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曾嚴厲打擊衛青霍去病家族勢力,為何又讓霍光輔佐劉弗陵?

官風


說漢武帝嚴厲打擊霍去病家族勢力並不準確,即便是衛氏家族的勢力,漢武帝似乎也並沒有刻意打擊。在“巫蠱之亂”發生之前,漢武帝對衛氏家族更多的是限制而不是打擊,而“巫蠱之亂”發生之後,衛氏家族勢力已經到達了歷史最低谷,漢武帝已經沒有進一步打擊的必要了……



所謂衛氏家族實際上並不是指狹義的衛氏家族一家,而是以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為紐帶形成的龐大血緣、姻親、利益共同體。其中包括以衛子夫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為代表的狹義衛氏家族,衛子夫的二姐夫陳掌(霍去病的繼父、漢王朝開國元勳陳平的後代)及其背後的陳氏家族,衛子夫的大姐夫公孫賀及其背後的公孫氏家族,衛青的繼子——平陽侯曹襄(平陽公主之子、漢武帝的外甥、漢王朝開國元勳曹參的後代)及其背後的曹氏家族以及以衛子夫的外甥霍去病為首的霍氏家族。



在“巫蠱之亂”發生之前,漢武帝對於廣義衛氏家族是採取了區別對待的。對於衛青為首的狹義衛氏家族,在衛青去世之後漢武帝採取了限制的方式,通過“擅闖宮禁”“酎金成色不足”等理由削去了衛青三個兒子的列侯爵位。但是,漢武帝並沒有進一步採取措施,點到為止,衛青的三個兒子憑藉著衛子夫和平陽公主的關係,日子過得還算愜意,並沒有那麼糟心,功臣子弟該有的待遇一樣也沒少,只是沒有了列侯爵位而已。衛青的幾個兄弟本就是“裙帶枕頭”、翻不起什麼大浪,漢武帝也沒有刻意對他們進行打擊。



對於公孫賀這位連襟,漢武帝在“巫蠱之亂”發生之前似乎也沒有刻意進行壓制或打擊。“巫蠱之亂”發生前夕,公孫賀還依然坐在漢王朝丞相的位子上,並且成為了彼時廣義衛氏家族中職務最高的一位。至於平陽侯曹氏家族,因為姐姐平陽公主的關係,漢武帝更加沒有刻意打擊。更何況,曹氏家族是漢王朝的開國元勳家族、背景深厚,漢武帝不得不考慮政治影響。



除此之外便是霍去病的霍氏家族和他繼父陳掌背後的陳氏家族了。陳掌並不是陳氏家族的大宗,曲逆侯爵位並沒有落到陳掌頭上。因此,陳掌背後雖然有陳氏家族,但是他對於陳氏家族的影響力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加之與霍去病的這層父子關係,漢武帝並沒有刻意針對陳掌。而霍氏家族真正屬於廣義衛氏家族的只有霍去病這一支,在霍去病的親兒子霍嬗早殤之後,霍氏家族與廣義的衛氏家族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了。



“巫蠱之亂”發生時,時任丞相的公孫賀首當其衝,公孫賀和他的兒子公孫敬聲被殺。衛青的長子衛伉因為與戾太子劉據關係親近也受到了牽連被殺,但是他的兒子和兩個弟弟衛登、衛不疑並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影響。至於平陽侯曹氏家族,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平陽公主的孫子、時任平陽侯曹宗受到“巫蠱之亂”牽連被殺。另一種說法是曹宗因為“與中人奸”被削去了爵位,以金錢抵罪後被罰為城旦,但是人並沒有被殺。不管怎麼說吧,總之在戾太子劉據和衛子夫自殺之後,這幾支雖然沒有被連根拔起,但基本上也都失勢了。



但是,霍氏家族(勉強也算上霍去病繼父陳掌背後的陳氏家族吧)卻不在此列。因為霍去病英年早逝以及他兒子霍嬗早殤,霍氏家族與廣義衛氏家族有關的人都已經不存在了。而霍去病留給漢武帝的只有美好的回憶,並沒有反感。愛屋及烏,霍去病去世後漢武帝將自己對霍去病的器重與期望全部寄託在了他兒子霍嬗身上,只可惜霍嬗也早殤了。最後,漢武帝把一切寄託在了漢武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身上,對霍光非常照顧、大加提拔重用。霍去病是他父親與衛少兒偷情所生的私生子,換言之,霍光雖然和霍去病是兄弟,與衛少兒、衛氏家族卻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因此,霍光與衛氏家族並不親近。“巫蠱之亂”發生時,霍光對漢武帝保持了絕對忠誠,他堅定地站在了漢武帝一邊,並沒有捲入這個政治漩渦。也正因為如此,事後霍光非但沒有受到任何牽連,反而更加受漢武帝器重。



當然,霍光本身的謹小慎微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史籍記載,霍光隨侍漢武帝多年,連一個小錯都沒有犯過,霍光的自制力可見一斑!這樣一個人又怎麼可能不受漢武帝喜歡和重用呢?換句話說,“巫蠱之亂”發生時,廣義的衛氏家族勢力遭到了極大的削弱,達到了歷史最低谷。但是,霍氏家族卻不在其列。漢武帝臨終前因為繼承人漢宣帝年幼、無法撐起漢王朝的大梁,不得已選擇了異姓大臣輔政的權力配置,深受漢武帝器重的霍光自然是不二人選。但是,漢武帝對輔政大臣也並不完全放心,因此採取了四人分權的設置,由霍光、上官桀、桑弘羊和金日磾分掌權力。這種權力配置漢武帝還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只可惜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金日磾去世之後不久,剩下的三位便開始了大規模內鬥,最終霍光在漢昭帝的默許和支持下搞掉了上官桀和桑弘羊,形成了一家獨大之勢。自此,霍光也不再“謹小慎微”,正式拉開了權傾天下的大幕,後來甚至公然廢立皇帝,這恐怕是漢武帝始料未及的。


農民工歪說歷史


首先漢武帝並沒有嚴厲打擊衛青霍去病家族勢力。準確來說僅僅是處於政治平衡的目地打擊了一下衛霍集團在軍隊中的影響力罷了。

至於衛氏家族還有個原因就是後代實在沒有可堪一用的,而且加上廢衛子夫的需要打擊了一波而已。至於霍去病所代表的霍氏家族說實話從始至終都是漢武帝的心頭肉,關心的不得了。

漢武帝封禪時還帶上了霍去病的兒子一起登頂,隨行的官員裡只有霍去病之子有此殊榮,原因就在於漢武帝對於霍去病的喜愛把它轉嫁到了霍去病兒子身上。

可惜不過封禪回來以後不久,霍去病的兒子就去世了,而且這個死在歷史上很有疑雲的,有人說是非正常死亡,為此漢武帝還大殺四方,當然其實從史書上看死的還是很正常的,但是漢武帝對於霍家是真的好。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靠著霍去病的引薦,霍光才依靠外戚身份入仕。霍去病死後,漢武帝為了寄託對霍去病的哀思,更加器重重用霍光,將他時刻帶在身邊,耳提面命、悉心栽培,說霍光是天子門人並不為過。

當然霍光也不僅僅是因為作為霍去病的弟弟,畢竟霍去病的殊榮僅僅能保證漢武帝對他格外留意,但是要保證他成為漢武帝之後的政壇第一人,能力和手腕才是最重要的。

說起來霍光也是晚年老陰比的類型,在漢武帝時代他明白多做多錯的道理,尤其是晚年漢武帝的喜怒無常,於是霍光整整苟了二十年,苟到漢武帝去世,苟到漢武帝時代那一群最出色的文臣武將統統離開政壇,加之漢武帝時期傳統的老牌列侯家族勢力大減,霍光才笑到了最後!


竹簡裡的歷史


衛青,西漢名將,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北擊匈奴,戰功赫赫,為古代中國開拓北部疆土做出來巨大貢獻,衛青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作為顯赫一時的外戚,又是抗匈奴名將,位高權重的衛青讓漢武帝保持警惕之心也屬正常。漢武帝執政中後期,開始削弱衛青影響力,漢武帝在征討匈奴過程中,刻意讓霍去病指揮精銳,把立功機會給了霍去病從而加以提拔,後起之秀霍去病和衛青並列大司馬之職,分化衛青實權。衛青三個兒子的爵位也逐一被剝奪,這一系列的變化衛青都很平淡,也異常謹慎,衛青一直以來從不結黨營私,所以衛青自身爵位一直保持終身,這也是衛青過人之處。

霍去病,西漢名將,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至今讓人聽得心血澎湃。霍去病也是外戚,衛青的外甥,善於騎射,早年追隨衛青僅率領800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官至大司馬,與衛青同掌軍政。霍去病權傾朝野,年輕有為的他曾一度蓋過了舅舅衛青的風頭,深得漢武帝賞識,只可惜霍去病24歲就因病去世了,漢武帝為此也非常傷心難過,因為光芒剛剛顯露就病逝了,漢武帝從來沒有打壓過霍去病,除了提拔就是重用吧。

霍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權臣,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去病把他帶出來了,給了個很好的平臺。後來漢武帝病逝,霍光臨危受命輔助新帝,霍光也是歷史上首個敢於廢立皇帝的人,聽起來就有點讓人瑟瑟發抖,只可惜霍光是平安終老了,霍光才逝世不到2年,霍光家族被滅族。

漢武帝為何選擇霍光輔佐幼主?

歷史上老皇帝臨終前都會託孤,選擇可靠的有能力的臣子輔佐幼主,託孤很重要,忠臣盡心輔佐,比如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心匡扶蜀漢。但也有可能是引狼入室,比如曹叡託孤於司馬懿,最終讓曹魏天下變成了司馬家的。

霍去病帶弟弟霍光出來混,仕途肯定順心如意,霍去病死後,霍光仕途也是扶搖直上,在漢武帝身邊服侍20餘年,從未犯錯,深得漢武帝信任。漢武帝雄才大略,但是晚年也犯了大錯誤,巫蠱之禍逼得太子舉兵謀反,太子後來兵敗自殺,漢武帝臨終前決定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臨終之時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幼主漢昭帝。

霍光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顧命大臣,雖然獨斷專行,但是從未覬覦取代劉漢天下,只可惜不懂得急流勇退,貪慾權力,最終為霍氏家族團滅埋下了禍根。


杯酒話歷史


霍去病死後,霍氏家族在漢武帝時期逐漸做大,其弟霍光官至大司馬。漢武帝怕霍家做大了危機到自己的皇權,處處打壓霍家來找取平衡。漢武帝晚年,經過巫蠱案,導致太子自殺。太子死後,他有考慮接班人,結果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太子年幼難掌國家大事。臨死託霍光輔佐幼主劉弗陵,霍家有開始得到皇帝的重用了。



德州小哥尋緣


說漢武帝嚴厲打擊衛青霍去病家族勢力並不準確,打擊衛氏家族確實有,至於霍去病所代表的霍氏家族卻沒有被打擊。不僅如此,漢武帝封禪時還帶上了霍去病的兒子一起登頂,隨行的官員裡只有霍去病之子有此殊榮,不過封禪回來以後不久,霍去病的兒子就去世了,但這隻能算是正常死亡,不能把他的死算在漢武帝的頭上。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靠著霍去病的引薦,霍光才依靠外戚身份入仕。那麼霍光究竟有什麼突出的能力,能夠得到漢武帝的信任作為漢昭帝劉弗陵的輔政之臣呢? 我看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是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愛。

霍光入仕因他是霍去病之弟,霍去病死後,漢武帝為了寄託對霍去病的哀思,更加器重重用霍光,將他時刻帶在身邊,耳提面命、悉心栽培,如果說霍光有人點撥的話,他政壇上的引路人是霍去病,授之以道的人則是漢武帝,說霍光是天子門人並不為過。

第二是霍光的性格特徵。

按照《漢書》中的記載: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霍光輔佐漢武帝,出入宮闈二十餘年未曾有過失,這一點是十分難得的,因為漢武帝身邊的近臣能夠不犯錯的確實不多,漢武帝在位期間丞相就殺了七位,霍光和漢武帝朝夕相處,因謹慎小心、做事認真,被漢武帝所器重,這件事本身就說明霍光的性格特徵也是他受到漢武帝器重的原因之一。進門靠關係、發展看性格、建功因能力,這句話用在霍光身上最恰如其分。

第三是對衛太子、衛皇后的態度。

對於衛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來講,霍光算是自己人,但是史書記載裡卻找不到他們之間任何直接聯繫的記錄,這本身就很奇怪。做為武帝近臣,又經常出入宮闈,且由於霍去病的原因,二者本來應該十分親密才對。但是霍光反其道而行之,和衛氏好像絕緣了一樣,沒有任何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搞政治的人做事必有其目的,霍光了解漢武帝,瞭解漢武帝對於結黨亂政的禁忌。因此,儘管霍光感念衛氏之恩,卻謹守本分不敢越雷池半步,正是他的這種做法,讓漢武帝對他另眼相看,於是更加得到漢武帝的信任,認為他是個心中無私可堪大用的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一份沉重得讓人無法呼吸的遺囑,漢武帝風光一生,fēng liu一生,可到了晚年,居然找不出一位可以做皇帝的兒子,卻要玩存著很大風險的託孤把戲。

要知道,當時的霍光不過是個供職內廷的光祿大夫。而且,他沒有寸土之功,才氣術數又沒有超絕之處。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託孤給這樣一個人呢?

霍光本是大將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的弟弟,這兩位名將因在征討匈奴的戰爭中立下汗馬之功,而成為帝國的軍事支柱,並由此而成為漢武帝最寵信的兩個人。霍光正是由於這樣的背景,所以在十餘歲時就到宮中侍從於漢武帝。此人最大的優點就是謹慎穩重,從不犯錯。又加上臉面白淨,眉目疏朗,更有一把好鬍子,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正派、謹慎的君子。據說他為奉車都尉(管理御車)出入禁宮二十餘年,未嘗有誤,每次出入殿門,腳步都落在相同之處,許多人在旁偷看,發現每次竟然不差分毫。

如我們所知,這樣的人實在做不出像樣的事業來。但漢武帝對霍光卻極為寵信,兩人之間長期保持著超出一般君臣之間的密切關係和深厚感情。

這大概就是漢武帝選擇他為輔政大臣的一個重要原因,可這並不是主因。主要原因還得從漢武帝后期的人才群體談起。

在漢武帝統治的前期,漢帝國可謂人才濟濟。這主要是因為經過文景之治後,漢帝國已經出現了政治經濟上的興盛局面。這種興盛局面造就了一批傑出的人,而這些人同時被求賢若渴的漢武帝發掘,從而形成了漢武帝前期名臣迭出的局面。這些臣子們無論是在經濟政治還是在文化思想領域都為漢帝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從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將衛青sǐ後,漢武一朝就出現了“無人可用”的狀況。這個時候的漢武帝正在專心地尋找長生不老藥,他雖然對這種狀況瞭解,但並沒有找出切實可行的對策來。而隨著徵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的爆發,御史大夫暴勝之、司直田仁為首的一大批與戾漢武帝像太子關係密切的名臣名將被shā,在後來為戾太子平反的一系列事件中,那些跟隨漢武帝並忠實於他的人接連受到打擊。漢帝國因此居然出現了官位空缺的局面。

開始,漢武帝想從朝廷重臣中尋找託孤之人。但是,到了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初,九卿中只有三卿的職位上有人。三公之一的丞相田千秋並無真才實學,他能坐到丞相這個位置,全是因為漢武帝想要轉變政策導向而首肯了他對戾太子平反的建議。另外一個很有潛力成為御史大夫的商丘成,漢武帝居然一點都不喜歡他。至於桑弘羊,本是漢武帝時期不可多得的經濟人才,但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講,他都不能成為輔臣。也就是說,在漢武帝后期,朝廷中已沒有漢武帝所認定的輔臣了。而霍光,雖然官級低,且沒有真才實幹,腦袋又不聰明,但由於他很老實,又由於朝堂上的確再也選不出第二個輔臣,所以,霍光理所當然地成為主宰漢朝近半個世紀的關鍵人物。

在這裡,我們不禁要懷疑,能讓周邊國家對大漢帝國聞風喪膽,能讓他主宰的大漢帝國被後人銘記了兩千多年,漢武帝僅僅靠這兩個理由就能認定霍光是最佳輔臣嗎?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

在這裡,我們不禁要懷疑,能讓周邊國家對大漢帝國聞風喪膽,能讓他主宰的大漢帝國被後人銘記了兩千多年,漢武帝僅僅靠這兩個理由就能認定霍光是最佳輔臣嗎?是不是還有別的原因?

元封元年(前110年)初,匈奴已被趕到鳥都不拉屎的荒蕪之地,當時征討匈奴的大將霍去病已sǐ,太子劉據所依仗的衛氏集團在漸漸地衰落。漢武帝察覺到了衛子夫母子的驚恐與不安,他找到了當時還健在的衛氏集團的支柱大將軍衛青,跟他聊天。

“因為國家剛剛建立六七十年時間,一切都沒有定型。加上四面外族侵略不已,朕不得不改變先祖的無為而治政策。如果不出動軍隊平定四夷的話,大漢朝就不能得到安寧。為了這些原因,所以不得不使天下人受勞受苦。”漢武帝慢慢地說。

衛青聽後,點頭道:“這個我很理解,陛下四面興師,開拓疆域,也是為了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臣民有所勞苦,那也是義不容辭的事。”

漢武帝立即點到了正題:“假定後世都像朕這樣去做,那必定要走上秦王朝亡國的老路。太子劉據穩重安詳,必定能夠使天下太平,所以不讓朕擔慮。如果要找一個守成的人主,在我的兒子裡,似乎沒有誰能比太子劉據更合適的了!我聽說太子和皇后他們母子心裡不安,認為朕不再寵愛他們了,其實哪有這回事,請將朕的意思曉諭皇后和太子。”

這段話給我們的啟示不僅僅是漢武帝善用安撫人心的手段,關鍵的一點是:晚年的漢武帝已經從秦朝滅亡的經驗中得出結論,像他自己這樣的領導方式是不適合將來的漢帝國的。

也就是說,他想把自己剛硬的執政方式轉變成柔弱的執政方式,而太子劉據的性格正符合這一點。他希望繼任者是一個“守成之君”。

徵和元年(前92年),趙王彭祖sǐ掉,漢武帝本想立彭祖的兒子劉綽為趙王,但有人跟他說,此人不僅能力不小,而且野心很大。漢武帝一下就想到了自己,便給出了不能立此人為王的理由:多欲,不宜君國子民。最後,他選擇了“無咎無譽”的武始侯昌為趙王。

那麼,我們從上面就能看得出來,霍光為什麼會被任命為第一輔臣了。如果說,霍光“仁恕溫謹”、“敦重好靜”的性格不為漢武帝所喜歡的話,那麼,其中所包含的寬緩、平和、穩健、謹慎的政治傾向,卻是漢武帝所中意的。

在霍光方面,他之所以能養成這種性格,似乎是刻意的。他追隨漢武帝多年,親眼目睹了漢武帝事業由盛而衰的全部過程。因此,他對漢帝國的社會局勢的複雜與嚴峻的瞭解要比別人深刻得多。由於是漢武帝的近臣,他對漢武帝晚年思想、感情變化的脈絡觀察得一清二楚。正是這樣的優勢,他明白漢武帝需要什麼樣的人,而這個人需要有什麼樣的執政風格。漢武帝自然也瞭解這一點,所以,漢武帝選擇了他作為第一輔臣是順理成章的事。霍光執政後,開始寬容執政,大大緩解了漢武帝統治後期政治嚴苛的形勢,採取了一系列輕徭薄賦的措施,逐漸恢復了漢朝社會經濟興盛的局面。

這一休養生息方略的實施,對以後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休養生息的政策成為繼漢武帝之後的昭帝和宣帝兩代治國的既定方針。這一方針適應了當時的社會和人民渴望安定休息的需求,其結果造成了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興旺發達的局面,史稱“昭宣中興”。


舟曉


一,打擊衛青家族,沒有打壓霍去病家族。二,霍光為人非常謹小慎微,連覲見的腳步每次都一樣,劉徹就覺得他忠誠可靠,而且還有桑弘羊這樣的對頭在制約霍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