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後,“窮人住在城市,富人住在農村”。你信嗎?

夜憶口香糖


城市裡的房子以後會成為奢侈品, 價格高而不實用, 都想擁有但又難買得起, 很多房子會空出來, 買得起的人也不多。未來(近5年)房屋空置稅和多套房使用稅出臺,又為國家短暫增加幾年財政盈利, 炒房客陷入死衚衕, 如同炒股, 最後想化零退出很難, 房想賣沒人買, 自己還得像奴隸一樣被捆綁著, 雖然吃飽了但擔驚受怕, 因為隨時可能虧掉曾經投機取巧得到的東西。現在社會風氣扭曲, 都以城市最好, 人口性別比例失調, 老齡化嚴重, 2025年後人口總體會呈現減少趨勢, 國家也在想盡辦法開放多生來保持人口總數, 國家壓力也很大, 分擔到家庭的壓力也隨之變大, 逐步人們被這種壓力和生活風氣搞疲憊了, 思想風氣觀念又會有所轉變, 就如《周易》的泰卦“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物質在波動中發展, 事物成螺旋型上升而中間又夾雜矛盾, 動態平衡的存在著。這樣生命才會長存, 社會才會平衡。

有人說要先富得先負債, 但事實上要知道真正的資產家是不會使自己負債累累的。可能國家的政策趨勢致使部分人投機取巧而上位, 一旦這趨勢轉變或過時將是投機者致命的威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多少人盲目跟風, 沒有主見的跟著冒險。

香港, 曾經很多人認為它很繁榮, 是國家的一顆璀璨明珠。但現實是, 香港房價約20萬每平, 人民平均工資1.1w/月, 50%的人工資7000-8000元/月, 一碗小面要35元, 在這種光豔的背後卻是這樣的生活, 可想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有多高? 同情他們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房, 住著棺材房, 工資餬口, 活著的意義是為國家和上階層打工, 社會階級和貧富差距分化嚴重的生活。對比之下, 難道以後我們也想活在這種環境中? 過著看不到生活意義的日子? 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

目前, 在農村修套別墅成本50萬, 再買一臺20萬以上的車, 生活自在, 環境也自然清晰, 難道不更有生活本質氣息嗎? 生活在城裡大多數是打工人(雖然是城鎮戶口), 城市居民比例從30年前的12%上升到現在61%, 而且目前這個比例還在不斷上升, 大多數人被趨勢而同化, 待在這環境失去了自然的歡樂本質, 過著捆綁打工養家的競爭生活。20年以後住城市的人很可能是生活在垃圾堆裡的人。

目前, 雖然沒有實現全面小康,但農村交通基本完善, 交通便利, 轎子抬著爸媽進城他們都不情願長久居住, 其次網絡發達(即將步入物聯網時代), 逐漸家裡也可以辦公, 並且每家每戶都有車, 進個主城一兩個小時,每週從城裡打工回家會興奮不已, 國家為城市設定足夠多保障性住房,打工也不必擔心沒住處。天下以耕讀為本, 萬物始終為一, 事物發展離不開回歸本質。城市是適合年輕人打工奮鬥和釋放激情的地方。

有人說城裡教育好很多。我想問問9年義務教育, 讀小學初中哪裡在搞特殊? 12歲之前孩子是認識大自然重要, 還是去上補習班剝奪自由好? 現代社會的功利心太強, 風氣扭曲, 攀比物質教育成風,到底又教育出了多少位世界名人? 20年後教育普及, 哪裡上學不是一樣的, 又有多少學校是真的具有自我特色, 保持人性本質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從小的教導和陪伴。

現在好多城裡人拿錢在農村買租宅基地,而且想租用永久使用權。恍然某些人彷彿意識到形態的改變, 把苗頭又看向了農村。逆城市化現象是後面必然會出現的趨勢。

在美國, 發現美國多數州的本地人, 居住都比較分散, 如同中國農村曾經村落一樣, 只不過美國地形和環境平坦較優越, 問過多個本地散住居民, 為什麼不喜歡住城市而喜歡散住郊區, 大多數人一致的回答是為了安全, 因為每個人都有車, 去哪都比較方便, 如果扎堆而被黑人(白人意識裡對黑人有歧視,認為黑人是暴力和不文明品種) 或者恐怖分子一顆炸彈轟炸就可能斷子絕孫, 所以他們很少有人想扎堆而居, 主要以健康安全考慮為主。近觀國內, 人口巨大, 反而扎堆嚴重, 萬一國內未來出現不穩定因素。首先倒黴的是無辜扎堆的人。


二農戲豬的傳說


“二十年後窮人住在城市,富人住在農村”。說的也不是不無道理,很在理的一句話,也很戳人淚點。我們之中大部分都是農村來的,有的人很小的時候就立志要走出這個貧窮落後的農村,有的人說我讀書畢業後要回到家鄉農村做一番事業和陪父母生活,有的人說等我有錢了還是要回農村養老種地的……

但是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成熟,在社會和生活的摧殘下,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有心無力的活著,都在彷徨的活著,都在時常迷茫著,也在時常想著我要回到小時候的那個農村,長不大多好呀!

也許題主說的是對的,二十年後,農村的人(窮人)和城市裡的富人聚集地發生了顛倒,窮人去城市買房紮根了;富人回到農村扎堆,享受著大自然山水田園的美好。

難道窮人不知道農村的好嗎?非要往城市跑,不是,他們離開那個有養育之恩的地方只是為了創造一點有用的價值,努力為自己的後代打下一點基礎。因為窮人深知,在農村他們除了土地和環境,什麼都沒有,自己的兒女得不到優質的教育,學不到超前的東西,從一開始就落後了,那麼等他們再成年後也會跟自己的父母一樣為生活而苦。

而反觀富人,他們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無限的資源,他們不會為自己的兒女擔心:得不到好的教育,接受不到新事物等等。他們只要做的就是再堆積自己的資源,趨利避害,隨著地球環境的惡化,富人們肯定會去農村駐紮的。

我想二十年後,窮人想賣掉城市的房子回農村養老,富人會去農村買一座山頭建個別墅養老。結果可能是富人隨時可以走;窮人雖然想去,但是卻始終下不了決心,因為窮人要做的還永遠不夠,我相信他們其實僅僅只是為了下一代而做出的選擇!


獨孤憶馨


首先拿我們四川儀隴老家說,有漂亮的山旁邊還有嘉陵江。現在實際我們哪兒的人,大多人均兩套房,有的老家一套早修了,縣城買一套為了兒女讀書上學。

縣城優勢,購物方便,物流便捷,教學條件,醫療條件,美食選擇,這些優點。

農村相對來說,有山有水,有田有地,清靜空氣好,想吃什麼可以自己種,雖沒有城市的繁華,但人情味十足,沒事可以串門聊家常,現在的城市你住幾年未必知道對面鄰居的名字。

今年我一路自駕看見的縣城,走了一萬公里幾乎看見的縣城都在建商品房,以後縣城的房子會不會想汽車一樣普及呢?既使不普及有錢就能買到。

農村的土地,國家越來越重視,以前的農轉非花很多錢,現在有錢未必非轉農。再者5G時代

一來,會給教育和醫療等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國家大力扶持三農領域,就對比發達國家來說哪一個農民不比城市中層以下收入高,生活也更舒服。

對比下來,現在趁國家口子不緊,趕緊去農村修個房,買點地。而商品房隨時可以買的到。

現在大多富人早己經開始行動了。城市以後也更精細化,工作環境也會發生很大改變!

二十年後,後輩們更追求的是

自由的生活,方方面面打破傳統的規則。一個人看不懂一群

人做的事,常態出現……

所以信,而且早有了!


川仔招財貓


二十年後,“窮人住在城市,富人住在農村”。你信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未來20年窮人是不是大部分都進了城市?其次,20年後富人是不是紛紛回到了農村?其三,20年後,真的城裡滿是窮人而農村滿是富人嗎?最後,20年後的農村會追上城市嗎?

1、未來20年窮人是不是大部分都進了城市?

有人說,未來20年是我們城市化最緊要的20年,將有數億人口進入城市安家落戶。而這些人都是誰呢?很顯然是農民工,也就是農村的窮人。因為,即便是在農村富裕的人家都不願意出去打工。人家的生活水平本來就比城裡人還好,為什麼要出去呢?那是不是說明,未來20年農村的窮人基本上都進入了城市呢?答案是肯定的。

2、20年後富人是不是紛紛回到了農村?

有人說,隨著70後/80後們逐漸老去。那些進城打工的城一代們也逐漸要退出職場,回到農村養老了。這些人往往在城裡打工多年,手裡有一定積蓄。有的還在城裡買了房子落了戶,但是退了休還是會落葉歸根。畢竟生於此長於此,農村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和小夥伴們。這些人可以說比起普通的農民來說都算是富人。那麼,隨著這些人的到來,能不能說將來富人都來農村了呢?其實不然,他們的歸來本來就是農村人員的迴流,還談不上富人都回來農村了。

3、20年後,真的城裡滿是窮人而農村滿是富人嗎?

基於上面的分析,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哪怕是20年後,也不可能實現富人集中在農村而窮人都在城市。因為,城市還是效率最高的地方。也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地方,單說服務業農村就很難發展起來。而,城裡由於人流、物流、資金流的聚集效應會提供大量的崗位並創造大量的財富。還有生活的方便程度,比如教育、醫療等這些都是農村所不具備的。

4、20年後的農村會追上城市嗎?

有人說,不見得將來農村不會吸引富人,因為將來整個社會都建立在車輪上,那麼大家在城裡上班,在農村生活不是挺好嗎?話雖如此說,但是農村的土地制度不可能全面放開,因為要給農民最後一個保障。其次,農村不可能提倡大修別墅的風氣,因為宅基地制度只會越來越嚴格不可能放鬆。最後,隨著私家車的擁有率提高,堵車的現象會很難扭轉,所以那種米國式的浪漫農村別墅夢是不可能實現的。


聚焦三農熱點說


二十年後真會這樣嗎?這話我半信半疑,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重工業城市會這樣,而非重工業城市一定不會這樣。

因為是工業城市,環境汙染絕對做不到十全十美。特別是霧霾,一個城市一旦霧霾達到中度以上就不適合居住條件了。

普通人沒有那麼多的講究,那怕重度霧霾也不在乎,也可以說是無可奈何。沒有錢且還要在這個城市裡掙錢,唯有埋頭拼命掙錢,他才管不上環境好不好。有足夠多錢的人就不同了,不差錢的趕緊去農村,特別是到山清水秀的農村建別墅。

如果這個城市不是重工業城市,汙染也相對很少,更談不上霧霾了。居住在這樣城市的有錢人難道還要往鄉下跑?絕對不可能,打死我都不相信,騙鬼鬼更不相信。

除有霧霾的城市那些富人會選擇往鄉下跑外,其它城市的富人還會住在大城市裡。還有一種富人最有可能往農村裡擠,那是這些富人看中了農村大有作為才去的。這些人不單純是去農村買地建別墅,去農村享福養老的,而是去掘金的。

比如去農村發展旅遊業,建設鄉村休閒田莊,投資開發林業資源等等。城市建設必定資源有限,幾乎達到僧多粥少的地步,而廣大農村這塊大蛋糕吸引力太大了,可以說誰先到誰發財。

別說二十年後,估計時下就有些富人對農村垂涎三尺了。只是農村土地仍然掌握在集體手上,一旦鬆手自由買賣,估計不用多久全部變成富人的天下了。


三湘生活


二十年後,“窮人住在城市,富人住在農村。”你信嗎?

看到提問,我發現還真的有點是這麼回事,雖然並不完全是但如今卻已經有了這樣趨勢。

曾幾何時,你有沒有發現如今那些以前市郊以及更為偏遠地方都已經或者正在蓋起一棟棟新的樓房,這些樓房不僅面積大而且還貴的離譜,反正不是我們這樣工薪階層所能承受的起的。

還有一些高檔的小區裡,盡是一幢又一幢別墅,這裡人煙稀少,沒有城市的擁擠與喧譁,並且空氣清新環境十分優雅,通常都是有山有水,絕對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如今城市發展越來越快,城市的人口也得到了快速增長,道路交通也隨著人口快速增長變得擁擠起來,空氣質量也大不如從前,越來越多人開始嚮往著田園般的生活,而不少的開發商也敏銳發現了這一點,紛紛的在城郊開發出了一處處的高檔小區。

這些高檔小區空氣清新,環境優雅有山有水的地方的房價但絕對都不便宜,更別說那些別墅了,也許只有那些富人才能買的起吧!


一抹繁華123


首先對於這樣的說法本人持一半的贊同態度,那就是二十年後“窮人住農村,富人也住農村”。現在我國城市房價一天比一天貴,房價經歷過08年的金融危機以後,房價便持續飆升。而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人們期盼的房價能夠下降的想法也破滅了。房價依然在漲,只不過沒有以前漲勢那麼猛了。

二十年後,我國農村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幅度設施將更加完全,而且農村還具有著優美的環境,空氣清新更加適合人們居住。同時隨著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農村各大產業也會給農民更大的利益,二十年後的農村生活幸福綜合指數一定會比城裡更好。







s飛奔的毛毛蟲j


作為一名農民我覺得即使是二十年後也不可能是窮人住城市,富人住農村。

第一,中國的國家政策還是比較穩定的,在未來的二十年可能還是會有些變動,但大方向不會變的。富人也不可能想回農村居住就能回來的,包括那些曾經是農民,在城市發了材留在了城市的農民,只要他的戶口已經轉走了,就不可能住回來。當然他們可以選擇在農村租農家小院住。

第二,農業也在發展,農民也漸漸富裕起來了,城市和農村的貧富懸殊縮小了,二十年後或許就輪到城市人羨慕農村人的時候了。曾經跳出農門的人可能要開始後悔。

所以我覺二十年後農村城市一樣,有窮人也有富人,而不是說窮人住城市,富人住農村。


農村芳哥


二十年後,窮人住在城市,富人住在農村,你信嗎?

  1. 首先農村和城市是劃分開的,農村給人的印象就是窮,城市給人的印象就是繁華,在城市裡的都是有錢人,要不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農村人有錢了之後去城市裡面買房,去城市裡面打工,孩子去城市裡面上學,這是事實在擺著,因為人都想生活的更好,所以才會往城裡跑。
  2. 因為農村的基礎設施比不了城市裡面,無論是道路交通,還是醫療教育條件,還是經濟和政治,都是農村所不具備的。但是這些年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城鎮一體化,是農村發生了反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道路村村通,超市商店飯店也增多了,方便了很多,不用因為買東西而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家家也都蓋起了小洋樓,買了小轎車,去哪開車也方便。自來水,燃氣和光纖也都入戶了。通過今年這場肺炎好多人開始嚮往農村的生活了,有自家的土地,生活也很愜意。
  3. 我認為二十年後,城裡會有一部分有錢人,選擇在農村置地蓋房,因為農村是最好的居住環境和養老場所。經濟和政治中心二十年後,依然還會在城市,二十年後生活最好的人就是農村有家,城裡有房那些人。城裡有房是方便孩子們工作和孩子們上學,農村有家是上了年紀,感覺還是在農村生活比較好,鄉里鄉親,沒事串串門子,打個小麻將,一起去釣釣魚,要不下田裡乾點活,種點菜,享受天倫之樂。下面這個視頻是我昨天去田裡拍的,一位農村阿姨,在家無聊去田裡摘野菜。認同的點贊關注,明天為你持續分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c46be82f276407b8cda8042593d1fe7\

曹阿翔生活記


這種情況是不太可能的。

首先說一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019年末全國共有人口14.0005億人。按照城鄉結構劃分,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516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39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

即使按照每年減少1200萬的速度,20年後,我們鄉村常住人口依然會有3億人。

我們國家從建國初至現在一直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鄉村不是什麼優雅度假的聖地,而是一片低收入的地區。建國初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4元,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9.5元。

2019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16021元,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42359元。

現在絕大多數交通方面的農村,早已經通過舊村改造或者棚戶化改造的方式變成了城鎮。而沒有實現劃入城鎮的,大多數是環境惡劣交通不便的地區。指望有錢人去這樣的地區住,難道就指望清靜一些嗎?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實際上是一樣的,因此住的鄉村沒有多少意義。有錢人希望的是更好的居住條件、醫療條件、衛生條件、安全條件、教育條件等等。沒有這樣的條件,有錢人絕對不會去住的。

我們老看美國人居住的都是類似獨立住房的別墅區,實際上居住在這裡的美國人需要繳納高昂的房地產稅的。繳納的房地產稅越高,你能享受到的居住條件才能越好。所以,為什麼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當然是因為一線城市的各種條件都符合有錢人的嚮往。

所以,在可以看到的將來,絕對無法實現農村生活條件超越大城市,因此就不要奢望富人去農村去住了。除非極少數嚮往農村生活,在農村有美好記憶的老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