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隻有十幾年,秦歷代君主泉下有知,會不會覺得他們都是笑話?

綵鳳雙鳴


秦朝統一後,曾經有過歷史的機會進行再征服,只是在鉅鹿之戰中功虧一簣,連帶著秦帝國也灰飛煙滅,無法成就周王朝滅商那樣改朝換代的壯舉。這一切,存在了很大的變數,只能說歷史的機運不以人的意味為轉移。秦朝雖然滅了,可是秦朝開創的事業也延續下去了。

秦朝統一雖然只有十幾年就滅亡了,可是我們要是從秦獻公開始,到秦朝結束,也續命了150年了。而且,這150年秦國的輝煌,遠非以往350多年可比。秦國是在執天下之牛耳,秦兵既出,天下束手。這種王霸之氣,是秦國曆代君王所孜孜以求的。

為什麼說要從秦獻公開始算起呢?因為秦國到了秦獻公時,已經瀕臨滅亡的邊緣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盛行兼併,數不清的小國家湮滅在這個大爭之世。如今我們的百家姓,有很多姓氏都源自於那時的國家的。可是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了7個國家(當然還有中山、宋、衛、魯等小國,可也已經岌岌可危了),而這7個國家,竟然還有3個是從之前的晉國分出來的。

(戰國前期秦國幾乎要被滅國)

當時兼併戰爭的趨勢,是天下遲早要統一,這些國家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和歐洲國家長期進行的“春秋戰國”局面不同,這是地緣性質所決定的。秦國若不自強,必然會被他國所吞併。而且,在秦獻公時,這種趨勢已經相當明顯了。陰晉之戰中,吳起帶著5萬魏武卒擊敗秦國傾國而來的50萬軍隊,將秦國一戰拉下了大國地位,從此天下諸侯卑秦,以戎狄之人為之伍。

魏國虎視眈眈,秦國危若累卵,如果此時魏人乘機一擊,秦人只能退守隴西,退化成遊牧民族(大月氏人此時正在河西走廊)。如何自強,成為擺在秦人眼前的生死存亡的抉擇。

(秦獻公晚年,秦國命懸一線)

秦國在秦獻公時主動向魏國示弱、認慫,獲得了短暫的和平時期。然後他向西方開拓,強化了國君的土地和人口,並以此進行了一些微小的改革,比如廢除人殉等制度。可是,秦獻公晚年,為了一雪秦國慘敗魏國之恥辱,連續發動對魏作戰,所得彌補不了所失,秦國命懸一線。如果窮兵黷武下去,秦國好戰而亡,乃是自然而然的結局。

所以,秦獻公最終把君主之位傳給了更加持穩的嬴渠梁,而不是一心作戰的贏虔。秦獻公也意識到秦國與魏國硬拼只有死路一條,改弦更張迫在眉睫。

秦孝公即位後,立刻再次向魏國示弱認慫,並且表示之前都是我錯了,希望不要打我等等。可是做出這樣的舉動,並不代表魏國真的會接受秦國的道歉。魏國為什麼不打秦國呢?不是秦國裝孫子裝的多好,而魏惠王為了中原霸權的虛名與齊、楚、趙三國在中原混戰。更令秦人不安的是,魏國竟然連續擊敗了這三個國家。此後,魏惠王把兵力重新擺在洛水一線,直接威脅關中。

在這種情形下,秦孝公對商鞅所說的帝道、王道都不感興趣,是否就可以理解呢?魏國已經把刀懸在了秦人脖頸上,此時再談所謂的黃老之道,以德治國,乃是緣木求魚,生存尚且不能得,何談發展?此時的秦國,即使是飲鴆止渴,也要先活下命來。

萬幸的是,秦國選擇了商鞅的“休克療法”,改弦更張,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不僅活了下來,反而在經過20多年的改革後,實力猛增,已經不懼魏國滅國了。可是,商鞅之法,是法家霸道之學,短時間可以強兵富國,其根本卻是建立在愚民、弱化、辱民的基礎上。這樣的國家,等同於一個企業,純粹是靠著高工資維持的戰鬥力,而沒有文化凝聚力。秦國要給士兵發放高工資,意味著要不停地征戰掠奪財富;一旦戰爭停止了,缺少文化凝聚力的秦國幾乎必然要分崩離析。

(商鞅開的藥方有副作用)

秦國的力量強大了,他能有歇息的時間嗎?沒有。山東六國無時無刻不在擔憂懼怕虎狼之秦,他們組織了5次五國攻秦之戰,至於合縱之舉,就天天在上演著。試想,一個被眾人時刻都要被其他聯合起來暴揍的人,即使他強健的體魄都是靠著大力丸這種興奮劑來維持的,他有選擇不吃大力丸嗎?

秦國要想生存下去,只能不停地深化改革,增強國力,徹底削平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成為華夏大地唯一的政權。到此時,即使沒有文化上的統治合法性,秦朝依靠著有效性的政府,也能夠擁有一點再次“改弦更張”的時間和機會。

這樣的“機會之窗”在公元前221年到來了,秦國終於一統六國,天下沒有和秦國競爭合法性的政府了。嬴政也準備好生打理他的帝國了,他採用了很多辦法來增強帝國的文化凝聚力,可是事與願違。龐大的六國貴族舊勢力盤根錯節,蟄伏民間,秦帝國暗流湧動。嬴政即使有心,也無力在段時間內徹底消滅800年分封制度遺留下來的政治、經濟慣性。


(秦人的“滑鐵盧”——鉅鹿之戰)

“機會之窗”很快就關閉了。公元前206年,劉邦進入咸陽,隨後項羽一把大火燒了這座秦國的都城。百年功業,具都化了土。在隨後的四年征戰中,舊貴族勢力被戰爭掃滅了,漢朝建立在一片廢墟之上,布衣將相登上了歷史舞臺。

歷史車輪的大軸,在這時終於轉了一個方向,在一個妥協的過程中,秦始皇的理念得到了執行,並在後來的2000多年中完善成嬴政當初設計它時理想的樣子。


而知而行的歷史


秦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歷代君王都能保住關中之地,歷經數百年,不僅沒有衰敗,反而在戰國時期越來越強盛。

秦王嬴政,利用了十年時間,攻伐六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公元前221年,秦朝正式一統天下,可是僅僅15年時間,在公元前207年,秦朝宣佈滅亡。

歷代秦帝國的君王們,如果看到這強盛數百年的國家,在僅僅25年的折騰下,就被搞滅亡了,他們會不會咒罵秦始皇呢?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如果知道自己的王朝,只有15年的壽命,他會後悔嗎?

01不用歷代秦王罵,秦國那些貴族就會罵得秦始皇狗血噴頭。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貴族們的小日子不要太逍遙。國家的俸祿隨便拿,國家的官職隨便做,這國家就跟自己家開的小賣部一樣。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

可是好日子被這個叫商鞅的傢伙給毀了,商鞅從魏國灰溜溜跑到秦國以後,三言兩語就把秦孝公給忽悠上船了。

上船以後的秦孝公,一發不可收拾地要變法,要圖強,簡直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為了變法圖強,秦孝公果斷將商鞅立為大良造,主管秦國變法的一切事務。

  1. 這麼一來商鞅在秦國的地位可以相當牛掰了,看誰不爽都可以說道兩句。秦孝公的兒子嬴駟犯了罪,商鞅也毫不留情給抓了,後來居然把秦孝公的哥哥嬴虔的鼻子給割了。嬴駟犯罪關人家嬴虔什麼事兒?
  2. 此後秦國就這麼強大了起來,強大以後,歷代諸侯王的野心是不小了。可是貴族們的小日子不好過了。這俸祿不能世代隨便拿了,官職也不是貴族想做就能做的了,小賣部成長為了世界五百強,可貴族的日子卻一天不如一天。
  3. 尤其到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候,其實秦國的貴族們還是比較自豪的,畢竟由秦國一統了天下。可問題是貴族們也沒撈著什麼好處啊,這天下的官也不是秦國貴族隨便做的,要有相應才能才能做。

秦國的貴族們終於忍不住了,難道說一統天下這麼大的事情搞完了,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有還是有的,只不過這是個秘密。沒想到僅僅15年時間,秦國就滅亡了。而秦國的貴族也慘遭各種殺戮,基本消失殆盡,這也就成了一個永遠都不能說的秘密了。

02秦國的百姓也要咒罵秦始皇,好日子過到頭了。

過去秦國雖然是地處偏遠的小國家,可是擁有關中之地,百姓們小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即使總是被貴族們摁在地上摩擦,可是摩擦完了,小命還是保住了,這天下百姓還不都是一個樣子嗎?

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史記》

那個叫商鞅的來了以後,情況就完全變了。商鞅用徙木立信的辦法,使得百姓們相信變法的可行性。結果每個百姓都跟打了雞血的秦孝公一樣,一個個想要奮勇殺敵,立戰功,做大官。

  1. 萬萬沒有想到,秦始皇帶著他們一統六國後,新的情況就出現了。其中60萬大軍被任囂和趙佗給拐到了南越,從此回不了老家關中了。
  2. 還有20萬秦國子弟兵,被項羽這個二愣子挖了個坑全給坑殺了。想想當初還不如取代兵馬俑陪著秦始皇一塊兒下葬算了,好歹有塊地方立足,被坑殺的連個站的地方都沒有。
  3. 剩下的舉雙手投降了各路義軍,後來還被項羽當槍使對付劉邦。總之當時秦國的那些子弟兵們實在是太慘了,沒有多少是可以善終的。

秦國的老百姓過去老老實實在家種地也就算了,被貴族欺負也只是一時半會兒的事情。可是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後,僅僅15年,就遭到了這麼多悲慘的待遇,可見他們有多痛恨秦始皇。

秦國滅亡了,秦國的男丁都被戰爭給捲走了。剩下這些孤兒寡母的,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何況項羽會放過他們嗎?根本不會。當年他爺爺項燕及其大量楚國士卒都被秦軍蹂躪而死,項羽自然也不會讓秦國人那麼痛苦就死。

03一統天下有歷史意義,但是對秦國毫無意義。

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未來天下一統的國家格局,這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因為這讓後來的英雄們,有了一個奮鬥的目標,那就是跟秦始皇一樣,一統天下。

我們當然也覺得秦始皇非常偉大,是一個了不起的千古一帝。可是秦國人對此絕對不這麼看,為什麼?因為這一切功績對秦國毫無意義。

戰爭的所有過程中,秦國死傷了大量士卒百姓,公元前221年一統天下。秦國人總算是昂首挺胸告訴大家,他們是地球上最靚的仔。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史記》

可是僅僅15年時間,這幫人還沒有老去,秦國就宣佈滅亡了。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就這麼沒了,而付出的代價是,秦國人遭到了全國各地人員的打擊報復。

秦始皇為了他自己的志向,為了給歷史做一個交代,卻讓成千上萬的秦國人為此買單。這讓秦國人如何不罵他呢?

一統天下實在是太有意義了,我們現在說起來都會朗朗上口,說秦始皇多麼了不起。可是如果你身處那個時代,你會願意用自己全家人的性命,為秦始皇的千秋功業出一份力嗎?

總結:秦國曆代先王會分成三派來面對秦始皇。

秦始皇的祖先們都是秦國的大王,但是他們的態度不會統一,每個人都會發表自己的建議。大致可以分成這麼三派:

  1. 第一派是秦孝公以前的君主,他們會覺得秦始皇就是個敗家玩意兒,養不教父之過,一統天下他們不管嗎,可是亡國滅種他們連口高香都沒得吃了,自然是要咒罵秦始皇的。
  2. 第二派是秦孝公到秦武王這幾位秦王。他們當時銳意進取,秦國不斷髮展壯大。可是當時他們沒有一統天下的條件和野心,他們會指責秦始皇步子邁的太大了,以後做鬼要穩重一點。
  3. 第三派則是秦昭襄王了,他是一個60歲才親政的老大爺。可是他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在白起的幫助下,他顯然具備了這些條件。可惜最後沒有完成,所以他會欣慰地對秦始皇說,乖孩子,感謝你替我完成了我這輩子沒有完成的事業。

這三種態度,證明了不同時期,不同秦王的大致想法。每個普通人的思想觀念都會不同,更何況是秦王們呢?


江湖小曉生


秦不但開創了我國大一統的局面,更是我國從春秋戰國跨入了封建社會的重要分水嶺!而且: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些對於後世朝代的發展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雖然秦只統治了10幾年,但不可否認秦是一個劃時代的朝代!相信秦的先祖在泉下有知的話,足以告慰了!


秦嶺老倔頭山貨


政治術語有這樣一句話:“量變引起質變”。如果沒有前幾代君主打下的基礎,想必秦始皇嬴政也不可能統一六國。尤其是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為秦國統一打下不可泯滅的功勞。


國史微鑑


不會,沒有歷代國君的鋪墊,何來大秦統一天下的根基?我想他們應該深感自豪,在地下計算著為了統一做了多少貢獻吧。

秦國本來只是為周天子養馬的人,通過奮鬥,成為了西周附庸,後來立下大功,終於成為了諸侯國,但是位置卻是在蠻夷之地,歷來被中原的諸侯國視作蠻夷。

但是沒有國家何談統一?秦國的前幾位國君應當是大秦統一的首要功臣。

秦朝立國幾百年,沒有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姜那樣,中途退出舞臺,而是一直傳承了下來,最終站在戰國的舞臺上。

秦國春秋的國君可以說是守土有功,順利傳承,當作為第二大功臣。

秦國想要滅亡六國,必須自身強大,秦國的崛起,始於商鞅,開創了秦國的崛起之路和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的戰國國君,當為第三功臣。

由此看來,秦始皇只不過是做了父親和祖父沒來得及乾的事情。當然了,我們不能否認秦始皇為了統一中國做出的卓越貢獻。

但是,正如牛頓所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此成就的。”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秦始皇。


大周天子武曌


不會,始皇統一全國是歷史時機到了,還有他前面的秦王打下的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軍事基礎,只有堅實的基礎才讓始皇統一大業顯得那麼輕鬆。沒有之前的付出哪有回報。


你猜我是誰212561188


秦朝統一全國,對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功將永垂千古。秦國曆代先祖都為此努力過,他們是驕傲的。至於治國時間長短,和國運有關。他們盡了歷史責任,是值得驕傲的!


張寶山家張世邦


會的,沒有前幾任君主打下堅實的基礎,光憑一個嬴政不要說十幾年,就是一生都未必能統一,說不定還能把自己的秦國被別人給滅了,齊國就是一個例子啊,差點滅了


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佰年。朝代的更替是歷史潮流,秦歷代君主泉下有知不會覺得他們都是笑話。


手機135598242


戰國七雄秦,楚,齊,燕,趙,韓,魏,秦國笑到最後,統一了六國,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雖然短漸(前221~前206),但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功不可沒,中國二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興衰交替,這三統一都成為維護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國家統一,開疆拓土都是秦以後歷代封建帝王追求的目標,秦始皇就是他們的榜樣,這也造成我們現在版圖遼闊的主因,秦始皇先祖有知,一定會掀開棺蓋板起來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