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取得了什麼成就呢?

雲胡說歷史


漢朝建立之間,是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長達四年,

在之前,是反秦的農民戰爭,

秦國統制了14年,再往前又是春秋戰國的時期,戰爭連年。

所以到漢朝建立,實際上稍微好點的也就十來年,而這十來年面對的是秦國的各種稅務和徭役,老百姓真正修生養息的時間幾乎壓榨的沒有。

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西漢建立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生產力低下,老百姓無法正常安排生產,餓殍遍野,甚至有人吃人的現象,人口銳減,雖然在體制和軍事上西漢完成的大一統,但在民生和經濟上,還是非常匱乏的。

劉邦出巡安排的馬車都找不到四匹顏色統一的馬匹,宰相將軍們連馬車都沒得坐,只能坐牛車。

劉邦雖然做了皇帝,但面對的是一個經過戰爭後一窮二百的國家,持續這樣下去肯定會威脅政權,劉邦採用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與民休養生息,讓士兵復員歸家,解放一部分生產力,豁免徭役,減輕百姓負擔,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多耕多種。恢復了破敗的社會經濟,穩定漢朝統治,是當時劉邦急需解決的問題。

劉邦死後,爆發了外戚亂政,呂氏禍亂朝綱。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殺呂氏外戚,並迎立劉恆為帝,史稱為漢文帝,才使朝政穩定下來。

劉恆死後,劉啟即位,史稱為漢景帝,劉邦、劉恆和劉啟,都面對過殘破不堪的國家,農民為什麼反秦,秦朝為什麼滅亡,三位皇帝心裡都清清楚楚,所以劉邦定下了與民休養生息的基調,劉恆和劉啟繼續保持了這種基調,並加以深入的推行,不但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還大力支持恢復農業生產,穩定漢朝統治秩序。

文景兩帝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

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這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在政治上推行黃老的無為而治,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使得國內富庶,國力強盛。

朝政上虛懷納諫,十分重視大臣們的意見,思想家賈誼和政治家晁錯提出的以農業為國本,重農輕商,讓農民擁有土地的觀點都得到推行。

除此之外,像修改刑罰,改革軍隊維護國家統一,安定國家邊疆等等一系列的政策推行,都體現了文景之治的成就!


長新廟


首先是農民的負擔減輕了,漢朝自立國開始,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是很輕的。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穩定。再次是經濟發展,國庫充足。文景時期“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國家財力之雄厚,中國封建社會少見。

文景之治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積極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干擾降到最低,減輕賦稅徭役的負擔,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減免農業稅,穩定物價,國家財政收入多,人民富足!


小徐侃歷史


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那就是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稅,一方面通過財稅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誌,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M墨墨M


文景之治的政策出於劉邦,三代皇帝的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三個,一是國庫要充盈,國家要有錢。而是糧食產量要提高,要讓老百姓有飯吃三是,人口數量要恢復,此前的多年征戰導致人口減半,社會發展動力嚴重不足。就文景之治而而言,有效的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到了漢景帝時期,國庫裡錢多的多年不動用,穿錢的繩子都爛掉。糧倉裡糧食堆積如山。人口也開始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還有一個重要的成效,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一貫推崇的節儉之風隊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影響很大。


江湖亂跑


相比於開國皇帝劉邦,和名聲響徹的漢武帝,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並不為現代人所偏愛。雖然我們聽過“文景之治”,但是對“文景之治”的內容也並不熟悉。然而“文景之治”對於古人而言,是難得的治國模板,美名也是一直流傳。

那麼“文景之治”到底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其實主要是漢文帝的功勞,漢景帝雖然比不上父親,但好在爹制定的政策都很好的遵守下去,為漢朝後來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文景之治”讓農業得到發展。漢文帝即位以後,採取了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治國政策。他特別重視農業生產,認為耕農是國家的根本。為此,他創建“籍田”制度,親自耕作,將收穫的糧食供給宗廟祭祀時用,因此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下田耕作的皇帝。他對稅收進行重大改革,降低稅收,免去田租,減輕徭役,讓更多的人能參加農業生產。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出現了“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的景象。到了漢景帝,他繼續生養休息,免除天下民眾的田租,下令老百姓出田租的一半,百姓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了。

“文景之治”讓工商業得到發展。為了彌補財政稅收在農業上的減少,漢文帝大力提倡發展工商業,下詔令開放山林川澤,允許私人開採礦山、開發漁業和鹽業,鼓勵農民開展副業生產,商人販運不受關卡津樑的檢查限制。由此就可以想像當時“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場景。

“文景之治”讓刑罰得以減輕。

為了讓百姓能夠盡情直言進諫,漢文帝廢除了誹謗罪,官吏不能因為老百姓有不滿的言辭,就以誹謗罪論處。除此之外,漢文帝還廢除了肉刑、連坐,犯罪的人不連累到妻子,不誅罰無罪的人。到了漢景帝把杖刑也改得更輕。刑罰的減輕讓百姓不再擔驚受怕,也能夠更好的投入生產生活。

“文景之治”讓國家得到穩固。南越王尉佗自立稱武帝,考慮到當時國力不足,漢文帝降低身份,允許“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避免了一場戰爭。匈奴傾入代郡,漢文帝與匈奴約定和親。漢景帝劉啟則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了中央集權。國家得到穩定,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富足,漢文帝、漢景帝創建了“文景之治”,才有了後來的“漢武盛世”。


一米時光


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后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

漢景帝劉啟是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

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 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17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23歲。

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

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

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減輕了笞刑。

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並沒有認真執行。 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

呂后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越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 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文帝個人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他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 文帝前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

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

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

但是,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歸到底是地主階級的政策。其目的是為了穩定和加強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一些看來對農民有利的措施,實則對地主、商人更為有利。例如,文景減免田賦,地主獲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於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因此,在文景之治安定、富足的另一面,就是土地兼併勢力的日益發展。 同時,文帝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對同姓諸侯王的權勢雖曾有所限制,但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合謀叛亂,應當說與此有一定的關係


冰之藍


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景帝兩代40年左右的時間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盛世”。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子,母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代王。公元前180年呂后死,諸呂作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在位23年。

漢景帝劉啟是文帝太子,母為竇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文景兩帝相繼即位後,又在這基礎上進一步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這便是歷史上所稱的“文景之治”。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

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 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17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23歲。

此外,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

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

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減輕了笞刑。

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並沒有認真執行。 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

呂后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為趙越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 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文帝個人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他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 文帝前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皇帝要負責。

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之產,於是作罷。

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




緣禦寒


中國古代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秦代賦斂過重, 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 新建立起來的漢代懲秦之弊, 實行 “休養生息”的國策, 從多方面努力減輕農民負擔, 增加農民收入。


公元前 179年到前 141年, 前後 41年, 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他們厲行輕徭薄賦、獎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 社會經濟持續增長, 形成人民富裕、國庫充盈的盛世局面, 史稱“文景之 治” 。其主要措施有:


1.通過減免賦稅減輕人民基本負擔。

漢初 賦稅主要有田租、算賦、力役及工商雜稅等。 其 中減免最多的是田租。文帝二年(前 178)和十 二年, 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 , 即租率減為三十 稅一, 此後還進一步免去全部田租達 13年。 自 後, 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 算賦也由每人每 年 120錢減至 40錢。 徭役則減至每 3年服役一 次。 景帝二年(前 155), 又把 17歲開始服徭役 的制度改為從 20歲開始。 到漢昭帝時又改為 23 歲, 成為漢代定製。


2.通過鼓勵生產、發展經濟, 擴大稅基, 增 加政府財政收入。

在農業方面, 多次下詔勸課農 桑, 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 經 常給予他們賞賜, 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並通過 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民開荒。 在工商業方 面, 文帝 “弛山澤之禁”, 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 的山林川澤, 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 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 文 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 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 商品經濟的發展, 使工 商雜稅收入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收入, 也使政 府有財力減免田租。 漢景帝恢復與匈奴等周邊 民族通關市, 發展邊境貿易, 取得了巨大的貿易 順差。


3.在政府支出方面, 厲行節約。

漢文帝提 倡節儉。他在位期間, 宮室苑囿, 車騎服御, 都無 增加。他曾經想作一露臺, 預算報上來, 需要百 金, 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說:“百金相當中產 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 我繼承先帝的宮室, 還 常覺得羞恥, 怎麼能花百金建露臺。”為了減免人 民稅負, 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 裁減侍衛人馬。 漢景帝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錦繡等奢侈物品。 並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等奢侈品, 否則以 盜竊論罪。 在節省政府和皇室開支的同時, 努力 救助窮困人口。 文帝前元元年(前 179年), 詔令 對百姓鰥寡孤獨窮乏之人進行賑貸, 又下詔規定 各地存問老年人, 發給布帛酒肉等物, 地方官吏 還必須親自慰問送到。


4.通過“貴粟”政策, 穩定農民收入。

農業 的發展, 使糧價大大降低, 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 十餘錢”。 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 吸引農民重視 農業生產, 漢文帝君臣認為唯一途徑就是提高糧 食價格, 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他們採取 的策略是鼓勵有錢人家購買農民的糧食, 捐獻國 家。 對於能捐獻糧食並運送到邊境糧庫的, 國家 按照捐獻數額的不同賜予不同爵位, 還可以贖 罪。 這樣, 邊防要塞的糧食儲備迅速充足了, 接 下來又進一步充實各郡縣的儲備。 只要郡縣儲 備足夠一年所需, 該郡縣就可以免收農民田租。 在這樣政策的鼓勵下, 農民的收入保障了, 負擔 減輕了, 國家的儲備也充足了。


5.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逐 步加強中央集權。

漢初鑑於秦朝極端專制之弊, 在國體上實行了郡、國並行制。在最初既能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 緩解漢初的財政困難, 也能調 動地方經濟, 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地方可以因地 制宜的實行一些惠民政策, 如齊國工商業發達, 又有漁鹽之利, 便不徵農業稅。吳國則有銅山、 海鹽能獲巨利, 故無賦稅。但是各封國擁有自己 的租稅, 自己徵派徭役, 還供養著一定數量的軍 隊, 逐漸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文景時有計劃的進 行了解決, 一度引發七國之亂, 但很快平息。 諸 侯王的權力也得到了限制, 只能衣食租稅。 中央 集權得到鞏固, 國家財權也得到統一。 景帝還設 置“大內” , 調整財政機構, 進一步加強對財政的 控制力度。



在薄稅勸農, 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 經過 文景二帝 41年的治理, 西漢社會經濟得到了很 大發展, 內力充盈。


據同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 觀察, 到漢武帝即位時, 已經是 “非遇水旱之 災, 民則人給家足。 都鄙廩庾皆滿, 而府庫餘貨 財。京師之錢累萬萬, 貫朽而無法計算。 太倉 之粟, 陳陳相因, 充溢露積於外, 至腐敗不可食。 眾庶街巷有馬, 阡陌之間, 馬聚成群” 。 財政充 盈, 民力綽裕。 漢武以此為憑藉, 終成西漢全盛 之勢。


文景之治給國家帶來富強, 給社會帶來安定, 使人民安居樂業。文景之治雖然過去2000多年了, 但重溫這段歷史, 我們從中會得到很多啟發。


水清淺mm


農民負擔大大減輕。

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

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文景時期統治者在以政富民的基礎上,在社會倫理上,提倡孝道,注重養老和社會救災。今天,儘管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各種產業協調發展的時期,但是,“農業、農民、農村”問題依舊是中國的一個根本問題。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仍在農村,只有農村達到小康,才有全國的小康;只有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只有農村的穩定和諧,才有全國的穩定和諧。農村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整個社會的繁榮。當前應該大力富民,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加強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降低農村孩子接受義務教育的費用,讓每個孩子都能讀得起書,從而為農村的長遠發展奠定紮實的人力資源基礎,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建設。


沐沐的森


1、文景之治的主要成就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

在薄稅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從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稅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那就是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稅,一方面通過財稅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誌,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2、內容

【減輕雜稅】

主要措施 1、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劉邦登基後,約法省禁,減輕田賦稅率,“什五而稅一”。漢惠帝時,下令“減田租,復十五稅一”。可知劉邦在位的12年間,後期因國家財政上的需要,稅率有所提高,但惠帝於漢高祖十二年即位後,馬上恢復了原來的稅率,使十五稅一保持下來,即使呂后當政時也未見改變。漢文帝時,進一步降低田租的稅率,按“三十稅一”徵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稅率最低的時期,而且以後始終不變。

2、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在農業方面,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還通過各種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人民開荒。在工商業方面,文帝“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工商雜稅收入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財力減免田租。漢景帝恢復與匈奴等周邊民族通關市,發展邊境貿易。在“異物內流,利不外洩”的原則下,取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3、厲行節約,禁止浪費。

漢文帝提倡節儉,他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增加。他曾經想做一個露臺,預算報上來,需要百金,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說:“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麼能花百金建露臺。”為了減免人民稅負,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衛人馬。漢景帝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繡等奢侈物品,並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

4、通過“貴粟”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十餘錢”。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吸引農民重視農業生產,漢文帝君臣認為惟一途徑就是提高糧食價格,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他們採取的策略是鼓勵有錢人家購買農民的糧食,捐獻給國家。對於能捐獻糧食並運送到邊境糧庫的,國家按照捐獻數額的不同賜予不同爵位,還可以贖罪。這樣,邊防要塞的糧食儲備迅速充足了,接下來又進一步充實各郡縣的儲備。只要郡縣儲備足夠一年所需,該郡縣就可以免收農民田租。在這樣政策的鼓勵下,農民的收入保障了,負擔減輕了,國家的儲備也充足了。

5、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漢初鑑於秦朝極端專制之弊,在國體上實行了郡國並行制。最初對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緩解漢初的財政困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實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齊國工商業發達,又有漁鹽之利,便不徵農業稅。吳國則有銅山、海鹽能獲巨利,故無賦稅。

【重視農業】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 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 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 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 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 時17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23歲。此外, 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 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 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 促進作用。 漢文帝對秦代以來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數罪人,即被判處為隸臣妾 以及比隸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 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②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 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 令”。文帝明令廢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 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減輕了笞刑。這些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但後兩項在當時和以 後並沒有認真執行。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 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抑制豪強】

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

西漢前期“與民休息”的政策,對農民是雨露陽光,但卻助長了豪強商賈的實力。因為豪強地主佔有的土地多,輕徭薄賦政策使他們獲利最多;“弛山澤之禁”,富商從中獲利最大。所以,在“與民休息”的同時,豪強鉅商一天天膨脹起來,社會上形成了擁有政治優勢的漢初軍功集團、桀驁不馴的巨族土霸和財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勢力。這些豪富佔有大量財富,一方面使用成群奴婢,過著侈靡生活,消耗著大量的勞動成果,影響著農業生產;一方面瘋狂兼併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農破產流亡。當時國家的稅收是三十稅一,即收穫量的3.33%,地主向佃農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穫量的50%,其差額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社會財富佔有的懸殊,是社會不安的最大隱患,這極容易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和階級矛盾的尖銳。

為了保護自耕農的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的安定,文景二帝開始採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文帝的重要策臣賈誼提出:移風易俗,反對豪強淫侈之風;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加強儲備以防災荒等一系列建議。這些主張嚴重損害了權貴階層的利益,賈誼也成了他們的攻擊對象,指責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最後,賈誼終於被陷害,流放到潮溼沼荒之地,死時年僅33歲。

漢景帝時的晁錯是比賈誼更務實的政治家,也更加勇敢。晁錯指出今天雖然法律“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他提出“損有餘補不足”的理財思路,以捐獻糧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誘使富人去購買農民的糧食來實現重農國策。他勸景帝勇敢地接受權貴集團的挑戰,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權貴們更多的攻擊。景帝在打擊豪強方面,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措施,特別是任用郅都、王溫舒、嚴延年、寧成等所謂的酷吏,痛誅不法豪強。史書上說“流血十餘里”,“餘皆股慄”,“豪強肋息,威震旁郡”。晁錯的父親從老家趕來勸阻兒子說:“你這樣做,劉氏安矣,而晁氏危。”晁錯父親受不了壓力而服毒自殺,晁錯也在後來的七國之亂中被殺害。賈誼和晁錯的主張先後被文帝和景帝接納並實行,作為“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一直被後世稱頌。

【休養生息】

文景兩代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呂后時,南越王趙 佗自立為帝,役屬閩越、西甌、駱,又乘黃屋左纛,與漢王朝分庭抗禮。文帝即位後, 為趙越佗修葺祖墳,尊寵趙氏昆弟,並派陸賈再度出使南越,賜書趙佗,於是趙佗去黃 屋左纛,歸附漢王朝。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 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與文帝個人勵精圖治是分不開的。他即位不 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 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 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當節儉,他在位23年,宮室 苑囿,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他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他所寵愛的慎夫 人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臺,聽說要花費百金,等於中人十家 之產,於是作罷。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 官僚也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 要內容之一。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 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 世,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 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 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 武帝即位的70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 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裡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糧倉有餘財, 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