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旅遊,不一定是熱門景區;而鄉村遊,是我較喜歡的方式,安靜純樸。而武夷山北麓的江西鉛山縣葛仙山的一個村莊,是此行的目的地。村莊是個4A景區,江南水鄉人家,風輕雲柔,水波盪漾,如一曲民間歌謠。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剛入村口,牆上“民謠水灣”四個字,引起我的興趣,是怎樣的鄉村,讓人想起歌謠裡的故鄉?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走進村莊,映入眼簾的灣灣小河,清清河水,慢悠悠地流向遠方……烏篷船停靠碼頭,划著小船,輕輕搖;枕著柔風,慢慢漂,是何等舒爽與愜意!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聽村民說,這小河叫“項楊河”,聽到這名字感覺有點好奇,為什麼取這樣的名字?村民告訴我們,河流源於武夷山脈的葛仙山,流經上游的項源村與楊家村,取村莊的一個“項”和“楊”字,兼顧兩村,同享同源。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而項楊河不管名字屬哪些村莊,不停流淌,勇往向前,經過謝家灣時,好似留戀這兒的歌謠,在村莊繞繞灣灣,不忍離去。人們依水而居,在清澈的河水中洗菜浣衣,彷彿在江南水鄉的畫中。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溪流兩岸樹木,倒映水中,如一幅水墨畫,素描淡寫總相宜,讓人看得養眼又養心。與一位村民聊天,她說,現在村莊是AAAA景區,沒收門票,但有些體驗項目收錢,來玩的人挺多。搞旅遊,鄉村環境變漂亮了,到處乾乾淨淨,有些村民開了餐館,增加了收入。生活在這兒的人們,過著祥和而幸福的生活。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不僅水的倒影美如畫,粉牆黛瓦馬頭牆,飛簷翹角,如最美鄉村、夢裡老鄉—婺源。徽派建築的房屋,加上流動的河水,更加靈動。鄉村不再是低矮的瓦房,家家戶戶的徽派建築洋房,高大氣派,居住環境讓遊人羨慕。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鄉村不僅有漂亮的景色,還有民俗博物館,館裡收集的民謠引來大家的眼光。“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這首耳熟能詳的民歌,熟悉的旋律,曾唱響大江南北,很多人只知道“才旦卓瑪”演唱,但歌詞作者是誰?或許很多人並不知曉,他就是“姚筱舟”,鉛山本地人,1958年,當時在陝西銅川礦務局焦坪煤礦當技術員的他,以筆名“蕉萍”發表在報刊上。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1962年,雷鋒當兵時把這首詩抄在筆記本上,因公殞職後,著名的作曲家朱踐耳讀到雷鋒日記摘抄的詩,並譜曲,由才旦卓瑪演唱,從此這首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而詞作者“蕉萍”是誰?隱藏背後,無人知道。直至作曲家朱踐耳多方面、多渠道尋找,才知礦工作家、詞作家姚筱舟,而不敢說出真實名字的原因,是因為家有臺灣的親屬。在那個年代,複雜的社會關係影響到工作與生活,但並不影響他手中的筆,不斷書寫與謳歌祖國的詩與歌。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鄉村的博物館,展示了鉛山民謠故事,收集了當地民間樂器,如嗩吶、二胡、鑼、鼓等,看到這些樂器,讓我想起上饒的“串堂”,標準的鄉村“音樂會”。這不,村口廣場上的七八人,組成的“串堂班”,帶著嗩吶、笛子、大鑼、小鑼、鼓、鈸、二胡、京胡、三絃等樂器,一身“黃袍”,開始演奏,傳唱,唱出熱鬧而又獨特的民俗文化。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村民家有紅白喜事、娶妻嫁女、壽宴與樹屋、舞燈廟會等,都會請串堂班。記得小時候,嗩吶一響,全村的小朋友,不約而同去看串堂,而這些“藝人”們,各顯神通,吹拉彈唱,樣樣都會。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串堂班的人員,大都以老年人為主,平均年齡65歲左右,平時耕田種地,各忙各的,有村民有喜事邀請,就臨時組織在一起,走村串戶,堂前一坐,一曲曲悠揚的、歡快的民間歌謠,既圓潤又粗獷,在鄉間流淌,漫過人們的心田。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遊民謠水灣,體驗江南水鄉、兩岸人家幸福生活;村莊民俗博物館,發現當地民謠背後的感人故事;鄉村串堂班,享受吉祥而快樂的民俗音樂。鄉村遊,每人的收穫不一樣,你喜歡鄉村旅遊嗎?

武夷山北麓的鉛山4A景區,江南水鄉民謠水灣,景美卻無門票

溫情提示:1、謝家灣民謠水灣景區,距離上饒市區57公里,車程1小時左右;

2、距離鉛山縣30公里,車程38分鐘;

3、距離鉛山葛仙山景區6.2公里,車程9分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