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上文我們說到, ,但它深深地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尤其是美蘇爭霸,導致了世界分裂,並引發了冷戰。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與先前的兩次世界大戰一樣,冷戰首先在歐洲展開。

蘇聯軍隊佔領了大部分東歐國家,一個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聯盟形成了。蘇聯對德國東部地區的佔領給它提供了一個比沙皇所能想像得到的更接近於歐洲心臟的基地。

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不像羅斯福那樣熱衷於與蘇聯建立平和的關係,1945年美國發明的原子彈為他增添了底氣。

1946年3月5日,英國的戰時領袖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標誌著冷戰正式拉開序幕。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開始。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馬歇爾計劃

與此同時,美國宣佈了一項以大量貸款幫助西方國家從戰爭的廢墟中重建的《馬歇爾計劃》。

在蘇聯眼中,《馬歇爾計劃》是美國經濟統治的一個工具。毫無疑問,除了人道主義的動機外,美國還企圖通過加快經濟增長平息共產主義運動。

德國是冷戰早期的焦點。

蘇聯在德國的政策最初集中於獲得商品和工廠作為賠償,西方盟國很快阻止了蘇聯對它們的佔領區的插手,並轉向一些重建的努力,以便打一張有分寸的“德國牌”,來對抗蘇聯在東方逐漸增強的力量。

西方盟國在1946年建立起了統一的西德。

1947年,西方通過建立穩定的貨幣,積極促進德國的經濟復甦,蘇聯則通過封鎖柏林作為回應,這座被分割的前首都坐落在蘇聯的佔領區中,美國運用大規模的空運來保證柏林的供應。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柏林牆

危機最終於1948年結束,兩個分立的德國:東德和西德,開始伴隨著密集的前線工事的構築而輪廓清晰起來。

冷戰陣營的劃分隨著兩個敵對的軍事同盟的形成,從德國擴展到歐洲更廣泛的地區。

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形成。

在美國領導下,西歐的大部分強國和加拿大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聯盟,抵禦蘇聯可能的進攻。北約很快就授權西德重整軍備,以對抗共產主義。

1955年,蘇聯在東歐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北約VS華約

1949年,蘇聯製造出了原子彈。

當蘇聯發展了核能力時,世界完全被兩個敵對的陣營分割開了,由兩個超級大國分別控制。大量的美國和蘇聯軍事基地被安置在歐洲鐵幕的兩側。

從那時直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和美國用更復雜精密的武器和各種類型的用來發射這些武器的系統,建立起讓人恐懼的核武器庫。北約和華約聯盟的那些常規力量也被精良地裝備起來。

歐洲在兩大勢力集團間艱難地維持著穩定,冷戰的緊張關係在20世紀50年代延伸到了企球。

蘇聯和美國使用經濟援助和軍事幫助來培植非洲和亞洲的政府。美國同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南亞、中東一些國家結成聯盟。

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緊張預示著核對抗,但實際的戰爭只在區域範圍內爆發了一次。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20世紀50年代,法國從殖民地撤退後,美國軍隊開進了越南。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士氣低落的交戰之後,最終被迫撤退。

冷戰不僅是兩個國際陣營之間的權力爭鬥,它也是一場觀念戰爭。

共產主義要實現沒有資本主義和西方控制的工業化,美國則把自身看作是自由世界的守衛者。觀念的鬥爭影響到社會,很多國家被迫在兩者中選取其一。

總體來說,冷戰最緊張的時期在50年代之後就過去了,新的蘇聯領導人開始同美國進行磋商。磋商降低了緊張程度,並在70年代導致了一些重要的軍備限制協約的形成。

個別國家,如埃及,利用兩個超級大國的敵對,從雙方都獲取了經濟上的幫助。

1960年以後,冷戰還在發揮著影響,但已不再對世界的主要發展起決定作用了。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從1946年到20世紀70年代,首先在亞洲,然後在非洲和其他地區,幾乎所有的殖民地都贏得了獨立。

非殖民化的過程,不管它是否伴隨革命,都至少像冷戰一樣重要。它導致新國家的產生或舊國家的復興,並很快建立起強大的政府和自己的區域軍事實力。

一些新生國家很快加入了兩個聯盟中的一個。例如,越南與蘇聯保持著緊密的聯繫,而泰國和馬來西亞則支持美國。但很多新國家,如印度,則宣佈實行不結盟政策,尋求並建立起與美國和蘇聯雙方的外交關係。

從長遠來看,非殖民化比冷戰更具有持久的意義。

其他國際關係在冷戰期間也有所發展。在大多數國家之間,經濟聯繫增長了。

雖沒有發生像20世紀30年代那種極具重要性的全球經濟蕭條,但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問題經常會影響到其他地區。由石油生產國操縱供應引起的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短缺造成了世界性的衝擊。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另一方面,以北美、西歐或日本為基地的很多跨國公司開始在世界各地開展業務,並經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政府。

剝削廉價勞動是眾多跨國公司的目標之一,它們建立了新的工業,但也給世界很多地方帶來了新的苦難。例如,汙染問題是經濟全球化的最終惡果。

20世紀80年代是美蘇從激烈抗爭走向迅速緩解的大變動時期,讓冷戰走向終結。

一個民族主義的美國總統里根增加了軍費開支,已經陷入經濟困境的蘇聯很難對此再做出回應。蘇聯新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公開承認了經濟危機。

戈爾巴喬夫與美國就一些重大裁減軍備問題達成了協議,並在1989年被迫承認其東歐衛星國的完全獨立。

從“美蘇爭霸”到“一超多強”:冷戰,最終拼的還是實力!

戈爾巴喬夫和里根

隨著蘇聯的解體,1991年,冷戰結束了。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中,美蘇進行了無數次的較量,雙方的角逐遍及全球。雙方互有勝負,鼎盛時期的蘇聯甚至一度壓倒美國,表現出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美國都不得不避其鋒芒。

美蘇冷戰爭霸四十多年,蘇聯在美蘇爭霸中最終敗下陣來,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科技實力落後於美國。二戰後,蘇聯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加,讓美蘇爭霸愈演愈烈。

寫在最後:

二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是世界長期不得安寧的主要根源,引發多次局部戰爭,也阻礙了全球一體化發展。

1991年華約解散、蘇聯解體,標誌著持續44年的冷戰結束,兩極世界格局走向終結。至此,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演變為“一超多強”。較之美蘇爭霸,這是歷史的進步,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