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退學創業,這位“80後”白手起家,30歲帶領企業成功IPO

北大博士退學創業,這位“80後”白手起家,30歲帶領企業成功IPO


俞敏洪甚至認為,張邦鑫走在他前面。因為張首先是以互聯網思維來做地面教育的,而自己是做了地面教育發現再不做互聯網教育不行了,現在緊趕慢趕,把互聯網教育嫁接到地面教育上去。


來源 |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


如果你有800萬,會願意帶娃走遍世界,還是買套學區房?每隔一段時間,類似的問題總會擊中互聯網上很多人的心,引起廣泛的討論。在這些爭論背後,是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和焦慮。正如,貝塔斯曼亞洲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龍宇觀察的那樣,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夢有教育的比重很大。


國人對教育是不是重視過頭了?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毫無質疑,這種群體性重視,讓教育產業多年盤旋在風口之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財富故事,其中最有中國夢色彩的,是一個寒門子弟,通過努力讀書,考上北大碩博,之後創業成功,30歲時就去紐交所敲鐘了。這個人就是好未來董事長張邦鑫。


張邦鑫為人十分低調,也極少面對媒體,人們往往需要藉助碎片化信息來豐滿他的形象。俞敏洪曾在公開演講中直言,“我也挺喜歡張邦鑫,他也挺喜歡我。”在俞敏洪看來,排除新東方、好未來兩個是競爭性的概念不說,排除兩家是有微弱的差別不說,自己是偏向於文科,張邦鑫偏向於理科。但其實這兩種思維都各有特長。


俞敏洪甚至認為,張邦鑫走在他前面。因為張首先是以互聯網思維來做地面教育的,而自己是做了地面教育發現再不做互聯網教育不行了,現在緊趕慢趕,把互聯網教育嫁接到地面教育上去。


一個從校外兼職開始的帝國


你或許沒有聽說過好未來,但你一定聽說過。


學而思是好未來集團旗下K12教育(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是指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中小學教育,是國際上對基礎教育的統稱)的一個品牌,以小學理科教育見長。現在的學而思,已經到了一張課桌難求的地步。


1980年出生的張邦鑫,出身農民家庭。2002年,四川大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碩博連讀。像許多在校大學生一樣,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張邦鑫開始做兼職賺點生活費。他一口氣接了7份兼職,其中3份是家教,兩份是帶輔導班,還有一個是做網站,另外一個是在網校答題。


在張邦鑫的輔導下,一個孩子從中等成績變成“連續三次數學考試都得100分”,家長很滿意,就把他推薦給了自己的很多同事。通過家長的口碑傳播,張邦鑫的學生數量增加至20人。


“當初做家教時,我就將那20名學生分成了兩個班來教。錢還是同樣的錢,但我的工作量翻了一倍,不過這樣我才能保證可以教好他們。這完全是出自做人要實在的初衷。這就是小班化教學的由來。”張邦鑫曾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這樣說。


2003年8月28日,張邦鑫拉上同學一起辦輔導班,東拼西湊10萬元註冊了一家公司。他們租了一個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花了350元買下一個不知道密碼的鐵皮密碼櫃、兩張桌子、兩把椅子以及坐下去就陷一個坑的沙發。“學而思”就此誕生。


因為沒有獲取辦學資格所需的50萬元資金,也不滿足數千平方米辦公場所、法人代表(校長)要有多年教齡等條件,他們只能採取掛靠朋友學校的辦法辦學。


第一次辦輔導班時,共收到學費一萬多元,看著這麼多錢,張邦鑫忽然有點緊張,對報名的家長說:“您可以旁聽,覺得不滿意就退錢。”今後,這種家長旁聽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


學校成立後,第一期秋季班就開了四個教學點專教小學奧數。第二次開課時,由於管理和服務跟不上,張邦鑫果斷關掉兩個教學點,並加大力度完善管理制度以保證教學質量,對教師嚴格考核。


基於同樣的考慮,學而思曾在2005年將英語和語文輔導都砍掉,只留下了數學產品。此後,英語和語文分別是在2006年和2008年才重啟。“那時候,因為資源有限,學而思在語文、英語方面,並不能做得和數學一樣專業,三科同時研發不能實現,所以索性將英語和語文課程停掉了。”張邦鑫接受採訪時說。


“我們不能盲目根據市場需要擴招,而是在保證自身教學質量的前提下開班,這是非常謹慎的。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張邦鑫補充道。


隨著公司越做越大,張邦鑫感到越來越難同時兼顧工作與學習。2007年,張邦鑫正在讀博士,導師給他下了最後通牒:要麼把公司關掉好好讀書,要麼退學。張邦鑫選擇了後者。


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家剛融資兩千萬元的培訓機構,一天內從學而思的隊伍裡挖走了5個老師。原本並沒有想一定要把學而思做到上市的張邦鑫等人開始認識到:企業運營中不缺錢和融資是兩回事。與投資人合作能夠幫助和督促企業取得更好的發展,而且也能讓員工對企業有更大的信心。


半年後,資金並不緊張的學而思獲得了它的第一筆千萬美元的風險投資。2009年9月,獲得了老虎環球和KTB4000萬美元投資,完成了第二輪融資。


2010年,繼新東方之後,學而思成為第二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教育企業,30歲的張邦鑫、31歲的曹允東、29歲的白雲峰、29歲的劉亞超,成為美國紐交所最年輕的敲鐘人。


和很多交易所裡的“新人”一樣,學而思也一度因為有了錢,迷失在“速度和激情”裡。2011年是學而思“冒進”擴張的一年。張邦鑫承認,當競爭對手以百分之二百的增長速度搶佔市場的時候,“控制擴張慾望是很難的事”。之後,張邦鑫提出“管理增長”的要求並將重點放在改善運營質量上。


2012年學而思重回過去軌道,慢速增長,全年只進入一個新的城市,“做強比做大更重要”,有需求潛力才會進入布點。


在教育行業有個說法:這個產業蛋糕很大,但是吃的都是螞蟻,連個蟑螂都沒有。整個教育行業表現出來的特點是非常細分、垂直的。教育市場可能很大,卻是千千萬萬的機構去分的。


對此,張邦鑫曾在演講中表示:“我們要務實、專注,做強比做大更重要。我們掂量掂量自己也沒這個能力,我們就想,老老實實把我們自己的事情,K12主戰場再做好一點。K12我們想了想,我們也做不完。它的表現形式也很多,還可以繼續再細分。幾百個城市,幾千個縣,我們就在少數城市把它做透就好了。後來我們說彆著急擴張,再加上我們的商業模式。這個事情做多大不是我們最追求的。而是希望每做一個事情把這個事情做好,把學生家長服務滿意了。這是我們大概的策略。”


“我們不管是在城市上、學科上、品類上,我們都表現的比較剋制,這還是基於我們對自己能力的認知,我們不是能做很多事情的團隊。”張邦鑫在公開場合表示。


培訓班還是教育機構?


雖然好未來主營業務和主要盈利來源一直是中小學培訓,但是張邦鑫野心絕不在此,從好未來對外的姿態和投資組合不難看出張邦鑫想要的是教育生態,是要佈局教育產業鏈。


2013年8月19日,學而思更名為好未來,定位為“一家用科技互聯網來推動教育進步的公司”。正式吹響了轉型在線教育的號角。


張邦鑫在給好未來員工的信中說,“我們能否放下已經視為正確的認知,是否具備自我否定的勇氣和決心,是否能夠放下原有領域的既得利益,是否具備面向世界的和麵向未來的眼光......無一不考驗著我們。都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我們需要用科技來推動教育進步,把科技元素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引入到課堂,實現線下學習與在線學習的融合,與時俱進的做好高品質教學和服務。”


從2014年開始好未來頻繁出現在投資併購的新聞中,大家熟知的有投資果殼網、Knewton、寶寶樹、Minerva大學、輕輕家教等。這些投資只是好未來投資的冰山一角。


“你可以看到,我們在投資方面比在業務擴張方面激進一些。”張邦鑫對媒體表示,“因為對學生的教育是不可逆的,學生沒教育好是一種罪過。但是在投資方面最多是虧一點錢。”


按照張邦鑫的思路,好未來的投資邏輯是擁抱科技,進而實現向行業的輸出。好未來希望從一個培訓機構變成一個教育機構,從一個運營驅動的公司成長為一個數據驅動的科技公司,從一箇中國公司成長為一個全球性公司。


對於投資方向,張邦鑫在演講中曾言:“我看好一切用技術來改變教育行業的團隊和產品。基本上這個行業的技術,為在線教育行業提供技術支撐的機構,我們都比較感興趣。”


據瞭解,好未來主要圍繞K12上下游延伸產業鏈,主要聚集幾條賽道:1.幼兒教育,像寶寶樹、小伴龍、嘿哈科技、鯊魚公園。2.涉及K12的產品,比如學科網、作業盒子、輕輕家教。3.外語類公司,順順留學、勵步英語。4.國外前沿教育科技公司,像Minerva大學、備考平臺LTG、遊戲化學習產品Enuma。


好未來希望把自己的主戰場做深做透,而剩下的領域則通過投資、併購、連接和學習的方式,實現行業內的合作共贏。

企業家們好,我司聯合國內上百家天使和風投機構尋找項目股權投融資合作。

1:農業(種植、養殖、養老)重點關注。 2: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

3:連鎖餐飲、商貿、化妝品業。 4:互聯網、物聯網、APP行業。

5:醫療設備、生物醫藥、健康行業。 6:文化、教育產業。

7:商業、旅遊、礦產、地產 8:創新型傳統行業。

9:汽車產業鏈。 10:高利潤、高成長性及國家支持等


北大博士退學創業,這位“80後”白手起家,30歲帶領企業成功IPO

  • 2019年營業額500萬以上!
  • 合作對象是企業最大股東,非決策人勿擾!

有需要做股權融資,對接投資人請點擊左下角鏈接填寫項目信息!會有專業人員聯繫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