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明知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最後還是把皇位留給劉奭,你怎麼看這件事?

弋2016


漢宣帝批評劉奭,是父親關心兒子,希望劉奭能走“正道”,不要誤入歧途。批評他,不代表漢宣帝就不想傳位給他。事實上,漢宣帝對劉奭是非常關愛的。



眾所周知,漢宣帝劉洵雖然頭頂著一個漢武帝曾皇孫的高貴身份,但他其實從小就生活得很淒涼。

在劉洵17歲的時候,大將軍張安世的哥哥張賀曾想把孫女許配給他,結果張安世考慮到漢昭帝年輕有為,不宜過分巴結劉洵,就怒斥張賀道:“他是罪人衛太子之後,有幸能得到一個平民衣食就算不錯了。嫁女兒給他的這件事不要再提了!”

曾孫乃衛太子後也,幸得以庶人衣食縣官,足矣,勿復言予女事!——《漢書》

看見弟弟為此事發怒,身為哥哥的張賀也就不敢再提此事。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漢宣帝從小喪父喪母,生長於民間,吃過不少苦,也受到過不少歧視。

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對於劉洵這種落魄之人來說,他對生活的要求不可能太高,有個人能在他最需要照顧,最需要關愛的時候出現,關心他並愛護他,這個人就必然是他的命中貴人,是他一輩子都必須要好好照顧的至親。

張賀的小孫女本來有這個機遇,但是張賀迫於壓力放棄了。於是張賀把這個機遇送給了好朋友許廣漢。(張賀後來也得到了漢宣帝的政治報答,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

公元前75年,經張賀的推薦,許廣漢把只有15歲的女兒許平君嫁給了當時還是破落戶的漢宣帝劉洵。成婚的第二年,許平君為劉洵生下了劉奭。

一個去年還沒人願意嫁的落魄之人,今年就居然娶了媳婦,並且還有了兒子,這個人的幸福感是想必不需要用言語來形容的。而他對兒子的疼愛,想必也是不需要用言語來形容的。


同樣是劉奭出身的這一年,漢昭帝駕崩,昌邑王劉賀被霍光廢黜。霍光看上了劉洵,於是破落戶劉洵就幸運的被霍光推舉為了大漢的第十位皇帝。

當了皇帝之後,劉洵並沒有忘了結髮妻子許平君。在他的竭力爭取之下,許平君擠掉了霍光的女兒霍平君,榮登皇后寶座。

然而,儘管劉洵一心要保護妻兒,但仍然架不住歹人的暗害。在劉奭三歲的時候,母親許平君被毒殺。

對於許平君的死,史書上肯定不會詳細記錄宣帝當時內心是有多麼的悲痛。但是從宣帝后來對許平君的追思來看,他的內心是十分內疚和悲痛的。結髮妻子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走了,留下了年僅三歲的兒子劉奭。宣帝在餘下的時間裡,必然會把對妻子的愛也一併加在劉奭的身上。

所以說,宣帝怎麼可能不傳位給劉奭呢?他如果這麼絕情,哪裡對得起許平君?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宣帝逐步收回了霍氏一族的權力。第二年,劉奭被宣帝立為皇太子,當時他只有8歲。

隨著劉奭的慢慢長大,他和宣帝之間也漸漸產生了分歧。這是沒媽的孩子和喪妻的父親必然會產生矛盾。因為父子之間缺少一個賢妻良母式的緩衝人。

當時的宣帝主張“外儒內法”,表面上對儒學非常重視,但其實骨子裡更重用主張法家思想的人。而劉奭在成長過程中,只學到了父親治國思想的皮毛,沒學到精髓,導致他的政治主張更傾向於“柔仁好儒”。

在不懂政治的人看來,“外儒內法”和“柔仁好儒”沒啥區別呀,不都是用儒生麼?

其實,這個區別真的很大。

漢宣帝在位時,因為他的太爺爺,也就是漢武帝留下的財政窟窿實在太大了。他打了一輩子的仗,匈奴是被打垮了,可文景二帝留下來的家產也被他敗的差不多了,到了武帝晚年,漢室瀕臨崩潰。


在這樣糟糕的大環境下,漢朝需要罷兵,需要修養生息。所以昭帝和宣帝在位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戰爭,著重於修復民生,提倡儒家學說,緩解社矛盾。

這時的仁義道德,不僅僅是宣傳工具,而且也是指導方針,國家利益決定了統治者必須適用於仁義道德。

可到了漢宣帝晚年,儒家勢力開始坐大。漢宣帝作為一代明君聖主,自然是不能看著儒家坐大的。於是,他開始使用了帝王術,大力提拔法家人才,力圖用法家削弱儒家一家獨大的局勢。到了這個時候,漢宣帝開始鐵面無情,甚至是極端刻薄。士大夫如果敢挑戰他的皇帝權威,他必然是一個不留,格殺勿論。

然而,漢宣帝的心思,劉奭偏偏就不懂。他認為祖宗能得江山,自己父親能如此幸運的得到皇位,都是因為仁義,因為民心。所以他對宣帝打壓儒生的行為有意見,跳出來批評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父皇你殺人太多了,應以道德治國,多用儒生)

能攤上劉奭這麼一個“天真”的兒子,換你是宣帝,你當時能說什麼?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父親聽了兒子這話,必然是要發怒的!畢竟我辛苦背黑鍋,我圖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給你鋪平道路。你現在不揣冒昧的批評我,讓我怎能不痛心?

於是,宣帝說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我們漢朝有自己的治國制度,霸道跟王道並用實行,不能單純只用道德教化治國。你讓我實行周朝所實行的政治制度,可是周朝真有那麼好嗎?周朝那麼好,它怎麼就亡了呢?

教育完兒子,宣帝越想越感到萬分痛心,自己傾心教育的兒子、太子、繼承人,居然讀書讀傻了。隨後,宣帝說了一句話:亂我家者,太子也!

瞭解了前因後果再來看漢宣帝和劉奭,其實就能發現,當時漢宣帝說這話,不代表他想廢了劉奭,他只是對劉奭的那種酸腐思想感到悲哀和費解。父親如果罵兒子,這代表父親還關心兒子。如果當爹的都懶得教訓兒子了,那才代表父親對兒子失望透頂。

劉奭被漢宣帝罵了一頓後,有所領悟,使宣帝對他的印象有所改觀。再加上宣帝經常感嘆許平君對他的恩情以及劉奭幼年喪母,缺乏母親的關愛。所以,即便宣帝認為次子劉欽更適合繼位,他一樣依然是堅定的傳位給了劉奭。

公元前49年,宣帝去世,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



漢宣帝去世1400多年後,中原大地出現了一個比他更愛老婆,更愛兒子的護妻狂魔兼護子狂魔,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時,太子朱標穩得一批,沒人能動搖朱標的儲君之位。他就為了太子這個位置而生的。

朱標是,劉奭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