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朱元璋得國最正?

武漢校園足球


【正】字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有十八種解釋之多,合乎朱元璋建立

得國最正的有兩種解釋。

一.垂直度或符合標準方向。

二.使端正人心。

我首先來解釋一下頭一個問題。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雖然元朝統一中國,但是蒙古人的思維裡使終把自己當成一個侵略者,外來人這是相當奇怪的,歷史文獻記載:有許多蒙古貴族常常無故搶劫漢人財產,居為己有;對漢文化態度的不屑與輕視,使元朝為維護自身利益;採取“民分四等”的政策。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

做為一個統治王朝不能積極的溶入大一統思想,不知媾和各民族矛盾。而實施等級歧視制度,為其滅亡埋下禍根。

從黃帝統一華夏,到漢朝的建立,漢文化在中國大地根深蒂固,國人都以漢家兒郎而自傲;而元朝等級制度的推行,將漢人置於最底層,種種不平等的規定,讓民族之間的鬥爭使終處於激烈之中。

等級制度的歧視,使漢文化的迴歸變得越來越強烈;“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一口號,激發了漢人心裡的那一點點血性

等級分化帶來的惡果,使原中原地區的百姓,使終生活在壓迫與痛苦之中,尤其是第四等南人,社會地位最低,而朱元璋不幸生於此列之中,隨著元統治者的壓迫與天災人禍,在這樣的環境下,要不餓死要不壓迫而死。正是這樣情況下,朱元璋以一個貧困戶的身份開始了他行伍之路。

朱元璋得國之正的定論,主要曲別與前面幾個王朝的顯著之處有以下幾點

1秦朝始皇能統一天下,他有深厚的背景,出生於皇室家族,有大量的資源可用,其本為周朝附屬封國,只因周朝式微,被各諸候所拋棄,嚴格來說秦朝也屬於亂臣賊子。

2:漢朝的創業者劉邦本為秦朝沛縣一小吏,借秦二世之亂,趁機掀杆而起,隨著勢力的增加,垓下一戰擊敗項羽;從而慢慢統一天下。劉邦出身稍微比朱元璋好點,只因是最底層做起而成功;所以歷史上常常拿他於朱元璋來做比較,是公認封建王朝得國最正的兩位皇帝。

3:隋、唐這兩個王朝的建立者,無論是楊堅或李淵;都有深厚背景,都是各自前朝重臣;手握兵權,趁朝廷式微;野心膨脹奪得政權。雖然在歷史上留下盛世風華,但得國不正是事實存在的。

4:隨後的宋、元、清三朝,其統治者,北宋趙匡胤本為後周大將,欺負柴榮;子幼母弱,陳橋兵變,奪得江山。元朝鐵木真出身部落頭領之家,為貴族階層;可用資源極多,利用大量的人脈積累,統一半個世界。清朝努爾哈赤出生於部落酋長家庭,可以說是貴族後代,有資源、有人脈,相對來說做什麼都要容易。

總結:

唯有朱元璋出生貧窮家庭,如果不是元末天災人禍造成家人的死亡,使其生存受到極大傷害,我想朱元璋絕對不會走上造反這條道路。歷史正是在這個環境下,朱元璋為生存所迫,以一介布衣一步步走到了人生的頂峰,這是他沒有想到的結果。歷史評價朱元璋得國最正是在其岀身於貧寒低微的底層社會,沒有後臺、沒有依靠、沒有什麼資源可用,是憑藉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不斷經歷苦難的考驗與困境最終奪得天下,建立了明朝,在所有封建王朝的建立者當中無岀其右。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所以說朱元璋在歷史上是最有資格當“得國最正”這評價…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朱元璋能獲得得國最正的評價是因為他出身社會最底層,其天下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而且他最後統一天下是擊敗了元朝,恢復了漢家天下,深得民心,而他也是自古以來由南而北成功奪取天下的第一人。所以有得國最正的評價。

朱元璋奪取天下歷程艱辛

朱元璋出身貧寒,家裡好多人都是餓死的,他做過乞丐,當過和尚,之後從軍反元,從底層幹起,憑藉過人的能力和魅力,身邊聚集了一批能人異士,歷經千難萬險終於成長為亂世中的一位梟雄。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明史》

之後敗陳友諒,滅張士誠,而這個過程是相當不易的,特別是陳友諒兵多將廣,張士誠富甲天下,但朱元璋硬是突破重重難關,戰勝對手,在眾多強大軍閥中脫穎而出,成為元朝最大的對手。

朱元璋推翻元朝,深得民心

而在平定南方之後,朱元璋終於對上了元朝,朱元璋先是攻佔了集慶路,改名應天,之後派遣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而這兩位名將不負眾望,在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同年,便攻佔大都,元朝滅亡。

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諭之曰:“元政氵賣擾,干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過望。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闢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葬御史大夫福壽,以旌其忠。—《明史》

但這還遠遠不夠,之後又接連平定了西南,西北,遼東等地,實現了全國的統一,而元朝也被打成了北元。

而這對於被元朝壓迫,地位卑微的廣大漢人來說,這無疑是深得民心之舉。

朱元璋由南而北成功的第一人

在朱元璋之前,還沒有一個南方政權可以通過北伐,成功奪取天下的,這與地理環境,人文特點等都有緊密的關係,因此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但朱元璋卻做到了,他打破了這個宿命。

而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與其戰略思想得當,後方的穩固都是密不可分的。而也正因為此,朱元璋得國含金量極高。

總結:綜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有得國最正是因為朱元璋奪取天下靠的是實打實的戰績,而因為趕跑了元朝統治者,恢復了漢家天下,深得民心,加上朱元璋是由南而北成功的第一人,統一天下的含金量極高,所以會被稱為得國最正。


臨石觀海


從朱元璋的經歷來看,出身貧苦,年輕參軍,帶領的是自己的武裝部隊,反抗的是元蒙外族的殘暴統治。從南到北一路打過來,重新恢復了漢族的統治,得國不可謂不正。

既然說到最正,就得看明之前的歷代王朝得國是什麼來路,沒有比較,就不能說朱元璋得國最正。秦漢不必說,都是依靠自己的武裝建立的政權,尤其是光武帝劉秀,白手起家,消滅王莽軍和赤眉軍,恢復大汗天下。魏晉都是竊國,歷來被後世質疑不斷。南北朝各政權都是半壁江山,且中間夾雜了世族權貴的爭鬥,沒有正統可言。隋朝雖然結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天下統一,但隋文帝的政權是從北周手機搶過來的,終究不是自己的東西。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原本是山西軍閥,後來反隋自立,嚴格來說算是叛亂。後面的五代和宋都是半壁江山,且是依靠政變奪取的政權。

所以綜上來看,除了秦漢,往後當屬朱元璋得國最正。





泠喃


有關“得國最正”的問題,眾說紛紜。說朱元璋得國正的,有不少;說其他人得國正的,也很多。

朱元璋為什麼得國正呢?原因無非是這麼幾條:

一、他不是靠篡權,而是靠實打實的戰功打下來的。元末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各自為王。在這個時候,朱元璋以一介“淮右布衣”之身,用二十年的時間從無到有,定鼎中原。相比於那些欺負孤兒寡母(說的就是你,趙匡胤),和架空皇帝自己當老大(曹操、宇文泰和高歡罵罵咧咧地退出群聊)的人比起來,確實得國最正。

二、他完成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使命。在把蒙元入主中國視作蠻夷入侵的視角里,誰能把這些韃子從華夏趕出去,誰就是真龍天子。而老朱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並且靠的是純粹的武力。相比於劉裕功敗垂成、楊堅靠與鮮卑結親(以及欺負自己女兒和外孫子),確實得國最正。

但是,也有著名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比如呂思勉先生就曾在他的《兩晉南北朝史》中認為:“從來人君得國者,無如陳武帝之正者。”當然,按朱元璋的標準,陳霸先既沒有驅除韃虜,還欺負了梁朝的小皇帝,不能和朱元璋比。

但是如果按這個邏輯來說的話,某些包衣奴才的話,也就有道理了——以“民族融合”的觀點來看,滿清也不是靠篡權,甚至都沒有直接逼死崇禎皇帝,反倒是在大順攻破北京城後才在明朝臣子的邀請下入關為崇禎復仇。那看來,得國之正恐怕無出愛新覺羅福臨之右啦?

所以,有些事不能細想,否則就會鑽牛角尖,甚至被包衣阿哈洗腦。



青言論史


明的大好河山,是一個窮苦漢人赤手空拳從蒙元異族手裡搶回來的,這當然在道德層面是非常乾淨和正派的。

至於是不是“最”,可以比較一下。

周,天下從老東家商朝搶的,商紂汙名化

秦,秦是周的諸侯,平六國先滅周,可見其決絕

漢,劉邦是秦亭長,項羽劉邦曾結盟為兄弟,對劉邦不薄。

晉,曹魏篡漢、司馬篡魏

唐,身為隋太原守將,主危時趁火打劫

宋,身為柴榮大將,陳橋驛黃袍加身

比較到最後,史上只有一個隋文帝,在道德層面能和明太祖相媲美。楊堅徹底終結了二百八十年的五胡亂華,意義更加重大,不過他沒這麼朱元璋剛烈,而是屢世貴族靠政治手腕篡取鮮卑人政權北周,武力攻南陳,實現統一。

所以,明得國最正,並非虛傳。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劉羽舟和蕭銘珏


清代史學家孟森在《明史講義》中已經給出了標準答案: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韓林兒龍鳳年號,為其後來所諱言,此不考史實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明祖有國,當元盡紊法度之後,一切準古酌今,掃除更始,所定製度,遂奠二百數十年之國基。


蕭立誌


一個國家得國的正與不正,就像小姐姐剛割的雙眼皮,剛開始會擔心會不會割得不好,然後男朋友說:哪裡會,特別好。然後自己照花前後鏡之後也開始自我陶醉,簡直太正了,像天生的一樣;到最後鏡子照多了,會感覺哪裡是像天生的,簡直比天生的還美,巧奪天工。其實所有割過的雙眼皮都是能看出來的,只是皇帝新衣沒人揭破罷了。

得國最正者,唯漢與明。這句話通過明清史大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的反覆闡發,在歷史學界變得盡人皆知。其實這句話不是孟森的原創,這句話在明初就已經出現,並且經過了明末的進一步極端,成為了“得國最正者,唯我大明”;然後一直影響到清朝,康熙帝即“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再到孟森這裡,作為反滿意識的體現,進一步闡發。一句話,九個字,其作為話術的流變史,串起來就是明清五百年。因此在這裡做一個知識考古,探討明、清“得國之正”概念的五百年話術流變史。

一、乞丐皇帝朱元璋的尷尬開國

孟森在《明史講義》中有句話很有名:

得國正者,唯漢與明。

這句話不是孟森原創,而是借鑑的宋濂在洪武七年所撰《〈大明日曆〉序》中的一段話:

然(朱元璋)挺生於南服,而致一統華夷之盛,自天開地闢以來,惟皇上為然,其功高萬古,一也;元季繹騷,奮起於民間以圖自全,初無黃屋左纛之念,繼憫生民塗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輯之,較之於古如漢高帝,其得國之正,二也。

古人的“得國之正”和我們現在概念裡的“得國之正”內涵完全不同。我們現在贊漢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吳晗所謂的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鬥爭勝利的馬克思主義史觀的角度;而宋濂贊漢高帝和朱元璋出身草莽而得天下,是站在他們不受“弒,臣殺君也”的儒家思想的指責。從古到今,無論是周武王、唐高祖還是宋太宗,都是很典型的“弒”者。而漢高祖和朱元璋出身草莽,並非帝王之臣,自然不能談“弒,臣殺君也”。宋濂將他們的稱帝的動機形容為“奮起於民間以圖自全,初無黃屋左纛之念,繼憫生民塗炭,始取土地群雄之手而安輯之”,也就是說,我是農民的孩子,怎麼能當皇帝呢?但是眾人都說了,皇天上帝已經決定了,就由你來當這個皇帝,我也沒有辦法,只能勉為其難了。

宋濂之所以要在洪武七年義正言辭的提出“較之於古如漢高帝,其得國之正,二也”,是為了解決新生明朝的認同危機,其大環境是絕大多數元末知識分子並不認同明朝得天下的正當性,認為朱元璋取天下非其道,就像朱元璋自己在《大誥三編·秀才剁指第十》中所說的那樣:

朕知伯啟心懷忿怒,將以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和我們現在的想象不同,古人並不認為從最底層得到天下是多麼正當的事情,特別是掌握文化制高點的士大夫階級,對於草莽起家的朱元璋並不認同,認為其“取天下非其道”。

元亡之後,無數士大夫以或者激烈或者隱晦的方式反抗明朝的統治,上述剁指的伯啟只是其中之一。在北方韓宋和南方徐宋皆以恢復漢人統治為口號進行抗明起義時,傳統漢人士大夫的態度是期望元朝政府早日撲滅這些草寇。

以後來被朱元璋封為誠意伯、後世又被無數小說演繹為滅元第一功臣的劉基為例,在起義軍剛剛起事時,劉基在《送高則誠南征》一詩中直斥起義軍為谷中之草,必須儘快除之:

牧羊必除狼,種穀當去草;

凱歌奏大廷,天子長壽考。

在起義軍勢力漸長,又在《感興詩》鼓勵元朝諸將效仿唐朝滅黃巢事:

摩崖可勒中興頌,努力諸公佐有唐。

將元朝與有唐並列,比朱元璋等輩為黃巢。可見,在當時士大夫心中,以“日月重開大宋天”為口號的起義軍,和黃巢之流並沒有什麼不同。

因此,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士大夫依舊將其作為黃巢之輩看待,面對朱元璋的徵用,有以死明志者,有剁指明志者,亦有在詩詞書畫中表達對新政權不滿者。例如旅順博物館有一副元朝人盛著所作的《滄浪獨釣圖》

元·盛著《滄浪獨釣圖》

這幅畫本身沒什麼特別之處,所描繪的也只是中國文人畫中很常規的歸隱之趣。但是它右上角的題畫詩卻十分有趣:

《滄浪獨釣圖》題詩

有趣之處一:詩以“滄浪可滌纓”開頭,表達對於現實政權的不滿;

有趣之處二:作者為“空同生鄭樗”,鄭樗全真教弟子,亦為《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之師弟,而《富春山居圖》中黃公望自題的“ 至正七年,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 ”中的無用師,即為鄭樗。而《富春山居圖》被燒成兩段之後,後段則被稱為《無用師卷》;

有趣之處三:題畫詩的時間寫為“至正辛亥八月”(1371年),而元朝至正年號早在丁末年(1367年)就已經結束,1368年即為洪武元年。因此,此處的“至正辛亥八月”應為“洪武四年八月”。

此處鄭樗依舊使用元朝年號,且全詩都流露出希望能夠找到世外桃源之期望,對於明朝的不滿之處,溢於言表。

錢穆在《中國學識思想史論叢·六》“讀明初開國諸臣詩文集”一文中提到:

明祖開國,雖曰復漢唐之舊統,光華夏之文物,後人重其為民族革命,然在當時文學從龍諸臣,意想似殊不然。

明太祖開國之後,其實文人普遍懷念元朝,而不滿新建立的明朝。此 《滄浪獨釣圖》上的鄭樗題畫詩,可以算是“以圖證史”的一個典型例子。

由此可見,在開國之初,一般知識分子對於新政權的認同並不高,遠遠不是我們後世所想像的大聲歡呼“得國正者,唯漢與明”。因此,解決明朝開國的認同危機就成了朱元璋及其文臣們的當務之急。

在這個時候,對於剛割完雙眼皮的明朝,朱元璋開始自問:會不會割的不好?幸好有暖男宋濂,告訴朱元璋:怎麼會不好呢?簡直和那個傳說中的大美女漢朝的眼睛一樣好看。

於是朱元璋滿意的笑了。

二、我朱元璋和劉邦是老鄉

明朝的塑造認同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風俗禮儀上恢復漢家之風(關於這一點,張佳博士的新書《新天下之化》有相當精彩的闡述,值得一讀再讀),一方面是塑造草莽得天下的正當性。

中國歷史上,有且僅有兩人起於草莽、終於皇帝,那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塑造和漢高祖劉邦的關係,成為了朱元璋及其後繼者永樂的必然選擇。

首先,將朱元璋的家鄉和劉邦的家鄉沛縣建立起聯繫。在早期朱元璋的對其家族的自述中,相當質樸,並不和偉大人物扯上任何關係。無論是下限到龍鳳九年(1363)、朱元璋親自撰寫的《朱氏世德碑》,還是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認為再立的《御製皇陵碑》,都相當坦率的承認本家朱氏出自金陵句容朱家巷通德鄉,也不是什麼顯赫望族,而是以“服勤農業”起家。

一副我是農民我驕傲淳樸作風,我很喜歡。

但是,到了永樂朝編撰的《明太祖實錄》時,這種樸素的表達消失了,不僅和傳說中的顓頊攀上了親戚,而且還將朱元璋御口欽定的世居金陵句容,改為了世居沛國(劉邦的老家),後來有一支遷到了金陵句容朱家巷,並且世代都是豪富之家:

大明太祖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之鐘離東鄉人也。其先帝顓頊之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其後有徙居句容者,世為大族,人號其裡為“朱家巷”。

這段話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世居沛國相縣”,也就是說到了永樂朝,朱元璋已經和劉邦成了老鄉,這是對宋濂“較之於古如漢高帝,其得國之正,二也”的進一步闡發,從取天下的相似性具體到了家鄉的一致性,完成了對於明朝反蠻夷之禮儀、塑漢家之衣冠的溯源性建構,以此獲得“得天下”的正當性;

二、“世為大族”,孟森在對自己“得國正者,唯漢與明”作解釋的時候,提到了漢高祖和明太祖不同於以往帝王的偉大之處,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也就是說朱元璋和漢高祖都是一介草民起事,能力以外的資本為零。但是很明顯,這只是後世人根據自己的“背景書”進行的一廂情願的建構,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後來的宋濂,都從來沒有把自己草民的身份作為得到天下合法性的依據。反而,到了《明太祖實錄》中,世代務農的朱元璋家族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為大族”,主動拋棄了自己光榮的草民身份。

而這種對於朱元璋開國的拔高,到了嘉靖朝之後,隨著外部異族危機的越來越大,推翻異族元朝統治的朱元璋,被再次無限拔高,直接拋下了他費了好大勁才攀上的“老鄉”劉邦,成為了千古一帝:

獨我太祖高皇帝起自宇內風煙之中,迅掃胡腥,再開天地。故宋龍門頌其功高萬古,得國之正,則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來之正統者,惟我明而已。以此方之,則謂漢、唐、宋皆閏位可也”。[徐奮鵬:《徐筆峒先生文集》卷八《古今正統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葉4a—4b。]

不僅挫宋巨唐被明朝人放進了閏位(和正位相對,表示得天下不正),而且連作為漢人締造者的漢高祖,也被放進了垃圾堆,直接被宣稱為“皆閏位可也”。簡而言之一句話,“得國之正,惟我明而已”。

到了這裡,照花前後鏡的明朝不僅覺得自己的雙眼皮割得絲毫不做作,而且是古往今來最好看的雙眼皮,連那個絕世大美女漢朝的眼睛都比不上自己的。

三、“得國之正”,一個話術的歷史累積

至此,從朱元璋的“將以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到宋濂的“較之於古如漢高帝,其得國之正,二也”,再到徐奮鵬的“得國之正,則所以上承唐虞三代以來之正統者,惟我明而已”,時間越後,明朝的得國被拔得越高,這正是顧頡剛“古史累積學說”在“得國之正”這個概念的很好提現。明朝前無古人的“得國之正”,通過歷史累積,最終達到了無與匹之的地步。

這一套“得國之正”的話術,到了清朝康熙帝,再次達到了高潮。

如果說“得國之正,惟我明而已”,還只是明朝知識分子的自我陶醉,那麼到了清朝,當康熙帝說出:

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

時,這一套“得國”、“得天下”的話術,就得到了最高掌權者的直接背書,成為了最高政治正確。而伴隨著這一句話的背景,恰恰也是清朝在掃平全境之後產生的認同危機。

時間彷彿一個輪迴,當朱元璋看到開國文人第一的宋濂所寫的“較之於古如漢高帝,其得國之正,二也”這句天才的建構話術時,肯定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但是他不會想到,幾百年後會有一個清朝異族政權取代自己的朱家天下,並且從異族皇帝的口中,說出:

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

人們總是這樣,以為自己的雙眼皮一定比史上所有人都好看。




玄心收藏


說朱元璋得國最正,是從一個從零開始,一窮二白,沒有任何基礎的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為了生存,連和尚都當過,嚐盡了世間的酸甜苦辣。朱元璋是了不起的人,一步步成長為一代開國皇帝,這是歷史上除了漢朝劉邦,就是朱元璋,最後一統天下,奠定明王朝江山,這真是有點不可思議,所以史書上,對明朝朱元璋最佩服,儘管他也殺了不少老臣,但是從元朝手中硬生生建立一個強大的明王朝,這本身就是歷史的奇蹟!


般若自在


開局一個碗,裝備全靠打[捂臉]!


高十三同學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名應天。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他的得國最正,推翻元朝回覆漢人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