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第二層皮


古人守孝為什麼是三年,這個是老祖宗的大智慧大孝心,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存在的守孝傳統,在這裡不咬文嚼字,不擺弄哲學,舉個有確切記載的例子,就能明白,那就是當年孔子的學生就曾問過這個問題,孔子給出了標準答案。

守孝三年,父母去世後,子女三年內停止所有娛樂和交際,持服守孝。

《論語》記載“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圖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畫像。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和他的學生言行的語錄集,這段話談論的較多,上面只取了其中重要部分,大意為,孔子的學生宰予問老師,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我覺得一年就夠了,孔子說,你太不仁道了,滿天下守喪都是三年,為什麼是三年,核心答案在這裡,三年免於父親之懷。

宰予,孔子學生,能言善辯,後為孔子十三賢之一,孔子十哲之一。

就是一個小孩子出生,被父母抱在懷裡撫養長大,直到3歲後,父母才不抱在懷裡了,正因為父母抱了自己三年,父母去逝後,子女要守孝三年,作為回報,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難道你宰予沒有被父母抱過嗎,宰予這才恍然大悟。


圖文繪歷史


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子亦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悠悠萬世,惟孝為大,古聖先賢孝治國家,孝為德本,百善後發,孝悌忠信修身齊家。為人子女,孝心廣大,父母恩重難以報答,跪乳羔羊,反哺烏鴉,飲水思源,孝行天下!天地重孝,孝字安家,孝養父母愛敬為大,福祿因孝,不孝命差,家和人樂忠孝傳家,知恩報恩,至孝無涯,人人盡孝孝滿中華,孝行美德,發揚光大,國泰民安,孝行天下!



道藝學堂


古時候以孝治天下,“百善孝為先”,若父母去世,子女一般要守孝三年。這三年裡,不行婚嫁之事,不與吉慶之典,任官者須停職返鄉居喪,即“丁憂”。娛樂和交際活動皆停止,以示哀悼。

為什麼是守孝三年呢?子女生下來三年,是父母最辛苦的的時候,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撫養大,三歲才離懷。之後還要繼續把你撫養長大成人,真是恩重如山,父母去世,守孝三年,是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點點報答,在古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在現代人看來,三年守孝,什麼事也不能幹,不可思議,簡直是浪費時間。所以後來人們就改掉了這種舊俗。除了3天守靈之後出殯外,還要燒七七紙。每7天燒一次,燒七次共49天。然後是燒百日,也就是過世後100天。再就是燒三個週年,即頭週年、二週年、三週年。

個人認為,一般燒了七七紙過後就基本沒事了。


王西真


古人守孝三年是儒學發展的結果,但並不總是都如此。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儒學時強時弱,同時會為各種政治或其它現實的影響,守孝三年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能做到而言。

守孝三年的法理依據來自於孔子或者說《論語》》。《論語 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孔子認為人出生後三年之後才可以離開父母懷抱,所以也要為父母守孝三年,主要是為了以這種形式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在這三年期間內,子女不可做官,不可參加科舉,不可參與任何紅白事,不可去歡樂場所,不可婚嫁兒女,逢年過節不慶祝等等。

但實際上民間普通百姓很難做到,而且古代就有“禮不下庶人”的概念,東漢末年,鄭玄、王肅等人就認為普通百姓不用那麼嚴格,也很難做到。而對於為官者來說,也經常因為公務需要被皇帝“奪情”,提前結束守孝期。而有些士大夫為了邀名可能還會守孝五年、甚至七年等。


烽火野史


在談及,古人守孝三年的意義時,我們著重談一下“孝道”。首先,我們先區分一下意義的載體,世上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在存在於一定社會條件和特定社會背景下。當然,論某一事件有何意義時,自然,應從古到今兩個方面來講。

一、古代的社會意義

1.一種傳統文化的接力傳承。說到,誰最先提出“孝道”二字,此人已經不了考證。但,真正將“孝道”擺上歷史的舞臺,孔子的功勞堪稱致偉。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守孝三年成為至孝的一種表現。

2.一種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發展。古代常講“忠孝”,古人也常因為“忠孝不能兩全”而悔恨。“舉孝廉”也成為入仕的一種途徑。歷朝歷代,當權者用“孝”作為統治的一種手段,一定程度推動了人文社會的發展。

二、現代的社會意義

1.淨化社會環境。現代社會發展速度過快,社會高速發展下,種種弊端也層出不窮,突出表現在:現代社會浮躁之風盛行,急功近利之心態蔚然成風。最終導致,我們必須將大部分精力都撲在工作上,才能不被社會大潮所湮沒。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用來思考,沒有多餘的時間用來陪伴父母家人。重拾“孝道”,才能讓我們慢下來,看一下眼前的父母是否已臨近暮年,用心數一下,我們能夠相互陪伴的日子還有多長。

2.啟迪人性良知。古人常講,“人之初,性本善”。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好多人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衷,恰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在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上狂奔。也許,我們都不能肯定這是不是一條不歸路。也許哪天,我們累了,需要停下來休息或者需要補充給養的時候、想到還有未盡的“孝道”的時候,我們一定想回家,回到父母身邊,向他們傾述愁腸、侃侃些許不如意、聆聽真摯的教誨。


影子的樣子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孝順父母與長輩是中華兒女的優秀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又含苦用心把我們養大成人;當父母老了走不動道路了,我們應該照顧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就像老貓房上睡,一輩留一輩。古人守孝三年,主要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像在守孝三年之內,不能吃一切肉。


用戶8335494501305


古代禮義,孝治天下。父母亡故,不管官員還是百姓,兒子要守孝三年。做官的父或母亡,叫丁憂,必須向朝廷請假,辭官回家守孝三年。實際上不是整三年,二年多後復原職或任另職。皇帝死了,兒子要繼承皇位,若守孝三年,無皇怎麼辦呢?變通辦法,秘不發喪,兒子先登基,再發喪守孝。


江上俠chenxiliang


古人對長輩死亡三年守孝,實際上是躲避災難的三年,古人認為父母是天是地,人要無了天地,災難就會來鄰!是不能走親訪友的!所以常常是關著門的,如果有人尋找,都以守孝去,不在家而拒絕來人!


閒人97208301


百善孝為先,孝順孝順一孝百順,善良就是孝順的一種,善良與身份無關。孟子曾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懂得孝順父母的人,就失去最起碼做人的資格。孝順之心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做人最根本要懂的道理:要孝順父母。



千雲唸


百善孝為先,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在古代,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個人人品的重要標準。最能體現這一點的就是子女要為父母守孝三年,這點讓很多人不能理解,人死了入土為安就好,為何還要守三年呢?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當時,是比較保守的,極力主張維持孝道,父母死生之間的大事,應該依照古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