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蒲松齡!為何他如此悲憤?


文化名人:蒲松齡!為何他如此悲憤?

天孫(織女星,她為天帝之孫。此指主考官員)老矣,顛倒了天下幾多傑士。蕊宮(世傳大羅天放榜於蕊珠宮,蕊珠宮為神仙所居。科舉時代以得第為登仙,也指鄉試榜)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古代能識玉的人)哭死……每每顧影自憐,可憐骯髒骨銷磨如此……數卷殘書,半窗寒燭,冷落荒齋裡。”(《大江東去·寄王如水》)從這斷續的摘錄裡,我們似乎看到了一位呼天搶地、悲憤不已的老者身影。他就是眾所周知的清代著名文學家、《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又號西周生,山東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關於蒲松齡的生卒年代,存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蒲松齡生於明思宗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魯迅和譚正璧的《中國文學家大詞典》持此說。另一種說法認為蒲松齡生於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年),卒於171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Ⅰ卷》和《中華文學通史》詩此說。兩種說法在生年上相差10年。

文化名人:蒲松齡!為何他如此悲憤?

蒲松齡


蒲松齡為什麼如此悲憤?這和他一生的經歷有關。

蒲松齡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祖上雖然沒有出過大人物,卻是書香門第,在地方上也算是一個大家。但是這個家庭在明末清初的改朝換代中敗落了。到後來,他的父親不得不放棄舉業(讀書人通過讀書、科舉的道路,達到做官的目的稱為舉業),而從事在當時十分被人瞧不起的商業活動。少年蒲松齡就隨父親讀書。他少年聰穎而勤奮,深得父親的喜愛。放棄舉業,對一個書香門第的後代來說,無疑是放棄了一個理想。父親只得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家人的期望和家族的影響,鑄成了蒲松齡對功名的強烈追求,這個夢想跟隨了他一生,但都沒有實現,這就是蒲松齡那樣孤憤的原因。

其實蒲松齡有過人的學力。19歲的他,應了童子試,獲得了縣、府、道三級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補選了博士弟子員,得到了當時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稱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使他一時間文名大震,於是他更加勤奮學習。蒲松齡在《醒軒日課序》中記錄過一些當時勤奮學習的情況,他說:“請訂一籍,日頌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就是說,找來一本書,每天讀一篇文章,並且書寫出來,每天看一篇經書,並且把它抄下來,每天作一篇文章,仿一篇字帖。每天清早起床就為自己定一個目標,假如哪一天沒有完成,或沒有收穫,就慚愧,就警醒,汗水涔涔地往下流。可見他是如何的用功與苦讀。但是,他的命運不濟,從19歲參加了童子試而獲選以後,就沒有再中一次,直到臨死的前幾年,才以七十一二歲的高齡,獲得了一個貢生(太學的肄業生)的名聲。而這時,他的孫子也考中了。七十多歲的爺爺和十幾、二十歲的孫子同時應考,是個新鮮事,同時也是個悲劇。蒲松齡就是這樣,永遠也不忘情於功名。

家境的貧寒使他受到了很多的冷眼,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他卻找不到對象,還遭到人家的譏諷。分家之後,他只分到“農場住屋三間,曠無四壁”,周圍“小樹叢叢,蓬蒿滿之”,連一塊隔斷房間的木板也沒有。為了多隔出一間屋子來,他不得不向堂兄借了一塊白茬門板。科舉的不利,使他憤懣不已。在48歲時,他又落第了。這時,他已鬢髮皆白。對著滿頭的白髮,他慨嘆,不平,他把那股不平之氣,化作了一段憤怒的語言,形成了他的《責白髭文》。文章寫得好,錄以馨餉讀者諸君:官有汝則致惡於大僚,士有汝則取厭於文宗。馮唐於焉淹蹇,顏駟因而飄蓬。嗟汝白髭兮胡不情!汝宜依宰相,汝宜附公卿,勳名已立,尚不汝驚。我方抱苦業,對寒燈,望北闕,志南溟;爾乃今年一本,明歲一莖,其來滾滾,其去營營。如褦襶之客,別去復來,似荒蕪之草,昇盡猶生,抑何顏之厚而不一赧也?

文章的內容大概是:當官的有了你,就被厭於上級,當士的有了你,就被厭於文宗。馮唐有了你就受阻滯,顏駟有了你就成飄蓬。你這個白鬚啊,為什麼這麼無情!你宜於依著宰相,附於公卿,他們都已是功成名就,不會因你而驚心。我剛苦苦為業,夜對寒燈,遙望宮闕,大展宏圖之志。你今年一根,明年一莖,來勢洶洶,去卻慢慢吞吞,如不懂事的客人,去了又來,像荒蕪中的野草,生了又生,是怎樣的厚顏而不知一絲的羞恥啊!

在這裡,蒲松齡把身體的自然老化和功名的無成對立了起來,才產生了如此無盡的悲嘆和滿腹的牢騷。

不能進仕,沒有功名,他沒了進身之路,這樣的知識分子,只有當孩子王了。他在外鄉當了短時期的幕賓之後,回到了故鄉,開始了鄉村塾師的生涯。在這漫長的生活中,他一方面瞭解社會現實,一方面研閱經史文哲,進一步充實自己。這時,一個念頭在他的頭腦中產生,那就是寫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名垂史冊、被魯迅評為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的《聊齋志異》

文化名人:蒲松齡!為何他如此悲憤?


《聊齋志異》是一本記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書。它的內容不外志怪、傳奇一類,但它“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因此而有別於其他的志怪之作。蒲松齡通過這部作品,揭露政治的黑暗腐敗,抨擊科舉制度的罪惡和弊端,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等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

文化名人:蒲松齡!為何他如此悲憤?


《聊齋志異》的創作之由是作者的題詞中所說的“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同黃州,喜人談鬼”,因而“閒則命筆,因以成編”。這裡的幹寶,是晉代《搜神記》的作者,《搜神記》是一部神鬼誌異小說。“黃州”是蘇東坡,他被貶過黃州,因此,有人這樣稱呼他。就是說,蒲松齡因為像幹寶、蘇軾那樣喜愛談鬼神之事,所以在閒暇之中就命筆成篇,寫成了這本《聊齋志異》。不過這話還不能完全這樣來聽,蒲松齡寫《聊齋志異》除了自己有幹寶等人的愛好之外,更有他深沉的寄託。由於社會現實的黑暗腐敗,正直而勤奮的文人沒有出路,蒲松齡就把自己的企求和好惡寄託於另一世界的神鬼狐仙身上,以表達自己的價值評判。在他看來,冥幻之中的神鬼狐怪都比人世中的達官貴人要善良,所以,他把它們寫得很美麗,而現實卻是那樣的戕害人性。當他在科舉之途中拼搏了一生之後,他認識到科舉制度其實就是一個沒有人性的制度,它戕害人的身體,又毒害人的精神。因此他在

《王子安》中將科舉考試比為“七似”:初入考場時,白足提籃,“似丐”。點名時,官喝隸罵,“似囚”。歸號時,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來之冷蜂”。考試完後,“神情倘晃,天地易色,似出籠之病鳥”。等發榜時,“側似被縶之猱”。到報子沒報自己時,“則似毒之蠅”。這時,他發火,他怨憤,但日深年久之後,他又舊業重操,“銜木營巢”重新來過。這時,他就“似破卵鳩”了。這就是經歷了一生科舉之敗的薄松齡對科舉制度最後的看法。他所追求的科舉,在他對現實進一步認清以後,已經成了一個既沒有尊嚴又沒有人性的制度。如他在《王子安》中說科舉的考場有“七似”:初入時白足(原指和尚)提籃,“似丐”。點名時,官喝隸罵“似囚”。歸號舍的時候“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考試完了出考場,“神情徜晃,天地易色,似出籠之病鳥”。等發榜時,“草木皆驚,夢想亦幻”,若作得意之想,“則頃利而樓閣俱成”;若作失意之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時,“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到報子沒有報到自己時,“神情猝變,嗒然若死,則似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這時,他“心灰意敗大罵司衡無目,筆墨無靈”他怨天怨地,砸東摔西,披髮跣足,面山向壁,誰要與他談文,他可以操戈追打。但日深年遠之後,他又會舊業重操,“銜木營巢”重新來過。這就是經歷了一生科舉之敗的蒲松齡最後對科舉考試的看法。

民間相傳,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常常在自家門口設一茶甕,內盛苦茶,有過路的行人可以飲用,不過,必須留下一個故事。口渴行者往往也在歇涼之餘講上一點見聞作為謝禮。最後,蒲松齡將它們記錄編撰下來,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見聞和創作,這便成了《聊齋志異》。這是傳說,不過,這也多少可以想見蒲松齡作《聊齋》的一些情況。

參考文獻:

《中國文化名人》

《一生要知道的中國文化名人》

您的關注將支持我發佈更加優質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