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王天官

夷陵王篆

《東湖縣誌》載:

王篆:字紹芳,嘉靖乙卯舉人,壬戌年進士,初知吉水縣事,歷官兩京都御史,晉位少宰,揚歷中外三十餘年,夙有“鐵御史”之號。張居正權柄日,以天下推之,歿猶薦以自帶,神宗書其名於御屏。居正敗,篆亦坐廢,然猶撥奇士於單寒,準條編以畫一。閒居無事,惟日書史以自娛。一時碑版文章,多出其手。

天官溪:在青草鋪,去城南五里,發源於東山寺左青龍嘴,經江家塝、石垸子,會南湖水,出天官橋入江。

天官橋:在南關外五里,舊名常家橋,鄉官王篆重修,改名天官橋,有碑記。

夷陵王天官


王篆,字紹芳,夷陵州(今宜昌市)人,生於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卒於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享年84歲。其父王良策,號柱山,教子甚嚴。王篆天資聰穎,青少年時期就有才名,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王篆鄉試考中舉人。隨後,即出任江西吉水縣知事。七年之後,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王篆參加會試又考中進士。不久升任兩京都御史,晉位少宰,亦稱吏部侍郎,固有“鐵御史”之稱。是時,鄉人稱之“王天官”。其作品有《東山寺記》,《重修至喜橋記》,《重修城隍廟記》等。

王篆出生於今湖北宜昌市點軍區紫陽,幼年喪父,母親一人承擔養育王篆、 王勇、 王明兄弟三人的重任,家境很是貧寒。

故事一:

一天,有一四川道人趕一塊“蜈蚣地”至湖北,傍晚時候行至點軍突遇雷電交加,天降大雨。他發現山中有一戶人家,便想借宿一夜,行至門前見一婦人正在紡布,便上前說明來意;老婦人道:“家境貧寒,那就委屈道長一夜了。”此婦人就是王篆之母,王母心地善良,將自家唯一一隻下蛋的母雞殺了招待道人。

第二天清晨,道人準備起程趕路。突然一道金光閃過,那塊“蜈蚣地”怎麼也趕不走了,王篆一家人也出來幫忙,但想盡辦法還是不行。道人說:“這可能是天意吧,就此罷了,這塊地就送給你們吧!”王母再三推謝。這時道人突然對王母說:“我看你家大公子是個奇才,還是送他去讀書吧,將來一定大有作為。”轉身對王篆說:“你將來要是做了大官,一定不要忘記了養育你的母親。如果你母親百年後,就將她葬在這塊‘蜈蚣地’裡,你上要效忠國家,下要體貼民情,如果能做到這些,此‘蜈蚣地’就會造福於江南。”王篆進為官後常常千里迢迢回家探母,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王天官”,王母百年後就葬在如今的“碑灣”。

故事二:

王篆小的時候,曾寄讀於 東山寺。

一天晚飯過後,王篆信步踱出書房,一邊背誦著唐詩,一邊往寺外走去。未出大門,迎面碰到一個小和尚,挑著一擔空筐,往裡直闖。 王篆連忙上前打拱:“小師父,哪裡去?為何滿臉不高興呀?”小和尚見是王篆,忙站住了:“真倒黴!師父和我去給縣太爺送西瓜,嘗未討得一個,反被取笑了一頓。”原來 縣官老爺看見送來的西瓜個個碧綠滾圓,十分惹人喜愛,咬了一口又沙又甜,沁人心脾,不覺雅興大發,信口湊了一句上聯,要小和尚對下聯。小和尚冥思苦想,半天也沒有對上來。縣官老爺哈哈大笑:“你回去好好想想,什麼時候想好了再來。”王篆一聽,忙問:“上聯是怎麼說的?”小和尚從懷裡掏出一張紙條,只見上面寫著 “東山和尚送西瓜,些許禮物。”王篆沉吟了一會兒,說:“有了”,轉身回到書房,寫出了下聯。  

第二天,小和尚帶著王篆寫好的下聯來回縣太爺的話。縣官老爺接過一看,不覺暗暗吃了一驚:“南海菩薩拜北斗,天大人情。”這下聯不僅文字對仗工整,而且辭意不亢不卑,很有分寸。看來,這下聯絕非小和尚所寫,縣太爺便故意把臉一沉,問道:“這下聯是你寫的嗎?”小和尚不知底細,怕縣太爺怪罪下來擔當不起,連忙照實說了。誰知縣太爺聽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十分高興,叫小和尚馬上回去帶王篆來見。

縣太爺見王篆生性聰慧,談吐不凡,十分喜歡。心想:夷陵有這樣的人才,也算是地方上的榮耀。於是將王篆留在府中親自課讀,後來又送他去書院求名師指點。王篆自此更加勤奮,苦苦攻讀,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考中進士,歷官兩京都御史,而且為官清正,有“鐵御史”的美稱。後晉位少宰。

後來王篆回故鄉夷陵閒居,經常去東山寺遊玩,看望廟裡的和尚。萬曆 丙申年(公元1596年)夷陵知州童世彥重修了東山寺,王篆書一篇《東山寺記》,後收入《東湖縣誌》。王篆去世後,其家人將他葬在東山寺旁的山坡上。

故事三:

王篆1555年鄉試考中舉人後,曾為知府參事,當時夷陵山多地薄人口少,經濟非常落後,知府大人多次上書朝廷,要求免去地方稅賦。後朝廷決定派欽差大臣實地查看,再作決定。知府問計王篆,第二天,王篆呈上連環妙計:一是安排人在枝江碼頭的房牆上用蜂蜜寫上“夷陵免糧”字樣;二是用來招待欽差大臣的飯菜必須要有橡子豆腐和鯿魚;三是根據當時水上交通特點,在換乘知府官船時將纖繩換成構皮繩子。

時年六月初,欽差大臣從南京乘船順江水路,至下旬抵夷陵地界,某天中午,船靠枝江碼頭,欽差大臣一上岸,便看到房屋牆上有“夷陵免糧”字樣,走近一看,都是蒼蠅、蚊子和螞蟻。欽差大臣直呼:“奇怪!天意!”

到了枝江,需換乘小船至猇亭古老背碼頭,再到宜昌(這種水上交通中轉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來,隨著宜古路和臨江溪大橋的修建,才結束這種水路中轉)。知府接駕,安排晚宴,席間,欽差大人指著橡子豆腐和鯿魚問:“你們夷陵的豆腐和魚何以如此?”知府回話:“欽差大人有所不知,夷陵地薄人稀欠收,收上來的黃豆交朝廷公糧尚且不夠,我們在下面便只能吃這種橡子豆腐。再則峽州江面灘險石多,魚兒也只能長成這種樣子。”欽差大臣聞言說:“官宴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第二天吃罷早飯,換乘夷陵州府官船,進入峽州,水流湍急,船行至荊門山對岸虎牙灘,纖繩拉斷,駕船師傅就近拋錨靠岸。欽差大臣見船無法過虎牙,叫船工將船順流到古老背碼頭,決定不到州府,直接回京覆命。欽差大臣在枝江收下地方官孝敬的土特產之後,離開夷陵。

三個月後,夷陵知府果然接到了朝廷同意免去夷陵賦稅的公文。

後記:

王篆故居:21世紀初建於現點軍街辦紫陽龍洞鳴翠谷度假村,王氏家族後人的故居和王篆石像保存較完好。

王篆之墓:王篆卒於明萬曆三十一(公元1603)年,享年84歲。家人將其埋葬在東山寺旁的山坡上,其墓室1958年修建東風長渠時被民工開挖,棺材打開後,屍體衣服均完好無損。

夷陵王天官


宜昌東山寺王篆墓圖

王父之墳:王篆之父王良策求醫途中不幸病故於點軍河口孝子巖,本是螞蟻搬土掩埋,後族人培土成墳,可謂“天擇之地。”王篆在朝為官時,曾有風水大師前往觀其父墳地形後說了一句:“你現在已是朝廷重臣,應該把父親的屍骨啟運回鄉好好安葬,否則就是不孝。”王篆至孝,遂遷父屍骨回老家重新安葬,開挖時,其父棺材被厚厚的紫藤裹住,眾皆稱奇!據說,由於其父墳從“天擇之地”遷出,後方有王篆罷官之禍。

王母之墓:王母百年之後,王篆依先前四川道人所言將其安葬在“蜈蚣地”裡,即今碑灣,現仍保存完好。

楊 洪:艾家鎮政府正科級幹部

夷陵王天官


夷陵王天官


夷陵王天官


夷陵王天官


閱讀 23

在看2

精選留言

寫留言

  • 白頭翁
夷陵王天官

  • 圖片配的非常好
  • 作者
  •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