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萌牙期」,寶寶吃不好睡不好?家長完全可以幫到他!

當寶寶的小牙齒破土而出時,可能會伴隨一些生理不適。面對這些不適反應,寶寶不會表達,只能用不吃東西、不好好睡覺、煩躁不安來“反抗”。

而作為父母,完全可以有所作為,讓寶寶更輕鬆地度過長牙期。讓我們來看看,遇到以下這些情況,新手爸媽要怎麼面對?

寶寶一直流口水

原因:

牙齒的萌出,會刺激唾液腺分泌,導致口水增多。牙萌出時刺激三叉神經,引起唾液分泌量增加。一歲以內的寶寶,其口底相對來說比較淺,再加上吞嚥功能還不是很完善。當唾液增多時,寶寶來不及吞嚥,就容易往外流。

危害:

寶寶的皮膚比較嫩,當口周的皮膚不斷受到唾液的浸泡,唾液中的分解酶刺激皮膚,就容易導致溼疹、皮膚潮紅,護理不當,還可能導致皮膚粗糙皸裂。

應對方法:

準備一塊柔軟的棉布或者軟毛巾及時給寶寶擦乾口水。

給寶寶準備幾塊棉質的口水巾,當口水巾溼掉之後及時更換乾淨的。

給寶寶塗一些保溼霜,保持皮膚溼潤,防止皸裂。

處於「萌牙期」,寶寶吃不好睡不好?家長完全可以幫到他!


牙齦不適

原因:

當牙齒開始萌出時,有些寶寶會把小手伸到口腔內抓撓。

媽媽如果仔細察看寶寶的口腔,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齦發白或稍有充血紅腫,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這時牙齦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症狀,如牙齦癢、腫痛等。

危害:

嚼動的刺激可使牙齒穿透牙齦黏膜順利萌出。這也是很多寶寶在長牙期喜歡見東西就咬的原因。

寶寶亂咬東西,第一,可能出現衛生問題,讓孩子攝入過多的細菌;

第二,當不小心咬到硬物時,還可能傷害牙齦和剛萌出的乳牙,小一點的東西,還可能導致誤吞。

應對方法:

買幾個不一樣的牙膠,消毒後輪流換著用。

準備磨牙餅乾,不僅可以緩解孩子的牙齦不適,還能幫助咀嚼刺激牙槽骨發育。

可以用紗布蘸點涼水,輕輕擦拭寶寶的牙齦。

父母要多留心寶寶的舉動,一旦發現寶寶亂咬物品,要及時制止。

處於「萌牙期」,寶寶吃不好睡不好?家長完全可以幫到他!

煩躁易怒

原因:

乳牙慢慢頂出牙齦時,疼痛可能會加劇,這時寶寶可能會出現啼哭、煩躁不安等症狀。

危害:

牙齦疼痛加劇不僅會造成寶寶煩躁易怒,有些孩子還可能因此出現食慾降低、睡眠不安等症狀,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

應對方法:

可以通過講故事、唱兒歌等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夏天時,可用冰紗布擦拭口腔。

如果是牙齦腫痛導致的食慾降低,可給寶寶食用一些涼爽的食物。

處於「萌牙期」,寶寶吃不好睡不好?家長完全可以幫到他!

發燒

原因:

當牙齒萌出時,需要頂破牙齦,導致牙齦出現糜爛面。當口腔衛生不好時,糜爛面容易感染,嚴重時孩子就容易出現發燒的症狀。

危害:

一般來說,只有症狀很嚴重時,寶寶才可能出現發燒症狀。

所以,當寶寶因長牙發燒時,說明其長牙導致的糜爛面已經很嚴重了,如不細心護理,容易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應對方法:

如果寶寶狀態非常好,不用在意,多補充水分。

注意糜爛面的清潔,避免再次感染。

需注意的是,長牙的發燒一般是低燒,如果寶寶全身狀態不好,高燒不退,就需要去醫院檢查是不是得了其他疾病,不要誤認為是長牙所致。

處於「萌牙期」,寶寶吃不好睡不好?家長完全可以幫到他!

寶寶的日常口腔護理

對於尚未出牙的寶寶每天需要用紗布或棉籤蘸清水擦拭牙齦和黏膜,寶寶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第一顆乳牙後就應該開始刷牙了。

只有堅持牙齒的正確護理和清潔,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

對於剛萌出的小乳牙的護理,除了正確的喝奶姿勢、糾正不良的口腔習慣外,我們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出牙前,用棉籤或者紗布擦拭寶寶的牙床,幫助清潔寶寶的口腔,同時可以起到按摩牙齦的作用。

出牙後,應該用清水給寶寶刷牙。可選擇指套牙刷或者紗布棉籤等,待孩子牙齒數目多了,可選擇一些刷毛少而軟的小頭牙刷。

孩子會吐水後,可給孩子使用含氟牙膏。牙膏只是輔助刷牙的,主要還是靠牙刷的機械摩擦作用清潔牙齒。所以,寶寶會自行吐水之前,不要過度依賴可吞嚥牙膏,家長幫助孩子認真刷牙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應每天早晚幫助孩子正確刷牙,尤其是晚上睡前刷好牙後不要再進食,並且要使用牙線清潔相鄰牙齒的鄰接面。

3歲左右的孩子會好奇地學大人刷起牙來,此時家長在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刷牙、告訴其刷牙重要性的同時還要堅持每天督促和監督他們刷牙,必要時幫助他們刷牙。這裡所說的監督是指家長要檢查孩子刷牙的效果,對刷不乾淨的部位要幫助孩子刷。

處於「萌牙期」,寶寶吃不好睡不好?家長完全可以幫到他!

鵝口瘡

鵝口瘡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常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

嬰兒若患有鵝口瘡,輕者口腔黏膜有色白如雪的小斑點或白色絲絨狀斑片,稍用力可擦掉。嚴重者會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的膜狀物,並伴有灼熱和乾燥的感覺,部分患兒伴有低燒的症狀,甚至有可能造成吞嚥或呼吸困難。

患鵝口瘡的嬰兒經常哭鬧不安,吃東西或者喝水時會有刺痛感,所以嬰兒不願意吃奶。

鵝口瘡多見於腹瀉、使用廣譜抗菌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這樣的患兒本身抵抗力比較弱,一旦接觸了白色念珠菌,就易患鵝口瘡。在嬰幼兒中,尤其是新生兒期更為常見。

原因:

  • 產道感染
  • 媽媽的乳頭不夠清潔
  • 餵養工具沒有很好消毒
  • 兒餵養過程中接觸了餵養者汙染的手指

若發現寶寶的口腔內有類似奶瓣的斑塊時,不要隨便揩洗,以免黏膜損傷引起細菌感染。

確診患有鵝口瘡後,媽媽可以用消毒藥棉蘸2%的小蘇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時候動作要輕柔。還可以取制黴菌素一粒研成末,加入5ml甘油調勻,塗搽在患處,待看不到白斑後再堅持用藥一週。

需要提醒的是,鵝口瘡容易反覆發作,所以媽媽應該在病症消失以後繼續做好嬰兒的口腔清潔,同時清潔乳母的乳頭、奶瓶、奶嘴等。以鞏固療效,避免復發,儘量一次治癒。

應對方法:

預防嬰幼兒鵝口瘡,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注意餵養工具的清潔與消毒。

母乳餵養時,媽媽應用肥皂清洗雙手,擦拭乳頭的毛巾也應消毒後再使用。

人工餵養的奶瓶及滴管均應清洗乾淨並高溫消毒後才能給寶寶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