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宋瓷》許晟:周杰倫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說的是汝窯不是青花

《遇見宋瓷》許晟:周杰倫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說的是汝窯不是青花

書名:《遇見宋瓷》作者:許晟譯者:出版單位: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時間:2020年1月

晟,學者,獨立藝術策展人,藝術評論家。1983年生於四川成都,2005年畢業於中國外交學院法語系;2005至2007年入選歐盟伊拉斯謨斯項目,分別在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法國佩皮尼昂大學,意大利貝加莫大學學習當代藝術及西方思想批判,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後,從事當代藝術的研究及評論,翻譯了近六十萬字歐美藝術文獻。個人研究項目包括中國思想及美術史、歐美哲學、中國高古瓷器、古典詩歌等。

《遇見宋瓷》許晟:“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說的是汝窯不是青花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呢?首先大概是太喜歡瓷片了吧,覺得它們應該被更多人看到。看到瓷片的美感,也是在發現自己生活中的美。比如汝窯的天青色,都說它很神秘,其實現在都能看到——暴雨之後立刻出太陽,雲層又很厚的時候,如果雲層中間有破洞,透出了天空,那裡的天空顏色就是天青色的,跟汝窯一模一樣。後周的柴世宗最早提出這種顏色,說“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大約也是在江浙一帶看到的。不難發現,這句詩並不是“詩意”的胡亂形容,而是無比寫實的(難的是如何在瓷器上呈現出這種顏色)。我最後一次看到天青色是2018年的秋天在杭州,堵車堵在之江大橋上,又剛下完大雨,和朋友看了個痛快。

我以前最喜歡的消遣,就是接一盆溫水,搬個小板凳,拿著牙刷和抹布,坐在紙箱旁邊,一片一片地清洗瓷片。清洗的過程也是學習,我洗過的瓷片大概按百斤計,自然就有了感情。洗的時候也很安靜,放點音樂,可以思考各種各樣的事情,也常常會被剛洗乾淨的一片迷住:原來這麼好看啊。那時候還沒見過汝窯啥樣,就是普通的北宋黑釉瓷,也讓我著迷得不行。

有一天晚上,音樂放到了周杰倫的《青花瓷》。我總是告訴朋友,這首歌的作詞有誤,因為“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說的是汝窯,不是青花。但那天聽見時,突然有種深深的,就像是來自靈魂深處的孤獨感。那種孤獨很奇怪,既像是自己的,又像是那些瓷片的。總之,忽然有種跟這些瓷片相依為命的感覺,覺得它們被打碎,被忽視,被埋在地下這麼久,很受委屈。那種委屈不僅僅是瓷片的,也屬於宋代,屬於整個一直被曲解和貶低的中華文明。那之後不久,就有了寫一本書的想法。

出書的緣由,首先,從色彩和質感兩方面來說,碎片所含有的信息量,跟完整器物是一致的,而宋瓷最重要之處,就是色彩與質感。第二,最好的宋瓷分散在世界各處,從來沒有哪一本書,能夠完整地展現這些器物,於是,收集最頂尖的宋瓷碎片,就能最集中地呈現宋瓷最精彩之處。第三,碎片的色與質,是可以超越最頂尖的現存完整器的,這也就同時具備了資料價值。瓷片方便拍攝,可以用微距鏡頭放大局部,讓讀者可以最貼近地觀看。最後,書裡也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梳理了一下宋代文明的真實狀態。那種狀態是真實的,容易理解的,就像之江大橋上的堵車。

那麼就要選最好的瓷片了。普通的瓷片可以一箱一箱地洗,而好的瓷片,則需要從收藏瓷片的愛家手上單獨購買了;就像玩遊戲,好道具必須打敗強力的敵人才能得到。那陣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我的瓷器老師討論,哪個種類還缺少什麼樣的,然後三更半夜跟賣瓷片的愛家聊天。那時候我還不會微信轉賬,只要發現了自己想要的,對方又給了一個我能接受的價錢,我就立刻穿著拖鞋和睡衣,跑到一公里外的自動存款機去打錢,生怕對方後悔,或者被別人搶了先。

很多人問我最好的瓷片價格是多少,我都回答不要錢。因為瓷片是沒有標準定價的,它是稀有的破爛,最難的是能否遇到,以及耗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就像是兩個人談戀愛,約會吃飯看電影,總要花錢的,但沒有人會問:你追他花了多少錢。太欠揍了對吧。瓷片也是這樣,不能以價格來衡量。

書裡面的八十多片瓷片,就是我在隨後的五年多里,從這樣找到的兩百來片精選裡再挑選的。最初被我洗出來的那些,只有一片進書了,就是第三章的305號。至今看到那一片,我仍能想起剛把它身上的泥漿抹乾淨的樣子。其他那些,就只能留在心裡了,或者藏在書的字裡行間了。

每一片宋瓷的年紀都是我的二十五倍以上,我遇到它們都是緣分,也願意為它們做一程守夜人。說到底,我還是相信這是值得的。我的工作也跟宋瓷無關,但現在,我的人生是一定與宋瓷有關了。

我最初的動機,並沒有大公無私地想要給誰普及審美。我只希望做成一本真正的書,給自己和瓷片一個交代就可以了。我很喜歡朋友說過的一句話:“藝術就是做出來個好東西,留在世上看一看”。

對我來說,這本書也像一本抽象的小說,它描寫了一個關於孤獨和破碎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這是一切快樂與痛苦的源頭。人們總說21世紀初是一切都支離破碎的時代,那麼和碎片達成共鳴,應該是今天人類的一種本能。問題是,人們很難說清,自己需要在碎片裡尋找些什麼。碎片是被忽視和拋棄的一方,就像我們自己生活裡的點滴。無論再怎麼破碎,裡面明明就有很美的東西,但我們甚至都羞於表達這一點。好在,遇到了這樣的出版社,就意味著這本小說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這也許本身就說明,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在追求著連自己也說不清的什麼東西。

書裡面還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了一些思想史和美術史的脈絡,寫這些的目的,無非是想告訴讀者,任何深奧的理論都比不上天然的直覺。我希望讀者在面對美好之物的時候,對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更加自信一些。今天最缺乏的不是美好的東西,而是欣賞美好之物的自信和理由。

印刷前的校色過程也很有趣。瓷器沒有“準確”的顏色,因為即便看原物,它的色彩也是多變的,隨著視角,光線,甚至心情而改變。我看到同一個瓷片,也常常覺得它的顏色與印象中不同。校色所追求的某種“精確的多變”,不在於色彩本身,而在於油墨的光澤,紙張的肌理,以及光線的組合。這樣的話,這本書的圖片才不是單純的配圖,而是某種與讀者的視線很親近的東西。

以前常有朋友或學生問我關於讀書的建議,我告訴他們,首要原則就是“優先讀出版時間超過100年的書”。輪到自己出書的時候,標準就變了:我的書也一定要讀一讀哦。我的確問過自己,這本書是否值得100年後的人去讀,是否對得起它消耗掉的那麼多紙張。這兩點我自己覺得過得去了,也心安理得了,因為它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這個時代需要審美,需要品格,需要建構在理智之上的天馬行空和絢爛的東西。

簡單來說,今天人們看的最多的就是手機,手機裡的東西是不停變化的,那算不上凝視。我希望這本書能重新讓人找回那種目不轉睛地看著什麼,以至於忘掉周圍一切的感覺。

《遇見宋瓷》作者手記

《遇见宋瓷》许晟:周杰伦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说的是汝窑不是青花

對話《遇見宋瓷》作者

Q:您是一位當代藝術的評論家和策展人,為什麼會寫這本關於宋瓷的書呢?

A:宋瓷不僅僅是瓷器和考古,它是一種美的基調。比如達芬奇也是一種基調,今天搞藝術的人都瞭解達芬奇,就算不了解,他也不敢承認,因為他知道達芬奇是自己的必修課。宋瓷與當代的關係,比達芬奇與當代的關係,要緊密得多了。這一點一直被忽略,十分可惜。就像我們整個中華文明裡的許多藝術脈絡,在今天還是處於被曲解和忽視的狀態,一說達芬奇就“哎呀藝術”,一說宋瓷就“哎呀老頭子搞的”。好在今天很多藝術家已經在關注自己國家的文化了,比如古代繪畫,書法,很多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是新材料,但平時也都有這些練習,這是很好的事情。宋瓷的美感比書法和繪畫還要抽象,所以說它是一種美的基底,基底就適合所有人;就像李白的詩,無論你在幹什麼,讀了以後就會有收穫。不僅是當代藝術家,還有當代的音樂,設計,電影,都能在宋瓷裡找到靈感。不要一說宋瓷就是收藏啦價格啦,不用收藏,但是要看。如果你對生活多少有點熱愛,卻連宋瓷都沒看過,實在太可惜了。我這種想法真的很強烈,所以無論如何想要把這本書完成好。

Q:您既要研究當代藝術,又要研究宋瓷,這兩者會衝突嗎?還是會相互促進?

A:當代藝術部分是我的職業,但我的學問肯定不止於此,以前做學問的人都這樣,精通四五個專業是很正常的事,今天這樣的人也很多,只要肯花功夫。當代藝術本來也是一個開放的結構,沒有一種所謂的當代藝術專屬的理論,標準答案,學會了就能走遍天下,沒有的。我不僅研究宋瓷,還有中國思想史,繪畫史,雕塑史,這些都要研究的,還有歐洲哲學和美術史都算我基本功吧;還有電影建築之類我不敢說研究,但瞭解一下是必須的。我最近還在自學高數,因為我大學是文科沒學過,需要學一下。

Q:您真是一個博學的人,但是,讀者如何相信你在宋瓷領域的權威性呢?

A:真的不算博學,我知道那種真的博學的天才,我這個只是做學問的基本方式。我不在任何體制內,也沒有什麼頭銜,所以真的不是權威。我也不想做權威,權威就要給標準答案,我不喜歡標準答案。可以說,我做的一切學問,都是為了讓每個人能找到自己的答案,讓藝術家,學生,讀者,觀眾,都更有自主的思想,有能力做他們自己的選擇。至於我宋瓷的專業度,我能說什麼呢?好在仇國士先生和韋九穀先生給推薦了。我不混圈子,他們看這本書之前也不認識我,所以我很感謝他們的認可,至少說明這本書沒有亂來。葉怡蘭女士不是宋瓷專業,她也很推薦這本書,說明這本書適合更多人。哎,希望他們原諒我此時把他們抬出來吧。(笑)

Q:這本書是以宋瓷碎片為主要內容的,為什麼是碎片呢?

A:首先,宋瓷最重要的是色彩和質感,那麼碎片所含有的信息量,跟完整器物是一致的。第二,最好的宋瓷分散在世界各處,從來沒有哪一本書,能夠完整地展現這些器物,那麼收集最頂尖的宋瓷碎片,就能最集中地呈現宋瓷最精彩的地方。第三,頂尖碎片的色與質,是可以超越最頂尖的現存完整器的,這也就同時具備了資料價值。最後,瓷片的美是最單純的,最自由的。坂本龍一先生說被海水泡壞的鋼琴擁有了自由,瓷片有著相似的自由。

Q:您說宋瓷最重要是色彩與質感,為什麼呢?

A:任何能夠反應時代氣息的新材料,它做出來的東西都是簡潔的,凸顯材料本身的。比如我們工業化以後的不鏽鋼水壺,它的設計就是經典的極簡;比如最近的特斯拉皮卡,用了新的航天材料,所以它外形也特別簡潔。為什麼要突出材料自身?材料自身是有精神屬性的,來自一個時代的精神。把看不見的時代精神,變成看得見的最新材料,這是人類設計的一貫追求,也是一種本能。這種本能來自自然,大自然的造物都是不同的材質,材質就體現“天地生物之心”。宋瓷在當時就是最新的材料,可以說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它也簡潔。材質差一些的宋瓷才需要紋飾,彌補材質的不足。

Q:您是怎麼收集到這麼多瓷片的呢?

A:學瓷器要過眼過手,最方便的就是看瓷片。我有一位很好的瓷器老師,沒事就給我寄幾箱瓷片,當建築垃圾處理那種。我以前最喜歡的消遣,就是接一盆溫水,搬個小板凳,拿著牙刷和抹布,坐在紙箱旁邊,一片一片地清洗。清洗的過程就是學習,洗過的瓷片大概按百斤計。洗的時候也很安靜,放點音樂,可以思考各種各樣的事情,也常常會被剛洗乾淨的一片迷住:原來這麼好看啊。那時候還沒見過汝窯啥樣,就是普通的北宋黑釉瓷,也讓我著迷得不行。

後來決定要出這本書,就要選最好的瓷片了。普通的瓷片可以一箱一箱地洗,而好的瓷片,則需要從收藏瓷片的愛家手上單獨購買了;就像玩遊戲,好道具必須打敗強力的敵人才能得到。那陣子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我的瓷器老師討論,哪個種類還缺少什麼樣的,然後三更半夜跟賣瓷片的愛家聊天。那時候我還不會微信轉賬,只要發現了自己想要的,對方又給了一個我能接受的價錢,我就立刻穿著拖鞋和睡衣,跑到一公里外的自動存款機去打錢,生怕對方後悔。

Q:您還喜歡打遊戲嗎?

A:是的,打遊戲,玩手辦,閒不下來。也不用端著說是一種調劑什麼的,就是喜歡,跟喜歡做學問一樣。

Q:您說的那種需要單獨購買的瓷片,一般價格是多少呢?

A:大家來看瓷片一定會這麼問的,我都回答不要錢。因為瓷片是沒有標準定價的,它是稀有的破爛,肯定不貴,最難的是能否遇到,以及耗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這就像是兩個人談戀愛,約會吃飯看電影,總要花錢的,但沒有人會問:你追他花了多少錢。太欠揍了對吧。瓷片也是這樣,不以價格來衡量,也不升值。所以有一點,即便對那種美感深有感觸,也會偶爾懷疑自己:真的值得嗎?萬一只是自己一廂情願呢?

Q:找瓷片很難嗎?

A:這麼說吧,這本書裡的八十來片,是我用了五年時間,找來了兩百多片精選,又從這裡面選的。審美也要有邏輯有依據,然後才能自由發揮。我要確定哪一片是不是值得上書,需要提前看多少文獻,多少研究結論,瞭解多少信息,累積多少看新老的經驗?然後,比方說書裡有一片建窯的銀油滴,好嘛,這個簡單,大家都看得出銀油滴好,不用研討。那麼你去哪裡找銀油滴?不說完整器了,你去問問那些玩了幾十年建窯的人,有幾個見過碎片。這個世界上沒有瓷片商店任君挑選,跟大海撈針一樣。比如官窯的各個色階,比如秘色瓷,汝窯的天藍色,我給你看一眼,你就點點頭,哦,這個多少錢?你都不知道自己看到了多難得的東西。

Q:我明白了。那您選瓷片的標準是什麼呢?

A:在前人研究所公認最好的那些類型裡面,選擇具有最好的色彩與質感的。除了少量做比較的之外,每一片都必須是同類型裡最頂尖或者最典型的,禁得起那個類型最專業的研究者推敲的。如果這些瓷片都是完整器,那就是前所未見的最頂級的宋瓷集合。這樣的碎片湊在一起才有意義,才能談審美。不然跟我自己洗瓷片那時候一樣,看著一片普通黑釉瓷傻高興,再寫兩篇散文,太糊弄了。

Q:您在書裡也說過,還有一些碎片沒有收集到,有些遺憾,為什麼不借別人的瓷片來出書呢?

A:的確,比如汝窯,要是再多幾片就好了。我看到過,盯著六七年了,別人就不肯賣。宋瓷很多時候都跟生意有關,借別人的東西就有各種條件,各種生意。我不希望這本書跟這些扯上關係。這本書只跟至高無上的美有關,這種美必須是乾淨的,無條件的,不容商量的。

Q:除了瓷片,您自己也收藏宋瓷嗎?

A:也有一些,一屋子碎片看著太清冷了,總要有點立得住的。我也很挑,摸過最好的碎片了,一般的完整器就看不上了,貴得嘛又買不起。有時候別人找我幫忙看新老,我總說“這個沒意思”,“老的又怎樣,還是醜”。久了別人說我傲慢,其實我只是要求高。我的工作跟宋瓷無關,所以我只追求瓷片裡那種最高級的美,那還是瓷片最好。

Q:這本書也是您個人的一種願望。

A:是的。我最初的願望,就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最好的宋瓷,能為自己的生活找到更多靈感。但我也不想說好聽的,什麼要大公無私地給誰普及審美。每一片宋瓷的年紀都是我的二十五倍以上,遇到了都是緣分,我願意為它們做一程守夜人。我就希望做成一本真正的書,給自己和瓷片一個交代就可以了。我很喜歡朋友說過的一句話:“藝術就是做出來個好東西,留在世上看一看”。

Q:但是理解這種願望的人很少吧?

A:是的。我找過的出版社都不接受,這也是在預料之內的,因為以前沒有這樣的書。過程中肯定有困難和無助感,但跟任何人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既然是追求美的東西,那麼一切困難都是活該。

Q:但這本書的確會讓很多人都受益匪淺,你為什麼不這麼告訴出版社呢?

A:我說啦,但是人家不信,這很正常。後來有朋友把我推薦給上海三聯書店。“三聯”是我從小熟知的偶像品牌,我覺得不可能,就去隨便見個面吧。出版社的黃老師見到我,才聊了不到三分鐘,他就問我:“你覺得這本書是用銅版紙好,還是用啞粉紙好?”我驚訝得不知道怎麼說好,他又補充道:“銅版紙顯色好,但是太亮,不符合宋瓷的內斂氣質。”

Q:所以還是要遇到對的人。

A:我當時自己記錄了這麼一段:對我來說,這本書也像一本抽象的小說,它描寫了一個關於孤獨和破碎的故事。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這是一切快樂與痛苦的源頭。人們總說21世紀初是一切都支離破碎的時代,那麼和碎片達成共鳴,應該是今天人類的一種本能。問題是,人們很難說清,自己需要在碎片裡尋找些什麼。碎片是被忽視和拋棄的一方,就像我們自己生活裡的點滴。無論再怎麼破碎,裡面明明就有很美的東西,但我們甚至都羞於表達這一點。好在,遇到了這樣的出版社,就意味著這本小說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Q:書裡面不僅談了宋瓷,也梳理宋代文明和中國藝術的脈絡,我讀到您的觀點,覺得跟我常見到的很不一樣。

A:對宋瓷的理解,以及對宋代,還有對中華文明的理解,其實是一體的,牽一髮動全身。很多人以為,這些跟日常生活無關,其實很有關。比如什麼是中庸,很多人以為是兩頭討好,其實中庸是兩頭不討好。宋瓷裡面就有中庸,因為它有自己的邏輯,自己的樣子,所以才能兩頭不討好。宋瓷很受委屈,那種委屈不僅僅是碎片的,也屬於宋代,屬於整個中華文明。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吹捧和盲目自信,而是要做到中庸。

Q:要是每個人的生活裡都有點宋瓷,一定很美,但這個好像太難了。

A:不難啊,買我的書啊(笑)。其實宋瓷真的在生活裡就有,比如汝窯的天青色,都說它很神秘,其實現在都能看到。暴雨之後立刻出太陽,雲層又依然很厚的時候,如果雲層中間有破洞,透出了天空,那裡的天空顏色就是天青色的,跟汝窯一模一樣。後周的柴世宗最早提出這種顏色,說“雨過天晴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大約也是在江浙一帶看到的。這句詩並不是胡亂形容,而是無比寫實的。我最後一次看到天青色是2018年的秋天在杭州,堵車堵在之江大橋上,又剛下完大雨,和朋友看了個痛快。

Q:您有什麼給讀者的建議嗎?

A:以前常有朋友或學生問我關於讀書的建議,我告訴他們,首要原則就是“優先讀出版時間超過100年的書”。輪到自己出書的時候,標準就變了:我的書也一定要讀一讀哦。我的確問過自己,這本書是否值得100年後的人去讀,是否對得起它消耗掉的那麼多紙張。這兩點我自己覺得過得去了,也就心安理得了。那麼這本書我是心安理得的,因為它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這個時代需要審美,需要品格,需要建構在理性之上的天馬行空。雖然這樣有點自吹,但我真心這麼覺得。

出書的時候並沒有想過適合怎樣的讀者,但我希望跟人分享那種對瓷片的凝視。今天人們看最多的就是手機,手機裡的東西是不停變化的,那算不上凝視。我希望這本書能重新讓人找回那種目不轉睛地看著什麼,以至於忘掉周圍一切的感覺。

《遇見宋瓷》內容簡介

一本書看懂“最美人造物”宋瓷,在宋瓷裡遇見中華美學高光時刻!

為什麼日本歷史學家認為“宋瓷是貫通古今東西、人類所能得到的最美器物”?為什麼有人說宋瓷是中國美學的巔峰?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宋瓷這麼重要這麼美,你卻一直看不懂、也沒機會看清楚?

如果你心存疑問,那麼《遇見宋瓷》會給你一個看懂宋瓷的機會。

世面上講陶瓷的書多,講宋瓷的書少,逐片教你如何審美宋瓷的書更是鳳毛麟角!本書是一場頂尖宋瓷的紙上展覽,也是一堂極生動實用的美學進修課!

本書是作者許晟對頂尖宋瓷片做的一份“審美報告”。作為藝術評論家,作者具有獨到的審美洞見與審美直覺。在本書中,為了讓讀者一次性看到最好的宋瓷,他針對80餘片頂尖瓷片,拍攝並精選了百餘幅高清照片,並逐一對宋瓷的藝術特色與美學成就進行賞析,向讀者介紹了宋瓷及各著名窯口的傳奇與榮光,以及它們所提醒的、純粹而抽象之美的境界,為普通讀者和宋瓷搭起了一座賞心悅目的“溝通”橋樑,也為讀者提升審美力提供了一次很好的眼睛訓練機會。

同時,作者也以藝術理論家的高度,從宋瓷誕生的文明背景與美學背景,深入探究了“這一人類製造的最美器物”所映射出的中國藝術與文化的黃金時代,讓讀者得以在更為廣闊的歷史與藝術視野中瞭解宋瓷以及宋瓷的文化與美學高度。

們說:

過去曾有不少有關瓷片的專書出版,但未嘗以鏡頭細察微觀,視其為可頌之物,而非只是破物殘品。先天歪崎或過燒之皿,早判極刑,埋土千年,如今重見天日,首綻殘缺之美。片片破窘,宛若抽象小品,各有悅目畫意,錄載故鄉往事,更為我們對古富認知帶來新的領悟。此書以嶄新視角再現宋瓷美學,冀能吸引新一代好藝之士,共享閒雅。

——仇國士,蘇富比亞洲區主席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許晟先生拿到了鑰匙,並給大家打開了通往桃花源的柵欄。是一本富含真知、全視角剖析、時下迫切需要閱讀的書。

——韋九穀,東方陶瓷學會理事

好迷人的書。是近幾年我的宋朝主題系列閱讀中,正正需要的一本。以獨樹一幟角度,從碎片入手,引領我們由淺入深、精準貼近並一窺宋瓷堂奧;尤其優美細膩別有見地的文字,精采描繪勾勒出,如此久遠以前、那已然消逝的朝代曾經一往無前奮力追尋過的至高之美,以及因而成就的藝術盛世的輝煌,無限神往。

——葉怡蘭,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站主

1.9大名窯,82片頂級瓷片,百餘幅高清彩圖,一場紙上的頂尖宋瓷展,讓你一次性看清看懂最好的宋瓷。

2.日本歷史學家認為“宋瓷是貫通古今東西、人類所能得到的最美器物”。這是因為宋瓷是以最苛刻的標準,追求最美的色彩與質感,經歷數萬次失敗才能成功一件的最頂級前衛的藝術品,是宋代人窮極人力而後敬畏天意的藝術表達。而在宋朝之後,瓷器再沒有如此不惜工本、不顧一切地追求前所未見的美感……在本書中,宋瓷的美被多角度高清晰最大化放大,是賞鑑宋瓷之美的極好途徑。

3.比美更重要的是審美。本書提供了一堂少見而生動的宋瓷美學普及課。在書中,作者以一位藝術家的審美經驗與體驗,帶領讀者逐片欣賞每一片宋瓷的質感、顏色,讓讀者經歷一場難得的“眼力訓練”,從而提高審美力。

4.宋瓷是一個充滿朝氣的優雅文明留下的最重要的物證,它們以活色生香的方式展示了宋朝曾到達的高度,也展現了新思想誕生時獨有的、文化與文明的無限生機。作為藝術評論家,作者在後記中深刻剖析了歷史大背景下的宋朝與東西方文化,對我們理解宋瓷美學非常有益。

5.《遇見宋瓷》提醒我們,欣賞宋瓷不是為了回到或者停留在過去,而是讓我們在連接古今的色彩和質感裡,尋找人在現代社會中丟失的東西。那是一種單純的愛美之心,或者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天然存在的、精神性的聯繫……

6.全綵設計,藝術紙印刷,高清圖片,裸脊裝幀,為讀者提供最好的閱讀體驗。

《遇见宋瓷》许晟:周杰伦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说的是汝窑不是青花

《愛書來:揚之水存谷林信札》,中國最後的書信

探照燈書評人好書2020年3月提名書單新鮮出爐!

專訪周國平:疫情時期,如何重建日常生活

專訪畢淑敏:必須制定法律,制止繼續吃野生動物的行為

方方:你也要給我們大家一個說法

方方:我們的眼淚還沒有流完

方方:集體的沉默,這是最可怕的

任曉雯:《浮生二十一章》是“一生只此一次”的文學創作

方方:死亡還在演奏它的進行曲,活下去,排第一

方方:檢驗社會是否文明的尺度只有一條——你對弱勢人群的態度

方方:“新冠”解救了中醫,控制蔓延任務依然艱鉅

方方:歪歪扭扭十一字遺書讓人淚奔

方方:感謝《長江日報》,給武漢人提供了一次痛快叫罵的機會

七月:宇宙中最高級的秩序是愛

周愷:人生久長,最終歸於一片朦朧

發現一個美好的世界:30位書評人的2019書單

閱文·探照燈書評人圖書獎2019年度十大好書頒獎盛典在京圓滿舉行!

《遇见宋瓷》许晟:周杰伦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说的是汝窑不是青花

Contact us

執行主編:劉羿含

微信號:happysueve郵箱:[email protected]

《遇见宋瓷》许晟:周杰伦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说的是汝窑不是青花

2020年探照燈好書評選徵集中!

閱文·探照燈書評人獎由資深媒體人張英發起創辦,作家邱華棟、閱文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張蓉擔任評委會主任,一批全國活躍的高校學者、作家、媒體人擔任評委,它是專業的“評論人和媒體書評人”獎。只評當年新出版的中文原創圖書,以中青年作家為評選對象。

中文好書,大眾立場,文學品格,創造至上。

每月評出十本月度文學好書榜以及十佳譯作榜,年度評出十本年度文學好書榜。

每年12月,在北京頒獎。

推薦標準

☑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出版,以圖書版權頁出版日期為準

☑中國內地出版

☑同一出版社推薦書目不超過五本

推薦類型

✫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處女作

✫中短篇小說集

✫類型小說

✫散文集

✫非虛構寫作

✫歷史寫作

推薦方式

1、請將書名、作者名、出版機構、出版時間、責任編輯、推薦語、作者簡介、內容簡介文字部分以附件word文檔形式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格式如下圖所示),圖書封面大圖、作者高清宣傳照(2張)、責任編輯高清照片(1張)等圖片以壓縮包文件,作為附件2於同一郵件發出。

《遇见宋瓷》许晟:周杰伦那首《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说的是汝窑不是青花

2、如有疑惑請加微信號happysueve諮詢。

3、薦書截止時間

1月-11月:次月5日24:00

12月:12月20日24:00

探照燈書評人獎

閱文·探照燈書評人獎,在圖書的大海里,發現隱藏的帆船和舵手,浮出水面的島嶼和燈塔,標記點亮這些文學地標。中文好書,民眾立場,文學品格,創新至上。每月評出十本月度文學好書榜,年度評出十本年度好書榜。

掃一掃

關注探照燈好書

一起見證文學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