說。

據一些民俗學研究的成果,“父在不留須”其實並不是中國古代固有的傳統習俗,而是從辛亥年間前後才開始。那時中國受西方風尚的影響,掀起了男人剪長辮,留短髮,女人解裹腳布,禁纏小腳,社會風氣逐漸西化,其中就包括傳統服飾和剃鬚習俗也是仿西方現代化世界。特別是剃鬚,當時是一個過渡時期,有人留鬍子,一般是年紀比較大的人,人們認為有長者風範;有人則不留,一般是青壯年,因為當時青壯年留鬍子被視為一種不整潔的表現。這種土洋結合的觀念使老傳統風俗變了,新的風俗產生了。人們普遍認為兒子在父親面前留鬍子,是對父親的不尊重。然而,“父在不留須”這種新風俗只是影響了全國部分地區,全國大部分地區並無如此一說。

總之,“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過去的一種親情觀念,是出於對父母的尊重。到今天,這句俗語除了其對父母尊重的那種情感還具有積極意義外,其具體方式方法早已不合時宜了。


關山聽風


母在不慶生,這裡所指“慶生”就是做兒子的不能大擺筵席慶賀自家生日,為何?按過去習俗,擺生日酒只有老了才有資格,你目前母親尚在,還是作下輩的時候,慶賀生日就是欺母了。

過去人講究“三尊四德”、“上慈下孝”,況且有俗話“兒的生日孃的難”,兒子做生日是忘記了孃的生養之恩,母親健在兒子作生日也屬大逆不道。

父在不留須,從字意分析,高堂健在做兒子的不能留鬍子,下輩沒有將父母送老歸山,兒子還沒做的全,怎能蓄鬚顯老?另者,在過去有個硬性條件: 必須膝下有孫子了,做爺爺了,才能養鬍子。那年代,男性婚姻早,四五十歲做爺爺的有之,只要上面還有老者,擅自蓄鬚實屬欺老,背後是受人談論責備的。

古為今用,讓我們記住古諺吧!


文都楊稼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其實就是一句十分樸實的,教育人們要對父母盡孝道的“勸言”,但其實我們可以分兩種觀點看:


1.這句話原有的“初衷”:

其實這句話,直白一點的解釋就是:

“母在不慶生”:孩子每年生日的當天,都是當年母親生育孩子之時的“受難日”,所以不慶生就是不讓母親回想起當年的“痛苦”;

“父在不留須”:父親還建在時,做兒子的就不要留鬍鬚,這會讓父親感嘆自己已垂垂老矣,時光不再,人生的時間不剩下多少了,會引起傷心,所以才有這麼一個說法。


這兩句話都是“勸言”的農村俗語,總結起來,就是勸誡孩子們要對父母盡孝道,不要讓他們傷心、難過,父母養大孩子們不容易等等。

我認為,這兩句話,放在農村這個環境還是挺有道理的,畢竟不管是從前還是現代,農村相對城裡,“條件”都比較落後,所以生育環境也不是很好,大多數生育都十分艱難,所以“母難日”就在很大概率上是真的母親受難日,那麼,小小的不慶生,就能讓母親不去想當年生育的艱難,還是可以做到的;

而在以前,在農村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活,所以人也老的快,不留須可以讓父親認為自己還“沒老”,相對心情會好點,何樂不為。


2.放到現代的“新”理解:

但是,其實這句話,放在現代,就有那麼些不“適應”了,畢竟就算是現代的農村,醫療條件和人們的生活都好了太多;

可以說,生育的醫療條件也好太多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來講,雖然生育時大多還是“困難、痛苦”的,但是順利的,沒那麼大痛苦的還是有很多的,所以“母難日”的存在就弱化很多了,孩子們也沒必要為了母親的心情而不過生日了;

現代的審美和觀念也不像從前一樣,以鬍子長短來確定人的年紀,所以這一點上也沒必要列為“孝道”的範疇,在現在,留不留鬍子,因人而異,只憑個人喜好。

總結: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意思,我認為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原有的初衷,說的是對父母要盡孝道,你的生日既是“母難日”,母親在世,每到你生日之時,就會想起當初生育的艱難,所以為了母親的心情(孝道),不慶生就是盡孝道;

而父親建在,你若留鬍子,那可能會引起父親感嘆歲月流逝,覺得自己已經很老了,命不久矣,為了父親的心情(孝道),不留須就是盡孝道。

第二層意思,我認為是從前在農村,醫療條件不發達,所以生育的困難和危險都十分高,所以大多生於艱難,以至於每每想起都很難過,或者在每天這個日子,都會回憶一次,對母親很不舒服;以及,從前的人,認為只有年紀大的人才留須,年紀越大,鬍鬚越長,而如今的人其實審美和觀念已經改變,所以這個標準,也就不太適合列為“孝道”之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