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會35歲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幹嘛去了?

用戶5547789917


你好!個人覺得每個國家不一樣,每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不相同,35歲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在做什麼也不一樣,


微姐道來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

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

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

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

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

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共勉!




一朵小呆呆


毫不留情的說,大部分成了流浪漢。

 以前總聽人說,西方發達國家的福利保障好得像“人間天堂”,那裡的人生活得無憂無慮,不用擔心自己會流浪街頭,不用擔心自己生病與否,生活質量也遠高於其他國家,甚至有人高調直言“在西方不工作也有政府養”,“每個人都無需擔心自己沒飯吃”

可是,那些可愛的幻想和偽公知締造的童話故事,在現實面前,卻顯得那麼不堪一擊。當我親自來到西方發達的高福利社會中,用數百個日夜來體會這裡的現實生活之後,我深刻體會到什麼叫“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喊出那些“偽公知”,告訴他們“西方的月亮非常圓,圓得都快方了”。

還有一點,很多人可能會說“人家西方沒工作政府會養”。當然,這情況確實存在,但是你也許只知道表面,不知道深層次的問題。這其實和國內現在的“失業保險”以及“失業保障金”有很大的相似性,但骨感的現實是:在申請失業保障之後,只能領取幾個月的失業金(國家不同情況不一樣),幾個月後,你再渾渾噩噩,那就只有餓肚子和乞討等著你了。


弘揚國粹小郎君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毛豆花生Dad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

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

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

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

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

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


老二的修行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

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

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

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

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

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共勉!


殷昊Tiger


有朋友說那種流落街頭,吸毒酗酒,身子都掏空了的日子不好過,他們不在本文討論之內,因為題主問的是35歲找不到工作的人,你說這種流浪漢很少有願意找工作的,如果他們願意,會有人幫助他們,幫他們戒酒戒毒,但這些玩意很難戒掉。所以我說的是那種願意勞動又還有勞動能力的人,他們就算沒啥技術,其實日子還可以,頓頓有肉,出門開個小破車,孩子上免費的公立學校,要是孩子願意學習,將來貸款也可以上大學,當然家裡沒多少現金和存款,會覺得拮据。可一年掙多少錢才會覺得不拮据?我還覺得拮据呢。



河南航拍第一人


西方社會“歧視”是紅線,不能碰。面試中你不能問對方年齡,籍貫甚至性別,否則你問完再把人拒了,人家會告你歧視。所以除非你長的特別老,用人單位很難判斷你的實際年齡是不是大於三十五。但我不是說沒有年齡歧視,各種歧視是無處不在的,但用人單位不能做的那麼明顯,用人單位還要儘量招各種性別種族年齡的人來讓自己的公司顯得“多樣”。

另一個原因是西方社會純拼體力的工作已經不多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制造業已經萎縮了(我可沒說製造業歸到零,我只是說萎縮,低利潤的被擠出),沒啥產業工人,沒有那麼多工作讓你去輪大錘,主要的就業機會都在服務業,在超市收銀啥的,多大歲數都差不多,老的都快站不住的收銀員我都見過。我認識五六十歲的卡車司機,由於這邊不會超時超載,他們日子還挺滋潤的,不算很辛苦的職業。程序員等這類技術性工作由於強度遠遠小於國內,年紀大點的程序員依仗經驗反而有優勢。

也有不少人會選擇打打零工,幫人家花園澆個水除個草遛狗看孩子啥的。他們很多隻要現金,不交稅不說,由於極低收入還能吃點救濟。算下來不比正經工作差。


小峰的生活會好的


主要是中國社會普遍有個二十七八歲就要結婚買房的認知,導致年輕人生活的穩定性遠遠超過西方同齡人。

如果所有中國年輕人的理念都是幹一兩年就換個城市體驗生活,30歲之前北上廣深都待過一遍,那技術企業就會重用35歲以上的人,因為他們有家庭孩子,不會動不動就換個城市說走就走,留下一堆祖傳代碼無人維護沒人敢動。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想開了。反正這輩子遲早都要選一個地方待著的,房價又不漲不會踏空了,早結婚買房的性價比就越來越低,租房四處闖蕩的吸引力越來越高。95後平均7個月離職,公司會發現,招一個新人剛剛培訓完上手沒幾個月他就走了,還不如對老人好點培養他們的忠誠度。

至於西方,因為不會因為員工年齡而裁員,所以要麼找到工作的一直幹下去,找不到工作的就一直在打零工打一輩子,不存在35歲之前工作體面35歲之後失業的問題。


淡定的阿亮


作者信息:毛毛蟲,清華大學博士;新華通訊社編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這是一道特別有意思的“命題作文”。毛毛蟲博士先帶給大夥破破題。

(1)語境:西方社會;

(2)行為主體:35歲以上的人;

(3)主體狀態:找不到工作;

(3)主體行為:幹什麼去。


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清晰瞭解這個問題的語境、行為主體、主體狀態,才能解讀主體行為。


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西方,主要指歐洲、北美髮達國家及地區。18世紀,西方文明成為了世界最強勢的文明,以英國為代表統治全球;20世紀,西方文明依然強勢,而且向外輸出意識形態,以美國為代表稱霸全球。

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思維慣性,即便21世紀以來,西方社會逐漸走下坡路,西方民眾的優勢思維和優越感依然沒有變,危機意識在西方老百姓生活在基本不存在。次貸危機其實就是典型的案例,但現在你跟普通美國人聊,他基本都會說不擔心就業,政府會管,不管我就示威、遊行。BTW,西方社會的工會及一些社團組織權力和能力都很強,老百姓養成了後顧無憂地習慣,即使危機來敲門,也臨危不懼,一些示威遊行都是發工資的。


西方社會35歲以上群體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呢?抱歉,這裡沒有具體數據支撐,只能談談自己的感受。

近年來我曾多次前往英、德、美等西方國家遊學,接觸過的西方朋友大概年齡段在15-80歲左右,很難界定35歲以上的行為主體。但是從在西方社會生活以及與西方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發現,西方社會的中年失業危機並不是很突出,重要的就業問題在於剛畢業的大學生。

在西方社會,如果你是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或者德意志、雅力安系歐洲人,即便是35歲以上失業了或者被裁,總有一個臨時工作解決溫飽,哪怕是去社區、教堂做服務人員;但如果你是黑人或者亞洲人,就得完全依靠運氣了。

西方社會的人中歧視還是很嚴重的,這種歧視不會因為法律的規定而消亡,只能依靠文化長期的洗禮,美國依然需要一位新時代的馬丁·路德金。


所以,在西方社會,35歲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群,基本以非白人群體為主,一般都流入了非常低級的工種從事著體力工作,或者等著國家救助,吃救助金也能維持基本生活。

當然,西方社會中也有很多失業又創業的中年群體,但大部分都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泥潭,西方社會的活力已經大不如前,社保醫保都是國家的巨大負擔,未來這個境況短期內難以改善。

By 毛毛蟲 清華大學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