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字的時候寫的稍微可以,但是到正規長篇書寫的時候,就恢復如初,有什麼辦法?大家有沒有同樣的經歷?

小小棣


這個問題,有一些不確定性,首先您學的是毛筆還是硬筆,另外學習什麼字帖,怎麼學法,這些問題都有可能妨礙為你想出可行的方法。

接下來本人大膽推測一下,希望能符合你的情況!![碰拳][碰拳][碰拳][碰拳][碰拳]

這個問題我也經歷過,在學習古人或者現代人的字帖時感覺寫的字帖挺貼近的,但是這不等於你已經掌握了這種字體,那麼這是什麼情況呢?

一、你確實在筆法、結構各方面靠近了字帖,但這是在你看著字帖的前提下,轉化到自己書寫時,臨帖中應用的技法、結構、章法,在你的腦海裡是否清晰的存在,這個問題會影響你自己的書寫,當然假如你確實理解了帖中的規律,你一開始去運用,也會出現應用不嫻熟,而達不到你的理想狀態。

二、你感覺寫的挺好,也只是你感覺。我們知道學習書法,會是一個慢慢提升的過程,隨著你學習的不斷深入你的眼光也會隨之變化,而此時,或許你的眼光自己水平還存在這侷限,所以長篇幅的把握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另外,如果你感覺寫的還可以,但是寫長篇幅恢復如初,這種情況希望你不要灰心,因為你學到的東西不會消失,或許還不足以使你的作品發生大的改變,引用一句古人的書論:心與筆俱專,月繼年不厭。譬之扶弦在琴,妙音應指而發;[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啟發,謝謝






陶陶老師


這是很多書法學習者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平時臨帖的時候寫的還可以,單個字也很好,但是一到了創作,書寫水平就恢復如初,似乎和沒練過書法的人沒什麼區別。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題主基本功練習的不夠紮實,說白了就是你平時臨帖寫的也不好,你的這個前提是錯誤的,實際的情況是,只要你臨帖足夠好,足夠熟練,那麼創作也肯定不會差,不會出現臨帖很好而創作很差的情況,你所謂的臨帖很好其實是一種幻覺,確切的說是你自我感覺臨帖很好,但很明顯你感覺出了問題。

臨帖是否過關,有幾個判斷的標準,通過這些標準,我們才會對自己的書法水平做出正確的認識,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有利於我們以後更好的學習。

首先第一個就是你呢能否非常熟練的臨摹所學習的字帖,能否把原帖臨摹到七八成像,如果你能夠臨摹到8成像,說明你對原帖的筆法和結構有了一定的掌握。

第二,是否經過了背臨訓練,就是說合上字帖,可以把字帖上的字背寫下來,背寫下來的字能否和原帖有七八分像,這很關鍵。

第三,有沒有進行過集字創作訓練,這是學習一本字帖,從臨摹過渡到創作必須要經過的步驟。通過集字創作訓練,可能很好的看出你對字帖的理解水平。

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出自己對於字帖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僅僅靠感覺,把字帖掌握紮實,當然創作也不在話下,掌握不好就更要繼續訓練,光憑感覺是不行的。


不二齋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練字的時候寫的稍微可以,但是到長篇書寫的時候就恢復如初,有什麼辦法。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是臨帖問題,說明字帖學習不到位。沒有把字帖上的字完全的學會,導致脫貼練習的時候記不住自己所寫的字,應該是什麼樣的狀態。混亂的記憶導致寫字的時候,記不清楚字體的筆畫結構。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長篇書寫中去。一遇到長篇書寫,便立即打回原形,回到自己原來的寫字狀態。這是所有的初學者,都曾經犯過的錯誤。建議還是在字帖上下功夫。認真臨帖,背貼。最後達到默寫字帖的標準。當然這只是第一步,後續的工作還有很多,這就要說到我們的第二個問題,多臨帖,所謂多臨帖,就是要練習不同種類的字體,這樣才能夠達到創作作品的時候,不再回到自己原來的書寫狀態。



當然我們所說的多臨帖,並不是說多多益善,而是要多而精,多而精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那就是,在一種字體沒有練習完全精通之前,不要輕易換另一種字體。頻繁的更換字體,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尤其是在這種字體沒有精通之前。


這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沒有堅持下去的毅力,是學不好字的。書法的練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想要打好基礎,必須從楷書開始,然後行書,這才是正確的順序。基礎打好了,以後的路才好走。至於說到創作整篇長文,那還不是現在所要討論的問題,什麼時候自己的字,寫出一點效果以後在研究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真的不需要現在解決,隨著你書法水平的逐漸提高,自然而然就會知道,怎樣做到整篇佈局完美。


雨夜構想


題主所說臨摹學習時對自己的作品感覺良好,可是到了獨立創作時的作品感覺就遠不如臨摹學習時的作品問題,在我們臨摹學習書法過程中出現這種情況非常正常。主要原因在於還沒有進入化境,如果能夠將學習到的技法和字形,到融會貫通的層次,這種情況就不會出現了。就像齊白石畫蝦那樣,到了晚年還有三變呢?為什麼要變呢?就是因為自己不滿意過去的作品了,只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才能進入更高的藝術境界。

學習書法同樣如此,都有一個從生到熟;由熟到生的過程;由技法單一到技法完善;一個由無我到有我的過程。從宏觀上說,要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需要我們更加努力的勤奮臨摹學習,深入到書法技法核心,並做到融會貫通。

具體來看這種情況,也說明我們臨摹的方法和創作方法不正確,下面試做分析。

一是功夫不紮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臨摹時和創作時,是兩種狀態。說明自己的技法功夫不到,還沒有進入獨立創作的層次。

二是沒有做到背臨功夫,因為對自己過去臨摹學習的字形沒有達到背臨的層次,所以在具體運用時,把過去學到的知識全拋開了,無法運用到實踐中去。

三是沒有做到學以致用,臨摹時按部就班的按照字帖上的字形與技法去臨摹練習的,可是在創作時又把他們全丟了,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寫,而沒有把自己過去學到老書法技法運用到創作中。

四是沒有掌握書法技法的基本規律,如章法都技巧與規律。跟著原則通篇臨摹練習幾乎可以不考慮章法問題,因為原作者已經安排好了,可是到了我們獨立創作時,章法問題完全屬於新的方式,需要我們自己獨立完成章法的處理。即便是我們能夠將創作作品中的字都背臨過,可是在創作作品是,我們掌握的那些字形已經離開原來的環境了,有些細微的地方需要進行調整以使用新的環境。章法技法不熟,創作作品自然不如取法範本原作之章法。

概括起來說就是自己臨摹臨摹功夫不到,技法訓練不全面,不過嫻熟,當然也與年齡有關,學識不夠。


翰墨書道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存在過,所以談談我自己的經歷和看法:

1,應該是臨帖功夫還不夠深。為什麼這麼說呢?打個比方:農村的老太太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可是有些經書可以倒背如流,這就是日積月累的功夫。臨帖也是如此,熟能生巧就是這個道理。

2,應該是背臨功夫不夠。再以學佛老太太為例:老太太雖然會背經文,可是不能理解經文的意思。但時間久了,多多少少也能給他人講解幾句經文內容。這其實就是一種背臨。背臨就是脫離碑帖,按照記憶複寫出帖子內容。這是一種創作,多多少少有書者自己的理解和創造。

3,說白了還是學藝不精所致。如果真正熟練帖子的用筆、結體、佈局技巧,自己寫作品時應該能夠熟練運用。

所以,我們應該繼續苦練,只要方法對頭,按照“法度”來,遲早會學有所成的。


青溪散人


一、這種現象是典型的不得法的結果。比如讓你臨幾個字,還可以,有模有樣的,但是,如果問你為什麼這樣寫就好就美,你不知道原理,這就是不得法。

二、孩子做數學題,對了,你問她為什麼這樣做,他吱吱唔唔的,這也是不得法。

三、方法、原理不會只能應用於某個局部,會應用到很廣泛的領域,甚至是生活的許多方面。

讀書明理,學書求法才是正道。


老跨鬥


簡單回答一下。我覺得練字的時候,注意力放在單個字上面,肯定會寫的比較好,而如果大篇幅的寫,注意力被分散,需要謀劃通篇佈局自己字與字之間的銜接,還要追求速度,因此肯定影響平常練字水平的正常發揮。在寫大篇幅的時候,先把速度降下來,把注意力集中到單個字上,寫的時候回憶練字時的要點,久而久之,速度越來越快,質量也越來越高。總而言之,想提高書寫水平,除了多練,還要多動腦[玫瑰][玫瑰]


彧仔的忠實粉絲


書寫時,想著要寫好就行。這很重要。考大學,許多卷子是機讀,不不懂你卷子,就太虧了。所以,一定要寫好點,不要因機子不懂吃了虧,太不划算了。分數一下來,就成問題了。弄不好,考不上大學了。太怨了。


鍾靈毓秀饒


字,練習一段時間後會有短暫的改觀,但不能實現根本的改變,練習時候,注意力集中,書寫節奏慢,結構比較到位,所以看起來會好,但運用到整篇裡面就存在章法的問題,加之練習少沒有完全扭轉舊有的習慣,在字與字銜接佈局中沒有形成有序的規律,所以看起來不會滿意。書法有法,遵從古意狀態下,唯有潛心琢磨,去會意古法,下功夫糾正自己舊有的習慣,並持之以恆,才好有質的轉變。堅持下去,你就會有收穫,多思考,多觀察字的細節,多琢磨好的謀篇帖子,就能達到自己滿意,祝福你字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